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ANGJIACHENG
神木麟州故城---一座瓮城之城
麟州故城位于陕西省榆林神木市,是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地处今神木市北约15KM处。窟野河东岸的山卯梁上。因为该城址与宋代爱国将领杨业及杨家将有关,因此当地老百姓也称麟州城为杨家城。其主要城址遗存为宋代遗址。
图1北宋时期麟州城周边历史地图
(来源:根据中国地图出版社《中国历史地图集》改绘)
麟州故城处在重要的*事要地。从历史地图集看,北宋时麟州与西夏隔窟野河相望。窟野河发源于内蒙古,流经神木向东南方向汇入*河,在麟州故城西侧呈南北走向。河道在此段较为宽阔,成为一道天然屏障。可能由于此原因,麟州故城的主要防卫方向仍是北方的辽朝。
麟州故城建自唐开元年间,设麟州。到北宋由于特定的地理位置,成为北宋的北边屏障,北宋发生战争的主要是北边的契丹和西边的西夏,麟州城当三国交界处,足见其战略位置的重要。当年抗辽和西夏的基地应该是太原府,所以记载杨业等的作战史迹主要是太原附近的战场。当时的麟州也可能属于太原节制的战时体制。
从史籍考察可知,杨家自唐末一直是麟州城的主官,是杨家城(麟州故城)的实际管理者和建造者。杨家将的故事脍炙人口,与南宋岳飞一样被认定为保家卫国的英雄,虽然经过演绎的杨家将史迹已经很难和麟州城遗址挂钩,但古城址的遗迹还是能为我们诠释杨家将的英勇故事塑造一个真实的历史场景。
图2麟州故城现状航拍图
麟州故城从唐末营建到明代彻底废弃,经历将近七百余年的历史,从一个规模有限的神木庄,由于边境战争的需要逐渐扩大,最后逐渐发展成防御体系严密的临战之城,到最后衰败成为遗址,从中可以体会一座真正边城的历史本源。
图3麟州故城区位图
从麟州城的环境看,其地形以山地为主,窟野河沿山脚西滚滚南下,今天沿窟野河修建有滨河道路,但当年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估计西侧没有大型道路可供通行,最多有蜿蜒小道,因此不存在兵锋的直接威胁。河东的山地高出河道地表约米左右,往东为沟壑地带,东侧地形地貌可通往南边,(现在有通往神木市的道路)山卯东侧有大道可供南北向通行。估计把守东侧大道,控制南北交通是当年在此设庄设城的主要目的。
图4麟州故城周边地貌示意图
最初唐代建造的神木庄选址于较为平坦的山顶台地,平面约为方形,后来向西扩展,成为东西城的两城制,到宋代成为主要的战略要地后,又向西建成西城,最后将北侧能够俯视窟野河的一段山地扩为北城。规模最大时的麟州城呈不规则的形状,东西城平坦而较方正,西城随地形成尖角弧状,北城略称圆角的方形。
图5麟州故城平面图
由于各城建于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背景,因此很难推断现存各城之间的功能关系。可以大致推论,唐代建造的神木庄,应该是一处较小的聚落,作为周边管理的主要据点,是麟州城的雏形,后来建造内城(或称小西城、紫锦城),成为衙署或王府的区域(过去认为当年的刺史府在这个小城中)。因东城成为其接敌的屏障。但从城内的地形及面积,则很难建造有规模的建筑群落,因此估计并非最盛期的衙署府第所在。而在现在称为西城的部分,其东侧较为平坦宽阔的区域,可以清楚看到南北向的一组建筑基址,方向并非正南正北,而是根据地形略有偏转,南侧位于悬崖边可俯瞰西侧大部分区域,北侧逐渐升高呈北高南低之势,符合中国建筑传统所讲究的前低后高,世出英豪的古语。这组建筑,应该是宋代麟州城最宏大时期的衙署或者与寺庙结合的大型建筑群。也是故城的中心位置。
