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半岛有"蓬莱腿子,*县嘴子,掖县*子"这样的说法,把蓬莱人称为"蓬莱腿子",*县(今龙口市)人称为"*县嘴子",掖县(今莱州市)人称为"掖县*子"。并说"三个蓬莱腿子不如一个*县嘴子,三个*县嘴子不如一个掖县*子"。所谓"腿子",指能跑;所谓"嘴子",指能说会道,所谓"*子",指善于心计。
据考证,这种说法最早是清末时期奉天人对闯关东经商的胶东人的称谓。大概是因为这几个县的山东商人精明强干,头脑灵活,善于经商,就像电视剧《闯关东》里的朱开山吧。后来这一叫法在胶东地区流传,也衍生出了不少故事,其中多为贬义。
文化史专家们有以下共识:在胶东地区,以栖霞胶东屋脊为中心的地区是农业文化区,以东部沿海一线为主的地区是渔业文化区,以蓬、*、掖为代表的内海沿线地区是商业文化区。这种地域划分只是相对而言。蓬莱、*县、掖县是山东半岛的古老的县,是连成一片的,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和其它地区一样以农业为主,但是这里的地理位置特殊:西连内陆,北临内海,对京、津、塘和东北的交流比较方便。男子15岁以后必到关东闯荡一番,几乎成了辈辈世世的家传习俗。
蓬*掖的人们到外地去干什么?既不是重过"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家生活,也不是为了出海打鱼养家糊口,而是"以学求仕,以仕为官",求仕不成,便先打工,后从商。
为官和经商所要具备的素质与农民、渔民都不相同。就经商来说,掖县的小业主多,需动心计,善于筹划经营;*县的"公关人员"多,需能言善辩,令人心服口服;蓬莱跑外的多,需手勤腿勤,不能懒惰怠慢。这3个方面的素质综合起来就是:工于心计,能说善辩,勤奋不辍--这正是经商取得成功的秘诀,也可以说是商业文化培育出来的必备素质。
然而,在农业、渔业文化区的人们看来,工于心计的变成了"*子",能说善辩变成了"嘴子",手脚勤快变成了"腿子",都是调侃人的:"*子"里包含着诡计多端之意,"嘴子"里包含着言过其实、强词夺理之意,"腿子"里包含着拍马溜须之意。这"三子"民谚是根深蒂固的"重农轻商"、"无商不奸"传统观念所造成的,是农业文化、渔业文化对商业文化的一种贬斥和敌意。因此,在蓬莱以东,"三子"民谚流传极为广泛,而在蓬莱以西几乎听不到。改革开放以后,交流空前频繁,此民谚才自东向西传播开来。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观念深入人心,再骂"*子、嘴子、腿子"不合时宜,于是人们把"三子"的寓意与时俱进:"蓬莱人腿快,*县人嘴甜,掖县人精明","蓬莱人的行为美,*县人的语言美,掖县人的心灵美"。
下面是几则流传于胶东地区的关于"*子"、"嘴子"、"腿子"的故事。
*县嘴子和蓬莱腿子的故事:
一*县姑娘嫁给了一个蓬莱小伙子,根据当地习俗,年后初三女婿去拜看丈人、丈母娘,女婿到家后,丈母娘非常高兴,高迎贵客,热情款待。在当时,"荷包蛋"是招待贵客的最好点心,丈母娘喜女婿,当然要用这荷包蛋来招待了,嘴里说着,手也没闲着,马上生火、烧水,真是不巧,做荷包蛋必需的原料--鸡蛋正好用完了,虽经女婿的再三劝阻,丈母娘还是坚持不怠慢女婿,出去借鸡蛋来做荷包蛋。丈母娘出去的时间长了点,锅里的水烧开了,还是不见她回来,女婿到门口张望的时候,看到了院子里的十几只母鸡,不禁犯疑,这么多母鸡就没有下蛋的?回到屋里就东张西望,老天不负有心人,终于让他发现了一篮子鸡蛋。女婿这个生气啊,这个丈母娘啊,怎么和自己的姑娘女婿还来弄虚作假的一套?