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掖县的京剧戏班与演出活动
TUhjnbcbe - 2021/9/5 20:13:00
北京皮炎哪家医院好 http://pf.39.net/bdfyy/bdfjc/180416/6171978.html

掖县的京剧戏班与演出活动

文/陶云瑞

掖县是古莱州的所在地,历来水陆交通方便,经济、文化都较发达。各朝代出现不少京官、府官和县官。文墨骚客也较多。至清朝中叶京剧传到山东以后,这里的京剧演出活动也蓬勃发展起来。官宦人家大多数养着戏班。

据《词谑》里记载,清代大司寇掖县张北海家与朝中胡中丞家结为亲家。两家都备有一班家优。有一天,张夫人来拜会胡夫人,谈话中张夫人对胡夫人说:“听说尊府梨园最佳”。胡夫人不知梨园即戏班,便回答:“我家没有梨园,不过几棵老枣树而已。”后来,同行们便称胡家的戏班为“老枣树班”。

这虽是流传民间的艺坛趣闻,却生动地说明了在清朝年间,掖县的一些官宦人家,确有养戏班者。但也有不是官宦人家是戏曲爱好者,就其家产来论,也不是财主人家,甚至是小杂货铺的掌柜,或小赁铺的业主,纯系出于对文化生活的要求和对京剧的爱好,就节衣缩食,惨淡经营办起戏班,如东宋的“全”字班。

清末民初,西由镇的王贾村曾办过“何”字辈的小班,誉满莱州的名角王永祥曾执教这个科班。现大原镇的北二十里铺村还办过“万”字班,珠韩家的韩万通是出自此班。平里店的张三爷还领过戏班。以上各班可惜无详细史料记载。

民国十一年(年),东宋镇南门里的同全杂货铺的东家孙成业(外号“三老彪”)和开赁铺的孙连芳组织一“全”字辈的科班。掖地都称其为“东宋小班”。从河北沧州招了39名男生,最大的18岁,最小的10岁,大多是12岁至15岁,只一个女的是从昌邑县招的。当时的教师有张德旺,教文武老生。张合,吕祥光(外号“小老虎”)教武丑,王升顺教青衣花旦,二花脸也教过,张玉亭(南关人,外号“活爷爷”)教文武老生和花脸,还有梁升禄,共教了5年。这些学员毕业后有的到潍县永福班,有的到平度县高庆林班,有的到西由双合班,大部分留下成立了东宋全乐班。

这班学生出息较好的是季真君(艺名“全喜”)唱青衣、花旦,人称掖县的小梅兰芳;唱武生、二花脸的有辛成训,艺名“全成”,外号“小麻子”,该艺术造诣较好,抗战后去了东北。全金在潍县永乐班,和王永祥在一起;全盛是演长靠武生的。方永顺,艺名“全顺”,是唱小花脸和二花脸的,在掖县的戏班大都唱过。

在掖县流动演出的戏班,有掖县东宋的全乐班,领班孙连芳,演员王永祥,张玉顺,季真君(全喜)等,一直演到“七·七”事变。后有张玉顺的闺女张丽英,能演青衣,演过《会审》,《麻姑上寿》等。还有女文武老生管凤云。崔在田在这时唱过娃娃生。朱桥有三庆班,此班外写头是招远县辛庄镇埠后村的徐老七,该武场能打大锣,抗战后曾参加过胶东胜利剧团。三庆班高连荣(解放后到河南京剧团),在掖县影响较大。青衣、花旦朱剑文,艺名翠吉,该系招远县辛庄镇马埠庄子人,后住中村乡寨里,曾在招远京剧团当过教师,后随女去*,病逝于彼。还有唱青衣、花旦的坤角王子月,艺名小蟾子,其拿手戏是:《哭长城》、《赵五娘寻夫》,演《莲花庵》做戏很细腻,也能演《嫦娥奔月》,其丈夫是杜同庆,也在三庆班。还有唱青衣,花旦的坤角张碧艳,她演的《赵五娘寻夫》最受推崇,曾蜚声莱州。

掖县高旺山(现属平度县)有“德盛班”,张德旺与蔡永盛领班,蔡永盛艺名登科。还有一位著名老生,此人也叫王永祥,人称“盖六省”,初因唱河北梆子而驰名,后改京剧老生,文武双全,艺术造诣较深。老年时在土山西孙家教过戏,后病逝在平度县灰埠的西大官庄。还有唱丑的叫魏小柱,系临胸人,外号魏保婴;还有唱花旦的宋英宗,唱青衣的王青桂。

