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胶东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能都听说过“东莱崇儒毛氏”这个称呼,其指的是烟台莱州的一支毛姓人。因为曾出过明代尚书毛纪这样的人物,东莱崇儒毛氏在胶东历史上颇有名气。
一个姓氏内部有很多支派,彼此之间为了区分,通常会在前面冠以祖居地(郡望)或者堂号,崇儒毛氏的“崇儒”一词,就是莱州这支毛姓人的堂号。这一堂号从何时开始使用,又有什么讲究呢?下面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
“崇儒”一词其实不难理解,从字面看就是“崇尚儒学”的意思。自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崇儒就成为历朝历代的一个重要理念。在古代典籍中,“崇儒”一词经常出现,用来形容好的施*理念和社会风气。
比如《北史》中载:“夫为国家者罔不崇儒尊道,学校为先。”《旧唐书》中载:“崇儒尚学,以正风教,乃王化之本也……玉质金声,文经武纬,乐善为宝,崇儒是贵。”
那么,莱州毛姓人为何要用“崇儒”作为他们的堂号呢?这还要说他们的历史说起。
明代的毛纪在为族谱作序时写道:“吾东莱毛氏,闻之上世当元季之乱,从淮泗间徙家而来,代远莫可考。”也就是说,莱州毛姓并非当地土著,而是元末从淮泗一带迁来。在一个陌生的地方想要站住脚跟、有所作为,读书入仕是最便捷也是最可姓的方式,因此莱州毛姓很早就重视教育,遂成缨簪之家。
根据族谱记载:“乐善生先君养浩翁,蚤孤,奋志于学,遂以儒业,成化中教授于杭……爰按欧、苏二家之法,创立兹谱,系以‘崇儒’,别同姓也。”
从记载来看,为莱州毛姓定号为“崇儒”的人,是“先君养浩”(莱州毛姓族人毛敏,号养浩)。他从小发奋读书,踏入仕途,曾担任杭州的儒学教授(学官),为家族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崇儒”一词,与其说是堂号,更像是家风家训。正在这种家族氛围下,后起之秀的毛纪,在成化末年,一路考中举人、进士、庶吉士,在考举人的乡试中,他高居山东第一,成为解元(成化末,举乡试第一,登进士)。从一个平民子弟奋斗成为朝中大臣,毛纪的人生经历相当励志,因此在胶东民间也广为传颂,吕剧中的著名曲目《姊妹易嫁》,就从从毛纪的故事改编而来。
毛纪生前官至少保、户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去世后,朝廷追赠太保,谥号文简。他的儿子也是进士,官至太仆寺卿。自此之后,数百年间,莱州毛氏缨簪不绝,“崇儒”二字,名副其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