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山岛灯塔
关键词:保障
*海北部,大连湾湾口处,由大山岛、二山岛、小山岛组成的三山岛横列在这里,如一道天然屏障,直接控制进出大连港的航道。在大三山岛南端,有一座年设立的灯塔,它配备有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DGPS),是进出大连港船舶的重要助航设施。百年来,不计其数的船舶在大三山岛灯塔的引导下进出大连港,助力着地区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在孤岛上亮起的灯光背后离不开一群人的保障。白色灯塔矗立在大三山岛南端。
灯塔档案
名称:大三山岛灯塔
位置:*海北部大三山岛上
始建时间:年
灯质:闪白10秒
高度:海拔高度81米,塔身高度12.5米
射程:23海里
灯器:mm双面牛眼透镜/PRB-20旋转平台金属卤化物灯瓦
作用:为进出大三山水道的船舶提供助航
构造:白色圆柱形石塔结构,上部内径2.6米,下部内径2.8米,平台直径4.62米,灯笼直径2.55米,高4.6米
能源:柴油发电机组供电
历史
从开埠建港到综合性国际强港从大连港出发航行大约9海里,就来到了三山岛,这座由大山岛、二山岛、小山岛连接而成的岛屿,面积虽然只有3.32平方千米,却似一道天然屏障,横列在大连湾湾口,进出大连港的船舶都需要经过这里。
年,俄国在大连开埠建港,年大连港一期工程完工,同时落成的就有位于大三山岛南端的这座灯塔。彼时,大连港一期工程有3座码头、12座仓库以及港内铁路、道路、防波堤、护岸和船坞等,由此不难看出,大三山岛灯塔在设立之初的重要作用。在商港牵动下,大连成为初具规模的港口城市。年,日俄战争爆发,次年日本从俄国手中接管大三山岛灯塔。日本占领时期,大三山岛灯塔铺设有海底电缆与市电联网。日本战败撤离大连时,破坏了灯塔房屋,切断了海底电缆,使灯塔停止发光。这样的举动,也从侧面反映出大三山岛灯塔对于大连港及城市的意义。问世百余年,大连港从一个单纯依靠装卸经营的港口发展成集物流、贸易、金融、港城开发于一体的综合性国际强港,在这个过程中,大三山岛灯塔始终矗立在那里,默默地为大连港的崛起助航。大三山岛灯塔默默地为大连港的崛起助航。
保障
从繁华都市到一灯孤悬目前,大三山岛灯塔站管辖着一座灯塔,一座RBN-DGPS台站,还有一座雾号。孤岛之上,不仅交通难、通信难,就连最基本的电都需要柴油机“自给自足”。因此,大三山岛灯塔正常运转的背后,离不开一群人的保障和默默付出。
补给船船长
从远洋船到登陆艇灯塔始终在心中
张*,大连航标处海巡轮登陆艇船长
每半个月他就需要开船载着物资和人员前往大三山岛灯塔站进行补给。除此之外,如果岛上临时需要油品或者出现人员生病等突发状况,也得及时出航。在进入大连航标处之前,张*曾经在远洋公司工作,主要参与远洋任务。对于灯塔,他有更切身的感触和感情。
他说,远洋航行的概念是,只有在启航后的前两天和临靠岸的近两天,才能看到船只和鸟,其他时间短则十天长则半个月以上,茫茫大海上只有自身“一叶扁舟”,空旷、寂寥是一种很自然的心态,在这种状态下当夜间或雾天看见一束光,心会一下子踏实下来。除了心理慰藉,在助航方面,张*说,如今船上的助航设备越来越先进,尤其是远洋船只,设备更加现代化。但是越先进的设备越复杂,就越容易出现意想不到的问题,所以在航海家眼中,灯塔虽然简单,但是作为目视航标它是最可靠的。“灯塔就在那里,它不会走不会动,看到了灯塔就意味着有港湾可以依靠”。如今,从远洋船只到登陆艇,每次补给过程中,看到灯塔,张*依然感觉非常亲切,而奔向三山岛的航行中,他甚至不需要依靠导航设备的指引,大三山岛的位置在他心中,只需要中途的陆地做参照,就能准确地到达。船长(左)常年往返于海岛和陆地之间。灯塔长
守望海岛一守就是半生
王波,大三山岛的灯塔长
年大连航标处招收了第一批航标工,王波是其中之一。他从年开始就驻守大三山岛,把最美好的青春岁月都奉献给了灯塔。“处境岑寂,与世隔绝,一灯孤悬,四周幽暗”,《中国沿海灯塔志》形象地描述了孤岛驻守人的日常生活。
该站点位于孤岛,没有市电,电力来源全靠山上的几台柴油发电机组。为了保证灯塔和DPGS台站的正常工作,柴油机发电机组必须24小时运转。人少任务重,王波特别重视机器设备的日常维修保养工作,做到分工负责、专人修理,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不留隐患,多年来柴油发电机组没有发生任何机械事故和责任事故。
王波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关心职工生活,是技能过硬的老同事,也是年轻职工的好导师。他熟练掌握岛上的各种电子电器设备,不论是DGPS台站还是柴油机、电路走线、水管铺设、刮腻子、烧锅炉、种菜做饭,可以说是一个万能的师傅。
