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司马公祠因年久失修,摇摇欲坠,抢修之事,亟不可待。富而溯源,思祖敬宗,是我汪氏一族传统美德。今逢盛世,百废俱兴,族人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得天时人和之利,愿我汪氏族人,携千家之臂力,你一砖,我一瓦,出资随喜,倾情修葺。如之共缅圣祖,既光先辈之业绩,以彰其德;亦美人文之环境,以惠其乡。建祠安祖,百年难遇,它是先祖神灵的召唤,更是我们后代子孙义不容辞的神圣担当和光荣使命。修缮司马公祠业之崇高,行之艰巨,需聚全国汪氏族人之心,集全国汪氏族人之力,启全国汪氏族人之智慧。故此,正式向天下汪氏族人发起倡议:敦请汪氏族亲奔走相告,广言宜倡,随缘乐助,广种福田,共扶祈愿,共襄盛举,其庄其德,不伦分文,滴滴充盈天地,点点利益无边,心心普皆回向,十方同归正觉。值此盛缘,仰望万方慷慨德义,祈待勒石以记,流芳后园,其景普天。在新安始祖汪叔举诞辰一千六百周年之际,修缮好司马公祠,族人欢聚一堂,敬奉神像,以告先祖在天之灵!
此次抢修司马公祠,各省市汪氏宗亲捐款名单及金额将刻功德碑并载入汪氏通宗世谱功德榜,犹如载入汪氏史册!抢修纪念汪氏40世显祖汪叔举之“司马公祠”是每个汪氏子孙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捐款联系人及手机号码:
汪利:
汪贤云:
汪中成:
汪氏先祖第一祭祠——司马公祠
一,地理位置和兴建年代
司马公祠,位于安徽省绩溪县瀛洲镇汪华故里大庙汪村西南,登源河西岸。祠前原有祭祀唐越国公汪华的忠烈庙;祠后为唐金岩山脉南伸延脉;祠东山岩下登源河聚水成潭,碧波荡漾;祠西群山起伏,鞍马山奔腾而至。祠址在史称“汪王故城”中心地带,依山傍水,竹林掩映,风景秀丽,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据考证,现存司马公祠始建于宋代太平兴国五年(),明代嘉靖四十二年(),司马公祠与汪公庙同时重建,原汪公庙下堂东二列横梁上书有“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胡宗宪嘉靖四十二年重修”黑色字样。司马公祠祠基比祠前汪公庙高出一米,祠东侧建有三间平房,坐西朝东,用于存放汪公菩萨移像(又称花朝老爷),和供守庙人住宿。
司马公祠建筑为徽派庙宇式,三开间,上下堂,中天井明堂,上堂后向中设龛座,供司马公像,两侧雕花格扇门。整座建筑曾经多次修缮改建,但仍存明代建筑风格,其梁架部分木构件和大门上方的“司马公祠”砖刻匾额为明代嘉靖年间原物。
司马公祠始建年代久远,至今已越千年。现存祠屋建筑也有近年之历史,是汪氏家族当今仅存的最早祭祠,当称汪氏先祖第一祭祠,是汪氏家族建祠祭祀先祖的历史遗存和见证。
二,建祠历史由来
祭祖,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祭祀有庙,按周朝制度,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庙,士一庙,庶民(普通百姓)无庙。
祠,有似于庙。祠是为纪念伟人名士而建的祭祀场所,秦、汉时期便有史料记载。后来逐渐发展为同族人共同祭祀祖先的庙堂场所,由于祭祀规模的不断扩大,祠的建筑规模和使用功能也不断升级,于是便有了宗祠、祠堂。可以说,祠是宗祠,祠堂的刍形。
司马公祠,是为祭祀新安汪姓始祖、唐越国公汪华高祖汪叔举而建。据《新安名族记》《绩溪县志》“乾隆志”和多部《汪氏宗谱》记载:汪叔举,字鹏远,汪氏四十世祖,曾任南朝齐(—)*司马,汪氏后人尊称汪叔举为“司马公”。
