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一曲古风训子吟荫佑子孙传家风
TUhjnbcbe - 2021/6/23 18:21:00

我们将历史回退年,历史史料会告诉我们,这个时段正是我国北方地区宋、金、蒙古三家王朝争霸中国的时代,在这个战乱纷纷的年代,也就是在腐败垂亡的金*权的统治区内,一代大儒许衡于金大安元年()九月,在河南新郑县的阳缓里(今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许岗村)出生了。

许衡成长的年代,是一个社会动荡不安、苛*暴虐民生艰难、连年兵祸又逢荒年的年代,甚至出现了人相食的现象。面对这样官场黑暗腐败、民不聊生的动荡时局,许衡决意发奋读书,肩负起“无人救时屯”的社会责任。

他七岁入私塾授章句,过目不忘,先生所讲的内容,他都要问其中的含义,教他的先生惊奇地发现他“识趣非常,颖悟不凡,自辞去,遂更三师”。

许衡家贫无钱买书,知道了谁家有藏书,便前往抄书学习,时逢乱世,父亲许通非常担忧儿子的安危,每次抄书都与许衡一同前往。就是在这其间,许衡懂得了医卜之术,还接触到了《尚书疏义》这样的儒家经典,通过阅读便有所觉悟,并且以此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由于战乱的不断加剧,青年时代的许衡与众多的百姓一起,经常躲避时而发生的战乱,便有了在河阳(今焦作孟州)“不食道旁无主之梨”的佳话。

颠沛流离的逃难生活,丝毫没有动摇他苦读圣贤书的志向,在逃到山东徂徕山东馆镇时,无意中得到了一部山阳人王弼著的《易注》,他欣喜若狂,精心阅读,深入思考,努力实践,一言一行都按照书中的要求去做,不敢有丝豪违背,昼夜诵读时全然不理窗外发生的兵乱。

不久,年青的许衡离开东馆镇来到河北的大名府,品德高尚的许衡深受当地人欢迎,都喜欢和他在一起,还在他书房旁悬挂写有“鲁”字的匾额,称他为“鲁斋”先生。蒙古太宗九年(),蒙古朝廷在*河以北选拔儒士,众人劝说许衡参加,他以高尚的人品和丰富的知识,一举中选,由此“占籍为儒”,设账授徒。

在蒙古乃马真后元年(),许衡得知弃官隐居苏门(今辉县百泉)的姚枢,在传授从名儒赵复那里得来的伊洛之学,便欣然前往求教。在那里他看到了伊川先生的《易传》,晦庵先生的《论孟集注》、《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小学》等书籍,便在极短的时间里,一一手抄而归,从此,许衡得到了儒家理学的经典,更是“旦夕精读不辍,笃志力学,以身先之,虽隆冬盛暑不废也”。

海迷失后二年(),许衡移家苏门,与姚枢、窦默朝夕相处,一起讲学授徒。许衡“凡经传、子史、礼乐、名物、星历、兵刑、食货、水利之类,无所不讲”,他以提倡和传播程朱理学为自己的责任,是元朝程朱学统的接续者。他与当时南方的思想家吴澄一起被称为“南吴北许”;又与浙江籍的思想家许谦,并称为“南北二许”。在苏门,许衡靠耕田种地过日子,十分贫穷。粟熟了,才有点吃的,粟不熟,就吃糠咽菜。如此,他仍能十分平静地教书,平常里还不忘将自己的剩余接济他人。别人送来的东西,若不合乎礼义,他坚决不接受。姚枢被召入京师,临走时要把自己居住的“雪斋”赠送给许衡,许衡拒不接受,只答应替他看管。院子果树上的果实熟了,掉在地上,家里的孩子们过来过去,连看都不看。

孩子们渐渐地长大,也上进学习,知书达礼,明辨是非,许衡心里感到十分的慰籍,他希望孩子们修道有方,德性常远。思绪感慨的许衡由此写下了传诵千古的诗篇——古风《训子》,诗曰:干戈恣烂漫,无人救时屯。中原竟失鹿,沧海变飞尘。我自揣何能,能存乱后身。遗芳籍远祖,阴理出先人。俯仰意油然,此乐难拟伦。家无儋石储,心有天地春。况对汝二子,岂复知吾贫。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平生乃亲多苦辛,原汝苦辛过乃亲。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斯言殆可书诸绅。

在这首《训子》诗里,许衡有对时势的担忧,有对自己成长得益于先祖美德的感恩;有对生活艰辛,仍能饱含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治学热情,有对寄语“大儿愿如古人淳,小儿愿如古人真”的美好希望;有对后代“身居畎亩思致君,身在朝廷思济民”的为官、为民的品德修养,更有对子孙后代做人要“但期磊落忠信存,莫图苟且功名新”。

就是这首古风《训子》,成就了子孙的功名。大儿许师可元代任河东按察副使、嘉议大夫卫辉路总管、襄阳路总管、通议大夫广平路总管;四子许师敬元代由河南路府判,累迁监察御史、治书侍御史、吏部尚书、国子祭酒、太子詹事、中书左右丞、翰林学士承旨、终光禄大夫御史中丞。为官数十年,任一品大员长达十几年,三居相位,卓有*绩,为一代名臣。后裔子孙在元代、明代和清代多有任职。

一曲古风《训子》吟荫佑子孙传家风。《训子》是许衡留给后裔子孙的家风,更是家训,是后裔子孙健康成长、严谨治学,为人处世,修身养性的治家经典。

年8月29日上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曲古风训子吟荫佑子孙传家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