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年的颜色是红色,红福字、红对联、红窗花,当然还有红蜡烛。在莱州,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摆上一对印着烫金字的红蜡烛,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和对生活的美好祝愿。在沙河镇蒋家村,有这么一户人家,他们家的手工蜡烛,已经做了40多年了。
走进沙河镇蒋家村蒋克杰的作坊,一进门就能闻到一股清新的香气。两口子正蹲坐在给蜡烛定型的模具旁忙碌着。
今年55岁的蒋克杰说,他从十几岁开始就跟着父亲做蜡烛了,到如今已经做了40多年了,而妻子李锡珍从过门第一天开始,就跟着自己做蜡烛,也是一位做了30年蜡烛的老师傅了。
每年到了年底这两个月,就是蒋克杰跟妻子最忙碌的日子。两口子每天早上六点就起床做蜡烛,一直忙活到晚上十点多才能休息,两个月下来,能制作6、7吨的蜡烛,全部都批发到莱州本地和潍坊、东营、平度这些地方了。
一只蜡烛大约要经过化蜡、加色、塑形、冷却、烫金或滚膜、包装等10余道工序才能制作完成,每道工序都至关重要,否则制作出的蜡烛就容易出现质量问题。“化蜡是第一步,温度必须掌握好。”
加色也是一个很关键的步骤,要掌握好适宜的色度,精确控制石蜡和染料的比例,没有别的方法,全靠几十年制蜡经验的积累。说起调色这个步骤,做了40年蜡烛的蒋克杰相当自豪,他说:“我做的红蜡烛色正而且透亮,在整个莱州找不到第二家!”
蜡液调好色需要过滤,然后才能灌到制作蜡烛的模具中。蒋克杰说,过滤蜡烛是个仔细活,过滤用的筛子,筛子孔比筛白面的都要细,这样做出来的蜡烛才透亮。
“在上世纪80年代最红火的时候,我们兄弟三个全都子承父业,把手工蜡烛的生意做的红红火火。而随着电灯等照明设备的普及,做蜡烛的利润越来越少,现在只有我一个人在做了”。提起家族的制蜡历史,蒋克杰不由的一阵感慨。现如今,两口子平时在家里养殖一些肉鸡,到了冬天才开始做蜡烛,即便如此,每年冬天,两口子都要拼命的赶订单,才能把客户预定的蜡烛做完。
蜡的模型为长方形槽体,下边有很多的蜡洞。滚烫的蜡水静静的在模型中流走。蜡水入模后,需要格外小心,如果一不小心碰到了模具,里面的蜡烛就不直了,一模具的蜡烛就毁了。
起蜡出模之前,需要清理模槽内多余的蜡片回炉再用。蜡片起完之后,还要用工具在蜡烛底部打孔,李锡珍说,这个孔是用来往烛台上插蜡烛的时候用的。
蜡烛成型冷却的时间另有一道工序冷水降温。室内固定一大水桶连接下边各个模型,冷水在里面循环达到降温效果。一批蜡成型出模之后再将水抽入水桶依次循环节约水资源。说起冷水降温这道工序,蒋克杰说,现在做蜡烛比以前简单多了,几年前,还没有自动上水的机器,冷却蜡烛用的水,都是人工灌进去的,大冬天的倒腾这些凉水,真的是一件很煎熬的事。
蜡烛冷却好,就可以出模了。随着一下下的敲击声,一支支蜡烛就从模具里落了下来。
出模后的红蜡烛,经过上字和包装之后,就是我们平时买到的红蜡烛了。印上金色大字的蜡烛看上去年味十足,格外喜庆。
谈起以后的手艺传承,蒋克杰说,可能等到下一代,家里就没有人做手工蜡烛了。提到未来,蒋克杰有些唏嘘,“能坚持就坚持吧,不光是这个手艺,还有一些老传统老习俗,真希望能别丢了。”
红蜡烛衬托出的是一种喜庆吉祥,更承载着我们一代又一代人对过年的情怀。什么叫年味儿?大年三十,贴春联、下饺子、点蜡烛、点香、放炮,这几样就是我们过去的年味儿,希望这项老手艺一直都在。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