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胶东乡村记忆掖县老家汲水文化的变迁史
TUhjnbcbe - 2021/8/13 20:34:00
(编者按:水是生命之源,生产、生活均离不开水。因此,汲水文化也是乡土文化的一个缩影。在胶东乡村,汲水文化有何变迁?下面就听“莱州观潮”先生,讲讲其掖县老家的记忆。)以下是正文——我的故乡坐落于掖县最大河流王河的北岸,村落所在之自然形胜,赞曰:崮山北去王河边,姑嫂古塔在东南。秋夕岭顶西望海,烟波帆影一点点。堤北村南有南湾,旧时由若干小湾组成,各有其主。小湾之间被掩映在芦苇丛中的羊肠小道阻隔,鱼、虾、蛤与水草相伴,临湾人家备有鱼叉。村民随意放养鹅鸭,朝来夕归。每年春暖水瘦,挑湾泥积肥。集体化生产期间的年春,南湾深挖整合。别人夏扎猛子冬溜冰,我醉心于在湾边用苇叶叠放蓬船、炮船,目送顺风随波去。98年春南湾进行第二次深挖时,在淤泥下挖出了三眼砖砌的水井,无人知其由来,可见年代久远。井砖薄至二指,一反我村古旧门楼墙砖厚重之风格,这样在井壁形成了更多的渗涌砖缝。为了防止水桶激荡起污,在井底拼接铺有两块木板,并未腐朽,是谓“干千年,湿万年,不干不湿就半年。”当时见者欲扣起木板而未遂,掀掉上口数层井砖后又将水井填埋在湾底。呜呼!何世先人遭受何等大旱,顶烈日,斗酷暑,在枯干的湾底挖出了工艺考究的水井!水是生命之源。目前村落的生产、生活用水,皆仰仗于水泵、管路、阀门的供水系统,另外生活用水尚以手压井为辅助。旧貌不与今朝同,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生产汲水.辘轳:我村世代使用辘轳进行菜园、农田的灌溉,其由支架、辘轳头、辘轳把、井绳、水斗组成。支架有跨在井口上的三条腿,其中一条是可以拆装的活腿。支架的核心部件是一根木轴,轴的两端各嵌入三块条形铁锏。辘轳头中空,两端各嵌入一个圈形铁钏,钏锏相磨。辘轳头上缠绕井绳,其一端伸出辘轳把。井绳的下端关联着铁皮制作的水斗,圆身尖底。用辘轳汲水的农活称为“挽水”,操作人光着脚,双手附着辘轳头,控制水斗坠放速度,人体躲开飞速旋转辘轳把的波及范围。水斗碰触水面后自动歪倒灌水,满而下沉,右手前滚式摇动辘轳把。水斗升至井口后,左手向站立方向将其拉倒,井水在井口破麻袋上流淌,涌浪由井口沿水沟向前推去。忙活一盘子,水位下落,休息后再次上涌,年久要淘挖因涌水、片帮形成的井底淤泥。上世纪90年代我村辘轳渐次退出井台。2.手摇水车:上世纪50年代末,农村劳动力充足,手摇水车应运而生。手摇水车借鉴北方辘轳、南方水车的传统工艺,组成部分有生铁铸造的架子、出水簸箕、带有一根铁轴两个弯把的链轮、若干长度的水筒及配套的铁链。两人同向,各站一侧,手握拐把前进式摇动,家母曾言:“和某某摇水车,格外累啊。”链轮转动,带动闭环无极的铁链在水筒中抽拉。铁链每隔一定长度装有与水筒内壁严丝合缝的圆形胶皮,低处的水就被提升,从出水簸箕中涌出。手摇水车在我生产小队菜园中一直使用到上世纪70年代末。3.畜力水车:在手摇水车上增加一套相交轴齿轮传动,就改成了畜力水车。垂直轴上装有木杠,木杠外端接受牛、驴旋涡状逆时针转圈拉套。干渴的乡民时常爬在出水簸箕上喝水,但是一定要确保木杠转过来时碰不到头背。我生产小队在菜园中,自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使用畜力水车。