从历史上看,一座城池想要长期作战或者防御,要具备几方面的条件,除了防御系统坚固完善,地形有例外,必须有能够长期供*民生活的水源和粮食。中国历史上很多著名的山城能够产生重要作用,都必须具备这类条件,像南宋抗元的重庆钓鱼城,能够坚守36年,从而延长了南宋的国祚,就是很好的例子。麟州故城也同样具备良好的条件,在故城形制完善后,麟州城具备了很好的防御坚守条件,地形险峻,城墙高耸,城门环环相套。易守而不宜攻。同时也具备了长期坚守的条件,在西城的西南角靠近窟野河的位置,其地点称之为打井畔,从名字就可以了解其区域的性质,在这里有两口深井,应该是与窟野河的蓄水层相连,这两口井解决了麟州城*民的吃水问题,除此外,由于西城和北城的建造,使得古城内围起来较大面积的可耕地,这也许能解决粮食问题。(这方面研究不足,应该计算这些土地能够供养的人口)。有了耕战之利,再加上杨家将英勇不屈的精神,展现在我们面前的麟州城应该是一座英雄之城。
麟州故城选址于形胜之地,西邻窟野河,东控南北要道。城址三面立于陡峭的岩壁之上,这部分地形占到城廓周长的70%以上,仅有东城和内城有夯土城墙环绕,古城南侧四周地势平坦,是为故城的门户。地势较开阔而平坦,易于遭受攻击,因此城墙城门规制俨然,据推算当年城墙高在8米左右,城墙底厚在10米左右,为上部收分的夯土城墙。顶上应具备雉堞和马道,城门上有哨楼或城楼。由于城墙完全随地势起伏和蜿蜒周转,因此在地形的高处,必然是城墙的转折点,成为望楼或者角楼一类的制高点。这几处制高点,并不在外围的城墙上,而是在内部的分割城墙的交汇处。当年著名的红楼就应该是这几个制高点上的望楼。(昔年持斧按边州,闲上高城久驻留。曾见兵锋逾白草,偶题诗句在红楼宋、文彦博)
图6内城高台建筑基址及角台示意图
麟州城据险而筑,把控要道,且可长期战守,是战争时期边塞的杰出代表作。古城在后期突然荒废,从考古发掘的遗迹看,该城应该是被焚毁。具体的历史事实不得而知,几处城门瓮城的门道有清晰的排叉柱烧焦的遗物,而排叉柱作为城门支撑构造的恰恰是唐宋至元代城门洞最主要的建造方式,明代以后逐渐被砖拱结构替代。说明该城在宋代以后没有做新的修整。
麟州故城作为战守之城,除了极好的利用了地形地貌外,其对瓮城的使用达到极高的水平,在现存的各时代古城中绝无仅有,是一处说明宋代及当地*民发挥极高聪明才智的的*事城堡的杰作。麟州故城可以被称为“瓮城之城”。
图7麟州故城瓮城布局示意图
从麟州城的格局可以看出,麟州城外围有三处瓮城,即南门、东门和北门瓮城,后期的西城三面靠崖,东面紧邻内城(小西城、紫锦城),因此没有对外城门。当年的小西城是有西面瓮城的,但由于后期西城的建造,小西门瓮城就不直接对外。真正首当其冲的应该是南门和东门,这两处是麟州城战守的关键所在。北门瓮城距离古城中心较远,且地形险峻,并不能作为进攻的主要线路。
如果仅仅是几处外围的瓮城则古城与别的城也无过大区别,麟州城的连环瓮城特色在于其瓮城一环套一环,进攻者似乎要面对众多的瓮城体系。