真是长了张好嘴!一气之下,他将半篮子鸡蛋荷包在了锅里,吃了个贼饱还没吃完。这时候,丈母娘手里攥着两个鸡蛋颠颠得回来了,满脸不过意地说:真不巧啊,我去了这么多家,不是家里没人就是没鸡蛋,走了半个村里就借来了俩鸡蛋,你就将就点吧。女婿看了又好气又好笑,打个饱嗝说:实在不好意思,我不知道你家里的鸡不下蛋,也没带鸡蛋来孝敬您老人家,看您出去借鸡蛋,我觉得惭愧,就跑回家去拿来了一篮子鸡蛋,都已经荷包好了,我跑路饿了,就先吃了,还给您留了一些,快吃吧。丈母娘看了,有苦难言,只好说:你们蓬莱人的腿真快。
掖县*子的故事:
*县人心灵嘴巧,是天生的生意人,一个*县商人贩运了一马车大葱来到掖县的大集市,真不愧是生意人,他贩运来的大葱质量顶呱呱,他先到别人的摊点转了一圈,心中有数了,他的大葱2角钱一斤,少半分钱也不卖。两个掖县人在他的摊点前转来转去,反复的找毛病,反复的砍价钱,他就是一句话:两角钱一斤,少半分钱也不卖。最后,两个掖县人熊包了,两个单独商议了一阵子,回来对*县人说:你这人真不给面子,不过你的大葱我们确实看好了,就按你的价钱我们俩把这车大葱全包了,因为我们两个有个不同的嗜好,他爱吃葱白,我爱吃葱叶,我们两个商议好了,把你的大葱从中间割开,葱白全给他,葱叶我都要,这样,葱白一角,葱叶一角,加起来还是2角钱一斤,你也不吃亏,你不要怕麻烦,我们两个人自己动手割大葱,你老哥看着就行了。*县人想想确是这个道理,自己不吃亏,也就乐得清闲。大葱被两个掖县人买走了,*县人在盘点盈余的时候,惊奇的发现大大的亏本了,回家的路上,他百思不得其解,回家后被老婆一顿臭骂他才终于想明白,他的大葱卖成了1角钱一斤,他自叹不如:哎!精明的*县嘴子就是不如人家掖县*子。
京油子,卫嘴子,比不上*县*子
过去在生意场上,*县(今龙口市)人与掖县人、蓬莱人一起在东三省得了个“掖县*子,*县嘴子,蓬莱腿子”的雅号;跟北京人、天津人一起在北京城则被编成了“京油子,卫嘴子,比不上*县*子”的民谣。这其中的“*县嘴子”意思是说“*县人能把死人都说活了”,而“*县*子”的注释则应当是“*县人的头发梢子都是空的”。可能是老辈人对商界的尔虞我诈深恶痛绝,也可能是在贸易往来中深受其苦,直到如今依然有人对老*县人的这种商人习气存有偏见,其实正是由于诸多的老*县人外出经商做买卖,才使家乡赢得了“金*县”的盛誉。
据当年在北京经商的老年人讲,明清时期京城里的买卖人挺多,但以北京人、天津人、*县人为盛,民谣里所说的“京油子”是指久住北京,阅历多熟悉情况,而老于世故的油滑的人。这些当地人见过大世面,做过大买卖,有的人能把东西卖进皇宫,甚至于送到皇帝手里。
“卫”指的是天津卫。明代“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明永乐二年(年)天津开始筑城卫戍,是京师东南转漕戍守重地。天津话既自由活泼,又有韵律节奏,说“听天津人说话,就像听唱曲儿一样”决不为过。这里说的“卫嘴子”是指天津人做买卖会说,把自己的商品夸得天花乱坠,直到客户满意为止。称其为“卫嘴子”,既有善于言辞,能说会道之誉,更有言而无信,言过其实之嫌。
“*县*子”是说在北京生意场上的*县人,善于动心计,能应付市场的急剧变化,亦含诡计多端的贬意。*县人在北京主要是开粮店。自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之后,北京城里人口逐年增加,四乡虽盛产米麦,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不得不依赖于远近各县,甚至江南水乡,一时间路载漕运十分兴旺,于是米店粮铺应运而生。明末清初,*县一马姓人家在朝阳门里开设了*县人在北京最早的一个粮店。