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昌路”,位于庐城中心区域,原名“文昌大街”,始于清同治年间。
“文昌”,星官名,又名“文曲星”,古神话中主宰功名、禄位的神。
庐江县源于“舒县”,始建于西汉元狩二年(前),乃“文翁故里”。文翁,庐江郡舒县(今庐江西南)人。西汉景帝时为蜀郡守,是中国历史上地方*府创办官学第一人。为官一生,以倡导文治而*绩卓著。受文翁影响,该县历代重教兴学,自古文风昌盛。南朝·宋泰始二年()九月,庐江郡改属西豫州(治睢阳),今县境改设灊县(治今庐城镇南郊1公里)。梁武帝天监年末(),改灊县为庐江县。其县署于“唐中宗景龙年间(—)移于今所。”(宋《太平寰宇记》)
是年,相继与北门建文庙,创学宫,设书院。其元、明两朝鼎盛时有毛公书院、崇文书院、潜川书院、崇正书院等八所书院汇聚四乡之俊秀。到了清朝,重教之风尤盛。为供奉“文昌”,康熙、同治年间,先后又在文庙西北建“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先代祠”,并大兴县学和学堂。仅县城大西门内就有庐江中学堂(即今庐江中学)、广益学堂,还有十余家“师塾”和“经馆”(即私立学校),呈现出“学校如林,庠序盈门”的繁荣局面。此间,由文庙向西,其文昌宫、文昌阁、文昌先代祠和学堂、经馆,形成一条“文昌”大街,成为庐江县文人学子讲学、读书和每年祭祀文宣王(孔子)的集中场所,乃古老的庐江县城人气最旺的繁华之地。后传说有一风水先生说文庙左侧青龙位太低,不利“文昌”。于是,同治十三年(年),由淮*将领、广西巡抚潘鼎新(庐江县广寒乡人)捐资,将始建于明、毁于清咸丰四年(年)位于文昌宫后的奎星楼重建于文庙左侧环碧园(今庐江公园)畔。该楼高三丈二尺,三层六面,飞檐翘角,铃铎垂悬,筒瓦兽灵。楼的最上层朔有奎星(古天文学二十八宿之一,专主宰文章兴衰的神)点斗神像,一手执珠笔,一手直指脚下。寓意着将每年的“状元”就圈点在此一方土地上。
据庐江县志记载,自南唐伍乔(今庐江城关马厂人)金陵殿试中进士第一(状元)至晚清,全县共有44名进士(武进士5名)、名举人(武举65名),名贡生。传留于世的经史子集也多达部。全县文教昌盛,人文学术成就应运而生,科甲起家者承传不绝。在影响中国文坛两百多年的“桐城派”人物中,就有庐江籍*金台、刘体信、吴廷香、卢国华、吴保初等十余人之多。其中,曾号称“清末四公子”之一的吴保初影响最大,被康有为誉之为“文学才节显闻于世,乃才士也。”庐江人骄傲的说此乃县城有文昌大街,赢得“文昌星”高照之故。此说当属唯心,但庐江人重教兴学之风可见一斑。
逝者如斯夫,千年岁月,弹指一挥间。古“文昌大街”上的文庙、文昌宫、文昌阁、文昌祠等均已成为历史。
今日之新“文昌路”仍保持东西走向,东起自环碧公园,西至移湖路(鸿福大酒店),全长余米。沿途有文化大厦、城关小学,庐江县教育局、全省“重点示范高中”庐江中学实验初中等文教单位,是庐城内历史悠久的老地名之一。
编后语一个地名,就是一段历史碎片;一个地名,就是一幅风情画卷。
我们根据县方志办、县地名办编辑出版《庐江地名掌故》一书,开辟“地名里的庐江”专栏,让读者从这些地名以及地名背后的故事,不忘桑梓,记住乡愁。
往期精彩回顾
■狮山脚下一“雄狮”,创新发展正当时!县委书记又去调研……
■左脚青春,右脚古韵……多情的镜头,记录百年庐江城事
■点赞!庐江蓝天救援队,满满的爱心,杠杠的力量!
■安徽省考试院提醒考生,这些行为属高考违规作弊,可千万要注意!
文/汪德生
来源/县方志办
编辑/汪小桃
觉得不错,赏个ZAN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