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积山
#四大石窟之一
麦积山石窟是丝绸之路上的大型石窟寺。是中国石窟北朝石窟的代表窟群之一。因位居丝绸之路要冲的地理位置,麦积山石窟既受到来自于西域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中原地区以及南方地区文化的影响,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雕塑和壁画艺术风格。同时,以其明显反映中国佛殿建筑形象的石窟形式、最早期的经变画等,影响广泛,是丝绸之路佛教艺术自东向西影响的转折性阶段重要遗迹。
位于渭河谷地的甘肃省天水市(秦汉称“上邽”;三国以后称“秦州”、“成纪”),无论从自然地理或是从人文地理上看,都是一个很重要的地区。山峦迭嶂,是*河与长江两大水系的分水岭。在天水市东南45公里的麦积山,就是这分水岭上的一个山头。它的垂直高度为米。
天水是秦国最早开拓的地区之一。汉通西域以来,天水是长安去西方“丝绸之路”的重镇,历唐迄宋而不衰。西控羌、氐,南下梁、益,形势险要。
■麦积山
麦积山是一座状如麦堆的孤山,石窟就开凿在山体西南、南、东南三侧的垂直峭壁上,最上层石窟下距地面70米以上。上下栈道有十余层。山顶还有隋代古塔一座,高9.4米。现存窟龛个,造像主要是彩绘泥塑,只有少量石雕,总计余躯。洞内壁画,约计多平方米。
最早的纪年
麦积山已发现最早的纪年造像记是“大代景明三年九月十五日”(公元年)的张元伯造像记(窟)。《魏书》卷云:正光中(公元—年),北魏命魏子建为东益州(今四川略阳)刺史,他以恩信招抚众氐豪,“风化大行,远近款服,如内地焉”。氐人的“风化大行’,似亦包含佛教的发展。麦积山遗存的石窟中,北魏晚期(约—年)窟龛数量骤增,似亦与此有关。
■第78窟(麦积山现存最早洞窟之一)正壁和西壁佛坐像
■第窟北魏
■第4窟
■第4窟金刚力士
崖阁式石窟
西魏北周时代,麦积山兴造了一批模仿中国传统建筑形式的崖阁式石窟,规模较大。大都督李允信出资营造的“七佛阁”,可能是位于东崖最高处的4号窟。此处距地面高约50米,临绝壁凿出八柱七间的殿堂式崖阁。柱内为高敞的前廊,廊顶雕平棊藻井。前廊后部,有七座并列的大窟,平面皆呈方形,盝顶。惜各窟内除影塑为原作外,塑像均经后代改塑。
麦积山北周时代的壁画是在散花楼上七佛阁(4号窟)的上端,共有7大幅,每幅四身伎乐飞天。飞天身体外露的面、手、足都是薄浮雕,其它部分如衣服、飘带、乐器等则是彩绘的,表现得特别生动,妙趣横生。
■第4窟“薄浮雕飞天”
中七佛阁(9号窟)是依山凿出七个大龛。每龛都有装饰精美的龛楣,上方的横枋两端,刻出二龙或二象,口中含着串珠、玉佩、悬以宝幢,横枋下刻出莲瓣纹或三角流苏,施以帷幕;龛柱外侧,有二身手持兵器(剑、瓜、金刚杵等)的神王护卫。龛前有木构建筑。
千佛廊(3号窟)依山雕出六列千佛像,像前的长廊作人字坡顶。此期大型窟龛多造“七佛”,配置弟子、菩萨像。西魏以来的造像,风格渐变。佛像肉髻低平,颈短肩宽,面相方圆丰满,体态硕壮,腹部略突起,衣纹宽疏,一反北魏后期的“秀骨清相”之制,为隋唐时代“丰腆为度”的作风奠定了基础。
■第3窟
造像艺术
麦积山造像艺术有其独得的成功之处。在北魏末期的造像中,首先引人注目的是一部分薄衣透体的佛像和菩萨像的塑造:右肩偏袒,衣裙贴体,衣褶为划出的浅浅的凹线,颇能见到体魄之美。
窟左右壁的外侧,是一个童男和一个童女,形象逼真而非常可爱。窟左右壁转角处的弟子与菩萨,似在喁喁耳语、互相联系的富有表情的姿态,达到了艺术上传神的妙境,相当成功。窟正壁的佛像背光中,飞天皆围绕着坐佛而飞翔,结合紧密,这是在长期艺术实践中创造成功的富有表现力的形式。
■第窟童男童女像
■第窟正壁左侧
文章节选自温玉成专著《中国石窟与文化艺术》,图片来源于网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