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我们研究历史,大多从国内古籍记载和文物考古等材料入手,但传世文献方面,都不免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也受作者当时的历史情况影响,比如《史记》,肯定带有司马迁的个人观点,也免不了受汉朝统治者的影响,同时会用汉朝的世界观来审视各个历史时期的人和事。
本文采用鲜明访华使团记录,从明朝后期,朝鲜人的眼中,来审视山东地区的经济状况和文化信仰。正象上文刚说的,朝鲜人眼中的中国山东,自然带着朝鲜人的思想观点,比如此前朝鲜一直在采用中华的文化、经济、*治等标准来治国。明朝早期尊崇儒学,以儒学立国,朝鲜也深受儒学影响,认为中华大国内的尚儒风俗,更应当是他们学习的典范。但商品经济萌芽以后,在中国,儒学已走向没落,那么在朝鲜汉学家眼里,就显得那么不和谐。但是朝贡使者并非明朝人员,他们所受当局影响会少一些。另外,只所以采取这个角度,也是因为我们正史的记载,不可能记下一些司空见惯的常事,但他们作为游客,只要觉得与朝鲜国内不同的,感到新鲜的,就不厌其烦地作了记录。
本文通过朝鲜来华朝贡路上,在山东各地的所见所闻,来展示山东在明末时期的经济和信仰情况。
一、朝鲜使团访华基本情况简述
明清两代,在中朝宗藩体系下,朝鲜王朝频繁派使臣来华朝贡,特别是明万历年间(公元-年),明*府全力帮助朝鲜王国,打败日本丰臣秀吉集团的侵略战争以后,更是对中华感恩戴德。但自从后金*权崛起以后,北方陆路被其阻断,朝鲜使团只能通过海路来华。
朝鲜使团从海路来华朝贡,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频次多,一年内的常规朝贡就有冬至使、圣节使、千秋使三次,另外还有因外交事务派出的特别使团,仅-这15年中有明确记载的就有28次。当然以前陆路与海路并存时更多,从年中方以便宜从事为由,将“正朝使”年例省去,由四次改为三次。
二是队伍庞大,以天启三年(公元前年)一行为例,包括正副使节、书状官、通事、*官、医员、厨师、格*、舵手、炮手在内一共人,分乘六只大船来华。其他使团大小不一,但总在这个规模上下浮动。
三是路线固定,一般漂洋过海以后,先从登州(今山东蓬莱)着陆,办理完通关事务后,在山东路经莱州府、昌邑县、潍县、昌乐县、青州府、金岭县、长山县、邹平县、章丘县、济南府、齐河县、禹城县、平原县、德州等地,在山东全程余里。
四是在山东段行程时间长,一般来时在山东30-40天,其中在登州办理通关在15天左右,归时用15天左右。
五是使官们普遍汉文化素养高,由于长期以来朝鲜受中华影响,传统文化、*治制度、治国方略都以汉为师,特别是儒家思想不仅对明初的中国影响深远,朝鲜也深受其影响,均以小中华自居。他们来华之前,已经充分研读了中国历史典籍等各类材料,通过这次实地考察,来验证他们想象中的中国。
六是踏进仰慕以久的中华国土以后,为了不负这次难得的机会,也为了回国复命需要,特别是为了更深入地了解中国文化之精髓,用来改变东俗,也就是“意欲施效于东方”,所以对这个神奇国度的山川景物、经济状况、风土人情尽可能地多加了解,并做了详细的记录。
二、繁荣兴盛的商品经济
1.大规模经商的社会风气