清《汪氏通宗世谱·登源洞墓记》载,“司马公初宦新安,过临溪,奇其水,沿溪而入三十里,见登源之胜,喟然曰:‘此陶公牛眠也。’遂辞官侨居登源里,殁葬其境。曰‘汪村’者,公所居也,与墓隔溪。”司马公定居汪村后,人丁兴旺,名人辈出。司马公乐施好善,为人豪爽,享年98岁,逝后葬“白洋坑将*踏弩形”,即今唐金岩山南麓,此处山林为汪氏祖坟山,俗称“汪洋坟”。司马公之曾孙汪僧莹及夫人(唐越国公汪华父母)墓地也在此处。司马公墓今已不在,但墓址可考,详见《汪氏登源藏稿》,墓碑由汪村族人收藏在汪氏宗祠内。唐武德年间(—),汪氏后裔在司马公墓前东侧原登源大道旁边建“墓祠”,祭祀司马公。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因兴建绩北公路,“墓祠”被拆,当时留有“墓祠”地名站牌。
司马公汪叔举传四代,汪华出生。《绩溪县志》“乾隆志”载:汪华于隋末乱世起兵时,曾引弓远射,以箭落处为中心,筑城堡屯兵,史称“汪王故城”。此处东、南、西三面临水,仅北向靠山一路相通。汪华建吴称王归唐后,授封越国公,后人念其功德,并在其逝后,于汪王故城东隅临河处建庙祭祀。据《新安志》《绩溪县志》“嘉庆志”载:宋代太平兴国五年(),汪公大庙扩大规模重建,并在庙后稍高的坡地上建“司马公祠”。据《礼记·祭法》规定:“诸侯五庙,一坛,一墠”。五庙指父、祖、曾祖、高祖、始祖。由此可见,当年在建汪公庙的同时,又在庙后建司马公祠,合情、合理,符合《祭法》规定,是建祠的重要依据。元末明初,庙、祠毁于至正壬辰()之乱,明代嘉靖年间,龙川人兵部尚书胡宗宪主持募集款项,汪公庙和司马公祠又得重建。
三,祠、庙管理与维修
司马公祠与汪公庙自兴建以来,一直由汪华八子俊公后裔和汪村人征收汪氏公产山林、田地税收,募集经费、出资出力进行管理维修。清乾隆三十七年()《汪氏世守宗谱》载:“叔举公始居绩之登源汪村,为新安汪氏始祖,四传而越国公(汪华)生焉。公生九子,惟八子俊生子五人,其三子曰处忠公,生子太微公,世守登源故居“。又载:“自支祖处忠,不忍轻去其乡,愿守先人敝庐,以主司马公墓祀税粮。”这是土地改革前,司马公祠和汪公庙的管理、维修模式。
土地改革时,汪氏所属山林、田地公产被没收,重新分配,中断了祠、庙管理维修经费的主要来源;同时,汪公庙首遭劫难,菩萨被毁;年大炼钢铁时,司马公祠、汪公庙四周林木古树被伐。年,省文化厅曾派人来考察汪公庙的建筑结构(注:此时的汪公庙仅剩最后一进,前四进于同治五年被洪水冲毁),并上报国家文物局,争取维修经费,后因文革而搁置。文革开始,汪公庙又遭浩劫成危房,终于年塌毁。
土地改革以后,司马公祠的权属和功能用途发生了巨大变化,村民在司马公祠内存放农具杂物,原汪村大队及后改称汪村行*村的领导从集体经济中列支款项,经常进行保护性维修,免遭多次*治活动的劫难,得以保持现状,并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汪村大队集体出资元,从县财*局购得该祠产权。年,汪村行*村(村委会)被撤并为村民组,失去财*账户,无条件列支款项,修缮工作无法进行,故形成今日频临倒塌之危状。
年,在汪氏宗亲和汪村村民组的共同努力下,司马公祠已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年7月,县文物局批准了汪村村民组上报的“司马公祠抢救性修缮方案”。现在中华汪氏宗亲会常务副会长汪利,北京越国世家国际文化发展中心理事长汪子明,秘书长汪贤云,副秘书长汪晓俊,中华汪氏通宗世谱办公室汪封林、汪长富,绩溪县大庙汪村花朝会理事会名誉会长汪福琪,绩溪县汪王故城溯源文化传播中心秘书长汪中成等汪氏宗亲募集社会资金的工作正在紧张进行中。我们相信,在全国汪氏宗亲的共同努力下,司马公祠将重现昔日光彩!
(汪福琪于年7月26日)
注:经绩溪县文物局批准,司马公祠维修工程于己亥年七月二十八,公元年8月28日,举行开工仪式。维修工程在汪福琪,汪中成的精心策划、安排下有序进行,目前进展顺利,预计年内完工。
抢修司马一期工程以进入最后阶段,以上捐款名单敬请各位汪氏宗亲核对,如有疑问请联系本人,电话号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