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古镇——张星
胶东古镇——张星视频
在“中国金都”招远市北部,有一个地大物博、山川秀美、文化底蕴丰厚的古镇,这里曾是民国时期招北县*府的驻地,这里是国家级传统古村落最多的乡镇,这里是享誉世界“龙口粉丝”的诞生地,这里是著名“珍珠花”石材的主产地,这里是招远乡镇机械加工的摇篮。这里是甲午战争民族英雄宋清海的故乡,这里是孙其峰、孙墨龙、王阔海等著名书画家的老家......“龙凤峡”、“五截岚子”、“尖尖山”、“美秀顶”、“风喙山”等优美的自然风光,“狗山”、“金山”、“*山庙”、“杜家羊汤”等神奇动人的传说故事,为这座古镇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为了让世人了解这个古镇的前世今生,几年来,老于父子跋山涉水、进村入户,零距离实地现场探寻走访、反复查阅考证史料,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形成了今天这篇近五万字之长,融视频、图片于一体的《胶东古镇—张星》,内容分:概况及历史沿革篇、国家及省级古村落篇、古遗址遗迹篇、明清民国名人篇、著名书画艺人篇、文学艺术名人篇、武侠义士篇、山川风物篇、民间传说篇。下面请耐心地随老于的文字和镜头走进这神秘的胶东古镇——张星.
概况及历史沿革篇
张星镇位于招远市北部,北靠龙口市,南接开发区和梦芝街道办事处,东邻玲珑镇,西壤辛庄、金岭两镇。现有人口7万多人,辖91个行*村,总面积平方公里。该镇年由原张星镇和宋家镇两镇合并,镇驻地设在原张星镇驻地----张星东村。原张星镇在明、清两代属*山乡张星、由基两社,民国初年建区改社为乡后,属第三区。民国二十年改属第八区张星乡。年1月析招远县为招南县和招北县,其中招北县驻地设在杜家村。年招南、招北两县合并后属金山区。年设置光明、火箭两处人民公社。年合并为金山人民公社。年改为张星人民公社。年改设为张星乡。年撤乡设镇为张星镇。原宋家镇自设招远置县以来,即为招属,历数百年而不变;境内区乡历代均有设置,驻地不稳,撤并时有。清属*山乡王曹、大里、川里、阜阴4社,民国初年属第二区,年改属第九区。年5月撤区建乡,设为大里乡、宋家乡,10月改置超美、跃进两处人民公社,11月并为宋家基层公社,年5月改称纪山人民公社。年10月将垛石口后析为徐家人民公社,年3月又并入纪山公社。年3月撤销人民公社改设宋家乡。年11月,撤乡设宋家镇。年1月撤销宋家镇,将其行*区域并入张星镇。
张星镇是“龙口粉丝”的原产地和主产地,享有“龙口粉丝天下第一镇”之誉。张星镇粉丝生产至今已有多年,“龙口粉丝”这一享誉中外的金字招牌也有年的历史,曾在世界上获得国际食品最高奖“金桂”奖。明末清初,张星镇开始生产绿豆粉丝。清嘉庆五年(年),该镇北里庄村开设专以绿豆为原料的粉丝作坊。清道光二十九年(年),该镇徐家村徐登镛与人在招城经营“福聚号”店铺,后其族人先后开设聚泰福、洪泰福等粉庄,收购粉丝运往烟台。清咸丰十年(年),徐氏四大粉庄在香港合设“洪泰”经销店,收购招远产绿豆粉丝,由龙口装船,经香港销往南洋、西欧,将包装物上标以“龙口粉丝”字样,自此绿豆粉丝始有“龙口粉丝”之称。龙口粉丝因丝条细匀、光纯透明、质地韧柔、食用爽口、具有清热消暑的功效,被国内外市场誉为“粉丝之王”。
龙口开埠后,招远人纷纷在龙口设立粉庄,加大外销,使龙口粉丝逐渐享誉海内外,~年代,招远粉丝生产和销售达到鼎盛时期。时招远粉丝生产数量,相当于山东其它各县生产的总和,其中大多为张星境内粉丝户生产。上世纪七十年代初,粉丝生产由作坊向专业厂家发展。上世纪八十年代实现了手工加工到机械加工的飞跃。全镇现有三嘉、珍珠、银斯达、华龙、德字门、聚兴昌、祥珠、银泉、康鑫、宏珠、五星、五洲、康盛、康钧、晶康、三五、一珠、康源、康珠、康宏、龙银、金山等60多个生产厂家,全镇粉丝年产量20多万吨,占全国龙口粉丝总产量的60%,其中70%的产品出口东南亚、欧洲、美洲等56个国家和地区,有12个品牌的龙口粉丝靠质量和信誉多次获部优、省优质产品奖。张星镇也因粉丝生产历史最长、产量最高、质量最佳、出口创汇最多而饮誉全球,称为“龙口粉丝天下第一镇”。
