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山东网-感知山东9月30日讯9月30日,烟台市人民*府新闻办公室举行“以‘十大创新’引领改革突破”系列第四场新闻发布会,烟台市委改革办副主任包海东,烟台市委组织部副部长、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工委专职副书记吕永杰,烟台市委办公室副主任徐祯,烟台市行*审批服务局*组成员、副局长刘健,烟台市纪委监委办公室主任戚树明介绍了市直有关部门推进“十大创新”工作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今年以来,烟台市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改革,大幅升级人才*策,建立“顶尖人才亿元支持、领*人才百万资助、青年人才万元补贴”扶持体系,成为全省首个企事业单位从博士到大专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全覆盖、中央和省属驻烟单位人才同城化待遇全覆盖的地市。实施青年人才“百千万”集聚计划,计划每年引进不少于名博士、名硕士、名大学生,1—8月新引进高层次人才人、增长23.1%,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站达到8家、居全省首位。加快八角湾、裕龙岛毗邻区域两个人才聚集区建设,5年内预计聚集各类人才3.5万人。万华全球研发中心已聚集国内外一流研发人员多名,建成后将达到0多名,形成“南有华为松山湖、北有万华金山湖”的比肩格局。
营商环境创新方面,立足诉求反映“零障碍”,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从市县乡选派名*员干部联系服务家重点企业,听实情、解难题、促发展,共收集问题多个,已解决多个。立足事项审批“零见面”,在全省首创“扫脸办事”、缩减办理时间80%以上,审批手续全程网办率达到95%。立足*策获取“零成本”,推出“免审即享”“无感兑现”*策项。立足审查监管“零打扰”,获批全国重点监管事项清单化管理试点城市,推出“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模式,经验做法被国务院大督查激励表扬。
推进落实方面,突出“快”建立促落实机制,建立挂图作战、动能转换两个督导平台,实行“蓝*红”三色管理,建立干部执行力档案,常态化评选执行力先锋集体、先锋标兵,开展“擂台打擂、赛场赛马”,领先的授予“羚羊奖”,落后的授予“蜗牛奖”。突出“专”建立能落实机制,组织开展干部专业化能力“大培训、大练兵、大比武、大竞赛”,定向选聘产业发展、安全生产、卫生健康等领域急需人才,让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突出“严”建立保落实机制,坚持严管就是厚爱,常态化开展警示教育,实行纪检监察机关全程介入重大工程建设。健全完善容错纠错、澄清正名等机制,防止出现不干不错、干多错多、“领头羊”成为“替罪羊”现象,激发干部投身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
人才引育创新情况
截至目前,全市市级以上重点工程人才突破0名,人才资源总量突破万人,其中高层次人才突破10万人、高技能人才突破30万人。
1、千方百计汇聚青年人才
烟台以建设青年友好型城市为目标,加快吸引集聚高校毕业生来烟就业创业,力争年内引进名博士、名硕士、6万名大学生。目前已引进高校毕业生4.3万名、同比增长17.1%,完成了年度任务的71.7%。重点实施三项计划:
“就选烟台·青春无忧”专项招引计划。先后举办“名企名校行”等线上线下活动多场次,发布招聘岗位2.4万个、提供实习岗位多个。联合北京大学,开展“知行计划”等系列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先后接纳多名北大博士、硕士来烟台实习。
青年干部人才“菁英计划”。重点面向“双一流”高校选聘优秀毕业生人,作为**领导干部储备人选,前2—3年统一选派到重点项目、镇街园区、市直综合部门锻炼,有针对性跟踪培养,推动年轻干部队伍结构不断优化、素质不断提升。
驻烟高校毕业生留烟计划。制定出台《关于促进驻烟高校毕业生留烟就业创业的实施意见》,明确发放留才奖励、扩大实习规模、提供留烟专属服务等10项*策措施,在驻烟高校专门设立就业创业工作站,每年给予资金奖补,驻烟高校毕业生凭有效身份证件、学历证书,可先落户后就业,逐步提高驻烟高校毕业生留烟率。
2、立足需求招引产业人才
立足全市制造业优势,紧贴产业链布局人才链,不断推动产才融合发展。重点建立了三项机制:
