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岛全媒体记者何毅
3月10日,位于中山路号,靠近李村路交界处,这里的店铺改造过程中,清晰发现了曾经的老门头“东盛昌”,题字后面有落款吕海寰,这可谓是在老城改造中,又发现的一处历史遗迹。
中山路号的东盛昌老门头。
此处原本是一个粮油土产杂品店,在当年的中山路上(当时叫山东街)比较有名气。据史料记载:东盛昌是由掖县人李树堂,联合了茂昌德、东盛号,荣德堂等掖县老乡合资创办的,在民国十五年,也就是年开业,主要经营生米、生纱布和一些生活用品,是中山路较早做进出口生意的店铺。店铺的题字者为吕海寰(~年),字镜宇,山东掖县(今莱州市)西南隅村人。清末著名外交家、中国红十字会创始人,历任驻德国、荷兰两国公使,工部尚书、钦差商约大臣、兵部尚书、外部尚书、督办津浦铁路大臣,中国红十字会会长、名誉会长等职,当年也是赫赫有名的人物。
东盛昌全貌,后期改为外文书店。
近期中山路历史城区改造中,经常发现一些历史遗迹,例如*岛路17号最初的名字就是叫“镇海楼”。年,这座里院更名为平康五里,位于*岛路与四方路交界处,老牌匾一经发现后,立即被保护了起来,很快罩上了玻璃罩,避免施工期间造成损坏。
*岛路上,保留完好的”镇海楼“牌匾。
在潍县路55号对面一处商铺门头,施工人员刚清理出来一块老门头,上面可以清晰看出“绒厂布日用百货”的字样。当时施工方发现这个门头后,立即找来4个工人进行清理,用了一天半的时间,才得以完整保存这块具有年代记忆的历史门头。
潍县路55号对面,门头上可以看到绒厂布日用百货。
老路牌,保留下来。
据了解,老青岛人习惯上将中山路一带城市繁华区称为“街里”。在城市的发展中,有些地方总是会有意无意的留下一些记忆,人们可以直接读取他的历史年轮。老街里,中山路,便是如此。近年来,市南区深入挖掘西部老城区历史文化积淀,对老建筑进行盘活、更新和改造。自年始,百年里院正式开始实施城市升级的功能改造,并大力进行新业态招商植入。在保护中更新提升,一座座里院建筑重焕光彩,赋能历史城区迭代更新、延续文脉、焕发活力。
李村路上的“广有隆”。
青岛文化学者鲁汉告诉记者,他热衷于经常探访老街里的改造,年发起组织了“保卫里院”文化志愿行动,连续数年参与聚合起山东建筑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等多方志愿团队,对青岛的部分里院片区进行了相关民俗影像记录,并借力高校学术力量打造推介了一处里院修复的样板工程。“中山路老街里改造期间,我也经常去施工现场附近进行民俗调研和考察,用相机记录下珍贵的影像资料,并和这里的老居民拉呱,通过网络平台播报一些老青岛里院的历史文化信息,让更多的网友去了解青岛,了解青岛的老里院!”鲁汉说。
老街里改造区域,一些门头上可以看到某某门市部的字样。
市南区老街里改造区域,很多位置明确标注了需要保护的牌子。
墙壁上,遗留下来的土产五金店的广告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