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旧称掖县。在如今莱州市的地界上,并无以“吴哥庄”为名的村落;但在掖县的历史上,“吴哥庄”却是个挺有存在感的地方。
“吴哥庄”的存在感,主要是因为历史人物的墓葬而来。明清两代,掖县人文荟萃,显宦众多(包括本地籍贯者及外来任职者),他们当中有不少在去世之后就安葬于县城周边。而地处县城西北不远(十里左右)的“吴哥庄”,亦曾有相应古迹。
在清代《掖县志》《续掖县志》当中,明确记载在吴哥庄附近的冢墓就有两座,一座是明代“赠参*胡相墓”,另一座是清代“莱州府推官署胶州事殉难李煌墓”。
胡相,本人虽然并不显赫,但他的儿子胡来贡却是明代掖县(具体说是莱州卫*籍)的一位风云人物。胡来贡在隆庆年间考中进士,后来官至“”巡抚大同、都察院副都御史”。按照当时的封赠制度,胡相“父凭子贵”,得到了“中宪大夫、布*司左参*”的赠官,掖县城里还建起了一座“恩光三锡”的牌坊,他的墓葬也是“赐祭葬”的待遇。
李煌,宣城人,拔贡出身。顺治九年因就任莱州府推官而来到掖县,后来在署胶州事期间遭遇海时行兵变而殉难。在他死后,胶州为之立祠祭祀,而掖县也为之建起一座墓葬(古人一般要归葬故里,李煌原籍在宣城县,掖县这座墓葬是否衣冠冢不得而知,也不排除就地安葬的可能)。
根据史志的记载,清代中期时,胡相的墓葬已经原貌不存,但李煌的墓仍在,并且有碑留存。后面随着历史的变迁,这些古墓应该都已难寻踪迹了。可不管怎么说,“吴哥庄”曾有不少古墓这一点,是可以肯定的。
不过,吴哥庄这个地名在清代中期还存在(从县志的时间推断),但到了民国时期却已不见了踪迹。在《四续掖县志》的村庄名录中,以“吴”字开头的有四个,其中有三个“吴家”,一个是吴家庄子。从方位和距离来看,它们均不符合掖县城西北十里的条件。
那么,“吴哥庄”去哪里了呢?
综合来看,如今莱州市郊的“五个庄”,很可能就是清代县志中提到的“吴哥庄”。
谐音演变,是地名中的常见现象。“五个庄”与“吴哥庄”,只是写法不同,读音上差别不大。并且,五个村就在莱州城的西北方位,距离市中心也差不多就是十里路。此外,县志中记载李煌的墓是在“吴哥庄河西崖”,而五个庄附近的确有河。以上种种,大体可以得出“五个庄”即“吴哥庄”的推论。
“吴哥庄”是如何演变为“五个庄”的?这一点暂时不得而知。《四续掖县志》《莱州市地名志》对“五个庄”的解释都是:魏家、周家、戚家、叶家、陶家这五个村庄的统称,并未提及“吴哥庄”。这种解释虽然也说得通,但“五个庄”这个命名方式实在是不多见。
究竟是清代县志将“五个庄”误写作“吴哥庄”,还是近现代的人们已经忘了“吴哥庄”这段经历,亦或是“吴哥庄”与“五个庄”不是同一个地方?这些都还有待于继续考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