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溪据闽之上游,地险而隘,以崇山大陵为郭郛,惊湍激流为沟池,鱼稻果蔬,与凡资身之具,无所仰而足。”这是宋代理学家,将乐先贤杨时在《资圣院记》一文中对水路驿道“将溪”的一段描绘。将乐因“邑在将溪之阳,土沃民乐”而得名,而“将溪”正是金溪的古称。金溪源于武夷山东侧,流经建宁、泰宁、将乐、顺昌后,与富屯溪汇合南平后经福州流向东海。
作为将乐的母亲河,同时也是闽江重要支流之一的金溪,人文底蕴深厚。旧时,金溪上的渡口、码头,对当地的交通运输、商贸往来、经济发展的贡献功不可没。如今,将乐人细心呵护这一溪碧水,视绿水青山为无价之宝,画好山水画,抓好山地开发,做好山水田文章。
曾经辉煌商贾往来话金溪
金溪,在将乐境内长达93公里,西起万全乡界头,东至高唐镇*坑口。在古代,陆路交通闭塞,金溪是将乐通达外界最便捷的水路驿道。
金溪晨韵
据《延平府志》载,将乐在元朝开始设三华水马驿,可见将乐船运在元朝就有。金溪沿途有金溪渡、蛟湖渡、白沙渡等10个古渡口,有竹洲、将溪、桥门等14个码头。这些码头中,桥门码头又称三华门码头,是金溪水道流域最重要的码头,也是将乐、建宁、泰宁三县的水上运输物资中转集散地,可停大小船只百余艘。离桥门码头不远的水门码头,遗址今在,位于三华桥上游数百步,是供外地来往船只停靠的码头。
一条溪,连接了古往今来,一条溪顺畅了南来北往。到宋代,将乐的经济已十分繁荣,各类史料均有这个时期开采金、银、铜、铁、铅、石灰石等矿物的明确记载。至明代,将乐县开始每年都有大量的木材、粮食及土特产品从金溪水道输往省内外。也就是从这时起,将乐已形成六市(十字街、水南、高滩、儒林、万安寨、大原)、五墟(茶坞、南口、村头、坑口、光明)、三会(高滩、大原、孙坊)的商业规模。与此同时,将乐手工制造的“西山纸”也从这个时候开始崭露头角。到清代,“西山纸”造纸技艺更是享誉八闽。新中国成立初期,闽清、闽侯、长汀、顺昌等地余艘船只辗转金溪航线开展运输,为将乐、泰宁、建宁的物资交流起了积极作用。
几多艰辛险滩重重忆金溪
在古代,先民靠山吃山,大多“以渔猎山伐为业”。“山伐”除了自给自足外,还要外销,金溪成了竹木流送的重要通道。水性娴熟的工人师傅把从山上采伐下来的竹、木集中到金溪河畔,进行扎排流送。这些竹木排,从将乐出发,一天即可到顺昌,两天可到南平,7天抵达福州。
年,将乐县成立了船民工会,以会代*,管理水上运输。据记载,当时县内有木帆船68艘,年运量约吨。年后,水上运输逐渐被公路运输所取代,县境内只有少量木帆船用于金溪河面的摆渡或进行短途零星运输。
晨光熹微,运动员在金溪水域训练
水上运输,风里雨里,是件十分辛劳的体力活。当地人用“四多”概括金溪水道之险:河道狭窄弯道多,怪石林立暗礁滩濑多,水急浪险漩涡多,行驶不慎事故多。金溪水道在将乐流域“有名有姓”的险滩就有30余处,其中以横港、犬头滩、将溪滩、谢家港、啼蟆濑、鱼盘港、毛头濑等滩濑最为危险。它们不仅礁石星罗棋布,有的河道弯度竟达度,船只行驶要迂回险滩,有的还要穿石其间急驶而过,危险极大。
随着公路建设的发展和沿河闸坝碍航,金溪水上运输逐渐被机动车运输取代。到年11月,随着将乐境内最后一个渡改桥项目——三涧渡金园大桥的建成通车,将乐金溪河面所有民用渡口停用,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条飞架南北的现代化桥梁。
共创未来众人划桨护金溪
历史文化厚重的金溪,从远古流淌至今,如今金溪水上运输的使命已经被顺畅的公路网、铁路网取代,但将乐人对金溪的感恩之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为了呵护好这一溪碧水,县里实施铁腕护河制度,严格制定、落实不可逾越的“三禁三限”护水红线(禁养、禁伐、禁建、限排、限流、限砂),并一抓到底。
古代金溪航道险滩示意图
今天的将乐,金溪常年水质保持在Ⅱ类以上,县域地表水质监测达标率保持%,全年水源水质达标率%。优质的金溪水,吸引了国内外众多人士的目光。国内水上运动项目运动员对这块风水宝地也情有独钟。近年来,国家蹼泳队、北华大学龙舟队、山东省皮划艇队等先后入驻将乐集训。为此,县里先后成功举办了国际皮划艇马拉松公开赛、全国蹼泳锦标赛等重大赛事。金溪水域由过去“水上交通”功能转型为运动员集训、市民旅游拍照的首选去处。
来源:福建老年报
作者:李宣华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访问“福建离退休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