建立“一企一策”机制。对“9+N”产业链头部企业,可根据引进顶尖人才(团队)需求,在1亿元最高资助限额内自主提出“定制化”配套支持*策。目前,共引进省“一事一议”顶尖人才4人,数量居全省前列。
建立“工程配额”机制。对能够补齐、补强“9+N”产业链的“断点”企业、高成长性企业,经评估认定后可给予2个高端人才引进配额支持,2年内企业引进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可直接纳入市级人才工程予以扶持。首批共确定22家配额企业,最少可获得扶持资金万元。
建立“揭榜挂帅”机制。对制约企业发展的关键核心技术,以“揭榜挂帅”项目的形式集中发榜,帮助企业面向全球招募科技领*人才和创新团队。今年共发布“揭榜挂帅”项目41个,总榜单额3.85亿元;签约项目12个,其中院士项目2个。
3、全心全意提供优质服务
建立全谱系*策体系。全面构建“青年人才万元补贴、领*人才百万资助、顶尖人才亿元支持”扶持体系,在省内率先实现企事业单位从博士到大专普惠性生活补贴和购房补贴全覆盖,中央、省属驻烟单位人才同城化待遇全覆盖。
搭建全流程智能平台。推进人才服务数字化变革,建立“烟台市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开通支付、服务、安居、金融、招聘五大功能板块,实现人才服务事项全程在线办理,累计提供服务7.6万人次、线上发放人才补贴2亿元。
提供全方位优质服务。升级“人才安居”*策,将高级工以上技能人才纳入人才公寓配租范围,硕、博士住房公积金贷款额度由45万元提高至80万元;联合市妇联举办70余场“爱在山海·遇见幸福”青年人才联谊活动,帮助余名青年人才解决婚恋交友问题;成立人才社会化服务机构联盟,首批招募多户商家,将优惠服务延伸至“吃住行游购娱”各个领域。
推进落实创新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决贯彻*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决策部署和省委、省*府“”“三个十”等工作要求,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加快构建“1+”工作体系和“15”中心城区建设格局,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裕龙岛炼化一体化等一批战略性、支柱性重大产业项目快速崛起,八角湾新城等一批重塑城市形象的重点片区开发竞相发力,城市快速路等一批事关长远的重大基础设施全速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等一批暖心顺心的惠民实事连获点赞,主要经济指标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在困难年份交出了一份高分的“期中答卷”。
强化“头雁效应”抓落实,以上率下、凝聚合力。
带头抓产业,12位市级领导担任石化及化工新材料、汽车等16条重点产业链链长,聚焦“全链条”薄弱环节和“卡脖子”关键技术精准发力,逐一建立产业链全景图谱和产业资源库、客商信息库、目标企业库、项目信息库、重点人才库“一图五库”,持续跟踪对接洽谈,不断延链补链强链。今年以来,各产业链共签约引进总投资10亿元以上项目个、三类强项目个。带头下一线,围绕分管领域、包保区市(镇街)、联系企业和重点工作,累计走访群众.4万户,为群众办实事11.8万件。带头守底线,聚焦安全生产、疫情防控、防汛备汛、护林防火等一排底线工作,高频次开展明察暗访、实地督导,推动全市上下常态化开展安全生产大排查大整治,为经济社会发展营造了安宁祥和的社会氛围。
坚持目标导向抓落实,集中攻坚、重点突破。
上半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增长4.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幅11.5%,均居全省首位。正在推进下半年集中攻坚,筛选海上世界、城市快速路建设等17项重点工作50个集中攻坚事项,聚力突破、全力攻坚。目前,各项工作正在稳步推进。围绕贯彻落实省委“打造山东发展重要增长极”工作要求,聚焦破解项目发展瓶颈制约,滚动开展裕龙岛炼化一体化、万华新材料低碳产业园等项目“百日攻坚”,推动项目建设进入快车道。今年以来,烟台化工产业园、蓬莱化工产业园和莱阳化工产业园成功扩区,万华、中节能万润、泰和新材等42个重要项目通过节能审查,个项目获批地方专项债多亿元。
坚持问题导向抓落实,纾难解困、助力发展。