到了清朝中期,又有人在鼓楼大街开设了西天成粮店,此后永泰、天增、永和、万裕厚等粮店相继开张。这些经营粮食的店铺由于大都是代客买卖,因而本身并不需要雄厚的资金,所讲究的是信用,另一个便是交际手腕,这也是外乡人说*县人“*”的一个主要原因。到了二十世纪初年,*县人审时度势,安装了先进的面粉机械,可以自己生产当时被称为“洋面”的小麦面粉,其规模相当可观,像万裕厚、长顺、永裕、聚成永等都是当时北京有声望的粮店。据相关资料记载,新中国成立初期,北京市共有多家粮店,属*县人开设的就有多家。
古老的北京城当年商贾云集,诸强争雄,在起伏的商海中究竟孰弱孰强,细细品味“京油子,卫嘴子,比不上*县*子”这支有趣的北京民谣,便“管中窥豹,可见一斑”了。
蓬莱、*县、掖县
西出烟台,沿海相毗连的三个县是蓬莱(今蓬莱市)、*县(今龙口市)和掖县(今莱州市),合称为“蓬、*、掖”,在北方是有名气的地方。其所以出名,一因这三县出了不少商人,走南闯北,多为人知;二因这地方富庶,民风民俗多带些光亮颜色。
·蓬莱阁上话神仙·
传说秦始皇、汉武帝先后到胶东大海边,来寻找生长着可使人长生不老的仙草的蓬莱岛,终于没有找得到、便把仙岛的名字留给了他们寻仙岛的地方,从此世上有了蓬莱。到宋朝在蓬莱城北丹崖山上临海修起蓬莱阁,成就了一方名胜,加上这地方常有神秘的海市蜃楼出现,遂使他与神仙结下不解之缘。到后来,广泛流传起八仙由此过海的神话,蓬莱简直就成了不容置疑的八仙的故乡。
游蓬莱阁至主楼,高阁内有一张古旧的八仙桌,桌上放着当地生产的“蓬莱阁仙酒”,八仙桌旁塑着正饮酒的八位神仙,这叫做“仙境产仙酒,仙酒醉仙人。”此后又产名酒,酒名“醉八仙”,引得诗人、书法家赵朴初欣然提笔写下了“美酒能令醉八仙,八仙欢唱舞蹁跹,愿教普酌蓬莱液,长庆和平亿万年。”
酒是仙酒,饭菜也名为“八仙宴”。“八仙宴”以海味为主原料,由八个拼盘,八个热菜和“八仙汤”组成。拼盘制成八仙的八件宝器:汉钟离的芭蕉扇、吕洞宾的宝剑、铁拐李的宝葫芦、曹国舅的笏板、何仙姑的莲花、韩湘子的苗子、蓝采和的竹篮、张果老的拍板;八个热菜,又借蓬莱十景命名,轮番烹出“日出扶桑”、“晚潮新月”、“万斛珠玑”、“渔梁歌钓”等等,人称“盘盘即景,个个是画”;“八仙汤”用八种海味加鸡汤制成,味道极其鲜美。
·水城今昔·
蓬莱有两个城,一个在陆上,因为是古登州府所在地,俗称“府城”;另一个城在海上,俗称“水城”。
水城本是古代的一座海防堡垒,依山傍河,开辟成一个港口,引海水进来,俗名“小海”。出入海上的地方,建一座水门,设闸蓄水,使城中船只行动方便,闸边设台驻兵,严防海上入侵之敌,设计十分巧妙。
水城始建于宋朝,当时水*所用的舰船名叫“刀鱼缸”,水城因名“刀鱼寨”。到明朝扩大、加固,用以抵御海上入侵的倭寇,所以又名“备倭城”。
在明清两代,这里不仅是*事守备之城,同时也是通航中外的重要港口。当时往来的船舶有淮船、塘头船、太仓船、瓜州船、辽船种种,“大者千余石,次七、八百石,又次四、五百石或二、三百石”。古制一石六百市斤,推算起来那时已有了三、四百吨的大船了。一时间,水门通道上大船小船鱼贯出入,码头左右桅樯如林,“小海沿岸皆水榭,笙歌达旦。”大约就在这时,水城中人口增多,居民临水而居,与千里云帆为邻。每年农历正月十六日蓬莱阁上天后宫庙会,商贾齐集,演戏娱神:水城中就更加热闹非凡。
从年9月起,旅游部门在水城小海东岸,开辟了一条民俗街,名为“登州古市”。南北长二华里的街道上,一字排开一座座取名典雅的店肆,其中有绸缎庄,古玩店、纸笔庄、杂货铺、海味店、茶馆、酒肆等,沿街小贩叫卖之声不绝于耳,游人比肩接踵。
每逢节日和迎接贵宾之时,市口扎起松柏牌楼,牌楼两边悬挂巨幅对联:
