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地理 » 两江一湖会ldquo吴城rdquo
TUhjnbcbe - 2021/8/16 9:11:00
江西的四大历史名镇,在饶河流域有景德镇,在信江流域有河口镇,在赣江流域的名镇除了樟树镇外,就是这里讲的吴城镇。一、吴城镇的历史发展

吴城镇位于九江永修县、鄱阳湖西岸,处在赣江、修河、鄱阳湖这两江一湖的交汇处。

赣江流过南昌后,分成4条支流,注入鄱阳湖。其中最大、最西边的主支流流到吴城,与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修河交汇,注入鄱阳湖。这一特点就注定了吴城镇在历史上不同凡响。

赣江和修河的交汇处就在吴城镇的望湖亭。

吴城镇上的望湖亭(图片取自网络)

望湖亭始建于年(晋太康元年),现在的亭子是年重建的。亭左是修河、亭右是赣江,两条江河在望湖亭的正前方交汇,注入鄱阳湖。

正因为如此,吴城又称“两水夹流”之地,赣江称前河,修河称后河。前河水面宽阔,常年通航,向南里水路可抵省城南昌。吴城总面积68平方公里,主岛面积18平方公里,东西长5华里,南北宽2华里。吴城始自秦汉南北朝,兴于唐宋元,鼎盛于明清,衰败于清末民初。

春秋时期,“豫章之地为吴头楚尾”,“吴城楚尾也,而吴头枕此。两水夹流,一山峙立,乃西山逦迤北脉之归宿处也”。[1]先秦的艾邑、汉时的艾县包括今奉新县与修水县、铜鼓县、靖安县、安义县。公元前年(西汉高祖六年)设置海昏县,管辖今永修、武宁、靖安、安义部分地区。海昏县城开始设在今奉新,后移至今海昏县城在今吴城西北修河对岸的芦潭村,现在,在枯水期,吴城芦潭崩塌的河岸还有露出许多排列规则的木桩、柱石,有人认为是海昏县的城墙遗存,也有人说是古粮仓的木桩。《建昌乡土志》载:海昏古城在芦潭西北二里,春泓万顷,冬则水净潭深,城址微观。清代乾隆年间吴城人叶一栋在《重修望湖亭记》说:“县城稽此地,固汉海昏仓廒(粮食仓库)所也”,秦以敖山为粮仓,故名。公元前6年东汉昌邑王刘贺,封为海昏侯。而海昏侯刘贺的墓离此地不过10来公里。

西汉末年,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有一富豪孙钟,雇了不少佃农在吴城种瓜收籽[2]。不久,他的儿子孙坚成为汉末割据一方的统领,后来孙子孙策兼并江东,派大将太史慈任建昌都尉,治所就在海昏县城。太史慈以练水*为名,在距海昏(芦潭)三里远、隔河相望的吴山筑起一座土城,故而得名“吴城”[]。太史慈此筑城驻*,并顺赣江向南威逼,迫使豫章(今南昌)太守华歆离去。19年(汉献帝四年),豫章郡归属东吴,太史慈也离开吴山,所筑土城遂毁之,瓜农用它来圈宿群牛,成为“牛栏梗”。

年(晋太康元年),吴城北山头建“神慧庙”,庙前盖有“经堂寺”,庙后筑有“望湖亭”,往来船只停泊和游人增多,开始有了买卖和经营,庙南一带逐渐修建一些民房和商铺。

鄱阳湖最早叫彭蠡泽,处于九江和湖北*梅、望江一带凹陷地。现在的鄱阳湖南部在汉代还只是一个丘陵起伏的山间流水平原盆地,是一块膏腴之地。

南北朝时期,地质构造运动,特别是一系列地震,致使老爷庙对面的松门山崩塌,彭蠡泽水漫过松门山迅速南扩。再加上地质作用和海平面上升的影响,接受了江西境内五条内河之水的彭蠡泽受到长江的强烈顶托,流出不畅,这样,彭蠡泽之水不断南迁并升高,将低矮的山陵、平原草泽全部淹没。

