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名字,更是久远文化的非物质载体。
八婺大地物产丰饶、钟灵毓秀,许多地名的来历、含义,从不同角度生动地反映了我市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特别是那些历经沧桑流传下来的老地名,背后有着一段段动人的故事,其中不乏历代名人的清廉故事。
金华市纪委市监委、金华市民*局、金华市地名文化研究会、金华晚报联合推出“清廉金华·映象”金华地名中的清廉故事,着力挖掘八婺文化精髓,讲述小邹鲁神韵,讲好为官做人道理,传播清廉文化,弘扬新时代地名文化建设成就,引领提升社会风气,打造“清廉金华”映象。本期推出
兰溪白露山
耿耿清名映照白露山
在明代,兰溪白露山西麓的*店镇出了个寒门学子*傅。他以“白露”为号,30岁考中进士,担任江阴知县六载,后升任贵州道监察御史,39岁不幸英年早逝,却在短暂的仕途生涯中树起了一块不朽的清廉丰碑。
出身寒微淡泊自励
*傅(-),字梦弼,号白露山人,人称*白露、白露先生。祖上*俊英于南宋年间自新安潭渡(今安徽*山歙县郑村镇潭渡村)迁居兰溪纯孝乡里*坞,后不幸遭遇火灾,长孙仁甫迁居至纯孝乡龙岩(今兰溪*店镇*店村)。仁甫第六子*彦泽,生性慷慨,捐田筑堰,闻名乡里。明正统年间,兰溪发生饥荒,*大海兄弟捐粟多石,养活数千人,使乡民们避免流离失所,朝廷特勅旌他们为“义民”。
*傅的祖父,名*爽,字大和,虽与大海、大慷是族兄弟,却比较清贫。父亲*祉,自号“耕读散人”,也是默默无闻。少年*傅常借宿于寺院读书,于夜火晨钟中通读诸子百家书籍。后来他的侄子回忆,他家连一担谷子也拿不出来,却像天底下最富有的人一样安之若素地醉心读书。
明成化十九年(),一代大儒章懋回兰溪讲学,*傅慕名前往。章懋对他赞许有加,寄予厚望,嘱咐他要承担起著名的“金华三大担”。明弘治二年()秋,*傅赴杭州乡试,以全省第十五名的成绩中举。次年()春,一鼓作气登钱福榜进士。后不幸染疾,未授官职便匆匆返乡。此后,*傅一如既往,甘于清贫,日夜苦读,并没有因为已考中进士而有稍许懈怠。
此时,族叔*楼邀请*傅到幽静的白露山山隈佑塘书屋读书。*楼(-),字时高,家资富饶,且有远见卓识,曾数度上京。他在白露山佑塘边建造了一栋“云山书楼”,储书数千卷,延请名师教育族中及乡里优秀子弟,拨付良田百亩作为“云山书田”,后又扩充到多亩,将田产所产生的收益用于培养人才。*傅参与了书楼的规划,制定校训,其中重要的一条就是:“穷奢极欲者,无不败亡。官中之利,切不可求。求之而害身家者,历历可数。”这也成为他今后为官的座右铭,并恪守终生。
弘治六年()夏,*傅病体康复,朝廷重新起用,于是他和父亲随身只带了稀少几件行李,一路舟车劳顿,前往京师赴任。
为官清正泽被一方
*傅得到的第一份职务是直隶常州府江阴县知县。在此期间,他诛杀土匪吴钦、大盗张真详,流放船霸周权、街头恶霸陆泽,惩罚贪污犯陈贵、讼棍颜介,一时豪强伏法,社会安定。他还兴水利、均徭役,恤寡贫,平狱讼,编县志,兴学校,建名宦祠,修乡贤祠,建桥修铺,民心大快。
尤其可贵的是,*傅始终清廉自律,不取丝毫不法之财。所谓“无欲则刚”,*傅的品行和治绩就连邻县官员也敬重万分,甚至来视察的达官贵人也不以上下级官职相见,宁愿步入后堂,与他平起平坐,结为朋友。所有与他有交往的当地士大夫,都希望能得到他的赞许,若被他呵叱一声,则比判了重刑还难受,当地风气为之大变。
当时的江阴人徐平回忆,*傅生活十分简朴,为培养人才却毫不吝啬。他设立文会,供优秀县学学员相互切磋,且包办所有费用。对于失学的优秀学生,他捐出俸禄供他们上学,送衣送粮。*务稍有空余,*傅就到学馆考察学生的勤惰,奖掖后进,使当地人才迭出。
五年后,明弘治十一年(),*傅升任贵州道监察御史。离任时,礼部主事苏州杨循吉作诗称他“遗爱满江阴”。送行的百姓,更是把官道挤得车马不通。南京国子监祭酒常熟李杰评价*傅移风易俗,当地百姓畏之如严师,敬之如神明,爱戴如父母,均痛惜他不能再主*江阴。广东按察佥事苏州张习则赞他“*教修明,为江南邑长之最”。常熟沈海高度评价他的清廉,如同县前的澄江清澈照人。《姑苏楼序》称赞*傅不仅自己清廉,还影响了当地的官员百姓,使“顽夫能廉懦夫立。”
千里祭葬遗风长存
*傅离开江阴到贵州任职仅数月,就再次因病还乡。弘治十一年()八月初三日,*傅在*店家中溘然长逝,年仅39岁。其夫人程氏,时年28岁。*傅身卧病榻时,“橱中惟有三千卷,囊里曾无半两钱”,是“彻骨清寒”。亲友们都为他的后事忧愁,他却说:“病餐藜藿神犹壮,死眠溪山*亦清。”
当年六月,江阴人徐平到兰溪看望*傅。*傅还是衣冠整洁,健谈如平常。七月,再次来兰溪探望,*傅已病入膏肓,不久就过世了。消息传到江阴,江阴人民哀恸如丧考妣,纷纷来到*傅修建的君山祠中哭泣。
时任江阴县知县熊吉亲撰《祭白露先生文》,称一定会继续遵照他的法则行事,“*由公立,令以公凭”。又听闻他清廉得无资殡殓,熊知县带头捐俸20两,江阴官员百姓也纷纷捐资,共收到奠仪80两,由县学学员苏峦、张简、方谟将祭文和银两亲自送到兰溪。
时任金华知府韩焘也上门祭奠,称*傅“耿耿清名,弦歌盈耳”,哀叹他英年早逝,“朝廷方倚之为耳目,天下咸仰之如星斗”。当时的大理寺丞高贯写下挽章,称*傅“于声色货利,淡无所好”“以官为家,以民为子,治于家,孰若今兹治于官祀;举于子,孰若今兹举于民”。后两句话的意思是,一个人由家里人治丧,怎么比得上*府为他举行祭祀?*府选派一个人当官,又怎么比得上被百姓推崇得很高?
*傅的牌位安奉在兰溪县乡贤祠中,享受春秋二祭。夫人程氏终生未改嫁,享寿83岁,孀居55年,靠族叔*时高拨给的五亩五分田以及纺织自给,败屋萧然,处之裕如。族侄*友直中举后,官至崇义县知县,三部尚书唐龙勉励他继承*傅志向,遵行他的清廉大节。后来的兰溪状元唐汝楫,以及名士郑本立、章接、赵学仕、祝大舟等均从学于*友直,时论*友直“风光月霁,能传白露衣钵”。
(张绍芳)
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