明朝本来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经济大国,开国之初,也有意抑商兴农。但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商品经济,甚至是资本主义萌芽也在明朝中后期萌发。天启三年(年)九月份来华的正使赵谶曾在其《朝天录》中写道:
中原风俗一路同然,大概买卖兴利为上,治农业、工匠为次。虽文人才子、名公巨卿,无不留意于此。盖中原全盛日久,耕治工业不能自活,故必以买卖为事,买卖果有倍利也。
意思是在他们一路走过的中原大地上,看到人们都把做生意赚取利润当做大事来对待,而把农业和手工业放在其后。就算是文人、士大夫也都拿出大量的精力经营买卖。可能是中原兴盛时期太久了,农业和手工业不能满足其需求,所以才以做生意为事,做生意也确实有成倍的利润。这段话一是说商业范围之广,整个路途中都是这样;二是不仅仅是普通百姓从事商业,官宦、文人、士人也乐此不疲,这与从前以商业为贱事、有身份的儒家子弟子不屑为之,已大相庭陉。三是从事买卖活动确实有着丰厚的利润在里面。
他们在路途中就探得两家官吏间接经商的实例。一个是赵谶一行在青州府,到一酒家就餐,发现酒家乃是赵御使家所开,店内存酒从墙根一起堆到屋梁间。赵御使安排家丁打理酒店,并且与家丁分成。仅一顿饭的时间,就打听到这些信息,可见店家并不回避官吏从商的事,也可以说是公开的。赵谶也不得不发出感慨:
“故虽名官大宰,亦不免此习。”
另一个是他们朝鲜的老朋友刘鸿训。刘鸿训是山东长山县(今山东省淄博市)人,先任翰林院编修(正七品),天启年间出使朝鲜,但在回程时,辽阳陷落,陆路被阻断,朝鲜官方为其制作两只大船,从海路返回,因沿途收留难民致其大船超重损坏,在海上漂泊三天后才从登州着陆。鸿训回国后,天启皇帝赐其一品衔,升翰林院侍讲。朝贡使先后两次拜访刘鸿训,先是极力描述其房舍华丽壮观,“门庭深邃,有若宫阙”,后来似不经意地露出财源,乃是靠的朝鲜的银参。说明当时高级官员不但在国内贸易,还利用曾经出使朝鲜的机会,搞起了国际贸易。
2.商业发达、市面繁华的城市经济
济南是明朝时期山东布*司和济南府治所在地,乃是*治经济文化中心。其繁华程度毋需多言,仅看天启四年(年)朝使团书状官洪翼汉的一段描写就可见一斑。
城外店舍市铺,环拥数十余里。往来车马,骈阗道路。香街绮陌,酒楼青帘,扑地鱗次:粉颊云鬟,交倚市门者,亦百其群。古称天下之府库,信不虚矣。
仅从山东东部一路而来,没到市里的一段路上,济南城外的店铺门市,就长达几十里,路上往来的车马,塞满了整个大路。市里沿街上,悬挂青色门帘的酒楼,象鱼鳞一样布满市面。穿着华丽、擦着粉黛、高梳云鬓的妓者,都依在青楼的门口,不下百十群。自古就被称为天下府库的济南,果然是不虚妄的。妓者云集,单从这个侧面上讲,市里消费水平也应当是不低的,没有其他行业的支撑,人们的消费水平达不到一定程度,是不会有这种规模的行业群体存在的。
与其同行的正使官所作的一首诗中的两句,则形象地再现了市井之间的景象:
金缯积市云霞缬,士女填街汗雨挥。
市面上各色锦缎绫罗,就象天上的彩云般堆满集市,而满街的男男女女们则来来往往,挥汗如雨,极言丝绸布帛之丰富、人员之密集状况。其实从先秦时代起,山东就以丝绸量大质精而著称,经过汉唐、宋元以后,仍然久盛不衰,济南作为经济中心、货物集散地,这种山东特产自然会丰富多彩了。