到南朝永嘉年间,原先鄱阳湖盆地中的海昏、枭阳、历陵(今德安一带)等古县古城就淹没于湖水之中。经历了多年沧桑的海昏古城,淹没而消失。[4]海昏淹没后,遗址地划归建昌县(今永修县),县治迁往修河下游的艾城[5],部分居民和商户就地迁徙,于是,吴山的人口骤然增加,商业也随之繁荣,逐步发展为码头转运的大集镇。“吴山”也就改名为“吴城”。当地有民谣说:“沉掉海昏县,立起吴城来。”南北朝时,吴城纳入南朝陈的西昌县版图,在望湖亭原来的门楣上就有石刻“西昌大观”四字。

唐末五代以后,鄱阳湖区加速南扩,原来一些沼泽区都连成水面,更利于航行,鄱阳湖的航道也发生了改变。以前人们走的是鄱阳湖东边,后来,地震引发塌陷,松门山断开,鄱阳湖湖水南侵,海昏、枭阳沉没,于是,唐宋之后,吴城这一线成为鄱阳湖的主航道,吴城成为沟通祖国大江南北的赣鄱水系的重要节点。吴城即为由长江入赣江水系的门户和重要埠岸。就近迁徙人口的增加和水运节点优势的彰显,吴城镇的商业也就繁荣起来。清代中期时,吴城镇过往的商旅众多,外来的流动人口就超过了2万。

到隋唐时期(距今约-1年),彭蠡泽水南到今南昌一带、东到今鄱阳城脚下,并因鄱阳县的县名,而改彭蠡泽的湖名为鄱阳湖。

年(宋太平兴国六年),划南昌城西北14个乡设置新建县,吴城隶属新建县[6],并处新建县最北端,又因濒湖地势低下,一直被称为“下新建”。

二、吴城的名人名事

有记载的最早走鄱阳湖西航道经过吴城并留下诗文的人是北宋的苏东坡。

年,北宋的苏东坡流放去惠州,走的就是赣江这条大通道,经过吴城时,写下了《望湖亭三首》,他冒着“细雨斜风”,看着“无限芳洲”,感叹“水枕能令山俯仰,风船解与月徘徊”,“无主荷花到处开”,“故乡无此好湖山”。七年后,年5月,苏东坡自粤海儋州北归,又路经吴城,在望湖亭下拾得一枚石砮,写下《顺济庙石砮记》。史书记载:“东坡行后已千年,广济祠闻石砮传。欲向井边寻故事,又登三十有三天。”

南宋末的年,文天祥被俘押解北上,路过吴城,抒发“龙行人*处,神在天地间”[7]的豪情。

年,曾国藩到吴城,正值望湖亭修建。于是,他在青石板上刻下“龙”、“虎”二字,嵌于亭前两侧,还书写对联一副:“五夜楼船,曾上孤亭听鼓角;一樽浊酒,重来此地看湖山。”

吴城还是许多重要历史事件的发生地。

明初,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在吴城留下许多传说。当时南昌还是元朝管辖下的龙兴路,朱元璋也正是在江西、在鄱阳湖迈开了他统一全国的坚实道路,吴城也留下他的很多历史印迹。

朱元璋与陈友谅大战鄱阳湖时,朱元璋望吴城上空有异气,就问刘伯温。刘伯温说:“无他,此地当有三百年旺气耳”,因此就有了“三百年前一城镇,三百年后一荒洲”的民谣。

明朝解缙曾到望湖亭凭吊朱元璋与陈友谅的那场鄱湖大战,写道:“一自英雄争战后,两川鸥鸟自忘机。”(《望湖亭》)

明郑板桥对吴城曾有诗“汲来江水烹新茗,买尽吴山作画屏。”

明正德年间,南昌宁王朱宸濠在叛乱途中,发兵攻打吴城,据说当时吴城“列焰蔽空,血腥江渚,湖水几赤矣……市民多亡匿,此湖几为盗薮”(《吴城叶氏忠义节烈祠碑记》)。当时叶景恩家族并家丁四百多人邀击朱宸濠,不敌,全家死难者甚重。后王阳明平叛后,曾上疏朝廷,建议对叶家予以表彰。

