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郧
古国名
郧,汉南之国也。《说文》:今湖北省安陆市。春秋时为楚所灭。
古地名:郧,古地名,春秋邑地,古代属江苏如皋,现江苏海安县城东镇境内。《辞海》
二、郧国
郧国,亦作鄢国。西周时期封胃的南方近楚小国之一。统治地域,在今湖北省安陆县一带地区,与今应山,京山,孝感、云梦、应城,随州等市县接壤。
相关典籍记述
《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于蒲骚。其中:郧人,即此郧国之人。考安陆县,为汉所置。西周。春秋时期为古郧国,故域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北。何时移今治,旧志皆不详。
《杜注》:郧国,在江夏,郧杜县东南有郧城。即此.考郧杜县,为西汉所置,至西魏废。其治所,在今湖北省京山县,与安陆县西南接壤。郧国建都,在今湖北省安陆县城.本春秋郧国都城。
《括地志》:安州安陆县城,本春秋郧国城。即此。相传楚昭王十年,吴入郧,昭王逃云梦走郧。即此。又《通鉴》晋太元八年,符坚大举伐晋,慕容垂拨郧城,亦即此城。郧城,因郧水而名。故址即今湖北省安陆县县城。到春秋后期,郧国被楚国并灭。
附注:
蒲骚:春秋时郧国之邑,故城即今湖北省应城县西坊的古蒲骚缄。《左传》桓公十一年:郧人*于蒲骚。即此。《杜注》:郧邑。后魏于此置浮城县,隋废。
郧县:汉为长利县,晋置郧乡县,元改置郧县,清为湖北郧阳府治,民初属湖北襄阳道。
郧城:春秋时期郧国都城。故址即今湖北安陆县县城。
江夏郡:为汉所置,在今湖北云梦县东南。《元和郡县志》:云梦县东南有江夏故城。
古郧国早先一直活动于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其后裔的一支曾一度迁移到今湖北郧县一带,当楚君熊渠初伐庸国时,还并未提及伐郧的事情。古郧国在今郧县活动的时间,起码应在《左传》桓公十一年(前年)之前,因为之后的郧国已地处今安陆市云梦县一带并在此灭国。而后郧子主动或被动地迁徙到今湖北安陆云梦一带,最终于春秋初期被楚国所灭亡。
纵观与郧国关系密切的楚国历史,在楚庄王之前与郧国有关的史记有:
《左传.宣公五年》楚若敖(楚第十三代第十七位君主熊仪,前年/前年,前年在位)娶郧国妻子,生次子斗伯比。斗伯比其人的艳事涉及郧子,斗谷于菟出生。楚武王沈鹿(今湖北钟祥东)会盟(前年)有郧参加。公元前年,楚国完全取得了在汉水以东的霸主地位。次年(前年),楚武王征伐绞国(偃姓,地望不详,一说在今郧县西北,一说在今丹江口市习家店一带),责问绞侯与郧国(今郧县)合谋袭楚之罪(据《春秋左氏传》(桓公十一年)和(桓公十二年)记载)。
又次年,楚征伐罗国(先在今房县,后在今宜城市,灭国后迁往沿江地区)。楚庄王熊旅(楚第十九代第二十五位君主熊侣,一名熊旅,春秋五霸之一,前年前年秋季在位)及其父亲楚穆王伐糜绞和庸,到达今郧县境。这也是楚国北上东进之前,稳定西北西南方向的一段关键时期。
一百年之后,与郧国有关的史记则有
楚平王(熊居前年—前年九月在位)次子公子建系郧女所生。楚昭王熊壬(芈轸,熊珍)(?-前年)被吴*追赶,向东逃亡到云梦泽和郧国(前年),楚昭王曾经在郧国避难,特别要说明的是:此时的郧国国君已经不是姬姓了,而是斗姓的,不主张杀死熊珍的,与楚关系亲密的郧国公斗辛了。《说文》则记载曰:郧,汉南之国也。迁到东南地面上的郧国,成为了楚的易地而建的属国,《括地志》及《元和郡县志》皆认为今湖北安陆云梦一带为古郧国所在。安陆市至今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左传》桓公十一年》杜预注: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则在今湖北沔阳县境(今名仙桃市)。距离今安陆市云梦县一带不远。
