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千年一都会海岱有神州东莱半日游
TUhjnbcbe - 2021/3/9 18:08:00
白癜风治疗的好吗 http://pf.39.net/bdfyy/dbfzl/160319/4793212.html

寒假眼睁睁的就要过去了,掐指一算,心凉了半截……再看看称,直接上不来气了。悲愤之余,猛地想起来还没出去逛逛,大年初六,正是走亲访友差不多访遍了,财神爷接回来了,亲戚们也要歇歇的日子。半天时间,就近访访莱州西城一片——东海神庙遗址;海草房;毛纪墓。顺便捋了捋赵匡胤与莱州真真假假的往事。

第一站东海神庙遗址

 祭海,传承历史久远,早在秦代,祭祀四海已成定制。《史记?封禅书》载:“秦并六国,于雍地即有四海,风伯雨师,填星之属,百有余庙。”《宋史?礼志》载:“立春日祭东海于莱州,立夏日祭南海于广州,立秋日西海就河中府河渎庙望祭,立冬日北海就孟州济渎庙望祭。”以上记载,应属官祭,是帝王祭,因此被载正史。从以上记载可以说明,祭海,自古有之,官祭之风日渐传入地方,随后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祭。

本次访古之旅从莱州的东海海神庙遗址开始。

莱州东海神庙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修建的"海水祠",后经历代维修和扩建,至民国时期,东海神庙已经具有东西两跨院、前后各三进的院落规模,总占地面积约40亩。从莱州市区到海神庙遗址非常近,路西就是“粉子山”出产镁矿和滑石矿。

一路向西,路况很差,极其颠簸。

很多地名,都跟海庙有关。据《海庙祀典考》、《旧唐书》等史籍记载,莱州东海神庙皇家祭祀始自唐代,自宋代已成定制,明清两代尤为重视,至清光绪十六年最后一次祭海,有文字记载的帝王祭海共有81次,沿袭千年之久。海庙周围还有很多的村子都以其命名。

海庙姜家,村碑就在路边,下去看了一眼“明洪武年间,由四川迁入”。洪武年间大移民元末明初的时候,由于战乱、瘟疫、洪水、旱灾等天灾人祸,莱州土地荒芜,人口锐减,一片荒凉。明朝洪武二年()朝廷从四川向莱州大量移民。根据调查和村碑记载,个村(大多数是平原村)是直接从四川移民过来的,占到莱州市村庄总数的63%以上。所以在莱州还有个说法,看谁祖上是四川来的,看看小脚趾甲,是不是裂开的。脚趾甲就不上图了,自己看看自己的就行了,估计大部分人都是裂开的。

途径一个海草房,非常震惊,我以为只有威海才会有海草房,没想到莱州也有。拍了几张照,这房子估计百十来年了,屋顶是秸秆,上面是海草。以前在威海参观的时候,导游介绍说这种房子冬暖夏凉,防风透气,住起来很舒服。可惜盖房子的手艺没传下去,会盖海草房的年轻人几乎没有。

重点不在这里,先去看看东海神庙遗址。

东海神庙位于莱州城西18里处海庙姜家村,占地四十余亩(宋太祖并在海庙西御赐良田40亩,由"佃户"、"庙户"专一耕种,办纳籽粒,以供本庙祭祀等项支用),三进院落,中为大殿,前为庙门,后为寝殿。

《山左郡志》载:"甲天下者有三,兖曰阙里,济曰泰山,莱曰东海,阙里为民生未有之圣,泰山为帝王首巡之地,东海为万壑朝宗之墟,三者甲天下"。作为皇家祭祀的场所,祭天到天坛、祭地到地坛,祭山到泰山,祭海到东海神庙。莱州的东海神庙与泰山、与北京的天坛、地坛,具有同等地位。至宋朝,朝廷将祭海之事做了定制,记于《志》,以后历代帝王均循此礼。每年的立春之日莱州东海神庙祭海。

上一篇游记去龙口找了半天“莱山月主祠”未果,下次看看去三山岛找下“阴主祠”。齐地八神在烟威地界的遗迹可能只有芝罘岛的“阳主庙”是最容易找到的。

东海神庙自北宋重修以来,在民间每年阴历正月十八日、四月初三日、六月十三日、十月初三日为祭海神之日,这也成为民俗和民间文化的盛会。旧时渔民无论贫富,家家户户均供奉海神。正月十二“树高照(也称篙招)挂神旗(寓为神灵在此、也有航标之意)”、正月十三天不亮到海庙请海神,正月十四供奉海神。有讲究的大户人家还要在家里布置“供台”,摆上各式供品,先拜天、再拜海神、后拜祖先,叩谢神明与祖先的护佑。神桌上还要供“神饭”、点蜡烧香、烧金纸、燃爆竹,在街门挂起红灯笼。海上渔家要打着彩旗,抬着整猪,拿着祭祀用品,一路敲锣打鼓,吹吹打打,放着鞭炮前往海庙处进行祭祀。东海神庙的祭祀活动与其他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前来参加祭祀仪式的不仅有当地的渔民,也有很多从别的乡镇赶来的村民,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海不扬波、平平安安、五谷丰登。