东门瓮城位于东城的东侧突出部位,瓮城略为方形,城门位于东城墙,门朝向东,瓮城为东边突出的矩形,在瓮城西南角开有掖门,瓮城内部东西25.98米,南北16.65米,北、东南三面外墙总长米。由于城墙修建在高坎上,因此瓮城向东地势降低。瓮城城墙与主城墙高基本一致。当时东城门道上面应有城楼建筑,具体形式因为城门洞主体倒塌已无从勘测。现存周圈瓮城残存高度在11米左右,外观清晰可辩。东门道进行了初步的考古勘探,发现有排叉柱及地面铺石的痕迹。
图8东门瓮城平面示意图
南门瓮城位于东城南墙西段朝南突出位置,南城门开向南方,城墙外朝南伸出矩形瓮城,瓮城同样地势较城门略低,瓮城内侧东西19.25米,南北17米,较东瓮城略扁,掖门开在东墙,门道东西向。南门遗址也经过了考古的初步勘探,同样有排叉柱的设置和火烧痕迹。城墙的高厚与东门瓮城基本相同。
图9南门瓮城平面示意图
内城西瓮城位于内城的西南角突出部,现在已经处于后来建造的西城的内部。基本不起瓮城的作用,西门瓮城的城门开向西南方向,瓮城为向西南突出的矩形,掖门开向北偏西方向,显然也是为了顺应地势。其规制与南门和东门瓮城相近。
图10内城西瓮城平面示意图
西城靠近西侧、南侧的部分基本都是临陡峭山势而建,因此无开门必要,其东侧与内城相接,北侧与北城相接,都没有对外出口。
北城应该是后期为了防范沿窟野河方向的危险而建造,基本位于西城西段的北侧,平面接近方形。北城西侧沿山势建城墙于山顶,因无路可攀登,因此不设城门。北侧沿山脊呈东西走向,城墙亦沿山顶修筑,攀爬困难,也无修建城门的必要。北城东墙南北走向,随地势略有转折,因东侧地形坡度较西北侧平缓,因此修建东门瓮城,东门瓮城向东突出,平面因地势原因,呈东西窄南北长的矩形,掖门开向北侧。北城南墙基本为西城北墙,但在北城东南角为加强防守,又筑弧形北城南墙一道,与西城北墙构成近似圆形的城墙圈。在北城南墙开有城门,相应的在西城的北墙也开启北门,这道重城的里面是四周高耸中央低洼的地形,从北向南进入西城,需跨越沟壑及陡峭小道且经重重哨所,才能进入,可见防守至严密。这个圆形的城廓其实也相当于一处瓮城。
尽管麟州故城各城都有瓮城之制,但真正精彩的瓮城运用例证是被称作瓮城湾的区域。
图11瓮城湾位置示意图
瓮城湾位于东城的西南角与内城连接的部位。从东城南瓮城进入城内,是一个由夯土城墙完全围合的封闭空间,东侧有夯土墙,北侧是内城的南墙(东城的西北城墙),西侧是内城的南瓮城墙,这样就形成一个矩形的围合空间,类似于瓮城的格局,只是因为它要比一般的瓮城空间尺度要大的多,因此将其称为瓮城湾。不论是从东城的南门瓮城或者东门瓮城进入,要想进入内城,就必须经过这个瓮城湾。其它地方都是高耸的城墙。既使通过了这个瓮城湾要进入内城,还有一道瓮城拦在前面,就是内城的东瓮城。这个内城东瓮城城门面向南方,掖门开向东方,也就是瓮城湾的西侧(或者说是瓮城湾的西墙上)。通过这道瓮城,才能进入当时的主城也就是内城。这一系列的城防体系,说明这座边城对于实战的应对之策,也能想象当年战争的残酷。麟州城在大部分时间里,主要的保卫对象是内城(现在称内城,当时应该是西城,为了与现在的西城区别,也可以将其称为小西城),而内城又是城墙最高,最加固之处,夯土城墙随建造地势高低起伏。内城是不规则的菱形,菱形的四个角基本是在较高的地势上,且其上都建有角楼(或望楼、哨楼)之类的建筑,当年的战争主要靠人眼观察,身居高地能够眼观四方,便于指挥战斗。最有利的证据是据记载当年麟州城的红楼,有多首咏红楼的诗篇,其中提到它可以俯视窟野河,从内城到窟野河尚有一段距离,要想看到窟野河,红楼必须达到一定高度,红楼最大的可能就是建在这内城某个角楼位置或者城内的制高点上。这些都说了这座古城作为战守之城的特色。如果再将其功能延伸,其实东城、内城都是一座座大的瓮城。
