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记忆#
莱芜,赢牟大地,是山东省行*版图地理几何中心,是山东省平均海拨最高的区县,可莱芜很久以前的故事,您们知道多少呢?
赢牟的来历
东夷时期(公元前年前),少昊,生于赢水之滨得姓赢,赢水,即赢汶河。禹夏王朝(公元前年前),东夷中鸟夷分出一批如牟、莱、齐、秦、谷等部族或国家,牟族主要聚居于今莱芜东部,栖居之水,即牟汶河。此期,赢、牟、莱等属九州之青州。
古九州图
禹赐少昊之后伯益封国,“封之百里”,国号为“赢”,史称“赢国”,都城在今济南市莱芜区羊里街道城子县村。禹之子启无继禅让制改世袭制,夺取伯益的继承权,建立夏朝,启夺权后杀益并夺取其封国,降国为邑,史称赢邑。商朝时期,牟国建立,始封无考,都城在今钢城区辛庄街道赵家泉村。
赢、牟、平洲所在图
莱国因随商灭夏有功,被封为诸侯国,是商后裔建立的子姓王国,又称莱子国,也是当时山东东部势力较大的东夷古国之一。《禹贡》中说:“海岱惟青州,嵎夷即略,潍淄其道,莱夷作牧。”由这里所记潍、淄二水疏道以后,莱夷的畜牧业之发达,可以证明莱族是生活在潍淄流域的。莱国将来命运,后面再赘述。
春秋分封诸侯国
莱人西迁居莱芜谷
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灭商建立西周王朝,开始大规模分封制,封开国元勋姜子牙在东夷族的活动中心营丘(今昌乐县营丘镇)建立齐国,后迁都临淄。昌潍、掖县、高密县、平度县、*县等潍淄流域都为莱国故地,故莱人和太公反复争夺营丘,竟为此与太公七次交战。
据《史记》记载:“莱侯来伐,与之争营丘。营丘边莱,莱人夷也,会纣之乱,而周初定,未能集远方,是以与太公争国。”由此可见,齐莱争斗是很激烈的。
淄川城子村莱芜古城遗址
齐国初封方百里,必须消灭邦邻国家,扩大地盘,才能建立强大的国家,与中原各国抗衡。莱国和牟国是居于胶东半岛中东部的较大的国家,对齐国构成*事威胁。所以,在西周末期,齐国首先攻打较近的牟国、莱国等国。由此,导致了莱夷先民的东西迁居。
《春秋·宣公七年》(前年):“夏,会齐侯伐莱。”从公元前年开始,齐国不断对莱讨伐。
《春秋·襄公六年》:四月,“晏弱城东阳,而遂围莱。”“丁末,入莱。”“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十一月丙辰,而灭之。迁莱于。高原、崔杼定其田。”
经过多次伐莱,于公元前年(齐灵公15年)灭掉了莱国,降为邑。《通典·州郡十》:“莱州,春秋莱国也,齐侯迁莱子于,在齐国以东,故曰东莱。战国属齐。”
莱子国灭亡之后,部分莱人东迁至东莱的*县、莱阳、莱州、莱西等东部沿海一带。另一部分莱人西迁至淄川城子村一带建城为邑。战国时期东莱又被齐国吞并,莱子国民又被迫自今*县、莱阳等东部沿海一带西迁至淄川城子莱芜谷一带,与原先播迁到此的莱人居住在一起。因这里土地荒芜,又是莱民居住地,故名莱芜。
莱芜域置趋稳
历经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到了战国时期,楚考烈王十四年(公元前年),牟国为楚所灭,从此消亡。秦统一后,在古赢族、赢国、赢邑的基础上设立赢县,为莱芜境内最早的县,属济北郡,是赢姓的发源地。
西汉增置牟县(治所在今赵家泉村),又于牟县东北置莱芜县(今淄川区太河镇城子庄“莱芜谷”),其中莱芜县为首设。赢县、牟县、莱芜县同属兖州泰山郡。
长勺之战
北魏时嬴县治所向东迁移至南文字村。同时撤销设在淄川的莱芜县,其区域北部划入设在淄川的贝丘县,南部分别划入嬴县与牟县。隋炀帝大业元年(年),将牟城县并入赢县,从此牟县未再复设。
唐太宗贞观元年(年),赢县等4县撤销后划入博城县,属兖州,从此赢县再未复置。此后,在今莱芜境内77年无县治。武周长安四年(年),在原赢县址南文字村复设莱芜县,属兖州鲁郡。从此,以莱芜命名的县治开始设在今莱芜区域境内。金大定十二年(年),莱芜监撤销,将莱芜县治由南文字村南迁至莱芜监址(原莱城区*府西侧),属泰安州,至此,汉代首设莱芜县由淄川城子庄经两次南迁至今址,历经沧桑,几经迁徙,县域治所稳定下来。
莱芜,历代族人在汶河两岸创造了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繁衍生息,昭昭可见。
莱芜今貌
来源:山水雪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