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胶东,掖县(今莱州)人以讲究谋略,富有智慧而著称,有“掖县*子”一说。“*子”,意为做买卖时“点子”多的人。
“掖县*子”之说的出处,人们比较认同的是掖县人买大葱的故事。
话说那个深秋,一*县人拉了一车大葱去西邻掖县,卖给掖县兄弟甜面酱沾大葱吃。葱看上去就招主妇稀罕,但*县嘴子拉车拉的背上生汗碱,脾气就不好,两毛钱一斤断不砍价。有两个掖县*子赶集来,不知买一大车葱干什么用,莫非是开馆子的天天葱爆肉?非要拦腰砍价。双方僵持不下功夫,其中一*子突然开窍,对嘴子哥说:“正好他喜欢吃葱叶,我喜欢葱白,中间一折两半,一半一毛,总账你不吃亏。”这*县嘴子被两个*子给磨的万般无奈了都,也没仔细分析,情急之下觉得也不知亏——一半一毛,加起来正好两毛。随把一车葱掰成两段,卖给俩掖县*子。
晚上回家,老婆给烫了两锡壶白酒,喝得醺醺然时开始向老婆讲遇到的奇人其事,说那掖县人再个精灵古怪也精不过俺*县人呀?砍了半天价,结果还是两毛一斤卖了出去。乐的俩*子唱着小曲儿颠了。
老婆闻之大喜:当家的就是能耐。今天卖了多少钱?
酒汉把钱从褡裢里拿出,往炕桌上一拍:这儿呢,拿去藏好哈。
老婆数了数,觉得比昨天那一车竟然少了一半钱呢,就问缘由。这酒汉数了三遍果真比昨儿少很多。横分析竖琢磨,终于幡然醒悟,被俩*子给耍了。
“掖县*子”由此得名,越传越远,以至于若干年后的20世纪80年代,一青岛大嫚看好一掖县籍靓仔,两人爱得如胶似漆。大嫚领靓仔回家让爹娘过目,岂知老人家一听那掖县腔就别扭,一问果然是掖县人便断然不允这桩婚事,说丫头你怎么找了个*子来家?日后把你给卖了你还帮他数钱呢。唉,生在掖县何罪之有?一对恩爱鸳鸯就这么因为史上有那么“掖县*子”一说,就被活活拆散了,真比窦娥还冤。
在全国解放前,掖县人的精明和生意经甚至渗透进了革命斗争中,长期以来人们观念中,提起革命,必然要流血,说到起义,必然有枪声。然而,作为胶东两大起义中的掖县玉皇顶起义,却一枪未放,一人未伤,靠的就是掖县人的聪明才智,利用伪县长母亲的规劝,迫使伪县长投降,和平取得了*权。动软不动硬,尽量少流血,是“*子”的诡道。掖县抗日*权建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成立了统一管理全县财经的财经委员会,稍后,又创建北海银行,直接抓票子。实践也再次证明,革命的胜利,没有完善的经济体制做保障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掖县北海银行就是中国人民银行的前身。战争年代在这里吃尽苦头的日本人认为:掖县共产*不光会打仗,还会搞经济,是他们在胶东的心腹大患。
“掖县*子”绝对是对掖县人民智商的一种肯定!大家应该感到骄傲!每个人努力一点点,我们的“掖县”就会重现辉煌!
金城
金城,是咱金城人自己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