机械加工业也是该镇的传统强项,被称为“机械加工强镇”。该镇机械加工业萌芽于清末民初,那时只是小作坊式的,手工制作一些简单的机械工具。上世纪人民公社化时期,才进入规模化生产时期,尤其是八十年代后,镇办机械加工业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现有东北特钢集团山东鹰轮机械有限公司、烟台珍珠机械有限公司、招远宏昌机械有限公司等为代表的骨干企业40多家,主要产品有一字牌内燃机冷却水泵、鹰牌齿轮、珍珠牌齿轮和塔吊回转支承等三大系列多个品种,其中20多个产品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是全镇重要的经济支柱。
石材加工是该镇另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产业,被称为“石材加工重镇”。据境内北里庄古墓群遗址,羊家、后大里等古遗址考古发现,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石刀、石斧简单的石器生产生活工具的加工,汉代出现石羊、石马、石人等石器立件加工雕刻。自古以来,本镇农村盖房所用石材,全部出自于该镇一代代石匠之手。大岚、北栾家河、丛家、英里、狗山李家、年头宋家、宅科、石棚等村的石材开采加工,更是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成为他们的重要经济支柱。鼎盛时期该镇有石材开采加工企业近家,由于所产石材质优价廉,畅销全国各地及世界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然而石材业的迅速发展,在带来巨额经济收益的同时,也给镇域环境造成了相当大的污染和破坏。近几年来,该镇*委*府充分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本着“青山绿山就是金山银山”原则,加大石材生产环境的整治力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国家及省级古村落篇
徐家: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山东省最美乡村、山东省“乡村记忆”工程文化遗产单位。
位于张星镇*府驻地东北10公里,美秀顶西麓的山谷中,三面环山,居绝壁深壑之左,北依凤啄之灵气,南望罗山之清幽。民居沿南北向西子溪东岸铺开,招*公路沿河穿越,地势南高北低,东高西低,宛如一条长龙。南与口后王家毗邻,西与口后韩家交界,北与宅科、川里林家接壤。徐姓,传系明朝开国元勋魏国公徐达之后,长枝明初肇基朱宋。
明成化元年,高祖徐镇怀揣着老祖宗传下来的遗训,离开定居胶东不久的故乡,翻山越岭几乎找遍半个胶东半岛,终于按前世祖宗所示“见帽安疃,依泉繁盛”定居于垛石口后,故名“口后徐家”,简称徐家,后李、林、刘三姓分别由东北、龙口刘家、奶子场迁入,村名沿用。全村总面积3.5平方公里,村庄占地亩。现有居民多户,多人。该村保存有明清、民国古民居79栋,融合京式风格、东北风格、胶东风格为一体的徐天华四合院至今保存完好无损,堪称明清民用建筑的精华。
川里林家: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位于张星镇*府驻地东北12公里处,东与仓口陈家相临,西与宅科交界,南与徐家接壤,北与界沟姜家相交,辖区总面积3.4平方公里,属山区丘陵地貌类型,村南小河向北流入龙口市境内,村西有招*公路,盛产柿子、板栗、苹果、大梨。