“供饷十洲三岛客,欢迎五溯四海人”。进牌楼有古装打扮的鼓乐队吹大杆号、敲锣打鼓热烈欢迎。街区内所有店堂的人员都作古装打扮,各种传统小吃,一齐开张营业,有卤驴肉、油炸糕、元宵、煮红薯、小海鲜、蓬莱小面等等。小摊上有草制品、剪纸、玉雕、泥人、糖葫芦、海螺壳号等等。满市杂耍则有中华气功、傀儡戏、耍猴的、卖药的、小武术和“妙手回春”的祖传神医、“卖唱姑娘”唱小曲,等等。
·戚继光祠堂一带·
明代抗倭民族英雄戚继光(—)世居蓬莱,蓬莱城里今遗留有戚家祠堂与戚家牌坊。
戚家祠堂,又名“表功祠”。在蓬莱城里西南角武霖村。明崇祯八年(年),戚继光死后40多年,明廷褒扬他的功绩,赐祠名“表功”。清康熙四十六年(年)重新修整,在词东院树立“忠”、“孝”碑,建立了碑亭。祠堂三进院,由门房三间,过堂三间、正祠三间组成,占地.1平方米,伺内原悬有戚继光画像及褒扬其生平功绩的匾联等。这可以说是当地大家名门家庙的一种典型。
戚家牌坊建于明嘉靖四十四年(年),座落在戚家祠堂南米处牌坊里街东西两头。东为:“母子节孝”坊,西为“父子总督坊”,系四柱三间五楼云檐多脊石雕坊,均由花岗岩雕凿而成,高3.9米,宽8.3米,进深2.7米,“母子节孝”坊为戚继光的祖母而立。她24岁守寡,靠纺织度日,抚养孤儿,生活十分艰难。牌坊上下三层雕刻,东面上层是“丹凤朝阳”,二层早年毁坏,三层为“麒麟与凤凰”;西面上一层是“二龙戏珠”,二层是“南海大士与八仙”,三层是“狮子滚绣球”。“父子总督”坊为戚继光与他的父亲所建。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是骠骑将*、护国都指挥使、前总督山东备倭。戚继光是镇守浙福江广郴桂总兵、都督、同知、前总督。“父子总督”坊的雕刻也分三层。东面一层为“二龙戏珠”、二层是“武戏场面”,三层是“狮子滚绣球”;西面一层是“凤凰穿牡丹”,二层是“鱼龙变化”,三层是“麒麟与凤凰”。
戚家祠堂、牌坊一带,街巷民居大都保持旧格局,院墙、屋墙多用当地一种黑蓝色石料,青青一色,古朴浓重,推开大门,粉白的照壁,院里的鲜花、明亮的窗户,与街巷中的色调成强烈的对照。这是了解古登州城生活环境的极好去处。
·渔灯节·
渔灯节是渔民的传统节日,仅流行于蓬莱境内大季家镇和马格庄镇的部分渔村,从正月十五元宵节中分化出来提前于正月十三日或十四日过节。因为有强烈的渔村气氛,近年许多旅游者都赶来观光,使节日形成了狂欢的场面,其中尤以大季家镇初旺村的节日为盛大。
节日到来,作为节日活动主要场所的村东港湾一带,春节时的喜庆气氛尚自新鲜,港湾里停泊着的众多的大船、小船,无一例外地都在船头上、舱门上贴着大红对联和“福”字斗方,一些大船,赶早在清晨就挂起了红旗,彩旗。人们一大早就从四面八方涌来赶节。中午一过,村中锣鼓四起,昭示着各个祭船的队伍已在集结。不一时,请来的秧歌队在村外发出号令,翩翩起舞。几乎与此同时,秧歌队经过的大街,人头攒动,如潮水之突来。这时,村中渔民,以船为单位,夹在秧歌队中,又以锣鼓鞭炮引路,拾供品、扛鞭炮、端灯盏、一队队向自家渔船行进。供品必有饽饽,供菜,供菜中又必有鱼和猪头。猪头只褪毛不烹煮,而且要带鲜血,名为“发血财”。供菜中的鱼,则以大为吉利,供品中常见十数斤一尾的大鱼。祭船队伍到海边,先将所有船舱打开,置灯点燃,再将供品罗列船头,船长率队,向船而拜。拜船之后,渔民纷纷登船,在船上大放鞭炮。有的自己放过鞭炮之后,还要坐在船头,等亲朋好友来“送鞭”致贺。所有县里,镇上停泊在这里的船只,一律随俗,也都往船上送灯放鞭炮。当着渔民们各各祭船的时候,秧歌队在码头上欢歌狂舞,天海之间,一片极乐。
整个祭礼,不过十分钟左右。祭毕,大海边空无一人。许多游客面对刚才的狂欢与眼前的静寂,不禁张大了嘴巴,心底里只说:“怪,怪!好,好,好!”
