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良怀,生于年,武汉三中高中届毕业生。当过知青、工人、教师、新闻工作者,在金融管理部门退休。
山海乡情----巽寮湾札记
杜良怀
巽寮湾一面临海,三面环山,山海之间散布着大大小小的几十个村落。
据官方资料,巽僚过去属惠东县平海镇,后为县城中的巽僚街道,现在整合为巽僚滨海旅游度假区,与之相同的是双月湾所在的大港镇现在成为大港滨海旅游度假区,稔山亚婆角改为亚婆角旅游度假区。惠东沿海农村经济已从渔耕业向旅游服务业转型。
这种产业转型改变了当地村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收益,我们在巽僚湾的50多天里走乡串村,对此感受深切。
巽僚度假区辖区总面积平方公里,除沿海岸线开发商建成的大片高档宾馆、公寓楼区外,下辖巽寮、赤砂、榄涌、渔业4个行*村,当地人口一万人。我们到过巽寮、渔业、榄涌三个村中的十几个村(组),这些地方富裕程度都很高,村民收入来源大体有:、蔬菜和水果销售、餐厅商铺、海产品捕捞、海上娱乐服务、客货运输、民宿客店和房屋出租。村里能看到很不错的公益设施和私家住宅,每个村(组)都有多栋村民自建的十层以上的高楼房。东风村中的民妇说,她家的楼房高达12层,曾经每月每间元租给游客住过,后来嫌劳累,不租了,空着,她说不缺这几个小钱。上井田村也有栋10多层高很气派的大楼,挂着某某宾馆的招牌,门关着,邻居说已歇业,不接待客人。
每个村里也都有非常洋气的高档别墅式住宅,我们见到最漂亮的那栋在渔业村。
其他村落在山脚,渔业村在海边,紧靠巽僚河入海口,也因此最富。这个村里建有海鲜农贸市场、超市和众多宾馆,渔业村规模很大,大到在马路边竖有“渔业村导览图”。
村中人告诉我,村民大多是上了岸的疍家,严格地说是疍家的后代。疍(汉语拼音dàn,粤音“但”)。旧时分布于珠江下游各支系的水上居民、流动渔民称作疍家人,疍家也是中国沿海水上居民的一个统称。这一称谓有人认为是因为疍家人常年以舟为家,生活在海上,如蛋壳漂泊于海面,所以称为疍家,也因在海面漂泊,又被称为海上的“吉普赛人”。
海边和巽寮河里停着大批渔船,但大多不是打鱼而是为游客提供出海游览用。我们坐过两次这样的渔船游海,一次是体验近海拖网捕鱼,十人付费元,另一次是游风池岛,四人元,两次的时间都在一小时左右。这是淡季价,旺季游客满满,价格会高出几倍。
也有专业捕鱼船,打上来的鱼供应这里的海鲜市场,或在每天早市的路边售买,价格比市场内便宜。小兰为做我们的年饭,买的鲜活石斑鱼每斤56元,在巽僚湾餐厅的价格是每斤元。我们常去市场,常能看到岸边晾晒的银鱼和海鲳。
在最富的渔业村里也还有贫困户。村委会前有个“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专栏”,上面公开披露的全村户人中共有贫困户8户25人。其他村里没看到相关数据,但在高楼豪宅间时而出现极不协调的破旧房屋,居住的无疑是穷人。按广东省制定的标准,农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元为贫困线,广东是全国第一的经济大省,其他省的贫困线我不清楚,但肯定大部分省区比广东低。
最近报道,中国已经全面脱贫。
巽寮湾周边的山多以动物命名,什么象山、狮山、麒麟山、凤凰山,名称虽响亮,可山不高,目测海拔和汉阳的龟山相近。我感觉这些漂亮的名称是建旅游度假区后特意改的,之前可能是些无名的山头,像去年夏天避暑的坪阡(大九湖)镇周边的山高大秀丽,当地人都说不出山名来,巽僚湾的做法可供坪阡借鉴。
在我们所住的“海公园”房间的阳台上可以看到狮山上的“南门石水库”的大坝,这座水库是巽寮湾居民生活用水和巽寮河的水源,水质优良。大坝边的山上雕刻着“别有洞天”四个大字,这激发了我们上山游览的兴致。
第一次进山有刘学姐、张思建和我,到了大坝前,有铁门拦阻,守门人说:水库归自来水公司管辖,外人不能入内。我们沿近旁的小路上狮山,想到山顶观赏水库全景。山路弯弯,路边遍布荔枝、龙眼、香蕉等水果园林。上行不远,突现一块空地,沿山壁背荫处摆放着十几个坛罐,张思建脱口而出:“快看,这里有泡菜坛子!”定睛一看,斑驳、陈旧的坛罐边插着祭祀时未燃尽的香头,里面分明装的是人的骨灰。是心理作用吧,阳光仍旧灿烂,可刹那间幽静的山林显得阴森起来。
我们快步离开,继续上山,越往上山路越崎岖,难行,却始终看不到水库,小路的尽头是一座大坟茔,上有殿堂,像个小庙宇,这里估计离山顶不远了,但已无路可行,虽极想避开那排瘆人的“泡菜坛”也只能原路下山。
我们看到的陶罐比通用的骨灰盒大得多,如果真装的是骨灰,都说入土为安,为什么把这么多骨灰坛摆在山间野外而不下葬?带着这个疑惑走到山下东风村,张思建向一位岁数较大的农妇请教,农妇的惠东普通话很难懂,只明白了大致的意思,说确实装的是骨灰,为什么不下葬呢?说当地人特别讲风水,如葬的地方风水不好会妨害后人,找不到风水宝地倒不如装在坛子里摆在山里更好一些。
我心里并不认同她对这种奇特风俗的解释,如等择地安葬,可用骨灰盒放在家中即可,有何必要装坛放在山野中呢?