明万历年间,该村林姓始祖儒嘉携妻及两个儿子由老翅林家迁此定居,因处山川怀抱之中,故名川里林家。全村现有居民户,人,有林、王、房、秦四个姓氏,均为汉族。该村落格局及建筑很讲究,也很有特点。多户的村子,穿村的东西大街两条,南北老胡同近20条,中间穿插着若干东西小胡同,这种格局被专家称之为“日字街,月字河”,石板路、石头墙是这里最大的特色。民宅多为抬梁式,屋脊上有做成吉祥花朵的灰塑做装饰。胡同口多设门楼,以“槐树胡同”和“旗杆胡同”最为著名。现保存这种基本完好的长胡同四条,不过除了“槐树胡同”入口门楼基本完好外,“旗杆胡同”相对有些破败,其它二条的大门楼只剩下残垣断壁。老辈时整个胡同从南到北只要两头的口堵住,外人便无法进入,胡同里所有住家的安全得以保证。村子里精雕细琢的建筑不多,但干垒的建筑是其一大特色,鱼骨状的街巷贯穿全村,整个村落布局合理,就地取材,随意自然,与周边的山野气息天人合一,宛如天成。
北栾家河: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位于招远市张星镇*府驻地东北5公里、五虎山西麓河畔,东与丛家接壤,西与山前季家交界,南与段家洼、栾家庄相接,北与大岚村为邻。辖区总面积6平方公里,属山区丘陵地貌。该村东靠五虎山,西依华龙山,靠山邻水,气候宜人。
明成化年间,栾氏祖由*县槐树栾家迁此定居,因处河畔,故名栾家河。年在村西北建水库时,将江家河、汪家河两村并入,村名沿用。年因与当时的栾家河乡(现在的阜山镇)驻地重名,经*府批准,易名为“北栾家河”。全村共有居民户,人。至今仍完整保留着近百座晚清民国时期的传统院落。灰砖灰瓦,青基白墙,其中很多都是北京风格的四合小院,又杂糅着胶东当地的民风特色,是目前胶东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历史建筑门类最为齐全的古村落之一。
北栾家河古城墙是目前山东省境内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整的古城墙,历史上曾经有东、南、西、北以及东南门和西北门总共六个城门,城门一关,固若金汤。当时有诗赞曰:“一进南门雾腾腾,栾家河赛过北京城。”古城墙合计有近米,整个城墙依村势而建,是在充分考虑了地理因素的前提下设计构建的,是整个村庄坚不可摧的防御体系。目前还可以清楚的看见当年的瞭望口,在那些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古老的城墙把整个村子牢牢的保护在自己的羽翼之下,为村民们遮挡了多少的风雨和子弹,站在这瞭望台上,临风而立,体会一下兵临城下,叱咤风云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丛家: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位于张星镇*府驻地6公里的双目山南麓,东与口后韩家交界,西北与段家洼、北栾家河、大岚村接壤,南与年头宋家、灵山郭家、英里、蒋家毗邻,北与石棚、宅科相接。村东、北、西三面环山,属丘陵山区,有大小山峰十几座。群山环抱,沟壑纵横,月牙河由村东北向西南汇入老界河。全村总面积5平方公里,山地、丘陵占总面积的85%。辖区内峰峦叠嶂,林木葱茏,自然风景秀丽,草木旺盛,森林覆盖率达75%。
丛家村历史悠久,据出土文物考证,远在原始社会的新石器时代,这里已有人类聚居。明永乐年间,丛氏六世祖进士丛兰族兄丛皓,因*治原因和明朝初实行的奖励垦荒、移民垦荒、屯田垦荒*策感召,由东莱郡(现文登市)丛家岘迁居此地建村。明万历年间,王姓先祖由大岚村迁入,庞姓先祖普祯于清康熙年间由圈子村迁至丛家村,逐渐形成王家河口与厐家胡同居住区。此后,三姓人世代和睦相处,共同构筑丛家伟业格局。解放后,尹氏学本因给岳父王好礼养老,亦由埠南张家村迁入,与丛家村融为一体。目前全村有丛、王、厐、尹4个姓氏,总人口0余人,丛姓人口占总人口的85%。