抗战时期,吴城是粮草供应中转站。日本人为了打南昌,就打了吴城七天七夜。

吴城有一座天主教堂,占地20亩。据说当年有一座高大的尖顶钟楼,高四层,赫然耸立,顶楼悬挂一只铜钟。现为镇*府所在地,古树很多,当年神父住的小楼还在。

三、交通枢纽吴城镇

在江西的景德镇、樟树、河口、吴城这四大商镇中,只有吴城自身不出产任何农产品、手工业产品,是一个纯粹的行船过往埠岸,是一个因水而兴起的交通枢纽、因水而繁荣的城镇。

交通位置往往就是历史的位置。处于交通要道特别是交通枢纽的位置上,往往就站在历史的关节点上,这种位置的进入或旁落,往往就是历史角色的担任与变化。经济的昌盛取决于交通的区位。隋唐时期京杭大运河和大庾岭梅关驿道的凿通拓宽,使鄱阳湖-赣江成为贯通南北的交通要道,“舟辑之便,尽于江西。”吴城镇是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商贾云集的水运枢纽、江右商贸重镇和物流集散地、“江右重镇”。但直到宋以前,吴城“居民鲜少,南自*土墈,北抵殷家山,蜿蜒三里许,前后河街,店屋百数十耳”[8]。

吴城兴旺于宋以后,中原-运河-长江-鄱阳湖、赣江-大庾岭-广东这一路成为中国南北大通道,江西境内航运量大增,特别是明朝实行海禁,年(清乾隆二十二年)清廷撤并其他海关,只留下广州一个口岸通商,这样一来,在鸦片战争打开五口通商前,所有进出口货物必走江西。

江西全省的货物也由吴城中转。修河上游的武宁、修水、铜鼓、潦河上游的安义、靖安、奉新等县的山货、木材,景德镇的瓷器和铅山县河口镇茶叶、土纸等大宗产品均在吴城储运转销,吴城口岸转输功能已超过省府南昌,有“装不尽的吴城,卸不完的汉口”一说,与瓷都景德镇、药都樟树镇、茶纸基地河口镇并称江西四大名镇。

吴城的重要地位带动了吴城的机构设置。明洪武至明弘治年间始,官府还在吴城设置兑粮水次,有专仓屯运宁州、武宁、奉新、靖安四县的漕粮[9],加强了吴城与这些地区的经济联系。江西省布*司衙门出于稽私和兵防的需要,还在吴城设置了巡检司和驿站。甚至在吴城专门设立同知,品级等同于知县。可以看出吴城镇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积淀,使得附近县很多家族来到定居,世代繁衍生息,人才辈出。

吴城镇位于赣江与修河注入鄱阳湖之处,水运发达。明中叶以后,逐渐成为江西四大商镇之一。

四、吴城的辉煌

清康熙至咸丰百余年,吴城进入鼎盛期。进出江西的大批商货都在吴城转输,经济功能已经超过省城南昌,成为盐、纸、麻、糖、木材、海产品进出品贸易的主要商埠和交通枢纽。

光绪年间,商部派驻江西的官员对此有明确的追述:(江西)各处市镇,除景德镇外,以临江府之樟树镇、南昌府之吴城镇为最盛……吴城濒江而瞰湖,上百八十里至南昌,下百八十里至湖口。凡商船之由南昌而下,由湖口而上,道中所经,无大埠头,吴城适当其冲。故货之由广东来江者,至樟树而会集,由吴城而出口;货之由湘、鄂、皖、吴入江者,至吴城而趸存,至樟树而销。四省通衢,两埠为之枢纽。迨年(道光二二十五年),五口通商,洋货输入。彼时江轮未兴,江西之贩买洋货者固仰给广东。若河南、襄阳,湖北汉口、荆州,凡江汉之间需用洋货海味者,均无不仰给广东,其输出输入之道,多取径江西。故内销之货,以樟树为中心点;外销之货,以吴城为极点。加以漕运未改,岁运粮米出江。每值粮船起运,樟树吴城帆樯蔽江,人货辐辏,几于日夜不绝。故咸丰以前,江西商务可谓极盛时代。惟彼时省会,转视两埠弗若焉。[10]