图12瓮城湾防卫系统示意图
瓮城是人们根据冷兵器时代战争的需要而创造的一种城市防守的手段。当骑兵出现以后,没有防御马匹跨越的步兵就成了,被屠杀的对象,后来人们发现了城墙的防御作用,马匹也无可奈何,面对高大坚实的城墙,骑兵也只能望洋兴叹。后来的攻城之战,实际还是靠步兵。但要靠攀爬的方式攻上城墙,也是很不容易且伤亡巨大,于是找到了城墙防御的薄弱点,也就是城门,如果没有瓮城,城门就会直接对外,而城门在当年大多数是木材建造,且有空隙,比之夯土的城墙要易于被破坏,如使用攻城锤及火绕,很容易突破城门,而且从城上防守城门并不方便,瞄准攻城的敌人时,需要头探出向下,这样存在极大的风险。有鉴于此,需要解决的就是如何才能直接面对攻城者和如何有效阻阻挡城门被破坏的两个问题,于是出现了瓮城的做法。瓮城是在城门外包围一圈新的城墙,且正面不开门,这样攻城者无法从外侧直接冲击,其次在瓮城的一侧设掖门,比较隐蔽,更重要的是由于掖门与城墙垂直,防守一方可以方便的直接面对进攻掖门的一方。这样攻击城门的风险大大降低。更有利的是即便攻入瓮城也会处于守城一方四面居高临下的打击。而且由于瓮城内地形狭窄,想要使用攻城锤等有效武器,就显得比较困难。可以看出,瓮城的建造对于冷兵器作战时期的防御起到了极大的提升左右。
图13瓮城功能示意图
瓮城的起源有很多种说法,现在尚不能确定其真正的脉络,好在榆林地区就是古遗址城址富集之地,从远古时的石峁古城,到南北朝时期的大夏统万城,再到我们文中提到的宋代麟州故城,还有明清时期九边重镇的榆林卫城,沿长城修筑的各类城、堡、卫、所,沿*河据险而筑的佳县古城墙等等,应该说不胜枚举。榆林地区的古城有数百座有待我们深入的研究探索。往上追溯关中地区,古都长安历经十一朝,其城址是当时国家筑城的最高技术、科学和艺术的体现,如秦都咸阳、汉长安城、隋唐长安以及明清西安府,都为我们留下古代城市建设的丰富遗产。
那么这些古城都与瓮城有哪些关联,秦咸阳城至今未发现明确的城址范围,而且按照秦始皇的宏伟蓝图,秦都咸阳“表南山以为阙,渡渭河以为前道,属之咸阳”,可见其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王权思想,并不看重筑墙自守的城廓。汉长安城每面三门完全遵守周公筑城之制,目前留下的遗迹包括城墙和城门,但均未发现瓮城做法。唐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为宏伟壮丽的都城,现在发觉出的几处门址,如明德门等,也没有瓮城的做法。到了明清西安府,则有完整的瓮城做法,四座城门均为瓮城之制。当时的明清首都北京的个城门也都建有瓮城。所以以都城礼制不宜建瓮城的说法依据也不充分。
图14汉长安城遗址平面布局图
图15汉长安城宣平门平面示意图
图16唐长安明德门复原平面图
图17唐长安明德门复原南立面图