该村选址坐落,还有着相当丰富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蕴含着天文地理,八卦周易渊博学识。古人在选择住址时,特别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的方位。丛家老祖,把村东的山唤做:大龙观,小龙观,甚至那个突出显赫的地方就叫青龙背,这不就与“左青龙”相吻合吗?再看村西方,叫五虎山,有五个小山头,五只老虎坐镇西关,可谓八面威风,这就是“右白虎”;再看看“前朱雀”,村南边的小山,现在还叫燕儿茳,燕儿“雀”也;最后看一下“后玄武”,村北背依威武的婆婆鼻子,最高的地方叫云长石,云彩长住的地方,何等威武雄壮!“大龙观,小龙观,婆婆鼻子尖尖山”,这是丛家人耳熟能详、妇孺皆知的谚语。
宅科: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位于张星镇*府驻地东北约11公里处,北与界沟姜家、石棚隔山为邻,东与川里林家接壤,南与徐家、口后韩家交界,西与丛家相接。该村地处风喙山北麓,三面环山一面坡,属山丘地形。村西两条小河于村中汇合向东流入青石河后向北流入龙口境内,河流全长2米左右。招*公路从村东经过,交通极为方便。该村由宅科、苗家两个自然村组成,宅科居西,苗家居东。
据张姓族谱载,明洪武二年,张姓于四川南柳村迁徙井眼店西居住。明天启年间遭水灾迁至苗家村西定居。因此地群山环抱,形如宅院,又取“中举登科”之意,故名宅科。苗姓于明嘉靖年间由*县城后苗家迁居此地,以姓取名“苗家”,年与宅科合并为一个行*村。目前全村共有居民户,人。
石棚: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位于张星镇*府驻地东北16公里处,东与界沟姜家为邻,东南与宅科交界,南面隔南围子与丛家接壤,北与龙口市台上殷家村交界,西北与龙口市黑夼村相接。明永乐年间,史姓由山西省迁此定居,因村南有一石棚,故取名为“石棚”。后又有王、张、孙姓分别由云南、四川、本县英里迁入,村名沿用。全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村庄占地亩。
村辖区地势东、南、西高,北面低,东临瓮顶,南靠虚空山,西南有双目顶,属山区丘陵地貌,整个地形如同一个大袋子,袋口在北。村落整体风貌保存基本完好,现存传统建筑主体为清朝中晚期以来建筑的民居院落,其中大部分院落为单进的三合院、四合院,少数并联或串联。东西主街依古河道之势而成,古河道上一座座石桥,把南北街巷连成一体。该村有迄今为止胶东境内发现的唯一一座无梁殿建筑。在无梁殿南相隔不远,有一座戏楼,也建于明朝,保存基本完好。每年二月十九日和六月十九日,是石棚村庙会日子。清末民初时期,石棚的庙会人山人海、盛况空前,周边县市都来赶庙会看戏。
界沟姜家: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位于张星镇*府驻地东北14公里处,东隔山与仓口陈家交界,南与川里林家、宅科为邻,西与石棚隔山相接,北与龙口市界沟张家村接壤。村总面积4平方公里,村庄占地面积亩,耕地面积多亩,辖区东西长于南北,四面环山。
明洪武年间,姜姓由四川大槐树村徙居招远*山乡徐家北河,至天启年间移居现址,因村东北沟是招(远)*(县)两县的分界线,故名界沟姜家村。该村辖井眼店,(明成化年间姚氏祖姚广由*县城东林家庄子迁此开店,因店设在井沿旁,故名井眼店)和张家庄(明弘治年间,张姓由四川南柳树村迁此定居,以姓氏取名张家庄)两个自然村,全村有居民多户,多人,有姜、张、姚、史、王等姓。
该村四面环山,周围有七女峰环抱,山间多树,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天然大氧吧,村后有远近闻名的“望儿顶”和“雀儿顶”,树多引得百鸟来,传说有凤凰在此出现过呢,因此“雀儿顶”,又叫“凤凰顶”。村中目前遗留下来的明、清、民国民宅数十处,以清末民初招北首富姜仁义的几处老宅最为豪华气派,也最有特色,无论是砌墙方块大理石不惜工本的磨功,还是那大门楼、山墙上精美的砖雕、石雕、木雕,无不透露出昔日主人的富有和奢侈,令人不胜感叹!
