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以来,山左文学,尤其是诗歌创作空前繁荣。一时间诗派蜂起,名家辈出。七子诗社、海洋诗社、莱阳邑社、丈石诗社、从社、山左大社、海岱诗社等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当时影响较大的诗派。明代前七子中的边贡,后七子中的李攀龙、谢榛,明代散曲第一人冯惟敏等均出自山左而享誉文坛。晚明的公鼐、于慎行、冯琦等也都是山左地区著名的诗人,他们三人均为馆阁重臣,主张宏大雅正,闳音鸣世,巧夺自然的诗歌创作风格,诗文、学问冠名山左,三人并称“山左三大家”。他们的诗歌创作和文学主张对晚明文风、诗风产生了很大影响。
明亡后,作为复社分支,山左大社继续勇扛义帜,开展反清活动。清代著名学者张尔岐称:“当明之亡,名士标志社会,山东名士与复社者九十余人。”其中莱阳宋继澄为山左大社主要领导者。顺治九年(),宋继澄设教于即墨,与即墨*姓、蓝姓诸望族文人在玉蕊楼结为诗社,相互唱和。*培、*坦、*垍以及蓝氏家族蓝启华、蓝启蕊兄弟积极参与创作。尤其是*培因所作诗如“一自蕉符纷海上,更无日月照山东”、“杀尽楼兰未肯归,还将铁骑人金徽”、“平沙一望无垠火,惟见哀鸿自北飞”反映出反清的民族思想而被告发,致使数百人受到牵连,酿造了清初北方最大文字狱案——“*培诗案”。诗案以*培被斩首而告终,这对山左诗歌创作产生重要影响。
清代康熙以来,新城王士禛继历城李攀龙之后主盟海内,齐鲁地区更是诗歌创作繁荣,诗人辈出。除王士祯外,赵执信、宋琬都是各树一帜的优秀诗人。一时间,齐鲁地区成为清初诗歌创作的重镇,在清初诗文六家之选或是四家之选中,均占半壁江山。清程国仁在《竹石居稿》序中云:“本朝诗法自济南历下主盟百余年来,学者宗之,以故齐鲁间多诗人。”山左文学的繁荣地带主要集中在*治文化中心的济南府、青州府、兖州府、东昌府以及胶东半岛的登州府、莱州府。
根据柯愈春《清人诗文集作者总目提要》和李灵年、杨忠主编的《清人别集总目》,尹奎英在硕士论文中对清代山东各府县诗文集作者的地理空间分布进行了统计:济南府诗文集作者最多,有人;莱州府,人;青州府人;登州府人;兖州府99人。清代山东诗文集作者分布最多的12个城市,分别是诸城81人,历城78人,高密64人,曲阜64人,潍县44人,即墨40人,益都36人,淄博36人,德州35人,济宁34人,安丘33人,胶州31人,莱阳29人,掖县29人。
尤其是莱州府下辖二州五县(平度州、胶州、掖县、即墨、高密、潍县、昌邑)及登州的莱阳逐渐成长为新兴的文化区,诗文创作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在山左有后来居上之势。李伯齐先生《山东文学史论》分析到:“从作家的分布看,唐宋以前登莱以诗文知名的作家不足20人。而明清时期则有余人,几乎占当时山东作家的五分之一。其中潍县、莱州、胶州、高密、掖县等地作家较为集中。莱阳宋氏,胶州高氏、柯氏,即墨蓝氏、杨氏,高密李氏,掖县毛氏,海洋鞠氏等,也都是延续几代的文化家族。”
可见,明清时代山东地区文学繁荣,而诗学尤盛。即墨蓝氏家族文学,正是在山左文学整体繁荣的文化背景带动和影响下,形成的一股富有生机和特色的文学创作力量。
虽然司马迁曾说:“夫齐、鲁之间于文学,自古以来其天性也”(《史记·儒林列传》),但是即墨地区所隶属的莱州府,乃至于近邻青州府的文学积淀并不深厚。张彤序《掖诗采录》称:“青莱自禹贡作牧,声教已讫,风谣之作,肇见于春秋,莱人之歌洎后文献无征。在唐以诗明者惟王仲列,金则刘无*,若宋之王定民见称于东坡,而求其词翰则渺不可得。”尤其是即墨地区,“人尤朴鲁,故特少文艺”。
周抡文《即墨诗乘》跋曰:“夫即墨自前汉来,鸿儒迭出,宜多风雅。顾薤露蒿里,未便冠首,训虎乳雀,不记其文,咏劳山,唐则出自青莲,赋田单,宋则出自介甫,而本邑独不存片言只字。标人物而光山川,元仅余朱公数绝而已,览者其有思乎。”可见,明代之前,整个即墨地区的文学创作几乎是零基础。
自明代中叶到清末的三百多年间,即墨地区家族崛起,科甲蝉联,文人辈出,著作层出,形成了一个空前的文学繁荣时期。同治版《即墨县志》收录这一时期即墨人的各种著述种,至少有卷。《即墨诗乘》辑录了人的8首诗作;《崂山诗乘》编集了人的首诗作。蓝章的《八阵合变图说》、蓝田的《北泉集》、王邦直的《律吕正声》、周如砥的《青藜馆集》、郭琇的《华野疏稿》均被收入《四库全书》。
蓝氏家族的文学,正是在即墨地区文学创作的大潮中发展起来,并成为即墨文学大潮中一股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