走进大门,左侧至今仍保存一段庙墙,墙高5.5米,厚1.5米,这是遗址内仅存的地上建筑。右侧有巨石雕刻的赑屃,由于年代久远,石像身体已经严重风化,但脚部和背部的花纹仍清晰可辨。莱州石雕技艺高超,流传已久,从大殿残余的基座和石碑残片中也能看出。

明朝成化二十二年()重修东海神庙之后,祭海仪式便有了定制。神前桌椅及器皿摆放都得按规矩来,连乐人演奏的曲调也由朝廷乐师提供。代天祭海者祭拜海神时,必须有文、武官员陪祭,以示对海神的尊重。明后期至清代,祭海仪式的规格一次比一次高,所有祭者对海神行"三拜九叩"之礼。自秦皇、汉武祭海,到清光绪十六年朝廷最后一次祭海,有文字记载的帝王祭海共有八十一次。有时皇帝不能亲临,也要派重臣持御书,伴銮驾代天致祭,视为皇帝亲临。

只可惜,恁多风貌,仅存断壁残垣。观海楼上远眺,还能看见依稀的海滩。石碑简介上说,清末山东巡抚丁宝桢也曾重修观海楼。奈何年,全部毁于战火。

这里有个“孙母祠”,看了眼介绍,被震惊了。赵匡胤吃了碗高粱面粥,就这么知恩图报了?顺手搜了一下周围的名人轶事,发现赵匡胤跟莱州还真有那么点“孽缘”。

比如:宋姓由曲阜迁此立村。此地有座“广严禅寺”,赵匡胤曾在寺内居住过,故得村名大宋。大宋以东为东宋村,以西为小宋村。

优游山。广严禅寺附近有座小山,原名酉山。赵匡胤登山北望,见海天相连,碧波荡漾;南视大地,一马平川,禾苗油绿。遂赞道:“优哉!游哉!”后易名优游山。

扬务沟。在东海神庙以南,有条演武沟。后来,赵匡胤作战失利,又被追击至此,天忽降大雾,因此得以脱险。沟名后为扬雾沟,村名延之,现称扬务沟。

这些传说,真假难辨,正史中没有记载,民间传的有鼻子有眼。地图上看这几个地方相聚不远,可惜还有一个十哥庙,没来的及进去。

据传,宋太祖赵匡胤部下将领,十个结义兄弟在粉子山作战阵亡。人们为纪念十哥儿们,在此修建一座庙宇,名十哥庙。明洪武二年,韩姓由四川迁此立村,村因庙名。年更名工农村。

实际上,正史中,宋太祖跟山东就寥寥几笔。《宋史·太祖本纪一》:“汉初,漫游无所遇,舍襄阳僧寺。有老僧善术数,顾曰:‘吾厚赆汝,北往则有遇矣。’”。“北往”,即北方也。山东,崤山东也。古响马哨聚之地。赵匡胤蹿山东,理之宜然。不知为啥,莱州那么多关于宋太祖的传说。

从海神庙遗址出来,远远就看得到海草房,所以第二站,看看莱州的海草房

第二站,海草房

村路上,一群羊远远彳亍过来,还有一个手持羊鞭笑容可掬的大爷。看我开车过来,早早的让羊去绿化带吃草。看我停车拍照,还问我“拍上啦?买见过羊啊?”嗯嗯,我确实买见过羊!

这个村是海庙于家,村里的海草房保存的比较完整,走进去看了看,比之前的海庙姜家的好多了,不但完整而且还有不错的保护措施,给弄了个衣服穿上了。

从剥落的墙皮里,还能看到石头和泥土。当年说有钱的地主盖房子,石头跟石头之间的缝隙要用米汤和上上好的*泥衍缝。这里的民房可能还没达到这个标准但从雕刻彩绘来看,也挺精致。

莱州海草房跟荣成的海草房有很大不同,个人感觉更高大,舒适性更强。村子里还有的海草房是加固加高过得,能看得到之前的屋脊比加固之前的矮了至少40公分。

上个图比较一下威海海草房。

海草房房屋利用了海边的独特资源,冬暖夏凉,历经百年风雨依然保持原貌,体现了先人的聪明和智慧。但是,如今(年)在长岛,即使是在散存较多的大黑山岛,海草房也很少有人居住了。海草披顶的老房,以前在莱州湾近岸海域也比较多,当地还有"海带趟子"的俗称。在路边拦下一个60岁左右的阿姨,她说这种海草是专门盖房子用的,别说会盖的人没了,这种海草也不多见了。

海草房通常有两面的屋顶,也有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当冬天暴风雪溶化后,雪水可以顺着这个垒垛形的三角形屋顶迅速地向下流去,减轻雪对房子的压力;夏天的雨水可以从这个垒垛三角形上迅速地流下来,不会漏入屋内。从侧面看,荣成和莱州的海草房差别还是很大的。

村里墙上还有关于祭祀海神的宣传画,不出所料,这个村里打算把海草房和祭海文化当成风情旅游项目开发一下。其实也是个好事,用民俗学者的话说叫“活态传承”,只要能保护下来,总是对子孙有一个交代。

出了村子,在公路上偶遇几条整修的渔船。

继续向第三个目的地出发时,还经过一条铁路。一直没有在铁轨上拍张照,今天竟然实现了。

第三站——西山张家毛纪墓

毛纪是谁?