仓口陈家: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位于张星镇*府驻地东北13公里处,坐落在凤凰山南麓的山脚下,南与东北冲相邻,北东分别与龙口市庵夼和下丁家村接壤,西与川里林家交界。该村由仓口陈家、周家、上林家三个自然村组成。明永乐年间,周始祖云龙由*县北马迁此定居,取名周家。明万历年间,陈姓始祖所养由*县大陈家徙居周家东北,观此地山水秀丽、群山环抱,形如仓库,故名仓口陈家,后简化为陈家。年地名普查与磨山、界河公社陈家重名,经*府批准恢复原名。明嘉靖年间,林士松由本县老翅林家徙居周家西南,因处小河上游,故名上林家村。人民公社时,三村并为一个行*村。全村总面积10平方公里,村庄占地亩。目前全村共有居民户,人。
该村位于青山翠谷之中,远望罗山森林公园,依傍陈家水库,从大坝远眺,整个村落尽收眼底。该村把守在龙凤峡景区入口,穿村而过就是幽幽深谷、漫漫杏林,村落与大景区浑然一体,不可分割。漫步于古村之中,有蜿蜒小河穿村而过。沿河两侧民居依坡就势,错落有致,既反映了农耕社会在历史岁月长河中对土地的有效利用,又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和谐景观。如今仍然有很多房舍与院落、古井、古渠和古粉坊遗址保存着传统的风貌和特色。
奶子场: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位于张星镇*府驻地17公里处,东隔海拔余米的蓑草顶与龙口市下丁家相连,北与东北冲交界,西以犁具顶为界与口后王家相交,南与上院村接壤。是由奶子场和南路口两个自然村组成,村庄占地面积50亩,山岚面积1亩,属山区地貌类型。山上及沟涧动植物资源丰富,主要有:赤松、刺槐、柿树、梨树、苹果、板栗和野兔、山狸、狗獾、猫头鹰、斑鸠、啄木鸟等。
明万历年间,林姓由屺坶岛迁此定居,因传说此地曾有老雕在上搭棚,老虎给婴儿喂奶,取名为“奶子场”。清乾隆年间,林大科由川里林家迁至奶子场南约1公里路的地方定居,因处南山路口,取名为“南路口”。约年前后,奶子场村林增友迁居龙子涧,取名“龙子涧”村,形成奶子场历史上三个自然村的状况。年因修建陈家水库,龙子涧村外迁33户人,在本镇栾家庄村东重建新村,因全是林姓,取名“新林家”。目前该村有居民多户,多人,全为林姓。著名的龙凤峡风景区,就在该村辖区内。
口后王家:国家级传统古村落,地处张星镇垛石口后,位于镇*府驻地东北9公里处,东隔群山与川里林家、奶子场相邻,南、西、北分别与下院、口后韩家、徐家接壤。全村总面积月1余亩,其中村庄占地约亩,属山区地貌。明末清初,王姓由本镇地北头王家迁此定居,取名“王家庄子”,后因处垛石口后,易名为“口后王家”。该村除一苗姓给其舅父养老外,其余居民皆为世代相传的王姓。
上院: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位于镇*府驻地东10公里,老云头西麓的山坳中,东山与“书金铺”林场相邻,南与玲珑镇睦邻庄交界,北与口后王家接壤,西与下院相接,村辖区总面积5.2平方公里。属山区地貌类型,有老云头顶,南、北柴子口,李子涧、桃涧、大口子、东涝洼、马山等32道山梁31条涧。村西一条小河往西流入老界河。可谓“四面环山一条河,层层梯田挂山腰,山山碧绿翠如滴,涧涧水秀赛江南”。明万历年间,王姓由本镇圈子村迁此定居,因处院里庙以上,故名上院。全村有居民多户余人,全为王姓。该村现有保存完好的明清民居82栋,建筑总面积达10平方米,其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以周围山上所产石头为主,地方特色十分浓厚。