深入开展本土企业走访,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成员共走访企业1多户、收集诉求多项,全部交办予以解决。实施服务企业专员制度,市县乡三级选派名领导干部联系服务家重点企业,建立问题收集解决闭环机制。截至目前,共收集问题多个,已解决2多个。开展民生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行动,围绕完善提升工作作风、基层队伍等6个方面工作,开展全覆盖大讨论、全领域大排查、全过程大整改,实现为民服务的全方位大提升。今年以来,通过*务服务便民热线、半年满意度测评等渠道,征集问题线索近30万条,均已建立台账、明确职责、推进整改。
创新工作载体抓落实,搭建平台、提质增效。
依托信息化手段、数字化平台,搭建挂图作战可视化督导系统,纳入全市重点项目、重点工程、重要事项,建立工作台账,明确目标清单、任务清单、时限清单和责任清单“四张清单”,做到任务、目标、责任、进度、效率、问题“六上网”,实现重大问题随手办、项目进展随手看、落实成效随手查、指示要求随手提,累计协调解决项目推进遇到的难点问题多个。截至8月底,个省市级重点建设类项目开复工个、开复工率98.2%,完成年度投资.9亿元、投资完成率78.6%。
坚持结果导向抓落实,以考促干、激发活力。
加强干部执行力建设,建立干部执行力档案和干部执行力“蓝*红”名单,完善涵盖市管领导干部、镇街*工委书记、部分正科级干部的执行力档案,细化评价标准,定期开展评价。今年以来,分4批表彰42名“执行力先锋标兵”。开展“赛马打擂”,结合项目“百日攻坚”活动,每季度设1次擂台进行量化打分、排定名次,并在内部通报;在全市半年工作总结分析会上按照半年指标完成情况安排各区市和市直部门“一把手”座次,树立了“有为者有位”的鲜明导向。
营商环境创新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烟台聚焦“本质优化提升”,坚持“企业办事不跑腿、群众办事不求人”目标,大力开展营商环境创新行动,全面擦亮“烟必行”品牌。在上半年公开的年省营商环境考评中,烟台市位列第一档次。
1、坚持高标定位,营商环境创新提升行动取得新成效。
制定《营商环境创新年行动方案》,围绕19个领域提出项优化提升措施,作为今年优化营商环境的工作主线。细化形成两批项营商环境建设任务工单,每月调度督导,倒逼责任落实,确保创新成效。截至目前,已完成项,并形成了45项在全国、全省领先的创新亮点。比如,在工程建设项目审批领域,全国率先推行“新型产业(M0)+标准地”供管模式,实现项目落地即开工,已累计成交“标准地”16宗,面积亩,同比增长%。在劳动力市场监管领域,建立“智慧仲裁、云端维权”服务模式和企业退休“一件事打包办”2.0服务模式,处理调解仲裁申请件,开展网络庭审次,受理办结退休业务人次,占当期退休业务办理人数的61.2%,在全省走在前列。招标投标领域,建成招标投标“YT智联云端”,研发公共资源“智联e办”APP,实现公共资源交易“不见面掌上办”,已为企业节约交易成本万元。有关做法被《全国优化营商环境简报》刊发推广。包容普惠创新领域,出台全国首部入海排污口管理办法,科学划定入海排污口限制区。目前,全市个入海排污口已完成整治个,整治率达99.3%。
2、持续深入革新,“放管服”改革推进取得新成效。
深化简*放权。定期开展放权“三查三看”评估,将市级委托的64项零办件权力事项回收,下放了区市迫切需要的8项市级权力事项,切实做到“以需定供”“按需放权”。研究公布项区市统一划转事项,实现市域范围内划转事项的相对统一。编发《烟台市行*许可事项清单(版)》,发布行*许可事项项,实现同一事项在不同层级的同要素管理。
实施全方位监管。创新提出“旅游市场价格行为监管”等44条监管措施,全力构建“大监管”格局。创新开展“智慧卫监医废在线监测”“消防安全智慧监管平台”等8项“互联网+监管”项目,全面推行“不见面监管”,打造“无处不在、无事不扰”监管环境。成功争取食品药品行业领域“互联网+监管”分厅省级试点落户龙口。深化“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和信用监管成效明显,被国务院督查激励。
持续提升*务服务。对市级个事项办理时限和环节进行压缩,承诺时限总体压缩比在90%以上,审批环节平均压减至2.8个;强化数据共享,市县两级个事项的项证明材料实现免提交;全力做好“爱山东”*务服务网优化提升全省试点建设,推进*务服务智能化;加强基层*务服务,创新“*银合作”“*邮合作”服务模式,设立便民工作站余个,办理*务服务事项3万余笔。
3、围绕助企纾困,服务企业发展取得新成效。
创新打造服务企业专员、企业联络员、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发展机制、“*企通”专线专网四位一体“*企通”惠企服务体系,实现“多层次、全覆盖、精准化”服务企业。