西由镇为“双合班”,薛振向领班,潘书安的戏箱兼外写头,主要演员有坤角毕勤芳,唱青衣花旦。王友亮唱老生,是大连的票友下海。武生王连坡,外号“朝大武生”、“彪子武生”,长靠短打都行,短打戏《铁公鸡》,真刀、真枪、真功夫,誉满莱州。有一年,在平里店演长靠戏《金雁桥》,前场被扮赵云的全胜打了一下,回到后台就动手真的打了起来,后台一齐动手打乱了,都被他打倒,后被扮老生的吴文焕(城里人)打了一下,他又踢倒吴文焕就跳下戏台,叫警察局保护起来,据说此人曾是韩复渠的武术教练。双合班演员尚有演青衣、花旦的李海亭(河北人),外号老七,此人解放后在山东省吕剧团当武功老师(病逝)。其弟李宝亭,外号老八,是武生演员,在掖县演过全部《落马湖》(即从教镖下山演起)。解放后曾在河南豫剧院当过武功老师,并会京剧、河北梆子、河南梆子的司鼓。年到招远县吕剧团任武功老师,文革后病逝。还有演员王秉臻,艺名小京子,唱二花脸、武生、小丑都行,此人在掖县的许多戏班都唱过,解放后曾留在西由街西头教过业余小班,年参加了掖县新胜京剧团,年到平度县灰埠教戏,年病逝。

掖县平里店的诸流尚有“福聚班”,主要演员刘建平唱二花脸,刘过仁唱老生,他们的演出颇有名气,曾蜚声莱州。还有从天津来的坤角筱菊芬,擅演青衣,《双官诰》、《忠孝牌》、《大登殿》、《三娘教子》等都能演,在掖县的名戏班都唱过。

在掖县活动的外县戏班,有烟台的四喜班,潍县的永乐班、永福班,颇受掖县观众喜爱、受到张宗昌父亲赞扬的彦福(名孙作楫)就在永福班。平度县的永合班和高庆林班,永合班的主演是坤角马蓬山,唱梆子出身,青衣花旦都能唱。平度也有永福班,主演是文武老生兼花脸岳志华,艺名进宝,其弟岳立华,艺名来宝,是司鼓。这些戏班与掖县的戏班互相竞赛,互相促进,有时角色互相交流,活跃在掖县的戏坛上。

这些戏班的演出大都是包场,主要为庙会演出。庙会都是由会首出面,聘请戏班包场演出。一年中除了农忙和封冻季节为封箱阶段,其余时间大都演出。

年,山东*务督办张宗昌在其老家祝家村(现属路旺乡)为其父祝寿,曾邀集北京名伶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尚小云、荀慧生、程砚秋、于连泉、言菊朋、高庆奎、王又宸、姜妙香、萧长华、马富禄、李力春、蓝月春等到掖县祝家演出堂会。当时共四台戏,东宋小班和潍县永福都参加演出。

掖县朱由镇的柳林头村,是张宗昌所辖的第三**长程国瑞(字善策,号子安)的家乡,程为其母过生日祝寿,也曾请过四台戏,当时的东宋全乐班也去唱过《大赐福》。

由于掖县人稠地少,因此“闯关东”、“走北口”谋生经营者较多,他们有的在城市“同乐会”业余演出京剧,有的成了票友,有的下了“海”。这些外出的人对家乡的京剧演出很是支持,不少人或捐资置买戏箱,或支持成立业余戏班,延请教师教戏,逢年过节就免费演出,特别是春节期间更为活跃,连同秧歌活动,地方称:“耍正月,闹二月。稀里糊涂到三月。”这几句歌谣正说明了掖县人的兴趣之浓,戏瘾之大。

业余演出京剧,掖县人叫地方耍景,较有名的地方耍景,有大原镇的大原、朱旺,程郭乡的曹郭庄,莱州镇的扬雾沟,西由镇的龙泉、街西头,店子乡的仙夼,柞村乡的小屋(称为“四喜班”),东宋镇的东宋,朱由镇的朱由、草坡,朱桥镇的朱桥、朱郭李家,平里店的西北障,路旺乡的侯家,珍珠乡的薛村,土山镇的李家、提家、孙家、海沧,夏邱镇的刁格庄,神堂镇的埠后孙家,驿道的台上,三元的古台口等。