年秋后人民公社解体,分田到户,畜力不足的农户使用水车时,两人同时作用于木杠外端,前人向后伸手拉,后人俯身向前推,一直使用到上世纪90年代。4.泵:泵自国外传入,清初有人根据其英语pump的发音“嘣浦”,造出了投石于水,一声“嘣”响的会意字“泵”,俗称抽水机。经村中擅长打井的长老选址点穴,上世纪70年代在村东南、西南的岭根王河边,人工各建口径5m的大井,配置大马力柴油机水泵,将水分别顶到村东、村西的岭上。农田灌溉时节,水泵彻夜不停,成为掖县先进水利单位,至今发挥巨大作用。上世纪90年代电力水泵与辘轳、畜力水车,在菜园实现了进退交替。正是:辘轳摇,水车转,井水涓涓润田园。神通神威唯有泵,敢教岭顶涌清泉。二、生活汲水.挑水:村东南、正南的南湾沿,各有一眼水井,井口皆由两块雪花白大理石对接,形成正方形井台。我家吃水早先使用村正南大井,后来使用村后歪歪柳旁的菜园水井,由哥哥们挑水。井绳的回字形铁钩挂上铁皮水桶,两腿跨在井口下放井绳,当水桶抵近水面时,摆动井绳似蛇行,桶随摆,骤落水桶,桶躺在水面上灌水,满而自沉立正,提桶出水升井,暂放平处。两桶一前一后挂在担杖钩上,伴随迈步的节奏,两只水桶似凤凰点头,水面荡起涟漪。担杖钩与担杖衔接处发出“嘎吱、嘎吱”的压迫声响,挑担人身后留下了一溜水桶滴落的水印。长路无轻担,压得肩膀疼了,就低头含胸,两手配合完成担杖倒肩。进门倒进小口鼓腹的水瓮,年我家换用大口收腹的水缸,用于淘米刷碗洗衣衫。我村家家挑水吃,持续到上世纪70年代中期。2.防腐:《吕氏春秋·尽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夏季饮水防腐尤为突出。从我记事起,家中水瓮中养了两条淡水小鱼。妈妈告诉我:“两天小鱼是你大哥上南湾捞的,开春化了冻,捞的小鱼才好养。”为了适应食物稀少、水温低的环境,冬季野生小鱼新陈代谢极低,经过一冬休眠的野生小鱼最是好养。每次洗刷水瓮时,将两条小鱼临时放进水盆中。这两条小鱼在我家生活了近二十年,身长四指有余,不见其增,年前后渐次死去了。虽然我说不上鱼名,反正不是草鱼、鲫鱼、鲤鱼、鲢鱼等大宗淡水鱼。3.手压井:安装水压井通常为机械钻掘,家家将废弃的磨盘压在井口,铁管从磨孔中穿过,往下套接塑料管。南邻经济条件好,年安装水压井,南邻伯母与家母情同姊妹,我家到南邻挑水。年我家安装手压井,因上水量不足,次年东移。年塑料水管皱曲裂纹,两年后手压井再次东移,为了争取较多涌水点,进行人工挖掘。三嫂手拿囫囵砖打击辘轳架的活腿时,不料砖头竟然裂为两半,一半飞入井下,万幸没有砸到掘井人!后期改为机械钻掘。掖县毕竟地属沿海,姑母家北去八华里,后院手压井出甜水,前院手压井却出懒水(咸水)。自年后流行在手压井加装单相电水泵,迄今在村中辅助自来水而使用。4.自来水:年我村实现自来水入户,水源地是村落东南掖招交界处的白云洞水库。至此,井绳(俗称罐绳)、担杖(俗称担正)、水桶(俗称水筲)、水瓮的生活汲水方式,经过手压井、水瓮的过渡,历经4年完成了向城区先行实现的自来水的演变。正是:家家吃水挑在肩,城乡往日无二般。后生不识旧滋味,莫视我语为奇谈。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胶东乡村记忆掖县老家汲水文化的变迁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