仍想一览水库真容,第二次我们从大坝左侧的胡屋村上狮山,这次除了刘、张、杜外增加了开润兄。经村中人指点,我们先到了山角下的天后宫,这是座在建未成的新庙,庙边只有条羊肠小路上山,刘学姐断定路上还会遇到“泡菜坛”,停止前行,和开润兄在小溪边等候,我和张思建继续上行。真如刘学姐所料,没走多远就有一座豪华大墓,再往前赫然又见一排“泡菜坛”。我近前拍照,听见张思建在后面念叨:对不起,今天打搅了。回头看他,双掌合十,很正经很严肃。
前方灌木丛中已无路可走,我们只能下山和学姐学长会和后返回。此后再没进山,最终没看到南门石水库的模样,这是个遗憾,留待今后弥补。
可以想象在巽寮湾周边的山中遍布着“泡菜坛”,这是伙伴们不愿意再进山的心理障碍。无疑这是当地特有的丧葬习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习俗呢?我上网查阅资料,以解开“泡菜坛之谜”。
这种葬俗由来已久。早在战国时期就有典籍记载,古代百越人居住地区有“捡骨葬”习俗,又称为“二次拾骨葬”,即在亲人死后,先将其尸体埋入土中,待腐烂后,把骨头取出,擦净,按从脚到头的顺序放入坛子中贮存,再重新埋葬。陶制的坛子称为陶罂,又称“金罂”。
这种葬俗曾经在中国南方地区居住的壮族、客家族群和部分广府人、闽南人、浙南人、皖南人中流行、传承。过去认为这与移民文化有关,迁徙者在陶罂盖内写上死者世系姓名,可将先人遗骨带回故乡籍贯地或新的居住地下葬。近来的研究认为这是南洋诸族的共同文化习俗。
巽僚湾所在的惠州是客家人、潮汕人、广府人三大族群的交汇融合地,先人的“捡骨葬”遗存至今,不难理解。至于它在当地的演变过程和现存的礼仪细节,比如我们现在看到的陶罂内装的是骨灰还是骨头?还会不会埋入土中?由于这次没遇到能够交流沟通的当地朋友,不得而知。再去巽僚湾过冬,我会多花些工夫找到答案。
不仅是葬俗,巽寮乡村的民间信仰也很有特色。巽寮旅游度假区内有座规模宏大的天后宫,供奉着广东省内最大的妈祖坐像,以这座新建的天后宫为核心,建造了“天后宫岭南文化风情街”,天后(妈祖)崇拜是沿海居民最普遍的现象,当地*府借此开发旅游度假经济的用心可以理解。这座天后宫主要是旅行团队的参观地,当地原住民对天后的祭祀则散布在各个村落中。
有资料说惠东的所有村庄现在都建有天后宫,从我们到过的十几个村(组)看,确实不假。到巽僚湾后我们看到的第二座天后宫在凤池岛对岸的海滩上。和度假区中官督商办的天后宫相比,它的规模要小很多,纯粹是村民筹资捐款修建或者说是重建的,殿内贴有捐助者名单。这座宫中天后居中,右侧是华光大帝,火神,左侧神像上方写着“水仙大爷”,没听说过的名号,想来是当地信奉的水神。
与天后宫并列的还有二座神庙,一为两帝宫,另一为三王爷庙。两帝宫中供奉玄天上帝和协天大帝,前者也称北方真武大帝,是湖北武当山道派的主神,后者是三国时的关云长关公,明神宗曾封关羽为协天忠义护国大帝。道教中的帝君很多,怎么这里独独把这二位放在一块?不理解。
这之前还从没有见到过所谓的三王爷庙,供奉的是哪三位呢?观瞻神像,很像福、禄、寿三星,但想不通为什么会称为王爷?记得那天还请张思建专门拍个照片让焰涛老弟解疑,不知什么原因,张思建没有向焰涛发征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