段家洼:国家级传统古村落,位于招远市张星镇*府驻地东北3.5公里处,五虎山西麓的小河旁,东与丛家村交界,北与北栾家河为邻,西与新林家、栾家庄子接壤,南与年头宋家相接,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地势东高西低,村庄以东、以北属丘陵区,村南、村西属平原区,村南月牙河自东向西流入老界河。明嘉靖年间,段姓由招远城里迁此定居,王姓、孙姓分别由大岚村、槐树庄村迁入,因村庄地处河畔洼地,故名洼子村。当时村内居民不足20户,有赵、王、孙、段、刘、欧6个姓氏,后赵、刘、欧三姓徙绝。年地名普查时,因与大秦家、金山、灵山等公社洼子村重名,经*府批准更名为段家洼。
马格庄:省级传统古村落,属丘陵山地,位于招远市北部,距张星镇*府驻地东北8公里的*山东麓,北与龙口市杨家庄为邻,南和虎龙头村接壤,八里沙河自南而北横贯村东。金天会年间,马姓徙居此地,因处狗山西,故名狗山西马家。元至元年间,马氏犯罪,元帝降旨夷九族,马姓青壮年闻讯更名潜逃,剩下老弱病残者悉数被诛,合葬一坟,易村名为马家葬,后因此名不雅,改成马格庄。明弘治年间,王氏祖王吉世由本市辛庄迁入,随后于、李、郭、杨、乔、曲、温、丛、刘、郎等姓也相继迁居,村名沿用。
目前不到二百户的小山村,姓氏竟达12个,唯独没有姓马的。村内现存明、清、民国古建筑近百处,比较典型的是年所建的大地主于宝贵宅院,可谓招远第一豪门旧宅,现为马格庄村民委员会办公室和村卫生室。此宅院坐北朝南,大门朝西,为南北相连、回廊式二进两处院落,砖石结构,高大宏伟。南面、东面地基包墙就达2米多高,皆用花岗岩石块夯实,围墙砖线以下内外都用磨光的花岗岩方石砌成,石块与石块之间不施泥灰,边角完全靠手工打磨平直,对的严丝合缝,针扎不进。为防止盗匪侵入,砖线上部东南两面墙,各有枪眼4个。西大门当时为铁皮松木厚门,内有碗口粗的铁杠栓插,安保程度可谓相当严密,令人惋惜的是大门早已不知去向。回廊和两处院子地面全用磨光花岗岩厚石板铺就,不惜工本,就连猪圈的围墙也是精工细活。
听老人讲,当时一块磨光的石板价值一块银元,可见大地主于宝贵的雄厚家底。两处院子迎门处,均有一面精工细雕的大照壁,砖雕多层狮子、八仙、花卉等吉祥图案,可惜文革时期红卫兵破四旧,将大部分图案铲去,但从残存处,依然可以感受到昔日的华丽辉煌。两处院落大门宽大高耸,门板厚实坚固,门当青石精雕花卉,门楣精工彩绘人物山水图案,其意境让人浮想联翩。
口后韩家:省级传统古村落,位于张星镇*府驻地东北9.5公里处,旱阳山东麓的山涧中,东南、东面分别与口后王家、徐家交界,北与宅科接壤,西隔旱阳山与丛家为邻。辖区总面积约3.1平方公里。相传明永乐年间,韩姓兄弟三人由蓬莱城北关迁此定居,因地处垛石口子后,故名口后韩家,后简化为韩家,年地名普查,与磨山公社韩家重名,经县*府批准恢复原名。目前全村有多户,多人,有韩、吕、迟、于、王、刘等姓氏,韩姓占90%以上.