毛纪,(~)字维元,掖县(今莱州市)城里人,历任明朝重臣侍学士、学士、户部侍郎,正德十年()由吏部左侍郎升任礼部尚书,旋迁户部尚书,十二年兼东阁大学士,辅佐皇帝处理*国要务。正德十二年(年),毛纪升为东阁大学士,参预机务,与杨廷和、蒋冕等人共赞大计。明武宗驾崩后,商定从湖北安陆迎武宗叔叔的儿子朱厚熜继皇帝位,是为世宗嘉靖皇帝。世宗即位后,叙定策立之功,加毛纪伯爵,毛纪辞免。世宗的即位,带来一场很大的*治风暴,即明朝历史上有名的"大礼议"。杨廷和以人伦大节为理由坚执不从,世宗因此免掉了他的职务,毛纪升为首辅。毛纪与杨廷和意见相同,世宗一气之下,不管廷臣反对与否,断然宣布去掉"本生"二字,称孝宗为皇伯考。此令一下,有多个大臣去午门跪争。世宗大发雷霆,全部关进锦衣卫,次日逐个廷杖,当场打死16人。毛纪等内阁辅臣请求宽恕这些大臣,世宗将他大骂一顿,说他"要结朋*,背君报私。"毛纪上疏自明,并请求致仕、归里。世宗正在气头上,答应了他的请求,许他休致归田。

重点来了!他死后,《聊斋志异》里竟然有了他的绯闻——《姐妹易嫁》,其实就是一个讽刺嫌贫爱富的正能量故事。不过说实话我是先知道《姐妹易嫁》后知道毛纪这人的。

来,来一段吕剧听听。

听完我们就去看毛纪墓。

毛纪墓在小山坳里,从西山张家村里是看不到的,车开到山坡差点掉沟里。最后在热心村民的指导下,找到了正确的上山路。我还载了大叔一程。路上大叔用标准的莱普跟我攀谈,说他去山上看看岳父,再回家吃饭。等我到了毛纪墓的山脚,才发现,他岳父是住在公墓里……正确的理解是:他去祭拜一下岳父,再回家吃饭……天真冷,我冷汗都出来了。

毛纪墓铁将*把门,只能从门缝里拍几张石羊石马,据记载这是明代的文物。还有两只石马搬到了隔壁公墓的墓道上,还是不拍了,至少人家也是给内阁大学士站过岗的马。墓园冷清,隔壁公墓倒是人来人往的不少,过年了,还是有家人祭拜的好。

从墓园后面小土坡望进去,前面是祭厅,后面就是陵寝了吧。记得在泉州,看到施琅墓道碑,离陵寝十里就有一个,气派极了,毛纪就差远了,村里人都不知道。回去路上,心里颇有点闷闷的。

看完毛纪,下午回烟台了。还没逛够,停车之后,去所城里走了一圈。

最后不是结尾的结尾——所城里掠影

所城里,烟台的名片式建筑,从去年春夏就封闭改造,一直到现在,都没开放。晚上的所城里太安静了。隔壁就是万达,再远一点就是世贸百货,霓虹灯闪闪烁烁,映衬的所城里的小巷子很暗,很没落。

小商店,还挂着红灯笼。这样的小门脸大约十几年没见到过了,小时候,拿了零用钱,就去买皮筋糖。柜台总是油乎乎,还有散装的酱油醋的大罐子,经常散发着腻腻的霉菌的味道。

所城里的中央大街。

以前一度觉得这条街很长,因为晚上经过的时候,总会有穿着暴露的姑娘站在路灯下,还有小巷子里的粉色日光灯,让人不好意思看,又不好意思不看。还有旁边的酒吧,也是昏昏暗暗的,每次经过,都怕遇上喝大了的小青年。可现在,这里又太安静,偶尔出来一个倒垃圾的居民,还觉得挺突兀的。希望这里重新开放的时候,能有点人气,热闹点幽暗的小巷子,只有路灯。旧房子的墙,我总是看不够,觉得石头上的花纹怎么那么漂亮。

出了所城里,就是这个焖子,这个阿姨做了二十几年焖子,算是烟台的招牌小吃。可是我还是觉得当年在大马路的路边摊吃过的焖子最好吃。大马路翻修一新,焖子的味道就不一样了。

今天这趟,从祭海到吃焖子,其实也能说得通,祭海是把好东西给海神吃,焖子是把好东西给自己吃……过年嘛,不就是吃嘛。

海岱学馆

行走烟台

感悟历史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千年一都会海岱有神州东莱半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