纣时西土八国并没有郧国参加,西周初年所建之国,地处淮汝,今河南省宝丰县境,后迁入郧县的一支建立的郧国,亦可纳入汉阳诸姬的范畴。沈鹿(今湖北钟祥东)会盟国家都是一些楚都丹阳周围的方国,春秋前期,参加过楚武王熊通的沈鹿会盟的郧国,最终绞国(前年楚伐绞)灭亡之后,郧也为楚所灭,时间应该在前年到前年左右。
三、郧国:从传说走向信史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涢水》载有:辽水又西南流,至安陆县故城西,故郧城也。据此可知,郧国故地在今安陆。此外《括地志》、《元和郡县志》、《读史方舆纪要》、《春秋大事年表》等亦有相同的记载。安陆至今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
郧国为祝融氏陆终后裔。史载陆终有六子,依序为昆吾、岑胡、彭祖、郐人、安、季连。其中老四郐人名莱言(又称求言),妘姓,被尧封在郐地(今河南新郑、密县一带,前年为郑武公所灭)。据何光岳《楚灭国考》载:云商末周初之际,妘姓郐国因不愿臣属商朝,有一部分居民南迁到汉水之东的大洪山安陆和京山等地,便以族姓妘作国名。周初受封为子爵之后,乃去姓妘字的女而加邑旁,成为郧子国(郧字又作云阝)。据《水经注》,大洪山为涢水之源,也叫涢山,郧国所傍的河流名涢,是郧字由从邑被改成了从水。(注:涢水是汉水东面最大的一条支流,流经随州、安陆(涢水流经安陆段称府河)、云梦,至应城与云梦交界的虾咀分流,西支经汉川北部至新沟注入汉水,东支由云梦入孝感之澴河至武汉谌家叽注入长江。)
郧国在汉水东立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至晚在西周初年已迁徙至安陆一带。据《左传》记载:鲁桓公十一年,也就是楚武王四十年(前年)的春天,楚武王命莫敖屈瑕与贰(今湖北广水)、轸(今湖北应城西)两国结盟。地处贰、轸之间的郧国(今湖北安陆)为阻遏楚国势力东进,在其邑蒲骚(今湖北应城西北。因湖中盛产菖蒲,轻风吹拂,蒲叶发出萧萧之音,因而得名)集结兵力,准备联合随(今湖北随州)、绞(今湖北丹江口西北)、州(今湖北洪湖东北)、蓼(今河南固始东北)之*攻楚,以破坏楚与贰、轸两国的盟会。屈瑕采纳斗廉的建议,率部分兵力驻于郊郢(今湖北钟祥),作好抗击五国*队的准备,另遣斗廉率精兵夜袭蒲骚,大败郧*。其余四国慑于楚*之威,不敢轻举妄动。楚遂完成与贰、轸两国结盟,将其势力推进至清发水(今涢水)流域。蒲骚之战郧国惨败,一部分居民不得不向西北迁徙到今郧县定居。据明代《郧台志》和清同治《郧县志》记载,在郧县城东南五里又有沄洲,因沄水而得名。沄水当是因郧(云阝)人曾居住于彼而得名。
我们不妨作如下推测,今丹江口习家店境内的绞国曾加盟以郧国为首的抗楚联*,这表明绞国与郧国的关系非同一般,因此在绞国*队将战未战而撤出战斗的同时,一部分郧国居民也跟随撤退到郧县境内,并在绞国西面的郧县定居下来。《十堰方国考》一书亦有相同的记载,郧国是一个古老的方国,历经尧舜禹、夏商至西周末,早先一直活动于今河南新郑县一带,其后裔的一支曾一度迁移到今湖北安陆一带,后再迁至今湖北郧县一带。
郧国亡于何时?据《元和郡县志》载有安州安陆,春秋时郧子国。后楚灭郧,封斗辛为郧公,即其地也。可知楚灭郧后至迟不晚于楚共王八年(前年)。郧国灭亡后,据说一部分留在原地的遗民,曾参加了前年吴破楚郢之战,后吴*在秦楚联*的打击下败退,吴国便将郧国的遗民,迁至今江苏如皋县的滨海之地。《春秋哀公十一年》公会侯宋宣瑗于郧即指此地。郧国灭亡后,后代子孙以国名为姓,共分出四个姓,云,郧,芸和员。