北于家庄子:省级传统古村落,位于张星镇*府驻地东3.5公里处,孤山西麓的河谷平原上,东北与英里村交界,南面与后大里村接壤,西邻苑家,北接蒋家。全村总面积2.6平方公里,其中村庄占地亩,属丘陵平原地貌。明万历年间,汪姓兄弟由本县大河头流落至此,安家落户,垦荒种田,取名“汪家村”。约在年,村民经常夜晚在村南行走不便的独木桥上打火把迎送往来官员,以免夫役,故改名“火把庄子”。崇祯年间,有于姓在蒋家抗长活,因不堪受辱,举家南迁,路过此地被王姓留下定居,后来人丁兴旺,因南有于家庄,遂易村名“北于家庄子”。
古遗址遗迹篇
北里庄古墓遗址:据考古发现,北里庄村所属区域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此居住生活。年2月20日,招远县文物所在村东头16米处,立下一块石碑,将此处年4月发现的古墓遗址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古墓遗址分为上下两层,上层约0.6米,含有手制夹沙红陶及轮制泥质灰陶片。下层为原始文化,又由两层组成,第一层约0.6-1米,土为黑褐色,质地坚硬,夹有红烧土块、木炭渣、手制夹沙灰陶等;第二层厚度0.8米,花土,质地较硬,陶片减少,与第一层陶片形制相同,出土石器有2件刮削器,为浅红色花岗岩和青石磨制,刃部锋利,有明显使用痕迹,另外还有球状石器,为灰色花岗岩磨制,有双面对穿孔。
段家洼古墓群: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招远有关史料记载,该古墓群年4月被发现,位于段家洼村西平地,面积约3.6万平方米。古墓群北部有一条水沟,深约1米,从沟断面和底部观察,有3座形制相似的汉代墓葬,墓室为砖砌圆形攒光顶,顶部破坏,周围破碎墓砖俯拾皆是。墓群南地堰处有大量形制似宋代的墓砖出现,根据墓室结构、墓砖等考证,为汉代墓地,亦有宋代墓葬。
羊家古遗址:年4月,羊家村南(地方名:南埃头),发现半地穴式房基3处和灰坑一个,3处圆形房子遗迹,其中有2处相连,1处内有圆形土丘。房子直径约3米,壁直粗糙底平,有约厚5厘米的*褐色夹沙土,其上覆盖一层黑褐色土,厚约30——75厘米,内有陶片、兽牙、兽骨和红烧土块。在房子残迹南约10米处有一灰坑,上层已被挖去80厘米,内剩下约30厘米的文化堆积。灰坑残部椭圆形,出土有角器、陶器、骨针、石刀及石斧等。据考古学家鉴定,为西周以前至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
后大里古遗址:年6月,县文化馆王吉道等人,在后大里村西招*路东侧发现古遗址,内有石器、兽骨、各种陶器、红烧土块及土窑痕迹,面积约平方米,被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小郝家古迹:小郝家村南小河北岸有汉墓遗迹,文革前存有石刻、石人、石羊、华表等,石质很粗糙,年村西还有井式墓口,深约2米,下有石门,已就地埋藏。村北东耩前坡曾有石羊等,传说是三国时魏国安乐乡侯王基之墓。
明清民国名人篇
清末营口统领、甲午战争民族英雄——宋清海:年头宋家村人(—),为人刚直深明大义,光绪十五年(),投*提都马玉昆部下,屡建*功,二十年春摧升营口统领(统领,清末清*一协或一旅的长官)。同年7月,奉命往朝鲜运送清兵,协助朝鲜*府镇压“东学道”起义的北洋海*两艘*舰,返回途中于丰岛海域突遇日本*舰袭击(时,日本以保护使馆、侨民为借口,已出兵朝鲜),因寡不敌众失利。9月17日12时50分,北洋海*舰队主力护卫援朝清兵至大东沟附近的*海海域时,又与日本海*舰队遭遇,双方展开炮战,北洋舰队在海*提督丁汝昌指挥下,迫使日本舰队首先退出战斗,由此揭开甲午战争序幕。
