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韩国“五?一八光州事件”爆发四十一周年,保马特推钟乔老师《光州,母亲之河》一文以示纪念。钟乔老师回忆与韩国友人参观南北*事分界线、祭拜光州民主受难墓园、支持光州画家艺术创作的种种,发现南韩与台湾地区共享着“白色恐怖”*治迫害的斑斑血痕,同时指出当代韩国在数次民主化运动中已然冲决“亲美”的桎梏,而台湾依旧延宕于国族主义所虚构的悲情符号之中。面对这样的现状,钟乔老师创作《子夜天使》等“民众戏剧”,引入在“光州事件”中牺牲的年轻诗人金南栋的诗歌,将台湾与光州并置为冷战/戒严结构下,第三世界被牺牲体系的重要一环,以期穿透长期笼罩东亚的反共冷战阴云。在商业化市场化无孔不入的今天,“光州”既是一条拖曳自历史巷道深处挥之不去的“影子”,也是温暖鲜活引导人民走向未来的“母亲”,如何将过去的苦难记忆和当下的复杂现实纳为生命共同体,是东亚左翼同志不能忽视的责任。
感谢钟乔老师对保马的大力支持!
钟乔
人间变革者
钟乔
来自南方的剧场:与泰国民众戏剧重逢
钟乔
面对压杀的历史:从《范天寒》到《戏中壁》
文
钟乔
五月,是记忆中残酷的时日。年5月18日,韩国光州发生举世撼动的光州事件。几些年前,出身光州运动的光州壁画家洪成潭完成此一纪念光州事件的画作《世越号五月》,却被当时总统卜瑾惠下令禁止,并遭驱出光州双年展。后来,首展于台南成功大学,由台文系钟秀梅教授促成全球首展,堪称东亚与全球左翼文化行动盛事。
《世越号五月》版画在台南成大台文系首展
我有一诗,纪念光州事件。如下:
光州,难以坠落的记忆
现在,书页在日午酷热的陋室里,
依自身轻薄的重量,找寻夏天...
从岛屿南方吹来的一阵孤寂之风。
书页中,有人起身,以他素朴的肩膀,
凝炼的眼神,以及夹杂着殖民时期混音的
话语,对我诉说一埸肃杀。
天亮之前,记忆随着干涸的血逐渐蒸发;
微明中,时间藉由一双萎弱而缠满藤蔓之手,
缓缓拉开一扇窗。朝向一座城市:
置身窗外的我,颤栗的身体,
倾斜的目光,还有彷如历经世纪之久
依旧激切的情绪。
于是,我目睹:
几何造型的光与影,在公共建筑的
楼舍间,如春天难以设防的利刃,
瞬时间,切割过一具具堆栈起来的
尸身。
光州,...空降师
戒严的子弹;市民身体上剥不落的血衣;
穿越噤默夜空的学生革命的吶喊;还有,
这个日午,走过殉难者墓碑前,那些干涸的鲜花;
那些殷切的士兵;那些已然侧身世纪之外,却又
始终不忘回返的*。难测的尸骨之温,
在我灵*深处的旅站徘徊;
转身,才发现,
我仍然身处时间的窗外,亚洲的窗外,
无法不去面对的,却一直随波逐流的
冷战的窗外。
光州事件:年5月18日至27日,发生在韩国光州,是一次由市民自发的要求民主运动,当时掌握*权的全斗焕将*下令武力镇压这次运动,造成大量平民和学生死亡和受伤
01
车行,沿着冻冷的高速道路。窗外,奔急的江水,在蜿蜒的山脉和忽隐忽现的日光间,沿着一道边界流淌着。“有没有……那铁丝网……穿过……就是分界线……”韩国民众戏剧的年轻朋友,用一惯不顺畅的英语,和我比手划脚,拉着嗓门大声说着。车窗外的景像,稍纵即逝,我一时也分辨不出,他手指的远方:哪里是铁丝网?哪里又是蔓草横生的冬日荒丘。
手里握著称作是Kimbak的韩式寿司。上车时,就听说,这是很民间的随身食物,不可与习知的日本“寿司”相提并论。我心里头明白着,就更用心吃着,倒也不是为了要吃出什么民族的、民众的“反帝”情感来,只当真感觉海苔紧裹着白饭的结实,的确和称作“寿司”的日式精致美食,有着极为不同的口感。
“好吃吗?习惯吗?”年轻朋友溢开了一抹亟待着肯定式答案的笑容来!“我们就快到了!”
“嗯…嗯…”我点头笑着回应他的热情时,心里却不免疑惑地嘀咕,“这么快吗?”
南北*事分界线全长公里,共有个*色的界标。向着韩国方向的上面用英语和韩语书写;而向朝鲜一面的则用朝鲜语和中文书写。根据规定,*事分界线两边各米为非*事区,以避免双方发生摩擦。
尽管,这么许多年来,在讨论东亚冷战的文论中,似乎耳熟能详地阅读着相关于南、北韩分界的38度线。却在身体置入时,一时难以想象,两韩对峙的分界区,竟就在距首尔十分不远的此处。
一行人抵达。分界区就近在脚底。冬日里,瑟缩着身子,我们得换车,才能进到警戒区。就在这时,我一下了车,便发现,不远处有一卖饮品、纪念品和供应餐饮的平面建筑,像是熟悉的观光旅游聚点上的景象;另一侧的小丘上,一座古老亭台,挂着一只和平钟似的艺术成品,工整的书法,予人典雅而素净的联想。往前,我们步行来到己经被封禁的一道老铁轨的分界铁网上;寒风中,吊挂着尽是期待民族统一的抗争头巾。不免联想,必定是从许许多多社会运动场合遗留下来,而今,攀落于时间残痕上的、激切而悲忿的吶喊吧!
光州民主受难墓园
在广场上停留,看着同行的伙伴边拍照,便有些异样的感觉,在心头起伏着。点了根烟,四处张望,就不知怎地联想起两年前的五月,初初踏进光州民主受难墓园时的那一瞬间。没记错的话,“民主受难墓园”是年,于光州近郊竖立起来的纪念园区。偌大的广场上,有一高耸及云天的纪念碑。碑形由两片滑向天际的、像似云彩般的大手,护着一颗象征生之希望的石卵。
韩民族在民众的反帝、反独裁斗争中,辛苦争取来的民主果实,诚然可以在这纪念碑石的仰天姿势中,找到人们对因抗争而受难的革命者的崇高尊重。
当我在碑前的坛上默哀,表达一己无比渺小的景仰和钦佩之情时,心中却又不免同时想着,那些时日前后,不断在韩国每日电视新闻和报刊上听阅到的、相关于*府打算挹注庞大资金,让光州成为全韩最具指标性的观光文化城市的讯息。
在市场取向的社会环境中,藉由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有别于庸俗化、低劣性的综艺电视影像或情色产品,自来已不是一件那么令人大惊小怪的事。然而,无论在光州或38度线的分界区,却再怎么说,都会朝着那被视作景点的观光建筑、碑石、园区,感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忧虑或说烦恼吧!
作者在光州墓园在受难者诗人金南柱坟前献花
忧虑或烦恼,也不须要什么理论背景的深入分析。简单说,就像“韩流”成为一种价值倾向的趋势时,我们总不免耽心商品化带来的巨潮,会不会不着痕迹地就吞没了人们对于苦难记忆的真实感,又或说,只一味在潮流中跟着包装美好的趋向,消失在一波波经过安排的轻松回忆感之中呢!
如此一来,我们是不是进入了一直没有在东亚地区被彻底实现的“后冷战”时期的问题意识了呢?我的提问是:固然,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