有必要说明的是古安陆包括今汉川、孝感、*陂、汉阳、安陆、云梦、应城、京山等八县市(见《湖北省建制沿革*秦汉郡县》),因《水经注》曾载有(郧城)因冈为墉,峻不假筑的地形地貌与今安陆城不相符,佐证《春秋大事年表》中:云阝、郧、云三字通用。郧国故城很可能在今今安陆相邻的云梦境内。据《左传.宣公四年》载:斗伯比在郧国时与郧子之女私通,生下了斗子文,郧夫人使弃诸梦中,引西晋杜预注释:云阝或郧。梦,泽也。江夏安陆县城东南有云梦城,而杜预所言云梦城即今云梦楚王城,该城为西周至魏晋沿袭使用的古城遗址。这从国家文物局主编的《中国文物地图集*湖北分册》,将秦汉魏晋六个朝代的安陆县治所都标志在今云梦城,南朝南司州安陆郡才标志在今安陆市可见一斑。换言之,郧国古城实际上在今云梦境内。
附:安陆的命名
一.安陆境内为古云梦泽,建城时以地势高平少水患为名即安于陆地之意。
二.据云梦睡虎地出土的秦简《编年记》记载:秦昭王二十九年(前年)攻安陆可知在战国晚期,安陆之名已经出现。源于公元前年,秦将白起占领楚郢都后,安陆为秦、楚接壤处,秦人为巩固南方,将此取名安陆,意为安全的陆地。
三.据《左传.昭公十七年》载有庚午,遂灭陆浑,数之以其贰于楚也。陆浑子奔楚,其众奔甘鹿。何光岳据此考证出公元前年,晋灭陆浑后,陆浑的子民逃奔楚国,被安置在郧国故地,意为安置陆人之意。
四、春秋时期的小诸侯国郧国
春秋时期,有个小诸侯国郧国。
古郧国为姬姓武王之穆的小诸侯国,西周初期所封,起先地处淮汝地区,即今河南省平顶山市的宝丰县一带,在历史上属于汉阳诸姬。随着春秋战乱纷起,郧国逐渐南迁,其在史籍《左传*桓公十一年》中有杜预之注:郧国在江夏云杜县东南,即其地理位置在沔阳一带(今湖北仙桃)。
不过,在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年间由魏王李泰主编的《括地志》、以及在唐宪宗李纯元和八年(公元年)由宰相李吉甫编纂的方志《元和郡县志》中则认为,古郧国在今湖北省的孝感市安陆、京山一带。至今,安陆地区仍有郧乡、郧亭、郧公庙、郧城等遗迹。
周简王姬夷三年左右(楚共王熊审八年,公元前年),楚共王开始首先北上攻击汉阳诸夏中比较强大的庸国(妘姓鄠国)、姜姓麇国,一举灭之。在这种情形下,紧邻庸、麇二国的郧国立即有所反应,迅速联合了姬姓随国、偃姓绞国、偃姓州国、已姓蓼等小诸侯国组成联*,并先期将本国的*队驻扎在靠近楚国边境的蒲骚(今湖北应城),试图以攻为守,抢先向楚国发起攻击。
然而,联*中的随、绞、州、蓼等国各怀*胎,都想要别国首当其冲,结果在郧国与楚国接战时,皆迟迟不发动合击,至使郧*寡不敌众,迅速被楚*击溃,郧国即被楚国所灭。按时间推算,郧国是在鄠国(庸国)之后随即被灭。
郧国灭亡之后,随、绞、州、蓼等国也相继被楚*各个击破。之后,楚共王封大夫钟仪为故郧国行*长官,称郧公,而郧国原来的贵族们皆被楚共王迁至故麇国之地郧阳(今湖北郧县),其后裔子孙多以故国名为姓氏,转而分衍为四个氏,分别为:云氏、郧氏、芸氏、贠氏,皆世代相传至今,例如今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贠小苏,就是该郧国贵族之后,其家族世系属于姬姓贠氏,与后世著名的楚国大夫伍奢之子伍贠(伍子胥,公元前?~前年待考)之后裔形成的芈姓贠氏家族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关于郧公钟仪,有一段十分感人的历史故事:
周简王姬夷二年(楚共王熊审七年,晋景公姬獳十六年,郑成公姬睔元年,公元前年),楚国大将尹子重率兵攻打郑国,典乐大夫钟仪随*出征。此战,楚*在当时春秋霸主晋景公指挥的诸夏联*合击之下战败,钟仪沦为战俘。郑国把钟仪俘虏之后,为了转嫁矛盾,就把钟仪转送晋景公,成了晋国的楚囚。
虽然作了阶下囚,并在兵器库里辛苦劳作,但这位钟仪的头颅每天依然高昂,听凭跳蚤、臭虫和老鼠们在阴暗、潮湿的牢房里肆意横行,每天仍然正冠沐面、朝南而坐,遥视楚国、遥拜故乡。一直到了周简王二年(楚共王九年,晋景公十八年,公元前年),被关押了两年之久的钟仪终于得到晋景公的接见。
