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山岛考古
三山岛考古是经中央文化部批准,并颁发了考古发掘执照给发掘主持单位南京博物馆。年11月11日,南京博物馆考古部主任纪仲庆和张祖方,上海大学陈淳等到吴县联系考古发掘事宜。之后,吴县副县长俞捷,苏州市文管会办公室主任汪家骅、市博物馆副馆长陈玉寅、县文管会张志新、金文辉,以及东山庄德胜副乡长同去三山,现场勘察,确定发掘地点。11月29日组成了由南京博物院主持,上海大学师生、苏州博物馆和吴县文管会共同参加的联合发掘小组,开始了紧张的发掘工作。并明确了“要有利于科学发掘、有利于科学研究、有利于古文化遗址的保护、有利于风景区的规划和建设”的原则。
在发掘中发现,旧石器遗址的分布范围,是在长约60米,宽约12米的窄长湖滩上,总面积约多平方米,实掘面积36平方米,文化层厚度约40厘米,出土多件石制品(包括部分残次品)。据分析,这里很可能是古人类制作石器的加工场所。
动物化石的发觉点,选在垂直发育于石炭系上统船山组灰岩中的裂缝里。灰炭层面倾向东北,倾角为21度。裂隙走向近南北,宽3米,厚4米,纵深露出部分长8米,相对标高约35米。堆积物为褐红色亚粘土,无层理结构,化石散布在这种堆积物的下部为多。这次出土有各种动物的牙齿,上、下额骨,粪便化石共余种,及大量动物的骨骼。除以前发现的5目18种动物化石(即:灵长目,兔形目,食肉目,偶蹄目。此外,又新发现了犀牛和狼的牙齿化石。)注:图为饕餮,首领物品。
三山旧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的发现,给太湖地区乃至长江下游地区的古地理、古气候、古动物、古人类的研究,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从出土的化石看,三山动物群的性质既不同于我国南方更新世中晚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又与我国北方的动物群有一定的区别,三山动物群具有南北方动物混合的特征。从而推测,当时三山属于平原丘陵,山上树木葱茏,平原满是草地,植被十分丰满;而气候较现在寒冷。三山古文化遗址的发掘,不仅为太湖地区成陆年代的考定、海岸线的变迁等等的变化提供了有力的例证,也是长江下游史前考古的一次重大突破,他填补了我国旧石器分布的空白。从发掘出土及附近采集到的石器标本看,与华北地区的旧石器文化,有显著的区别,而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石核石器和石片石器都有,多用变质岩作为原料,而以凹刃刮削器为代表性器物。打制十分讲究,在打击而成的月牙状凹刃上,都留有修理的疤痕,刃口又经加工,打击成细牙密布的锯齿状,是切割锋利。而这些旧石器,经专家考证,当为距今1.2万年以前古人类留下的遗物。这说明1万余年前已经有人类在太湖流域劳动、生息与繁衍了。以前史书上记载,太湖地区人类活动的历史,最早为距今0-0年的新石器时代。如今,该历史应向前推进-年。人类在这里的活动史,证明了长江流域和*河流域同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摇篮。三山岛古文化遗址的发现,具有重大的意义。三山古文化遗址的发掘,起引于年4月11日,苏州市园林局工程师*玮到三山作风景资源调查,他在当地风景文物义务保护小组组长韦鹤鸣等陪同下,首先在北峰西侧清风岭下发现一个被壅塞的溶洞;又在小姑山、龙头山等地的采石场留下的赤红泥沙中发现兽骨化石,色白而沉淀,较一般骨头坚硬、沉重,是在江南地区甚为少见的古哺乳动物化石,这是*玮到三山调查的意外收获。四月下旬,南京博物馆考古部专家张祖方、吴永清得悉后得到省文化厅批准,即赶来吴县往三山作实地考察,对清风岭作初步试挖,掘进的6米深、约4平方米,延时参差颇堪观赏,张祖方还蹬洞顶山包,用力蹬地,发出咚咚之声,断定为溶洞无疑。洞口附近还发现有燧石,此石常被古人类用作石器的原材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