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hjnbcbe - 2021/7/8 14:36:00
(编者按:眼下又到胶东半岛的麦收时节。如今的麦收,基本都已实现机械化,与几十年前大不相同。过去的麦收,都有哪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场景,下面就听听“莱州观潮”先生的回忆。)以下是正文——芒种过后,掖北(掖县北乡)麦浪翻滚,满眼金*,一天一个成色,是谓麦熟一晌。不及时收割,麦穗就会落地。麦子上场恰逢雨季,人称龙口夺粮。“春争日,夏争时”,乡民的心情既喜悦又紧张。备瓮备仓备场院:腾出大瓮腾出仓,缝补袋子(旧时为麻袋,逐渐演变为编织袋),置备扎口布条(俗称弃离子),磨镰刀。平整场院是预备工作的重头戏,淋水洇地,浅松土,破碎搂平,撒一层陈麦糠,用光溜碌碡压实压平。起早趁凉挥镰收:天色蒙蒙亮就来到地里,低头俯身,左手向外扶住一行麦秸,右手拉镰刀,麦茬要高低一致。右手一边拉镰刀,左手一边收拢割下的麦秸,两手合拢将割下的一束束麦秸集中放在身后。拉镰时刀口若是斜向上,镰刀就会顺着麦秸上滑,伤及扶麦秸的左手。堂侄割麦伤手,堂兄曾在医疗室揪心叫喊。山岭薄田麦子长得不好,戴着布条缝制的护掌,用手连根拔起麦秸。将一把较长麦秸的麦穗朝下,落地撞齐,分成两份,穗根扭结后捆麦个子,薄田麦秸也有用草腰捆的。早饭是家人做好后送到地头吃。上世纪80年代初,我生产大队购进第一台小麦收割机,将切割后的麦秸连绵不绝地输送到麦畦一侧。铡切麦捆分两截:在夜风的吹拂下,乡民在场院挑选特别高的麦个子,一把一把向下撞齐麦穗,利用耙齿朝上倒置的铁耙,梳理掉麦叶,剪掉麦穗后收存光杆的修长麦秸,用以打个铺地乘凉的草帘子,铺大锅蒸饽饽,顶节整根或破解成二片、三片、四片后掐辫子,破解的刀具名曰剋槽,姨姥姥尚赵氏曾送给家母一套精美剋槽。为了减轻打场的工作量,在场院用铡刀将麦个子拦腰铡切,分成穗部、根部两截。根部作为麦秸草,捡出遗漏其中的麦穗后,寸草归垛。仔细人家的草垛确实好看,矩形底,底收腰鼓,腰部攒檐,用淋湿的麦秸草理顺成消除横草的刷子,一刷子一刷子层层叠叠苫起来,垛顶用高粱秸扎紧对插的小刷子。陈年草垛往往爬上葫芦蔓,成为儿时乡村一景。年唐山地震,家家在草垛打洞过夜。打场脱粒趁酥焦:穗部麦秸用叉翻腾,晒至酥焦。午后顶着烈日,套上驴、牛,拉碌碡转圈打场脱粒。我爷爷与南邻合伙低价购得一头瘸驴,打场时腿疮因抻拉而溃破,伤口愈合后成了好驴,又高价出卖。穗部麦秸脱粒后形成绵软的麦关草,用来作为和泥抹墙、塑像的泥筋。上世纪70年代初,我生产小队使用拖拉机拉多个碌碡打场,虽是快了,碌碡也容易脱挂跑出来。上世纪70年代中期,我生产小队使用牟平出品的脱谷机(柴油发动机作为动力),打场期间脱谷机彻夜不停,碌碡退出历史舞台。上世纪90年代初,莱州市出现小麦联合收割机,乡民在平房顶上晾晒小麦,场院退出历史舞台。翻晒除湿观云天:在烈日下不时用木耙翻动。天色不好就及时用木锨、推耙收起,扫帚每次抬起后抖落沾附的麦粒,堆成圆锥状,苫盖山草苫子。大雨过后揭开苫子,粮堆根部易见水迹,家母在苫盖前将粮堆根部撒上一圈麦糠,杜绝了水患。乡民此时不希望下雨,看看地里渴求雨水的苞米苗西邻说:“老天爷也左右为难啊。”颗粒归仓喜洋洋。家母说:“麦子热压,苞米凉压。”午后03:00左右趁热收麦子。急趁天风好扬场,若是正向迎风扬木锨,麦糠尘土落人一身,适宜正向迎风再稍微斜偏一点角度。掠场人俯身,使得扫帚头部水平落地,轻掠麦堆上的麦糠。扬出的麦粒逐渐加高加大成小山丘,丘前的籽粒最饱满,是孝养双亲的风头粮,过筛后的底子作为鸡食,上世纪80年代平常地块亩产市斤。乡民在麦后的场院,趁雨点豆子、种芥末。正是:“布谷声声催麦*,五月农家户户忙。顶日戴月不停歇,一滴汗水一粒粮。”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