·*县的房·
胶东从前有句谚语:“*县的房,栖霞的粮”。这是说栖霞县粮色齐全,*县的房舍,建造讲究。
*县(今龙口市)民间的房舍,大体承袭了北京的四合院,但又根据农村的情况略作了些变化。典型单元是前后两幢正房两重院,临街一幢,俗称
“倒厅”,共三间半,半间作大门、大门洞,三间作客屋,两明一暗。客屋与北正房之间隔墙,设二门,二门向里为正院,座北朝南三间半为正房。是一家人的主要起居处。正院之东有厢房,一般不盖西厢,而盖猪圈,猪圈南端为厕所。猪圈石砌,俗称“猪圈墙”,圈内北端垒“圈台”,圈台上支石板为猪窝遮风挡雨,名为“猪窝石板”。圈台一侧设石阶,供猪下圈踩粪。若大家聚族而居,也多将这种基本单元穿接成行,一幢幢住屋皆设前后门,穿过前屋去后屋,名为“穿堂”。
从前建住宅又有一种习俗,备料时宽打算,建正宅尽用好料,正宅建成,另择地建一幢大房,以一间地方开大栅板门,用以存放大车。套起大院,名之为“园”,平日种菜,收获季节就在园中设打粮场。
今天,这种格局的民居,随着宅基地的统一规划使用而不再有新建的。但旧日的遗制,仍随处可见,新房舍的建筑式样,一面革新,一面也在许多方面继承着传统。
*县民居的豪华型,当推人称“丁百万”的丁氏故宅,原有房屋数千间,现尚间(辟为龙口市博物馆)。房屋高大雄伟,雕饰精细考究,屋顶有五脊六兽,各院重门相通,中间为正道,两侧有更道,客厅前廓开阔,朱漆明柱,题刻楹联,雕梁画栋,约略可见当年气派。
·龙口粉丝·
龙口粉丝因在龙口港集散而闻名于世,其发源地则在招远市西北乡。如今制作粉丝的作坊遍布胶东各地,但制粉师傅仍以招远人居多。粉丝生产一年有两次最佳风光,谚曰:“春天桃花开,秋天扳白菜。”
做粉丝,俗称“推粉”,经营这行业的,称为“开粉坊”,传说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适逢推粉盛期,还可以品尝到一种粉丝之乡特有的风味饭食“油粉饭”。
·糗与连展·
龙口古称东莱,学者们考证,古“莱”字是小麦的象形,因此东莱是中国最早种植小麦的地方。也许正是这样,当地古辈流传有两种用小麦制成的特别食品:糗与“连展”。
糗的做法是将新麦炒熟,磨为粉,用凉水加糖或加蜜拌食。北方其他地方也有这种食物,一般称为“焦面”,唯龙口保持古来称呼,叫糗。这是一种时新食品,只在收获新麦之后,做一次,吃一阵。
“连展”,在当地也只偶然吃个新鲜。取将熟青麦粒,连穗蒸熟,搓下麦粒,放在小石磨上磨,经磨后变成稠粘糊状、顺磨口挤出,作曲曲条状,此即为“连展”。收盛碗中,喜甜,加糖拌食;喜咸,做卤烧盖。其色白透翠绿,其味甜鲜,柔韧耐嚼,滋味独特,无别种食物可与类比。观其做和吃的方法,可知为一种古老食品。
·八月十五唱月·
掖县是古莱州府所在地,今改县为市,恢复古称,叫莱州市。莱州与登州(今蓬菜)地相连,移民来处不同,风俗画多有不同的色调。比如,莱州的中秋唱月,遍地皆然,但一入登州境,则不知唱月为何事。
