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胶东历史崇祯孔有德之乱中的东线战场
TUhjnbcbe - 2023/7/9 22:33:00

爆发于明崇祯年间的“登莱之乱”(亦称“孔有德之乱”),是胶东历史上的大事件。其战事虽主要发生在半岛一隅,但影响却体现在全局层面,很大程度上加速了“明亡清兴”的进程。

正因为有着深远的影响,“登莱之乱”也俨然成为明末历史研究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与之相关的著述甚多,不胜枚举。

不过,以往的著述大多将重点放在登州城以西的莱州等区域,而对登州城以东的福山等地的情形提及较少。实际上,登州以西固然是主战场(以莱州保卫战为代表),但东线对于总体局势的走向亦有较大影响。本文就尝试简述之。

1、战事之初的总体局势

“登莱之乱”,肇始于明崇祯四年底的“吴桥兵变”。当时,后金方面围攻辽西大凌河,明廷令登莱巡抚孙元化出兵增援,而孙元化便派遣孔有德等皮岛旧将率部出征。但后者行至吴桥县(河北)时,却聚众哗变,掉转矛头,一路劫掠,攻向登州。

由于孙元化的战意不坚(主张招抚),加之城中有耿仲明等人作内应,孔有德叛*遂于崇祯五年正月初三轻易攻陷登州。

如果说此前的“吴桥兵变”还可视为一场普通哗变的话(明代中后期,哗变之事并不鲜见),那么,至此登州失陷、巡抚被俘,这显然就已经是公开叛乱了。

攻陷登州之后,孔有德叛*攫取了大量粮饷器械。清初掖县文士毛霦在《平叛记》中记载道:

“(城中)马三千匹,饷银十万,红夷大炮二十余位,西洋炮三百位,其余火器甲杖不可胜数,皆为贼有。”

在实力大为增强之后,叛*也蠢蠢欲动,筹划起下一步的打算。

关于孔有德发动叛乱的目的,史料中的直接记载虽然不多,但也能看出些许端倪。如《明史徐从治传》中记载:

“有德既破登州,推九成为主,己次之,仲明又次之。用巡抚印檄州县饷,趣元化移书求抚于(余)大成曰:‘畀以登州一郡,则解。’”

通过“畀以登州一郡”之语不难看出,孔有德等人的真实想法近似于“割据登州”。这种浓厚的*阀地盘意识,多半是在皮岛时受到了毛文龙的影响。

而为了在与明廷的谈判中占据主动,叛*决定以攻代守,开始攻掠周边州县,东西两线的战事就此爆发。

2、东线战事的大体经过

在战事之初,叛*气焰嚣张,总体处于进攻态势。但其在东西两线的进展速度却有明显区别。

光绪版《增修登州府志》(下同)载:

“贼攻*县……十三日,城陷;……十四日,招远以城降。又扑福山,知县朱国梓力御之。二月初三日,进攻莱州。”

从以上记载不难看出,起初叛*曾试图东西线并举(*县、招远在西,福山在东),但在东线进攻福山受挫之后,便将重点转向西线。

而福山能够成功抵御住叛*的进攻,时任知县朱国梓可谓功劳卓著。

朱国梓为辽东贡生出身,系明末边将朱梅(曾跟随袁崇焕效力)之子,因此颇知兵事。在登州失陷之后,朱国梓当即修缮城池、稳定人心、着手备战,为防御的成功奠定了基础。事后当地还专门为之建祠,以纪念其功德。

关于朱国梓采取的具体举措,清乾隆版《福山县志》(下同)载:

“崇祯五年正月,郡城陷,风鹤甚紧,知县朱国梓为辽宿将梅子,亦晓兵科,纠绅士誓守,劝谕富豪输粟,收兵择子弟有材干者假千把总……括置将*砲、佛郎机、三眼枪、万人敌甚备……俨然巨镇矣。”