晋景公有一此巡视,见到了楚囚钟仪,就问随从:兵器库里那个头戴南冠的人是谁?随从回答说:那人是郑国转送来的楚囚。听到随从如此回答,晋景公立即对这个被关押了两年还仍然带着自己国家帽子的囚犯十分感佩。楚国在晋国之南,所以钟仪戴的帽子被称为南冠。
晋景公想了解一下这个长期戴着楚国南冠的囚犯,就下令把钟仪释放出来,并立即召见,以示抚慰。晋景公问起钟仪的家世,钟仪回答自己家世是职业乐师;晋景公让他弹琴,他演奏的是楚国乡乐;晋文公又问起楚共王的情况,钟仪只讲楚共王在儿时的小事和大臣的名氏,但拒不评论楚共王的为人。
后来,晋景公把这些事告诉了上大夫范文子(士燮),范文子感慨地说:这个楚囚,真是既有学问、又有修养,弹的是家乡调,戴的是南方帽,爱的是楚君王,有诚有信,不忘根本。这样的人,应该放他回去,让他为晋楚两国修好发挥作用。
范文子还说,这个人是不背离根本,不忘故旧,没有私心,尊敬君王的表现呀!是仁、信、忠、敏的标志。范文子评价钟仪说:以仁爱对待事物,以信实作为守则,把忠诚贯穿始终,凭明智办理事情,这样的人,无论做什么重大的事情,他都能够完成的。
晋景公本来就对钟仪有些好感,听了范文子的建议后就采纳了,随即释放了钟仪。钟仪回到楚国后,如实向楚共王转达了晋国愿意与楚国交好的意愿,并建议两国罢战休兵。楚共王就此采纳了钟仪的意见,休兵止霸,与晋国重归于好,并敕封钟仪去管理故郧国之地,尊为郧公,其子孙后代世袭楚国伶人(乐师)一职。
后世,就以南冠楚囚喻为大义之举,也特指汉江平原、荆楚大地。
五、郧县
古代
夏时,为豫州之西域。商时,武王伐纣,联合庸、卢、濮、蜀、羌、髦、微、彭等方诸国。郧县西南境内有渚河,古称庸水,属庸国辖地。西周时期为周的疆域。春秋时,楚子伐麇,至于锡穴(今五峰辖地),故为麇国故地。后楚师灭麇国、绞国,郧县境地遂属于秦。
六、郧西
万国归化,载在版图。然,历代久远、分置殊区,称名互异。
椐《禹贡》:郧为雍、梁二州之域,古麇国之地也。春秋鲁文公十一年,也即周顷王三年春,楚子伐麇。《左传》为此有载:成大心败麇于防渚。《杜注》释:防渚,麇地。防,即防陵,今房县。潘崇复伐麇至于锡穴。麇地汉县,就是今天的郧县。考之《御纂春秋》,谓隋、唐、宋时期郧西皆属均州,明成化十二年始为郧阳府治。而上津春秋时属晋,时谓晋阴。战国属秦。卫鞅亡魏入秦,秦孝公以之为相,封之于商,得地六百里,号曰商君,上津即在其中。惠王害怕齐楚交善,张仪南见楚王,说其闭关绝齐,谓臣使秦王献商於之地六百里亦即此地。据史注,商县即秦相卫鞅(亦称商鞅)邑。秦并六国后才设内史、南阳等郡。锡(含郧西、郧县等地)隶南阳,商隶内史。汉武帝建元之际,内置司隶校尉,外置十三州刺史。房、锡、长利、上庸属汉中,隶益州。商隶雍州。西汉末王莽*权改上庸等郡为庸部。东汉以长利并锡,魏明帝分新城之上庸、武灵、巫县为上庸郡,锡魏为炀郡,以商属上洛。西魏以上洛郡为洛州,析商之一部置上津县。隋更长利为郧乡(含郧西中东部和郧县)属淅阳郡,炀帝复商州为上洛,领上津。唐以郧乡属均州,旁有丰利县;复以洛郡为商州,领上津,并隶山南东道。宋并丰利入郧乡,为武当*,隶京西南路,领郧乡。因上津固属商州邑,故隶陕西永兴*路。所以,郧西自古有朝秦暮楚之说。绍兴年间,金人求商而割其半与之,而上津则隶均州。元朝更武当*为郧县,亦属均州,隶襄阳。明朝设郧水驿,属郧县,与上津皆属均州,属襄阳府。至明宪宗成化十二年,抚治郧阳副都御史原杰题建郧阳府。始以郧县之武阳五里,上津之津阳四里设郧西县,隶郧阳府。至清朝顺治十六年始载上津并入郧西。至此,郧西和上津才真正归为一统,而在此前的近一千多年的岁月里,现郧西之版图可谓半楚半秦,分置殊区,各不相干。
(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