“月”是一种专为中秋节做的面饼,形状模仿的是十五日的圆月,其大如盘。做“月”余下的面团,应孩子们的要求,还要做一批“月鼓”。“月鼓”大如拳,虽不及“月”多彩,一个个也都装饰着几样“面花儿”。
八月十五日夜,大人们在院心里摆供祭月,啜酒赏月。小孩们自有安排,他们在大门口,安一张小桌,摆起“月”、“月鼓”,插香祭月。祭罢,手托“月”、“月鼓”,跑到街上,互相比赛、互相参观,托“月”跳跃,口唱歌谣,这就叫做“唱月”。其歌词也都是世代相传的作品,如:“唱月了,唱月了,一斗麦子一个了!”“月明光光,小孩烧香;月明圆圆,小孩玩玩!”配合唱月,有的孩子取了点燃的条香夹在晒干的艾棵中,擎弄摇抡,造出无数星光火球,又散得满村庄艾草香。于是,这活动又叫“蒿子灯”。
·步行网·
莱州地近渤海,有海湾名“莱州湾”。莱州湾内,浅滩漫漫。浅滩地方,小船难行,涉水也不好走,下海打渔,本有困难。但困难难不倒打渔人,这里自古相传着用步行网取鱼。
网具与通常的流网差不多,拦海流扯起网片,再用“芒子”(竹竿)固定,有鱼通过,挂在网上,适时取下,便成收获。区别只在普通流网,下网用船;步行网布网、摘鱼皆不用船,而用四角绑附大葫芦的竹筐。渔人脚下踏一付木(或铁)制高跷,推竹筐下海,自己紧紧跟随,借助水的浮力,高跷虽踏在烂泥上却绝不会陷下去,飘飘行走水中去布网,又飘飘行走水中去取鱼。在他们视为常事,旅游者赞为绝技。
因为浮筐总用大葫芦,村中种植的一种葫芦,大而圆,几乎无把。有人将这种大葫芦锯开一方,做盖,掏空种瓤,做为“衣箱”。下海时,将干净衣服装置其中,随身携带。上岸后,脱下湿衣,开箱换装,设计得十分周到。
·生呛梭子蟹·
莱州湾盛产“三疣梭子蟹”,汛期一年两次,春汛在小麦将熟时,名为“麦*蟹”,秋汛在大豆结夹饱满时,名为“豆*蟹”。
莱州人善捕蟹也善食蟹。食蟹最讲活鲜,同时又分季节,讲方法。流行的谚语是“夏吃尖脐秋吃圆”。初夏的麦*蟹,美在鲜嫩,这种鲜味集中体现在尖脐的公蟹身上,此时尖脐蟹为上品,圆脐的母蟹次之。中秋的豆*蟹,美在香浓,这香浓之味来自圆脐母蟹,所谓“八月的蟹子顶盖肥”,指的是肥满母蟹的一壳儿蟹*,此时自然母蟹为上品,公蟹次之。母蟹产卵后,空卵成一朵仍附在身上,渔民称此为“戴花”,这“花”,鲜食无滋味,但取下晒干,敲碎做汤,却又滋味重返,很好吃。
还有一种特异的美味,是蟹子蜕皮时,不知受了什么干扰,外边的不及脱下,内里又生一层,渔民呼为“二夹皮”。将蟹蒸熟后,剥去外皮,内里一层皮柔韧香鲜,胜过多少海味,只是此蟹极少,万分难得。
莱州有生吃蟹子的方法,外乡人没有亲见,传为奇闻。这种特制的生蟹,当地人称做“生呛梭子蟹”。制作的季节多在菊花开放的秋日,至时,加盐加佐料煮腌蟹汤水,冷却后,装进坛子里,取鲜活蟹子放入汤中,令其饱饮一腔,香味内浸。然后,封紧坛口,20天后便可以食用。不过,渔民们多爱把这种美味放到大雪纷飞的时日,到那时开坛取蟹,鲜香之气,溢满一室,大碗量酒,吮生蟹当肴,个中人觉得神仙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