今天是儿童节,话里行间难以绕开一个“童”字。本文就借此由头,简要盘点胶东半岛若干带有“童”字的村庄和地名。
“童”这个字,既可以指代儿童,还可以指代姓氏。因此,村庄和地名中的“童”字,在由来上也有“姓氏与非姓氏”之分。
首先从由姓氏而来的情况说起。童姓,在胶东半岛的规模并不大,招掖交界区域较为集中,招远市蚕庄镇和莱州市朱桥镇各有一个“童家”村。笔者曾去过前者,知道该村确为童姓聚居;而后者是否也是如此?暂不知晓。
关于招远市蚕庄镇童家村的由来,该村村志记载采用的是掖招平等地广为流传的“四川移民说”,称:“洪武二年,先祖童柏举,携妻高氏,由四川迁入此地建村,取名童家村。延续至今,只此一姓,约二十二世。”
不过,《招远县地名志》当中还记载了另外一种说法,称:“元至元年间,童姓先人由掖县北关迁此定居,取名童家。”
而莱州市朱桥镇的童家村,在《莱州市地名志》中的记载依然是“四川移民说”,只不过建村的年代写作了“嘉靖”。其他细节,则没有提及。
不因姓氏而来却带有“童”字的村庄,在胶东半岛也能找到例子,那就是烟台市牟平区龙泉镇的神童村。
根据《牟平县地名志》的记载,这里的“神童”指的并不是“天才儿童”,而是从“神头”的谐音演变而来。相传,古代附近曾有寺庙,庙旁发现过猴头,当地人视之为神头,故名(注:此说法过于荒诞,可信度并不高。但由于年代久远,具体是何由来,已经难以考证了)。
而在乳山市诸往镇辖区内,有个名字与“神童”很相似的村庄,叫作“神童庙”。关于这里的“童”字,说法不一。《乳山市村庄志》认为“神童”是从“沈童”(两个姓氏)演变而来。不过,民国版《牟平县志》中也将“神童庙”写作“神通庙”。若按后一说法,这里的“童”显然就不是姓氏(当地并无童姓人)。
除了刚才提到的这几个村庄之外,胶东范围内还有一座“童真宫”,也属于带“童”字的地名。
童真宫,又名通真宫、童公祠,系为纪念汉代人物童恢(不其县令)而修建的一座道场,位于现青岛市城阳区惜福镇傅家埠村附近。根据青岛史志资料的记载,这里原有大殿一座,配殿两幢,分东西两院,计有房舍60余间。大殿后有童恢墓,内有童恢衣冠。内院植银杏、古柏、凌霄、牡丹等。其原貌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大部分被毁,后当地于年修缮,重新成为一处文化景点。
很显然,童真宫因“童恢”而得名,这里的“童”,指的就是姓氏了。
如此看来,在以上列举的村庄和地名当中,确切是因“儿童”(小孩儿)而来的,似乎并没有。不过,如果不限定“童”字的话,那就比较多了。海阳市的小孩儿口湿地公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是题外话,在此就不专门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