岛上没有自来水,淡水全靠山下的一口井,山上值班的职工需要自己带水上山,山路来回走一趟要40分钟。灯塔工条件艰苦,但处处展现出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岛上条件有限,王波利用休息的时间开辟出一片小菜园种植蔬菜,既节省了开支,又提高了职工的伙食水平。晚上换班的时候,王波经常让送饭的人多挑几块肉放到饭盒里,并嘱咐一定要让值班的同志吃好。
看似简单的工作,几十年如一日重复去做,辛苦中更折磨人的是枯燥和寂寞。岛上手机信号不好,有的时候连打电话都费劲,上网更是难上加难。天气暖和的时候,可以趁业余时间在海边吹吹风、钓钓鱼,看似惬意,但如果遇到大风大浪等恶劣天气,补给船连续二、三十天不能登岛补给,岛上菜尽粮绝,这时考验的就不仅仅是人的寂寞忍耐力了,更是一种对生存能力的考验。
王波常说:“驻守大三山岛,我在不断改变它,见证它的变化与成长壮大,同时大三山岛也在磨练着我,它是我的家。”
DGPS操作工
24小时值班一值最少半个月
张凯涵,年出生
张凯涵是航标人队伍中少有的年轻人,生活中的他喜欢弹吉他、旅游,是一名自行车发烧友。工作中,他负责的是最寂寞、最考验耐性的DGPS操作工。
“九五”期间,为满足航行在我国主要港口、重要水道和近岸的航运船舶以及国防、海洋测绘、海洋石油开发、海洋渔业、海洋资源调查、海上交通安全管理等需要高精度定位用户的需求,国家海事局建设了中国沿海无线电指向标——差分全球定位系统(RBN-DG-PS),这种国际标准化、现代化的无线电助航系统可以向公众用户提供全天候高精度导航定位服务,年大三山岛无线电指向标站改建为RBN-DGPS台站,于年7月正式投入使用。在台站负责操作和维护该系统的人称为DG-PS操作工。DGPS操作工,需要24小时值班,根据人员编制情况,有些塔站分班,但是大三山岛的DGPS操作工一个人要值班24小时,且因为在孤岛上,班期比较长,一值最少半个月,就越发会觉得寂寞和单调。张凯涵说,来到刮风、有雾和下雨的天气,电流、发射功率会偏高,极其容易损坏,需要人一直盯着适时调试,因此在单调和寂寞之外,其实压力也很大。艰辛
从山路漫漫到肩挑背扛单调、寂寞并不代表着灯塔站的工作很轻松,相反这里有很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默默奉献。
在生活方面,夏天,大三山岛上环境潮湿,被褥像泡在水里似的;岛上蚊虫肆虐,常常是走一路被咬一路;而到了冬季碰上大雪,从值班室到食堂那段米的山路危机四伏,一不留神就有摔下悬崖的危险。潮湿和寒冷,很容易让人患上关节炎和肩周炎。大船将人员和物资一起运到大三山岛。从岸边往回运送物资。工作人员要走长长的山路将水和生活物品运到山顶。在工作方面,首先大三山岛灯塔的牛眼透镜需要每周进行保养,过去是通过水银缸提供浮力使透镜旋转的,水银富有流动性,易在常温下蒸发,夏季日照充足,保养时短时间内吸入高浓度水银蒸汽可导致人急性汞中*,好在后来灯塔原灯器更换为英国进口灯器旋转底座,保留了双面牛眼透镜。双面牛眼透镜另外,由于岛上没有市电,要依靠柴油机24小时不间断工作供电,盛夏时节,柴油机组能否安全运行,直接影响助航设施的正常工作。按照规定,机器工作小时以上必须进行大保养,公斤重的柴油机往下抬,每年这样的大保养得两次。记得年8月,原有的发电机组达到了使用年限需要更换,岛上只有那一条弯弯曲曲的山路,大型吊装设备根本上不去,船舶又必须趁涨潮的短暂间隙停泊、离泊,作业时间非常有限。为了把发电机组“搬”进机房,在8月的高温下,“保障队”靠着肩挑和简单的工具,将中学物理学过的杠杆和轮滑原理用了个遍,硬是完成了任务。
记者
手记
燃烧自己照亮航程
“茫然不辨身何处,犹喜东南见塔灯”在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中,灯塔之光是引导船舶回家的希望之光;“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在巴金的笔下,灯塔之光是照亮人心灵的温暖之光;“灯台守的别名,便是‘光明的使者’,他抛离田里,牺牲了家人骨肉的团聚,一切种种世上耳目纷华的娱乐,来整年整月地对着渺茫无际的海天,除却海上的飞鸥片帆,天上的云涌风起,不能有新的接触,除了骀荡的海风和岛上崖旁转青的小草,他不知春天……”冰心在《往事》的认识中,看守灯塔是一项高尚伟大的工作,是光明的使者。灯塔,本是人工提供夜间发光的视觉航标,作为一个助航标志,由于其自身具有的温暖、希望、指引等文化寓意,在人们的心中,在社会文化层面上,灯塔已经远远超越了它自身具有的文化内涵,而演化成一种社会化的符号,代表着一种价值,一种方向,一种希望还有一种高尚的情怀。在这种演化过程中,与灯塔融为一体的灯塔人必不可少且功不可没,他们长年累月与孤独和寂寞为伴,勇于吃苦、甘于奉献、爱岗敬业、开拓创新……既照亮了人们前进的行程,也照亮了浮世间人们的心灵航道。他们,铸就了“燃烧自己,照亮航程”的灯塔精神!半岛晨报、39度视频首席记者于雅坤摄影记者张腾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