当时的吴城“五方杂处,千家烟火”[11],有“西江巨镇”[12]之称。“毗于南浙闽粤,大江之所出荆襄会焉,故诸州之宦游互市者相踵。”[1]“其去来帆檣,如梭走锦,眩人目睫。”[14]镇市内“商贾辐辏,烟火繁而圜闽丛。市厘萦叠,几无隙地。”[15]外省及江西各府县的客商先后在吴城设立会馆,镇中人口大量增加,故乾隆时方志已将吴城与南昌并论,称其“米粟半恃外郡”[16]。与此同时,周边的濒湖诸县也在不断围湖垦田,扩大耕地面积,这些地区的农产品源源输入吴城,同时又买走在吴城转销的手工业产品。

随着镇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官府的行*管理也在不断加强。乾隆三十一年,将原属南康府分管的*捕厅改归南昌府直辖,并改为同知署。乾隆四十四年,新建县又在吴城罢巡检司,升格设立主簿署。至此,从行*机构设置的等级上说,地处“下新建”的吴城镇,足可与新建县城相颉颃,成为县境北端的又一个中心。就清代江西的整个市场体系和商运而言,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它标志着吴城从此成为有特别行*级别的“镇”,最终确立了其重要商运口岸的地位。

吴城成了重要商贸城市。当年吴城有大小街道近百条,全由长条形麻石铺成,沿前河(赣江)和后河(修河)建有4条商业街,号称“九垅十八巷,六坊八码头”,当时南昌也只有八坊,吴城竟有六坊。吴城40多家会馆,22家妓院,当时有民谣:“吴城两河夹一州,此处赚钱此处丢,白面书生无用处,红颜女子不知羞。”“二府套里好停船(避风巷),望湖亭里好乘凉,*花港里好美酒,香姑垅内好姑娘。”

发达的商运为吴城带来空前的繁荣,流传下来的民谣唱道:“嘉庆到道光,家家喝蜜糖。十八年洪水没上坂,狗都不吃红米饭。”到清中期,镇内已有常住人口七万余,流动人口二万多,人口密度甚高,“六坊八码头,九垄十八巷”的社区格局,至此时已经形成。

吴城的樊姓土著十大姓之一。[17]旧时吴城有樊家祠堂,还有樊家垅、樊家山等地名。

这一时期吴城繁荣,还见于吴城万寿宫的修建。[18]在吴城这样一个三面环水、易被水淹之地,建万寿宫,崇祀许逊,既有畏水、防洪的寓义,但它是吴城社区全盛时的神庙建筑,嘉、道两朝十年间两度重金扩修,更是商镇繁荣、镇商经济实力强的表现。据《新建县志》载:吴城万寿宫“与玉隆、铁柱二宫相埒”。“玉隆宫”即南昌西山玉隆万寿宫,相传是晋朝许逊故宅和得道飞升之处,是江西万寿宫的正宗祖地。西山在地理上属“上新建”。“铁柱宫”则是指省城南昌城里的铁柱万寿宫。吴城万寿宫虽是后起之秀,却与西山万寿宫、南昌铁柱万寿宫地位相当,可见它是吴城的文化象征,标志吴城已成为鄱阳湖地区大型市镇。

据说,吴城镇有48座会馆,到抗战以前至少有近20座会馆及公所,外省会馆有徽州、山西、全楚(两湖,实以湖南为主)、广东、福建(共2座,分别称上、下天后宫)、潮汕、浙宁、麻城等,再就是江西各府县10多个会馆。每个会馆中,都祭祀其地方神或乡贤,如徽、晋商分别祭朱熹与关公,福建会馆祭妈祖。全楚会馆祭神并不明显,但在吴城影响特别大,因为咸、同年间曾国藩、彭玉麟等率水师驻防吴城,大力扶持湖南商人。而人数毕竟占多数的江西籍商人,需要有一种与之抗衡的形式和场所,遂和江西商人在外地的做法一样,建起万寿宮祭祀许逊。据说宫前的坊牌特别精致和气派,门口的戏台很大,下面只用了一根柱子支撑。各地商人会馆的并立争雄,是商镇经济繁荣的直接产物。