由于朱国梓等人的部署得当,叛*无机可趁,加之其进攻重点在西线的莱州。因此,自崇祯五年二月之后,便停止在东线的攻势。《福山县志》载:“自二月后,(敌)无一骑敢过邑东。”

(▲图为现烟台市福山区的县府街,老福山县衙就在此处)

莱州,控扼胶莱河口,在当时系半岛与内地交通之咽喉。叛*若占据莱州,进可直逼青齐,退可画河自守。因此,在“登莱之乱”中,双方对莱州的争夺尤为激烈。

叛*在人数方面占据优势,且装备有红夷大炮等火器,莱州城中的防守压力可谓巨大,多次派人突围求援。在此背景下,明廷决定于东线转守为攻,向登州城进*,以从叛*背后进行牵制。

《增修登州府志》载:

“四月,……登镇新任副总兵吴安邦奉令屯宁海,率文登兵间道规取登州,福山百户刘师吉率乡勇以从。”

此举颇合兵法上“围魏救赵”之意,如若成功,“登莱之乱”的进程或许可以改写。但可惜由于吴安邦统御无方,东线明*虽一度攻至登州城郊的迎仙桥,但却功亏一篑,被城中留守的叛*击败,福山百户刘师吉战死沙场。

《福山县志》载:

“(师吉率部)半夜抵郡之迎仙桥,已有先登者。城中始觉,出敌。安邦怯不知兵,先遁。师吉据桥力战,所领殆尽,遂死之。事闻,升副千户世袭,入忠孝祠。”

此战过后,吴安邦率众退回宁海,城中叛*亦无力追击。东线战局又重新进入相持阶段。

见东线无法破局,明廷只能从西线入手。当年八月,以关宁铁骑为主力的援*渡过胶莱河,在莱州西南之沙河击败叛*,并追至莱州城下。孔有德见势不妙,率部东逃,莱州至此解围。

随后,明*继续东进,相继收复招远和*县,九月兵临登州,反将叛*围困在城中。至次年初,孔有德等人乘船渡海北逃,明*收复登州。持续一年多的“登莱之乱”,终告结束。

3、东线战场的意义评价

与西线相比,东线战场的战斗频次和规模虽然较低,但其对于全局的意义却不可忽略。

大体而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其一,福山的成功防御,阻止了叛*的铁蹄东踏,使得更东面的宁海、文登两地免去了战火的涂炭。这既保存了明廷在半岛东部的有生力量,也避免了叛*实力的进一步扩展。毕竟,明代在文登设有“文登营”,亦有大量兵员*储。如若东线不守,上述资源落入叛*手中,后果不堪设想。

关于这一点,《福山县志》中有一段生动的描述:

“郡久未复,(朱国梓)乃缮疏间道遣人赍上,备陈形情,朝廷始知东州县尚为国守。时承平久,乱兵百战之余,其锋不可当,招、*既破,莱、栖赖有道将屯驻,惟邑孤悬无援,国梓用众力,屹然中立,文、宁全资捍蔽。”

其二,东线战场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也牵制了登州城中的叛*,使得对方始终有后顾之忧,不敢倾巢而出,这显然从侧面减轻了西线主战场上的压力。

《增修登州府志》载:

“时贼众围莱州,惟耿仲明居守(登州)。”

从之前的记载来看,耿仲明作为叛*中的三号人物(后来降清与孔有德同封为王),并没有跟随进攻莱州,而是始终留守在登州城内。这显然与东线战场的存在不无关系。

综合以上两点来看,东线战场在整个战局中的辅助、牵制作用还是相当明显的。事后明廷论功行赏,朱国梓等人得到升迁奖励,而刘师吉等殉难将领也得到追恤,这也算是官方对于东线战场功绩的一种肯定了。(本文首发于《芝罘历史文化丛刊》年上卷,总第25期;作者:耳左月)

1
查看完整版本: 胶东历史崇祯孔有德之乱中的东线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