以上的地方耍景为抗战期间的胶东胜利剧团和部队文工团,以及解放后的各级各地京剧团输送了大批人才。

链接一:

梨园

梨园,中国唐代训练乐工的机构。《新唐书·礼乐志》载:“玄宗既知音律,又酷爱法曲,选坐部伎子弟三百,教于梨园。声有误者,帝必觉而正之,号皇帝梨园弟子。”。清乾隆时的进士孙星衍嘉庆九年(年)撰写的《吴郡老郎庙之记》中载:"……余往来京师,见有老郎庙(指玄宗)之神。相传唐玄宗时,庚令公之子名光者,雅善(霓裳羽衣舞),赐姓李氏,恩养宫中教其子弟。光性嗜梨,故遍值梨树,因名曰梨园。后代奉以为乐之祖师。……”现代人李尤白撰写的《梨园考论》中,考证了梨园的来历:唐中宗(—年)时,梨园只不过是皇家禁苑中与枣园、桑园、桃园、樱桃园并存的一个果木园。果木园中设有离宫别殿、酒亭球场等,是供帝后、皇戚、贵臣宴饮游乐的场所。后来经唐玄宗李隆基的大力倡导,梨园的性质起了变化,由一个单纯的果木园圃,逐渐成为唐代的一座“梨园子弟”演习歌舞戏曲的梨园,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座集音乐、舞蹈、戏曲的综合性“宫廷艺术学院”。李隆基自己担任了梨园的崔公(或称崖公),相当于校长(或院长)。崔公以下有编辑和乐营将(又称魁伶)两套人马。李隆基为梨园搞过创作,还经常指令当时的翰林学士或有名的文人编撰节目,如诗人贺知章、李白等都曾为梨园编写过上演的节目。梨园的主要职责是训练乐器演奏人员,与专司礼乐的太常寺和充任串演歌舞散乐的内外教坊鼎足而三。后世遂将戏曲界习称为梨园界或梨园行,戏曲演员称为梨园弟子。

梨园究竟在什么地方呢?由于时间久远,现已找不出一确切的地址。有的人认为,梨园在今西安市东的临潼区骊山秀岭峡;有的人认为,在今西安市城东南隅曲江池附近汉武帝所造的宜苑地址近旁的春临村一带,这里植梨树百株;有的人认为,在今西安城东北唐大明宫东侧附近三华里的午门村;有的人认为,在“禁苑”之中或近旁,今西安迤逦之北、渭河以南一带;还有的人认为,在今西安城北5华里许的未央区大白杨村村西,等等说法,但不管梨园在什么地方,它确实是培养和训练艺人的场所。

园子弟分为坐部、立部、小部和男部、女部。坐部一般是优秀演员,乐工坐在堂上演奏,舞者大抵为3至12人,舞姿文雅,用丝竹细乐伴奏;立部是一般演员,乐工立在堂下演奏,舞者60人至80人不等,舞姿雄壮威武,伴奏的乐器有鼓和锣(即金钲)等,音量宏大;小部为儿童演出队。此外,还设有舞部,它又分为文舞和健舞。像这样庞大的编剧,男女兼有的皇家音乐、舞蹈、戏曲学院,出现在一千多年前,不能不说是世界罕见的。世代相传,称戏曲界叫“梨园界”,这一行业叫“梨园行”,戏曲演员们为“梨园弟子”,而有几代人从事这个事业的家庭为“梨园世家”。过去戏曲界大都是世代相传,子承父业,这样世世代代的传了下来,因为老祖宗曾是“梨园行”的艺人,因此,这个家族就被称其为“梨园世家”,比如京剧界最负盛名的梅兰芳先生的家庭--梅家,第一代梅巧玲是唱旦角的,第二代梅竹芬也是唱旦角,梅兰芳的伯父梅雨田为琴师,到了第三代梅兰芳更是旦角里的名角,梅兰芳的儿子梅葆玖、女儿梅葆钥,前者唱旦角、后者唱老生。再举一例,梨园界有名的谭家,第一代谭志道是老旦,第二代谭鑫培唱老生,第三代谭小培唱老生,第四代谭富英唱老生,而第五代谭元寿则是文武老生,第六代谭孝曾唱老生,第七代谭正岩还是唱老生。像这样的例子在京剧界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有名的“梨园世家”,弟子们自然也都是“梨园弟子”了。