除了济南以外,德州也毫不逊色。他们来到德州漕河沿岸,不但楼阁栉比,市肆充盈、游人如织,风景秀丽,酒楼茶肆,人山人海,一派繁华景象,而且河中官船、商船首尾相接、往来不绝,既让人感觉如在画中,又有身临仙境之感。市肆之中,货物山积、繁华忙碌,人流不息,也与济南相仿。德州是南京、北京的重要码头,川陆运输相之会之地,商来气息更加浓厚。
另外,登州、长山、丘章、禹城也是相当富饶的。仅长山县有酒肆、茶坊几千家,以天启六年(年)来华的正使官金尚宪在长山作诗为证:
门前绿水绕金沙,临水楼台日正斜。
掩映白烟红树里,酒旗茶榜几千家。
三、富丽堂皇的王府、格调优雅的士大夫园林
1.亲王府
朝鲜使臣们一路所见亲王府,多如宫阙般侈丽,牌楼相望、金榜交辉,王府正门外直抵牌楼门几百步之内,左右都树有石栏杆,把王府与其它建筑区别开来,表明了王府戒备深严。比如路过济南时,看到德王府的情况,记录如下:
有亲皇子德王宫,宫门严邃宏丽,宿卫甚盛,外人不得私自出入。皇子俸禄,只收元税,极丰侈。其于兵民之*,则不相干预云。
这里不仅描述了德王的威严华丽,而且顺带说明了,皇子们的收入来自于地方税收,并且数量极大。但只享受待遇,而不过问世事。在后来李自成、张献忠起义时,对待朱家子弟相当狠*,几乎不留活口,可能也与皇室子孙们只知长期索取、欺压地方、民愤过大有关。
崇祯元年(年),朝贡团书状官申悦道,记载了青州衡王府的情况,同样具有上述几个特点,根据国内资料记载,在衡王朱祐楎去青州之前,就仿照京师皇宫样式,建造了一座富丽唐皇的王宫。现在只留下样式和尺寸相同的石牌坊。站在这两座牌坊前,我们能否想象出当时的威严情景吗?
2.士大夫园林
明朝中期以后,士大夫修建园林已成一时风气,园林建筑靡极土木,奢华至极。朝鲜使臣有记载的山东士大夫园林,主要有孙善继、长山县张延登、兵部尚书邢玢、礼部侍郎赵秉忠家的花园,极为精巧、宏丽。洪翼汉曾参观过孙善继的花园,并留下详细记载:
亭榭台沼,曲曲可赏;千芳万卉,芬馥左右;茂林修竹,掩映前后;池蟾阶砌,玉石砻密:燠室凉堂,朱翠眩烂。其中清涟一洞,石假三峰,尤为环奇。小西别起高楼,飞甍缥緲,势逼云霄。楼前凿池,方可百余亩。池心矗石为岛,立无梁阁。池中种五色鱼,洋洋同队。而楼上卓菊花五十余盆。秀才三四人礼遇颇款。楼工时未断手,役徒数百人。呼琊斧巨,雷动一巷。
这份记载给了我们充分的想象空间。可用设计精巧、花繁木盛、山奇水清、楼高池大来总结。并且尚未完工,还有几百匠人在忙碌地修建着,动静之大,惊动整个街衢。当然,使臣们也从其他渠道探听到这个孙善继并非良人,早年间曾因受贿遭到贬损,是个受人唾弃的人物。
三、混乱的社会信仰风俗:释、道、儒与杂神相混,功利唯上
1.信仰混乱概述
当时山东社会信仰杂乱情况,用朝使官申悦道的话来总结较为恰当:
重名利,捐廉耻;轻丧制,尚*神;文庙书院,鞠为茂草;佛宇道观,轮奂增新。缁*之徒,与士女杂处,而弦诵之声,罕闻于里闾。
为了名利,可以把廉耻置之脑后;不尊守圣人及当*者确定的丧葬约定,但是对*神却相当信奉;儒家活动场所文庙和书院内长满了杂草,以往那种在弦乐声中诵读儒家精典的声音,在街道巷里,是极少能听到的了。但佛家、道家的寺院和庙宇则是不断更新,而和尚道士们,都与男男女女的寻常百姓,相互混杂在一起。
2.佛道与其他神灵相互混淆与溶合
