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大学抢抓历史机遇,积极融入*河战略,紧密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台《烟台大学服务*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年)》,充分发挥学科特色和区位优势,通过优化专业结构、凝练科研方向、搭建合作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培育高水平科研成果、探索交流合作机制,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职能与*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相结合,致力打造*河流域科教创新高地。
一、紧密对接“*河战略”人才需求,打造“产科教”融合育人模式
围绕服务“*河战略”人才需求,烟台大学牢牢抓住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个核心点,加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努力促进人才供给侧和地方产业需求侧的全方位对接,以现代产业学院为基础,打造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产科教”融合育人模式。
学校积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新增了海洋科学、投资学、智能科学与技术、生物制药、临床制药、机器人工程、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人力资源管理等与服务“*河战略”主导产业联系紧密的专业方向。不断强化*河流域科教协同育人,巩固和推进与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和烟台市农业科学院等*河流域高端研究机构合作,联合招收培养生物学、农学、化学、材料科学与工程研究生。
持续深化产教融合办学特色,与绿叶集团合作共建药学院、与台海集团合作共建核装备与核工程学院、与烟台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共建农学院、与新华三集团合作共建数字创新学院、与烟台市*府共建烟台知识产权学院,与荣昌制药、冰轮集团等企业共建生物制药、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34个。通过产教、科教融合,校企、校地联合开展科技创新、专业学位研究生和职业人才培养,为提高*河流域产业竞争力和汇聚发展新动能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二、精准服务“*河战略”科研需求,培育“高精尖”科研应用成果
学校聚焦山东省*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目标要求,紧密结合“强特色”高水平大学与高水平学科建设的战略发展布局,精准定位*河三角洲环境保护治理、*河三角洲绿色生态农业、新旧动能转换科技攻关、文化保护传承智库等四个服务“*河战略”优势研究领域,进一步凝练科研方向,围绕“卡脖子”技术和新发展理念,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加快培育高水平科研应用成果。
在*河三角洲环境保护治理领域,以*河流域近海水环境与水生态修复、盐碱地治理、污染来源控制、环境保护监测等研究项目为基础,加强大数据集成分析和综合运用,参与*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综合治理。
在服务*河三角洲绿色生态农业领域,开展*河流域高品质耐盐碱植物良种繁育推广、新型肥料研发、天然药物活性成分优化、土壤修复以及渔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领域的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
在新旧动能转换科技攻关领域,聚焦“十强”产业,开展科研联合攻关与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重点突破新材料及新能源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方向重大关键技术攻关,支持服务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服务*河流域产业发展的技术开发与转化。
在文化保护传承智库领域,发挥人文社会科学优势,围绕文化保护传承、文化创新、乡村振兴等,搭建高能级开放合作及文化传播平台,打造具有影响力的齐鲁文化、*河文化研究智库基地。
三、广泛搭建“*河战略”合作平台,建立全方位交流合作机制
学校积极探索服务*河流域交流合作机制,构建多学科交叉融合、沿*省市优势互补、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的共建格局。围绕服务“*河战略”重点研究方向,建立应用型跨学科研究组织和平台,成立了“民事实体法与程序法交叉研究中心”“特里尔可持续发展技术学院”“精准材料高等研究院”“新华三数字创新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等学科集群式发展平台,积极筹建双碳研究院、*河流域生态研究平台等交叉研究平台。与沿*省区高校、科研院所密切沟通,筹划召开*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专题学术联盟会议,探寻服务*流流域交流合作机制新路径。
围绕*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方向,学校与省内沿*9市环境保护机构合作,系统开展*河下游山东段对*河污染负荷的贡献识别及其对水生态系统影响的相关研究。与德国斯图加特大学、华北电力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高校合作,开展河流生态中德合作科研项目,共同参与国家级*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建设和“长江*河等重点流域水资源与水环境综合治理”国家重点研发计划。
在服务*河三角洲绿色生态农业领域,学校围绕“渤海粮仓”科技示范工程升级版项目“耐盐藜麦品种(系)的选育与配套关键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与东营*河三角洲农高区、山东师范大学和山东康健藜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盐碱地适宜优良品种的筛选及优化。围绕“海上粮仓”建设项目山东省农业重大应用技术创新项目“能源自给可移动坐底式智慧网箱平台建设与高效绿色养殖技术研究与示范”,与荣成、长岛和莱州等地开展合作,完善水产品质量追溯体系,打造全国重要的海洋牧场示范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