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朝初叶,今天的菜乡寿光属古斟灌国。斟灌乃夏帝仲康所封侯国,斟灌故城即其统治中心所在地。
一、关于古斟灌及斟灌故城
据清嘉庆五年(年)《寿光县志》
斟灌故城今属寿光市洛城街道,从目前寿光市的版图上看,其址位于该市最东边,东界寒亭区高里街道南孙社区。在斟灌故城所在位置及周边,今有东斟灌村、西斟灌村、斟灌城里村、斟灌城南村、南城西村和北城西村等6个村子。这6个村子均与多年前的古斟灌城有关,村名亦大致依据各自所在故城的方位而命名。
故城一带的百姓对斟灌故城有着普遍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他们津津乐道于斟灌故城的沧桑历史,并为居住在这片承载了厚重历史的土地上而自豪。
据东斟灌村老人讲,古斟灌国是夏初的诸侯国之一。斟灌、斟鄩实则是两兄弟,他们都是启的孙子。当初大禹治水成功后,天下安定下来,九大块成片的高地就被划分为“九州”,斟灌、斟鄩皆在青州范围内。后来,启把一部分当初跟随他父亲治水的高手也安置在了斟灌和斟鄩。古斟灌的国土大致在云门山以北,渤海以南,东西大致在今天的白浪河和淄河之间。尤其是斟灌这一名称,其地理位置一直比较固定,自古至今从没变过。斟灌、斟鄩后来先后被寒浞父子灭掉。多年以后,少康中兴,但重新恢复二斟当年的气势已无可能,于是少康就下令在云门山以北的大地上广建禹王庙,以纪念祖先大禹的丰功伟绩。传说东斟灌村历史上的禹王庙也肇始于此。
关于斟灌故城的形状和大小,当地人普遍认同东西、南北各2公里长的说法,也就是说,历史上的斟灌城是一座“方城”。古斟灌城四周原先有土质城墙,四面城墙的具体位置是,北城墙:西起西斟灌村西头,向东延伸2公里至东斟灌村南北轴线;东城墙:北接北城墙,沿东斟灌村南北轴线向南延伸2公里(如今仍残留少许);南城墙:位于今天的斟灌城里村和斟灌城南村之间,东接东城墙,向西延伸2公里(此段城墙如今尚残留百余米);西城墙:自南城墙西首向北延伸至西斟灌村西头与北城墙相接,长度也为2公里。
历史上的斟灌城墙高大厚实,易守难攻。据称,城墙底基从内到外宽达40米,墙高8米。至于它的厚度,据当地老人说,城墙的顶部是最窄处,但仍可以并排着跑开三辆马车,想必至少也在8米左右。
二、关于斟灌古城墙的传说与现状
(古城墙)
斟灌古城墙在历史上曾多次重修,后来村里为防盗匪,部分墙段还被借用作围子墙。如今,古城墙已所剩无几,但关于它的传说却十分精彩。
1、神助修墙的传说
斟灌城墙是由当时的民众夯土而成,那时候没有大型机械,筑墙全靠人力。传说当时人们累死累活地干,一个白天也只能夯实10厘米左右的一层。后来人们惊奇地发现,头一天人们筑完一层,经过一夜时间,第二天会自己长出一层,厚度也是10厘米左右。人们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便认为那是冥冥之中有神仙在帮助他们筑墙,是天意。
另外,传说筑城的土也并非取自本地,而是来自西边的临淄,所以又叫做“临淄土”。这种土颜色稍黑,“竖劲(意即劲道)”强,能够很好地抵御雨水的冲刷,非常适合修筑城墙。
2、古城墙角上的四个宝库
传说古斟灌国修城墙时,曾在城墙的四角各修了一个宝库。这四个宝库分别是:西北角的珍珠宝库、东北角的金骡驹、东南角的金公鸡和西南角的钱库。四个宝库各有故事——