我们回到榆林地区,文中提到的几处时代差别较大的古城址又如何呢。石峁古城距今四千多年,是龙山文化晚期至夏代的遗存。目前发掘的两处主要遗址,一处是东城门,一处的皇城台。其中东门迹象最为清晰完整,门又两个并列的高台建筑及向西延伸的曲尺形空间组成,两处高台应该是后世阙台的雏形,只是上部有什么样的建筑尚不清楚。两台之间为门道也合乎情理,两台南北都连接有城墙,性质基本清楚。但认为既有墩台内部又有围合空间,因此认为石峁东门是瓮城形制,则尚有不能自圆其说之处。东城门向西的空间延伸,由西侧和南侧围墙围合,北侧通达。西墙和南墙较薄,并非城墙形制,且与两个城台没有无直接通到,因此,既是人马进入围合空间,也没有四面攻击的可能。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有玉片镶坎在石墙的缝中,结合该建筑形制,认为他是一处门址结合祭祀并举行献俘活动的可能性更大,应该是后期丹凤门(午门)功能的雏形。作者认为不论是石峁年代的战争需求,还是遗存的形制,都不能解释为瓮城之制。
图18石峁遗址外城东门址
大夏统万城是南北朝时期多国纷争的历史遗存,也是目前仅知的匈奴都城。当是时,战乱频发,所谓你方唱罢我登台,统万城的命运也就维持了几十年,很快就灭亡淹没在一片风沙之中。但统万城由于其独到的筑城工艺和气候条件,是的古城城墙大部得以保存,且其城墙呈白色,被成为白城子(当地老百姓也叫白城则)。由于城址下部已被常年风沙掩埋深达近十米,因此考古发掘较为困难。目前经过发掘的仅为其西门。,而西门是一处完整的瓮城形制。西城城门以为当时流行的排叉柱形制,上部建造木结构城楼,城门西侧向西建造矩形的瓮城,瓮城有南北及东侧城墙,但墙较主城区略窄,仅能供战时人员登临作战。无假造建筑的迹象。瓮城在东南角开辟掖门,通向南侧。统万城也是一处及其独特的城墙防御体系,四面开门,各门经考古勘探均为瓮城形制。所以,从榆林地区看,瓮城在南北朝时期已经相当成熟和完善。但在战争多发的地区可能更多使用。
图19统万城内城西门瓮城拍摄图
到了本文做研究的宋辽金元时期,则陕北这片四战之地,瓮城几乎成为必造之防守利器。处理宋代的麟州城,还有宋代府谷城等,可惜后期大多没有保存下来。
明代榆林市长城沿线的重要地区,其所有的城、堡、卫所,无一例外都是将城门建为瓮城,以利防守。以榆林卫城为例,明代城墙各门均为瓮城形式,其中保存最好的是卫城的东门瓮城,尽管后期遭到较严重的认为破坏,但石砌的墩台拱形城门都代表了当年明代的基本做法,瓮城为矩形,与东城墙连通,开掖门于西北侧,由于依地形高地而建,改瓮城为北高南低且有较大坡度。城墙上设雉堞宇墙。明代火器已经开始广泛用于攻城,所以明代城墙在外侧都包了很厚的砖内墙,其坚固程度较夯土墙有了质的提升。
图20东门瓮城现状图
西安明清府城则是中国这类古城的代表作,目前经过保护与修复,城墙体系完整展现,基本方形的城池、十字街道。每面开门,且每门均为瓮城形制,只是西安城较之边塞古城不同,彰显平原地区以及区域*治文化中心建城的特点,四座城门的瓮城均建有规模宏大的城楼、箭楼和闸楼,四面环绕护城河,防御体系更趋完善。
图21代西安府城图
从这些古城瓮城建造的分析看,真正能够体验到战争硝烟的瓮城之制,莫过于宋代的麟州城。对麟州城的考古勘探及研究、对其*事意义的探索,还是刚开始,随着考古成果的不断涌现,我们相信麟州城将会展现给我们一幅生动的战争画面。让我们记住边塞*民为了保家卫国,是怎样发挥他们的英勇才智和大无畏的牺牲精神的。
◆寻访民族英雄足迹,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赏析《绣像牤牛阵鼓词》◆研究
西夏王朝作者:侯卫东编辑:杨镇江
审核:惟岗马乐兵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