信仰的功利性,即人们信奉神祇的出发点,是基于现实生活的具体利益追求,并不是为了拯救灵*。因此,神祇是否“有用”成为他们决定是否供奉的因素。明朝末年的普通民众,不管是佛教还是道教,也不管是关老爷还是雨王神,只要有用,香火就十分旺盛。只要显灵,能给他们带来安全和利益,就倍受欢迎。
佛、道与民间信仰也存在一种双向改造的关系,一方面民间原有的神灵被佛、道二教改造,纳入自己的门下;另一方面则是佛教诸神的民间化。随着神灵的世俗化,也逐渐融入普通百姓的生活之中。佛教、道教为争取更多人的支持与信奉,也变得更加世俗化、社会化。佛道两家神祇供奉在一座庙宇中,“左佛右圣”等现象也司空见惯。朝贡使官赵澉周曾在一座开元寺中,看到正堂上坐着三尊大佛,两旁又立着观音和罗刹塑像,配殿内却供着关羽之像。天天击鼓鸣锣,如果进去展拜,还得交钱方可。这看上去,更象是现在的百货商店,只要钱到位,你要拜谁都可以。
3.佛寺、道观、文庙遍布各地
从屡次来华朝使团的记载中,可以看出,当时基于信仰的各类设施处处可见。佛教的有普静寺、开元寺、弥陀寺、正觉寺、绀宇净土、观音院、德州千佛阁等;道观有德州玉皇阁、泰山祠、玄德殿、五帝庙等等。儒家有祭祀孔子的文庙,四贤庙、平原君庙、颜鲁公庙、夷齐庙、颜文姜庙、武成王庙、董子庙等等。大致情况是佛教寺院建制都比较奢华、壮丽,香火旺盛,文庙和书院虽有象模象样的建造规模,但里面不是长满杂草、屋漏椽断,就是供坛和塑像蒙满灰尘,或者渺无人烟,或者只有看门人值守,更见不到儒家兴旺时期,学者云集、读声悠扬的盛况了。
4.熙熙拒攘攘的碧霞元君香客
朝贡使们还发现了另一个有趣的现象,每年秋季过后,山东各地都向泰山聚集,去为碧霞元君进香。天启四年(年),书状官洪翼汉9月29日来到禹城县,记载到:
自数日来,所过路上,多少行人,顶戴小帖,金字曰“泰山进香”。男女老少,奔波腾沓,相系十百为群……绣竿锦旗,指束手擎。玉箫金管,殷地銷天。怪而问之,则山西山东土俗,例于秋后,进香泰山祈福云。
不仅洪翼汉有如是记载,往期的书状官赵澉,在潍县也遇到过,成群结队的朝泰山香客,而且也是队伍庞大,气势奢华。
其实,从明代中后期开始,碧霞元君信仰就深入民间,碧霞元君香社也空前活跃,而香客涉及华东、华北、东北等广阔地域。笔者居于泰山脚下,空闲时节,从红门向上不远,路旁就有不少青石碑,上面刻着明清时期各地的香社名称,有山东章丘的,也禹城的,也有东北地区的,还有密密码码的香客名字。
结语
从山东情况来看,在暴风雨来临的前夜,一切都显得那么平静和详和。完全没有西安城内,因连续两年干旱,而饿死大家少妇的情况。大家都在忙于耕织和商业,王公贵胄在享受腐化的生活,平民百姓也在为争名夺利而奔波。
在商品经济萌芽时期,人们不再把无实用价值的儒家学说奉为精典,而是谁管用就信谁,这是让正在奉儒家为圣的朝鲜汉学家们相当失望的。
在唯利至上思想引导下,人们把佛家、道家神圣、讲义气的关云长、有求必应的碧霞元君、掌管雨水的龙王,甚至把佛家对头罗刹也一起搬上了神坛。
奢侈繁华的背后,也在积聚着反抗力量。就在本文记述的这段时间过后不久,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大明朝很快走向了灭亡之路。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即行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