西北角的珍珠宝库: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年春节,东斟灌村有个姓罗的后生大年初二与媳妇一起去老丈人家里拜年。中午,在老丈人的盛情款待之下,年轻后生不免多喝了几杯,结果不胜酒力的他就喝醉了。媳妇看看丈夫一时难以醒酒,就照料他在娘家睡下了。冬天日短,下午的时光一晃而过,眼看着天色向晚,年轻的媳妇又不忍心喊醒正在熟睡的丈夫,于是自己就先赶回了东斟灌村的婆家。
年轻人一觉醒来已是夜幕降临,知道媳妇已独自先回去了,于是他便匆忙告别岳父岳母,快速往家里赶去。斟灌城西北角是他回家的必经之路,当他走上那条路后,远远地就发现路边有一大片秫秫地,地里的秫秫看上去红彤彤的即将成熟。年轻人感到很诧异,心想,这大冬天的,也不是秫秫生长的季节啊。夜色朦胧中,他怕自己看走了眼,于是就走进地里连摸带看,最终确定是秫秫无疑。
年轻人碰到这种奇遇,很想在第二天讲给大家听听。但他也考虑到大家肯定不会相信,于是他打算掰下两穗秫秫捎着,可那样做就成了偷人家粮食了。思忖再三,他折衷了一下,只撸下了一些秫秫粒装进了衣袋。他想,如果到时候大家不信,就当场拿出来给他们看。
到了第二天,他在大街上碰到朋友们,就把昨天晚上的这个经历讲给大家听。果然不出他所料,大家都以为他在胡说八道。为了证明自己所言非虚,他把手伸进了衣袋。可是,更加让人出乎意料的事情出现了:他掏出来的秫秫粒全都变成了明晃晃的珍珠!这时,年轻人突然意识到,原来昨天晚上自己走进了传说中的“珍珠宝库”了。
东北角的金骡驹:据传,东斟灌村曾有一姓耿的老汉,在一个夏天的夜晚,因为天气十分闷热,于是他吃罢晚饭后,就拎着一个马扎,手拿一把蒲扇,出门来到冢子(即寒浞冢)前面的空地上乘凉。
在浓浓的夜色中刚坐下没多久,他就突然发现前面不远处出现了一匹小骡驹。那骡驹长得非常漂亮,体型匀称,皮毛光滑,行为机警,动作灵活,浑身上下仿佛罩着一层光环。老汉年轻时干过车把式,一见到这匹活泼可爱的小骡驹就喜欢上了。他不由自主地站起身来,走到骡驹面前开始轻轻地抚摸它,小骡驹在他的抚摸下显得很温顺。老汉越看越喜欢,就搂着骡驹的脖子把它领回了家。
进了院子,老汉立马弄来一些上好的草料对它进行饲喂,最后还饮了它一大盆水。喜欢归喜欢,可老汉并不是个贪财之人,等慢慢稀罕够了,他就觉得这骡驹毕竟不是自家的牲畜,据为己有显然很不道德,于是他便把骡驹重新领回了发现它的地方。夜色中,老汉一松手,随着一道金光闪过,那骡驹一溜烟便不见了。骡驹消失的刹那,老汉也突然醒悟了,原来他遇到了人们常说的斟灌城东北角的金骡驹。
东南角的金公鸡:传说在斟灌城的东南角住有金公鸡,这些金公鸡有时晚上也会叫,人们从附近经过时偶尔会听到几声鸡鸣,但却从没有人看到过。
有一年春天,附近村里的一个妇女在城东南的田地里挖野菜,她挖着挖着,突然发现有一只小鸡仔在田垄里刨食吃。那妇女大喜过望,心想把小鸡仔弄回家养起来也很不错,于是她菜也不挖了,开始在地里追那只小鸡。为了尽快捉到它,那妇女不惜弄得满身是土。经过几个回合下来,妇女总算把小鸡捂在手下。可令人意外的是,等妇女翻开手掌的时候,小鸡不见了,出现在手下的是一个*灿灿的金元宝。妇女高兴至极,赶紧带着元宝回了家。
也许是外财不该贪,回到家里后,妇女那只曾经捂住小鸡的手就开始发疼发痒,第二天情况越来越严重,并且开始溃烂生疮。手上一生疮,就严重影响了妇女做家务,她很着急,可是弄了好些药也不见好转。治疗手疾使家里的开销不断加大,眼看着家里越来越穷,妇女最后不得不把那只小鸡变成的金元宝卖掉,换了钱继续抓药治病。