吴城镇吉安会馆正门(本人摄)

吉安会馆在人民路,占地平方米,正门前有花岗岩台阶12级,大门为石刻门楼,门额上的石板镶嵌着4个遒劲的大字“理学名臣”,据说是明才子解缙的字。会馆内分2层,下为客堂,扇大门进出,上为戏台,木地板,周边有4根石柱支撑,顶部中央藻井装饰尤为华丽。

吴城吉安会馆内的戏台(本人摄)

从年(嘉庆二十年)开始,吉安府商人重修吉安会馆,扩大了占地面积,购买了库房,后院盖起戏台,画栋雕梁,飞檐耸宇,工艺精巧,到年(道光七年)完工时,共费银两。

其实,当时在吴城,更有影响和地位的徽商、晋商的财力更大,吉安商人的实力相对较弱,在后来成立的商会中连一个议董都没有,但建会馆的费用已不可小觑。抗战时期,吉安会馆幸免于炮火,至今门面与画墙基本完好,立于主街的一侧,成为昔日繁华市镇的珍贵遗物和真实写照。会馆旧址内存有年(嘉庆二十三年)《重修吉安乡祠合德堂记》碑及年(道光七年)用款刻碑。

五、吴城的衰败

现在,吴城镇只是一个小镇而已,可视为近代以来江西商贸衰落的一个缩影。吴城衰败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一是中国南北交通线的改迁,由此导致吴城交通枢纽地位的丧失。

近代以来海禁打开,20世纪初,京汉铁路、粤汉铁路的通车,大庾岭商道的逐渐衰落,江西失去南北交通枢纽的优势,吴城镇在商运上的重要性不断下降。

年南浔铁路酝酿筹建,年通车,江西传统的赣州——吉安——樟树——南昌——吴城——湖口入长江的水运体系发生重要变化,出现了一条由南昌——九江入长江的新运输路线。从宏观上说,这是天津条约后长江沿线各口通商的结果,是江西腹地经济由此卷入世界体系的结果,吴城镇也就由全省商货外销的必经商埠变为偏离交通主线的一个小镇,而同时在南昌至九江的中间出现了新兴的商镇涂家埠,这就在修河流域至吴城镇间打下一个楔子,茶叶、麻与夏布等大批商货改走涂家埠至九江,涂家埠在商运方面的重要性日益超过吴城镇,这对吴城镇是个致命的打击。此后,食盐成为商品内运的主项,虽然与江西民生关系密切,但不可与其他一般商品的流通相提并论;商品外运的大宗只是木材,从赣江上游下来的木排带来人数众多的排工,给吴城镇的商业和服务业带来畸型的业态。吴城失去了全省货物转输口岸的重要位置,颓势已成定局。

二是战争战火的破坏。

明正德年间宁王朱宸濠起兵路过吴城,造成较大破坏。万历初,又遭连年大旱和传染病,“村市疫死无算。”万历十年后,吴城逐渐恢复繁荣,“镇市不下五七百烟……赣江之上,依然贾舶官舰,络绎不绝”[20]。然而,在官修的明代方志中,还找不到一个正式建制的“吴城镇”。在往来文人的诗文中,也只称“吴城山”或“吴城驿”。在明人王士性《广志绎》和其他地理书中,后人所谓“江西四大商镇”中唯独不见有吴城镇。这说明至明后期,吴城规模尚有限,很可能还不是正规建制的“镇”。

“二次革命”时期商镇遭受一次劫难。年七月,已被免职的前督*李烈钧在江西首先发难,湖口起义,通电讨袁,震动海内。袁世凯很快发动*事讨伐,其海*协同作战,下马当,占湖口,李烈钧部退守吴城镇。袁*又以士兵装成难民模样,乘民船骗过吴城守*,一举攻占之。乱兵过境,“绅商敛迹,市面狼藉甚”,对商业的破坏显然不小。日后商镇的活动仍有恢复,但愈发失去昔日的气势和光彩。

