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座故城历史变迁
历史上的临贺故城城址有三座,其中大鸭村是第一座,洲尾城址是第二座;第三座则位于河西街的高基古城址,是目前保留较好的故城城址。1
1河东大鸭村旧县肚城址位于大鸭村野鸭寨的古城遗址当地人叫旧县肚,即旧县城之意,是汉武帝设临贺县时最早建筑的古城。夯土城墙仅遗存北墙和东墙南半部,残高1.5米,宽3至4米,南墙外40米处即为贺江古河床,低于城址10米,城内地势平坦。据考证,大鸭村旧县肚原来的城墙为夯土墙。现在仍有板筑城垣,但大部分被建起的民房所覆盖。大鸭古城遗址早期是由南越王赵佗建的,当汉武帝平了南越以后就地改造,把大鸭这个旧县肚改成了临贺县的县城。由于大鸭这个县城离贺江太近容易被洪水冲崩,所以第二次搬迁就搬迁到了两河交汇处,现在叫做长利村洲尾的那个地方,因此我们把它叫做洲尾城址。1
2洲尾城址东汉初,县城迁到了临江和贺江交汇的三角洲上,称“洲尾城址”。但由于长期的河水冲刷,现已无法在地表上辨认城址了。年,广西文物普查人员根据典籍记载,在两江交汇的洲尾村普查时,发现一处古城遗址,距大鸭村往东两公里,城址呈方形,四周隐约可以辨认残存板筑土城垣,边长纵横约米,东到鸬鹚船自然村南端,西到临江边。洲尾这个地方它可以一个城控制两江,把临江、贺江全控制起来,控两江还管三省,就把湖南、广东、广西全给管住了,但是这个地方地势太低,所以它后来就搬到一个更高的地方——高基。1
3河西城址(高基城址)临贺县城于东汉中晚期因洪水被迫再一次搬迁,筑城于今临江岸边的河西街。俗称河西城址或高基城址。高基古城是广西目前发现的西汉四大城址中唯一保存完好的古城,也是迄今为止国内考古发现中保存最完好、地面规模最大的汉代古城墙。此后直到年县城迁往八步,这里一直是贺州的*治文化中心。至此,连同贺街镇幸存的河西古城,贺街镇境内共发现了旧县肚、洲尾和河西(包含高基遗址)三座城址,其中以河西古城范围最大,东到临江,西到西南村,南至文笔塔,北到贺街大桥北侧。古城包括东汉古城遗址和南汉至明清古城遗址两部分。
根据古代典籍记载以及出土的文物推测:汉元鼎六年,朝廷设置临贺县,县治选择在南越国时期修建的大鸭村旧县肚,当时面积仅约3万平方米。汉武帝元狩五年,开辟了海陆丝绸之路贸易,南来北往的商贾和民族迁徙,使地处粤楚通衢和海陆丝绸之路要塞的临贺县经济繁盛,人口暴涨,于是搬迁到距旧县肚往东的两公里处建立新城,城址扩建到了万平方米。东汉时期,搬迁到今天河西古城。到三国孙吴*武五年设置临贺郡时,临贺县治所仍在河西古城。隋唐以后,临贺县和临贺郡时兴时废,时而有县无郡,时而有郡无县,因此临贺县和临贺郡治所在河西古城,大鸭村古城因为过小,因此逐渐废弃,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位于南岭版图上的贺江,如同贺州一部流淌的千年史书,它见证了临贺县和临贺郡“远洋千帆过,商贾百万家”的繁华与荣辱变迁。小结
那些远洋的风帆早已远逝,潇贺古道没有了昔日秦皇汉武的雄风,繁盛一时的大鸭村旧县肚和洲尾古城淹没于荒野,静静地尘封于贺江边,只留下一堆堆夯土城墙在风雨中傲然挺立,等待慕名而来的人们去解读。
1
延伸阅读:
文化贺州历史变迁(一)文化
贺州历史变迁(二)每一座城都是一本故事书,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知道你读完贺州的历史变迁、他的故城址变迁,有何感受?欢迎小伙伴们留言区留言讨论你的感受~更多赛事资讯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