说来也奇怪,自从开始用卖元宝换来的钱抓药后,她手上的疮就开始一天天的好转。终于有一天,最后一点钱也花光了,她的手疾也奇迹般的痊愈了。这时候,妇女也明白了外财不能贪的道理,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西南角的钱库:传说附近村里有一个老汉,一天清晨起了个大早外出拾粪,当他经过城墙西南角的时候,突然发现墙角上有什么东西明晃晃的在闪光。老汉好奇,就赶忙爬上了墙角去看。这一看不要紧,可把老汉惊呆了,原来墙角上密密麻麻地摆满了钱币,有金币,有银币,还有铜币……
其时天刚蒙蒙亮,老汉看看四下里没人,就开始俯下身子用两只手堆拢,他想堆起来后全部带回家。可是钱币太多了,两只手根本就堆不起来,于是他急忙跑回家拿上耙子和袋子又赶了回来。他开始用耙子搂,这样显然比用手方便多了,可是搂着搂着天也就亮了。这时,地上突然出现了一个洞,钱币纷纷向洞里漏了下去。老汉眼看着即将到手的钱就要化为乌有,赶忙拿过粪筐去堵那个漏洞,可还是晚了一步,钱币全部漏进了洞里。
老汉大失所望,正在垂头丧气之际,突然从墙里面传出了说话的声音,似乎是一个人在向另一个管事的汇报工作:“晒完钱后,有个人帮咱们收了起来,除了我给他的两枚赏钱,咱一个子儿也没丢……”这时老汉知道自己遇到了传说中的钱库了,可赏给自己的两枚钱又在哪儿呢?他四下里寻找,最后终于发现在他耙子的其中两根齿上,分别有一枚铜钱穿在上面。
3、斟灌古城墙的现状
总体看,原先高大厚实的斟灌古城墙现在仅剩下了南城墙的一段和东城墙的一小部分。南城墙位于斟灌城里村村南,目前看上去只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土岭子,长约米,高3米左右,底部宽6-8米。土岭上下,尤其是顶部长满了杂草、荆棘。因为倾塌严重,年久失修,已经丝毫看不出当年的宏伟气势。
据当地百姓讲,城墙的损毁以上世纪70年代最为严重。计划经济时期,生产队每天垫牲口圈需要大量用土,就安排社员去挖城墙,城墙土敲碎后干燥细腻,非常适合垫圈。其他方面的用土,也经常到城墙上去挖,致使墙土大量流失。当年,生产队里还在南北两条城墙上分别掏了许多洞,用于储存过冬的地瓜种,这也对城墙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损坏。据村民回忆,除了目前仅存的这些土岭子,北城墙是最后从人们视野中消失的。剩下的这几段城墙,前些年也遭到过不同程度的损坏,因为人们紧靠着它种地,所以为了扩大耕地面积,就不断地向它掘进。加上长期以来一直保护不力,城墙就逐渐减少,直到变成今天看到的这个样子。
在现场还看到,南城墙外侧是一条近20米宽,约0.8米深的旱沟,里面被种上了麦子。据当地百姓介绍,这条沟就是历史上南城墙外的壕沟,相当于一条护城河。此沟因为多年淤积,也已不像传说中那样深。计划经济时期,农业兴修水利,曾将此沟进行过疏浚,并向东接入了崔家河,以利农业灌溉。此沟在当地还有一个名字,叫做“斟灌沟”。现在,斟灌沟已经失去了灌溉作用,沟底被整平,种上了庄稼或树苗。
(斟灌沟)
南城墙内外两侧,现在均是大片的麦田和当地百姓的蔬菜大棚。城墙所在的位置,与斟灌城里村之间还有一段距离,由此可以推断,现在的城里村并不比当时内城的规模更大。
除了南城墙外,东城墙也还存在一小部分,所存部分并不与南城墙相连,远远看上去,更像是顶上长满了杂草的一个个大土堆。
(本期编辑:青青来源:湛氏家族古今志)
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