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莱州城港路街道朱旺村,*委书记滕春竹近一段时间泡在了“医院”的工地现场。眼下,朱旺村正在对医院进行复原。2日,该工程的地下部分基本完工,地上工程部分在全力推进,布展方案在同步进行:“今年上半年要完成竣工、布展、开放,将医院的‘原貌’呈现给大家。”滕春竹说,希望重温医院这段历史,能够让大家总结红色经验、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红色方向、汲取红色力量。
医院建在地下“村村有地洞、个个能住人”
医院有什么特殊的历史?为什么要复原?在莱州这片红色的土地上,也曾经有过“沙家浜”和“地道战”这两种斗争模式相结合的一种的生动实践——医院。“谈起医院,它是抗战时期胶东人民为保护西海*分区卫生所,躲避日*‘扫荡’而建,是胶东*民团结一心、同仇敌忾、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光辉篇章。”中共莱州市委*史研究中心副编审孙玉光表示,在中国共产*成立一百周年之际,重温这段光辉历史,对于我们今天传承红色基因、总结历史经验、提升治理效能、凝聚奋斗伟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年初,日*入侵胶东,平度、掖县、招远、莱阳等县城相继陷落,各地奋起抗战。年夏,胶东*区成立后,将第三*区撤销改为西海*分区。医院中的西海二字就来自于此。
自年起,日*集中兵力,加强了对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敌人大搞治安强化运动,实行三光*策。年11月,敌人又以两万余兵力对胶东地区展开了“拉网式”冬季大扫荡。大泽山根据地被日寇蚕食到“一枪就能打透”的境地。此时的情况愈发危机,转移迫在眉睫。
西海*分区赵一萍司令员和地委书记兼*委余己午决定将卫生所、工厂等后勤部门撤出大泽山区,转移到西海地区的掖县,化整为零地隐蔽活动。掖县就是今天的莱州市。
“在当时之所以选择掖县作为转移地,原因在于掖县*组织坚强,群众基础好。”孙玉光讲解说,早在年郑耀楠就在掖县成立了县委,年掖县就建立了胶东抗日游击队第三支队,建立了民主*权,成为山东省第一块抗日根据地,加之掖县物产丰富,在物资和医药供应上更为方便,成了“前方的后方”。
在年11月,西海*分区卫生所分批转移到掖县、掖南县的30多个村庄。逐步建立了王门、朱旺、西北障、南掖和南招5个医疗区。但当时掖县的情况也不乐观,据统计,仅年至年,日伪*就在掖县、掖南县发动大小“扫荡”数百次,先后制造了惨绝人寰的谷口唐家、朱盘沟、苗家、车栾庄、尚家山等数十起大惨案。
在这种情况下,卫生所*组织和各村*支部研究提出,医院长期在村内坚持下去,确保卫生所和伤病员不受损失,最好的办法就是深挖地洞,把医院建在地下。对此,掖县和掖南县县委提出了“村村有地洞、个个能住人”的要求。
为应对敌人扫荡,地道口都设在磨盘下、炕洞里、水井里等极为隐蔽的地方。“由于各据点的日*以及汉奸特务紧密注视各村庄的动静,挖洞只能在晚上进行。弯弯曲曲的坑道,只靠一盏油灯照明,灯光如豆,什么都模模糊糊。洞内狭小,人在里面直不起腰,甩不开膀子,只能一点点抠土,要是碰上石头或硬土,半天都啃不下一筐。”孙玉光说,手磨破了,裤子磨烂了,大家仍坚持拼搏着。挖土不容易,运土更是难事。为了不留痕迹,地面上的人要赶在天明以前把鲜土运走。时值严冬,土一时上不来,地面上的人只能靠原地跺脚或转圈以取暖等候,寒夜难捱,但大家始终干劲十足、斗志高昂。为了加快挖洞速度,卫生所医务人员也参与挖洞,上演了一出*民同干、协同互助的美好场景。
为了安全医院治疗,卫生所建立了一条秘密交通线。郝家村周边十几个村庄的群众为转运伤员付出了巨大的艰辛。医院这条秘密运送线在沿途*组织和群众的大力支援下,从年到年这两年多的时间里从未出现过险情,安全及时地将伤病员送达到目的地。
庞大救治系统隐藏于村庄地下创造世界战地医疗史奇迹
“抗日战争时期,医院这个庞大的战时救治系统能够在兵无一员、手无寸铁、据点林立的情况下,两年多的时间里悄然的隐藏于村庄地下,成功完成救治任务,使上千名伤员重返抗日前线,这可以说是世界战地医疗史上的奇迹。”孙玉光说,这份奇迹靠医院和战士们的生死相护,他们用忠诚与勇气筑起了一道铜墙铁壁、密不透风的“青纱帐”。
为保障安全,卫生所医务人员和伤病员都分散居住在群众家中,与房东以亲人相称,每名同志和房东假定了一个亲属关系,编一个假名字,以应对敌人盘问时可以对答无误。在那样一个残酷的历史环境里,接纳一个八路*,就等于接纳了一份关乎生死存亡的巨大风险。
当时医院的治疗环境异常艰苦,很多在地面上能够轻而易举完成的工作,到了地下则往往是要兴师动众、辛苦加倍。比如,地洞很矮,换药的时候,护理员必须要全程保持跪姿,旁边要有人用纱布盖住伤口和药品,以防洞顶往下掉土。地洞洞口的大小如井口,进出都极为困难,尤其是护理员们每天送饭、送药、处理大小便,爬出爬进洞口不知多少次。
地洞内空气流通不畅,为了使伤病员呼吸到点新鲜空气,医务人员也要付出艰辛的劳动。在一次扫荡中,护士申吉桂和护理员孙国寿带着七八名伤病员隐蔽在曹郭庄的一个小地洞里。当时地洞的气眼没挖好,随着封洞时间的延长,伤员们憋得两腮发红、呼吸困难,看到眼前的情景,申吉桂和孙国寿心急如焚,带敌人走后,他们借来了一个大铁钻,开始朝洞顶上钻眼。洞顶太低,他俩就坐着钻、跪着钻,直到钻的两臂麻酸,脖子发硬,两手磨出血迹,仍坚持干了三天,才钻通了一个茶杯口大的透气眼,伤员们终于呼吸到新鲜的空气。
战争仍在进行中,伤医院,医护人员们除了完成护理工作,还挑灯夜战参与挖洞,开拓地下空间。
年,抗日战争进入到了战略反攻阶段,医院也随之由地下转到地上,坚持了两年多的医院生活终于宣告结束了。在艰苦卓绝的环境里,医院成功救治了一千多名伤病员,同时为抗日民众提供了可靠的医疗保障,在胶东敌后战场上创造了战地医疗的奇迹。(内容来源:烟台日报、大小新闻)
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