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先有村还是先有庙,是一个有趣的话题。莱州,历史悠久。早在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寒浞封子浇在这建过国,是胶东半岛最早的封国。商为莱侯国,春秋时为莱子国,战国时齐置夜邑。西汉高祖四年(公元前年)置掖县。年撤县建市。
据《莱州市地名志》载,初建村时,以庙宇命名的约有90个,占全市自然村总数的8.6%。其中,有的村是因一座庙宇而命名的;有的村是因附近同一座庙宇而命名的。这些村,都有一些传说和故事。
(徐洪田)
夏邱镇卸甲庵村—此地原有一处尼姑庵,相传宋太祖赵匡胤率*作战到此,曾在庵旁卸甲休息,故取村名卸甲庵。
永安路街道工农村—原名十哥庙村。据传,宋太祖赵匡胤部下将领,十个结义兄弟在粉子山作战阵亡。人们为纪念十哥儿们,在此修建一座庙宇,名十哥庙。明洪武二年,韩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村因庙名。年更名工农。
郭家店镇古村—南宋淳熙年间,宋姓由掖城北关迁此立村,村东有一座庙,庙碑上刻有“古有村”三字,由此取名“古村”。
虎头崖镇神堂村—据传,此地原有一座关帝庙,曾有一位过路人在此遭劫,幸得关公显灵相救,故取村名神堂。
夏邱镇槐树村—明洪武二年,孙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此地当时有一座庙,庙院内有棵大槐树,树杈上可以容四个人打牌,八个人看牌,故取村名槐树里头。清中期,简称槐树。
柞村镇普渡口村—明宣德元年,王姓由大*花村迁此立村。村东有座佛爷庙,上悬横匾“普渡人生”,又因村子地处山口,故取村名普渡口。
永安路街道海庙姜家、海庙于家、海庙孙家、海庙坡子等村,都是明朝初年由四川迁来立村的,都因附近有一座东海神庙而冠名的。据史料记载,东海神庙始建于汉武帝征和初年(公元前92年),唐宋元明各代,朝廷都曾拨款整修过。年拆除。
程郭镇五佛蒋家、五佛刘家,五佛邱家、五佛穆家四个村,都是明洪武二年由四川迁此立村的。当时附近有一座五尊佛像的庙,故皆以“五佛”加姓氏而冠村名。
(网眼)
沙河镇的路旺侯家、路旺原家、路旺戴家、路旺孙家、路旺大王家等村,都是明代由外地迁此立村的,都图临近路旺寺而以“路旺”加姓氏而命名的。这一带地区过去还曾是路旺区、路旺乡、路旺镇的区划。
郭家店镇的元岭王家、元岭孙家、元岭张家、元岭陈家,都是明正统年间由外地迁入立村的,都因附近有一座元岭庙而都以“元岭”加姓氏而取村名的。
还有许多就不必一一列举。
据《莱州市志》载,莱州境内建村,始于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唐、宋、元、清历朝均有所建。元末明初,战乱、瘟疫、水旱灾害,使人口锐减。明洪武初年,境内只有户,人。明洪武二年(年),官府从四川等地移民至掖县。据不完全统计,当年的移民建村数约多个,占现有自然村总数的33%。明永乐元年(),官府继续从四川等地大量移民到掖县。由于多次的移民、垦荒和减轻赋税等措施,明朝时期,掖县建村总数累计达到个,占现有自然村总数的76%。
以上史料说明,明朝以前,掖县已有一部分村庄,元末明初人口和村庄减了许多,但是留下了一部分庙宇,若就这些庙宇本身来说,是先有村后有庙。若就移民所建的新村来说,似乎是先有庙而后有村,这不过是一种表面现象。从事物的发展规律和逻辑上说,应该说先有村后有庙。(孙景璞/文图/柞村镇)
亲!觉得不错,记得给赞噢↓↓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