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是胶东半岛区划史上的一个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登州设立,半岛“东登西莱”的格局就此奠定,延续超过千年之久。
州一级的大轮廓虽然确定,但与后世相比,当时县的区划却远没有定型。在唐代,曲成、当利、卢乡、清阳、廓定等县时设时裁撤,半岛区域内建制比较稳定的县总共只有八个,数量要比明清时期少不少。
这八个县分别是莱州下辖的掖县、胶水县、即墨县和昌阳县,以及登州下辖的蓬莱县、*县、文登县和牟平县。此时,招远、栖霞、福山这些名字,还没有出现在胶东的土地上。
根据《新唐书?职官志》的记载,唐代对于县也有级别的划分,在京畿之外的普通县,分为上、中、中下、下四等。上等县、中等县、中下等县和下等县的长官虽然都是县令,但级别有差异。上等县的县令为从六品上,中等县的县令为正七品上,中下等县的县令为从七品上,下等县的县令为从七品下。
那么,当时胶东半岛区域内的县都是什么级别呢?
当时还没有地区生产总值的概念,县的级别高低,主要与人口和钱粮的多寡有关。胶东半岛在当时属于边远之地,级别评定相对于中原内地没有优势。从《新唐书?地理志》的记载来看,登莱八县的级别多为中等县,上等县数量不多,明确提到的只有两个。
这两个上等县分别是掖县和昌阳县,都位于莱州境内。
掖县为上等县可以理解。它地处胶东半岛西部,境内平原较多,自战国时期就是胶东的名城大邑。汉代的东莱郡,南北朝时期的光州,都先后以掖县为治所,人口和资源自然向此辐辏。
并且,唐代的掖县,范围不仅限于明清时期的掖县。它在唐初合并了曲成和当利等周边的几个古县,大致相当于现在的莱州和招远两市,面积要大得多。
另外一个上等县昌阳,情况与掖县有些类似,也是地广人多。唐代的昌阳县,是明代莱阳县的前身,五代后唐时期因为避讳“李国昌”而改名。
昌阳作为县名,汉已有之,但县治和范围多次变更。到了唐初,卢乡县并入昌阳,此后昌阳县的区域才大致确定,包括现在莱阳、莱西的全部,海阳的大部,栖霞的南部,以及牟平和乳山的各一角。也因为这段渊源,后世的莱阳人,时常以卢乡和昌阳的旧称来指代家乡。
从史料的记载来看,昌阳被列为上等县,可能还有矿产的因素。“(昌阳县)有银,有铁;东百四十里有*银坑。”这在古代,都被国家视为战略资源。
掖县和昌阳被列入上等县,在情理之中。那么,登州的州治蓬莱,为何没有入围呢?《新唐书?地理志》没有明确提到蓬莱县的级别,但登州的级别为中,其他的*县、文登和牟平也为中县,想必蓬莱是上等县的可能性不大。
这主要是建县时间相对较短的原因。蓬莱在唐贞观年间,只是*县下的镇,一直到了神龙三年,才升为县。登州的州治此前也并不在蓬莱,后来才迁入。因此,蓬莱在唐代没有成为上等县,也在情理之中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