近代,随着洋货不断倾入,“素称繁盛”的吴城镇已露衰败征兆。年南昌教案发生后,英国*府已公开提出“开吴城为商埠”的要求。接着,“九江美孚公司派人在吴城镇开设行栈,分销火油,实属显违约章。经新建县禀知赣抚瑞鼎帅,批饬洋务局转饬吴城镇同知,就近勒令闭歇”[21]。

年,吴城镇商会正式成立,它是清廷实行“新*”以后,商部催令各商埠速办商会的直接产物。此时,集商镇、税卡、淮盐入赣第一口岸、*防要地诸功能于一身的吴城,业已通轮通邮,更得风气之先,故其商会的成立只稍迟于省会南昌和景德镇,与临川、高安二县同时,是江西率先成立商会的商镇之一。[22]

年召开江西全省商会联合会大会,成立商会也是官绅及镇商试图振兴商务,协力对外抗争的举措之一。但吴城镇商人对自己的执业之地已经失去自豪感:“吴城为新建县属之一隅,地处偏僻,本无繁盛可称。乃因水路,始成一小小镇市。迨南浔铁路通车后,商业日见萧条”[2],商镇还存在,商号还有两百多家,但吴城已非昔日之吴城。

年月,日*炮轰吴城镇7天,街屋毁损70%以上,昔日的会馆商号多成废墟,所剩人口不足两千。

年,吴城镇从直属南昌市的新建县划归永修县管辖。这一变动的实质是吴城镇交通枢纽与商贸通道的功能已经失去,省城放弃了对它的直接控制。

[1]叶一栋:《重修望湖亭记》,载清同治十年《新建县志》。

[2]现在吴城松门出产的大板瓜子年代久远,远近闻名,由于沙质土壤,不同于普通瓜子,其外壳四周墨黑,壳中显现白色花纹,似菊花怒放,如人工雕刻。粒大、瓣平、壳薄、肉厚、味厚。

[](唐)李吉甫:《元和郡县图志》。

[4]张连明:《千年吴城史话》,成报出版社4年版,第2-页。

[5]《太平寰宇记》:“宋元嘉二年,废海昏,移建昌居之。”

[6]张连明:《千年吴城史话》,成报出版社4年版,第4页。

[7]见文天祥:《吴城山》。

[8]《新建县志》。

[9]道光二十九年《新建县志》卷六八,(雍正)张坦麟《请查吴城水次废基疏》。

[10]《江西官报》光绪丙午二十七期,傅春官:《江西商务说略》。转引自张连明:《千年吴城史话》,成报出版社4年版,第7页。

[11]同治十二年《新建县志·艺文》,魏双风《重修望湖亭记》。

[12]道光二十九年《新建县志·艺文》,杨周宪《吴城石堤记》。

[1](清)李光坡:《义建江西吴城八闽会馆碑记》。

[14]道光二十九年《新建县志》卷六八,雍正张坦麟《请查吴城水次废基疏》。

[15](乾隆)叶一栋:《重修望湖亭记》。

[16]乾隆五十四年《南昌府志·风俗》。

[17]吴城镇居民在明洪武初期的战争中,有比较大的变化。当地民谣先称土著“十大姓”,即“卢吕邹章樊,殷杨万段谭。”后来吕谭二姓势微,民谣又改为:“上不要吕,下不要谭。”民国26年修《吴城叶氏族谱》第一册。

[18]清道光《新建县志·寺观》记载:万寿宫建在吴城的后河,也就是修河。顺治年间建,乾隆年间毁,嘉庆十一年合镇绅商捐费万金复建。正殿中三尊神像,旁列十二真人。殿后为玉皇殿,殿右为谌母阁,左为观音堂,堂后为三元佛祖堂,下为清心精舍。外有牌坊,坊东为天花宫,大王庙;西为白马、五显二庙。道光二十年,正殿中梁坠,绅商复捐金万余修葺。

[20](明)邹元标:《望湖亭记》。

[21]《东方杂志》第四年九期“各省商务汇志。”

[22]《东方杂志》第三年三期。

[2]年五月《江西全省商会联合会特刊》。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两江一湖会ldquo吴城rd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