针对全市2多家规上工业企业、家重点“小升规”培育企业和其他领域部分企业,由服务企业专员工作专班负责,匹配多名*员干部作为服务企业专员,市领导和各部门单位主要负责同志带头每月深入2家企业开展走访调研,有针对性地走访高成长创新型和产值、进出口等指标下降明显的企业,累计解决企业问题2多个。同时,筛选出家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纳入企业倍增计划,进行重点培育。
针对服务企业专员覆盖范围外的30万家企业,由市营转办负责,分为重点服务企业和全量在营企业两个层次,匹配2.5万多名企业联络员,做好常态联系走访工作,联系走访企业26.5万家,解决企业问题0多个。
针对新注册成立的企业,建立全生命周期服务企业发展机制,从企业注册伊始,就确定牵头服务部门全程靠上服务,目前已匹配服务新注册企业2.5万多家,解决企业问题个。
为畅通企业诉求渠道,开通“*企通”企业服务专线,搭建“*企通”企业综合服务平台,建立精准直办、监督评议、诉求督办“清零”等机制,推出企业援助、“上门受理”、“未诉先办”3项专项措施,打造服务企业“总门户”,已解决企业诉求1.3万多件。
纪检监察体制改革工作情况
1、紧扣监督首责先行先试,构建改革创新“新高地”
今年1-8月份,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聚焦*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疫情防控、耕地保护等加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个。加强对“一把手”和领导班子监督,探索“廉情通报”机制,层层压紧管*治**治责任。完善同级监督工作机制,探索函询签字背书、决策廉*风险现场问询等10项监督手段。烟台市入选省纪委监委市级同级监督联系点,蓬莱区和龙口市分别入选全省同级监督改革试点、“一县一监督清单”改革试点。
机构设置再优化。新成立驻市国资委市财*局纪检监察组,调整理顺11个综合派驻纪检监察组监督范围,向裕龙石化产业园派出监察专员,推动派驻监督有形有效覆盖。工作机制再完善。将派驻监督细分为55项具体指标,推动派驻机构全要素履职。探索阵地战、纵深战、整体战、协同战、机动战“五战”工作机制,采取“一专项一专班”方式,组建28个工作专班。围绕工程招投标领域廉治难题,在全国首创“异地、多地、多倍、多轮”评标委员会专家抽取办法,源头防治围标串标、暗箱操作等问题。9月26日,烟台市纪委监委在全省深化市县派驻机构改革工作推进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2、围绕一体推进“三不腐”主动探索,打好反腐败斗争“总体战”
全市纪检监察机关立案件,留置45人,移送检察机关31人,挽回经济损失1.76亿元。严肃查处了市原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孙涛、海阳市人大常委会原主任李英作等严重违纪违法案件。7人向纪检监察机关主动投案、32人主动交代问题。
全市纪检监察机关运用第一种形态占比显著上升,由1月的40.7%增长到8月的73.7%,后三种形态稳步下降,呈现“一升三降”的良好势头。
健全以案促改常态化机制,针对日常监督、线索处置、审查调查发现的问题,制发纪检监察建议份。探索组织审查调查对象对岗位廉*风险进行分析,并提出防控建议。创新廉洁教育形式,从市委常委会做起,以上率下开展“学论述·正家风”活动,组织全市各级观看警示教育片《对不起》,筑牢拒腐防变家庭防线。开设“每周一案”“反腐微课”等宣传栏目,“反腐倡廉60秒”等系列微视频被评为“烟台市*务新媒体创新传播案例”。
3、深化作风建设精准破题,培育干事创业“好风气”
建立协作联动、循环察访、快速核查、以案促改四项纠治“四风”常态长效机制,采用“A查B、B查C、C查A”方式开展跨区域循环察访,大幅提升问题查实率。开展“强监督——护航企业发展”行动,重点查纠“慢、拖、推、瞒、蛮”等15类问题,在家企业设置监督观察点,查处损害*商关系问题40起。与新闻媒体、*务服务热线等建立信息共享、线索移交机制,及时收集受理问题反映。全市共严肃查处“四风”问题起,处分人。
完善开门整治、“小切口”整治等工作机制,围绕农村集体“三资”管理、中小学校配餐(食堂)管理、虚报冒领惠农惠民补贴资金开展集中整治,推动主责部门建立完善制度69个。健全基层监督制度,出台《加强对村干部特别是“一肩挑”人员监督工作清单指引》,加强对村级组织“一把手”监督。莱山区、莱阳市、莱州市入选全省村(社区)集体“三资”提级监督试点。
创新推行纪检监察“码上举报、马上受理”模式,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村居社区、公交场站等张贴信访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