教坊是与梨园相近似的组织,以排演歌舞、百戏为主。唐高祖李渊时设教坊于禁内。由于唐代的经济繁荣,加上唐玄宗对音乐、舞蹈的喜好,豢养了乐工数万人,其规模就现在来看,也是相当庞大的,开元二年(年)玄宗将原来隶属于太常寺的倡优中的音乐人才划出来,专门设立了“左右教坊,以教俗乐”。左右教坊的责任不同,大致右多善舞者,左多善歌者。教坊的演员有男有女,女演员居多。宋、元、明等朝代都设有教坊司,清雍正七年(年)废止,改为“和声署”,其任务与教坊司是相同的。

教坊中女乐,不少是被处罚官员的妻子、女儿,被视为性奴,纳入贱籍世代连坐,受到非人对待,多有被称官妓。明代教坊司因永乐的瓜蔓抄,厂卫的酷刑,使教坊司妓女大增。引人注目的是明末南京礼部教坊司的秦淮名妓如董小宛、李香君、顾横波、卞玉君、陈圆圆,更是名噪一时,她们通琴棋书画、能歌度曲。但要花大钱才能于教坊落籍。明末名士都很看重这些歌妓,影响名士、东林、阉*,涉及朝野*争,或龚定庵《京师乐籍说》说的:“昔者唐、宋、明之既宅京也,于其京师及其通都大邑,必有乐籍,论世者多忽而不察。……是故募召女子千余户入乐籍。乐籍既棋布于京师,其中必有资质端丽、桀黠辨慧者出焉。目挑心招,捭阖以为术焉,则可以钳塞天下之游士。”

教坊中最有名的男演员*幡绰,才艺品德在盛唐时首屈一指。开元年间,善于表演参*戏,每寓匡谏,有人说:“*幡绰,玄宗一日不见,龙颜为这不舒。”平日侍从皇帝,亦常假戏谑,警惕其主,往往解纷救祸,世称“滑稽之雄”。张野狐与*幡绰是同时代的人,善弄参*戏,又擅长觱篥(古代管乐器,用竹做管,用芦苇做嘴,汉代从西域传入)和箜篌(古代弦乐器),安禄山作乱,玄宗入蜀,曾与玄宗一起去四川,并一同返回京城,途中为玄宗制《雨霖铃》和《还京乐》二曲。李可及为咸通年间(—年)伶官,擅演参*戏,精通音律,善歌唱,腔调凄婉曲折,京城中的少年,争相模仿,称之为“拍弹”,并编《叹百年》等歌舞,觉得唐懿宗的欢心,曾授予以都知、都都知、威卫将*等文武官职。李龟年、李谟、马仙期、贺怀智等著名乐师。

链接二:

胶东文化协会胜利剧团

胶东文化协会胜利剧团,是京剧演出团体。年龙口天宫大戏院的京剧艺人,参加了艺人抗日救国会。年部分艺人焚毁天宫舞台,参加抗战剧团。年胶东文化协会成立平剧团(即京剧团),团长周保善,指导员张波,主要演员有周凤兰、张海、李云、鲁诰、王金茂和赵华等。年与胶东文化协会文艺实验剧团合编为胜利剧团,马少波兼团长。年曾赴烟台市演出。年赴淮海战役前线慰问演出。年改编为山东省*区京剧团,同年充实部分演员,保留胜利剧团名义,仍归胶东文化协会建制,团长吴杰,教导员王敏。年除少数骨干成立青岛市京剧团外,其他演员由王敏率领与鲁中南区*委歌剧团京剧队合并,改称山东省京剧团,该团主要演出《打渔杀家》、《群英会》、《将相和》、《寇准背靴》和《唐官屯》、《汪精卫的祖宗》、《仲秋节》、《牙山英雄》、《戚继光》、《闯王进京》等,后期主要演员有周亚川、王国英、啸奎童、曾艳君、林玉梅等。

(年3月26日芝罘区戏剧家协会、芝罘区文化馆“国韵笙香·月月戏相逢”京剧月末剧场片段视频)

(京剧《嫦娥奔月》视频)

(京剧《铁公鸡》全本视频)

(京剧《三娘教子》全本视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掖县的京剧戏班与演出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