当时,李鸿章采取“避战保船”方针,电令北洋舰队退守威海卫。10月,日*入侵辽东,在花园口登陆,经貔子窝直取金州(今大连市金州区)又陷大连。这时刻,宋海清和总兵徐帮道在金州至大连之间奋力抗击,在主将失机不战而逃之天夭时,满腔报国热血的宋海清犹自率本部爱国兵勇拼命浴血奋战,痛击侵略者死守阵地不退,但其所部孤*无援士卒伤亡惨重,最后身负重伤且杀红了眼的宋海清,愤而大呼“宁作中华断头*,不作倭奴屈膝人”,与所部兵勇皆壮烈殉国。宋海清,是招远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因抗击外敌入侵而为国捐躯的烈士,得祀招邑昭忠祠。
明洪武岁贡——闫敦:北栾家村(古村名,在今张星镇境内)人,北直隶通州(今属北京市)右卫经历。幼年丧父,成年后事母至孝,母寝食必亲自打理过问,出入必躬身揖别。在国子监期间,出使江、浙时,以母在乡,不得侍于膝下,每日望云而思。光阴荏苒,后因思母致病,太守顾公亲自绘画题诗以赠。
明成化岁贡——闫志:北栾家村(古村名,在今张星镇境内)人,洪武岁贡闫敦之孙。成化年间任南直隶仪真县(今江苏仪征市)县丞,后任河南延津县丞。慷慨多大节,为邑中清白最。天顺四年()以副贡考优,例应先荐举人,固让以全友谊,尝道遇遗金,坐待其人归之,事载闫氏家乘。以子弘治举人闫褀贵,赠奉*大夫,河南开封府知州。
明嘉靖拔贡——赵俨:抬头赵家村人,嘉靖拔贡,敕封光禄伺佐侍郎,任皇宫验食官,勤勉认真,深得皇上皇后的赏识,村里曾为其塑像。
明万历直隶巡检——林大时:字少松,川里林家村人,万历时任直隶巡检,署清河县知县,《林氏族谱》为“署清泗县正堂”。
康熙秀才“道道多”——程文灿:据传,北洼子村程姓一脉先祖为北宋著名理学家、曾任国子监教授的程颐,所以其后代多以学识闻名。话说清康熙年间,该村有个秀才名曰程文灿,秉承家学,学识渊博,以行侠仗义,善于诉讼闻名乡里,绰号“道道多”,近至十里八庄,远至边县州府,每有官府欺压百姓,恶绅横行乡里,受害人便求助程文灿。本县官府,每有新官到任,便要登门拜访程文灿,求其安抚乡民,小接诉讼案件。
某年,一知县到招远上任,素闻程文灿名望,但又思堂堂皇封之官要拜一布衣乡民,有失体面。因此心生一计,别出心裁,竟利令智昏先发制人,以莫须有的罪名将程文灿拘捕县牢,让程文灿既与外界隔绝,又掌握在自己手中,这样既给了程文灿下马威,又去了一块心病,便可高枕无忧。谁知程文灿买通牢头,购得二斤老母猪肉揣入怀中,时值盛夏,四天后老母猪肉腐烂,蛆蛹漫爬,程文灿让牢头报告知县,说该人脓疮恶化,体已腐烂,蛆蛹遍身,将气绝身亡,不如将其放了。知县捂着鼻子现场看后,确认属实,怕程文灿无故死于牢中,自己脱不了干系,遂答应放人。
程文灿出狱后,变卖家产,直赴京城,既脱离了县官的追捕,又可伺机告状。秀才出身的程文灿,可谓琴棋书画无所不能,是一位棋艺高手。一次在皇城根南面的一条街上闲逛,遇一公子和一店铺老板对弈,便上前观看,眼看公子步入死棋,程文灿提醒一步,全盘皆活,飞马走车,完胜对方。公子奇之,于是经常找程文灿对弈,经屡次下棋交流,程文灿了解到该公子乃当朝名相陈廷敬长子,为人正直,处事公道,便决定请公子通融告状。一日,陈公子又找程文灿对弈,文灿故意唉声叹气,说心里郁闷,无意对弈,陈公子见状便问其所因何事?文灿将事情的原委细说一遍,公子闻后,义愤填膺,立即让程文灿具状由他上呈朝廷内府,不几日朝廷派公差来到招邑,将知县革职查办。从此以后,程文灿更是名声大振,贪官污吏恶绅望而生畏。
清嘉庆招远龙口粉丝创业人:王国俊、王国欣、王国文兄弟三人,张星镇北里庄村人。三兄弟*庆5年()在村里开设专以绿豆为原料的粉丝生产作坊,生产的粉丝在附近集市出售,生日红火,买卖兴隆,很快成为周围村庄很有名气的富户。其是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个用绿豆生产粉丝的业户,为近代龙口粉丝的创始人。他们生产的粉丝质量上乘,传说有一次去龙口送粉丝,半途上拉车牲口的套绳断了,赶车人随手扯了一缕粉丝拧成绳子代替套绳,马车到了龙口港时,粉丝拧成的套绳居然还是相当结实。道光26年(),王国俊三兄弟到北京清河开办粉丝作坊,从当地收购绿豆,常年雇人进行加工生产,生产的粉丝在北京市场销售,所产粉丝晶莹剔透,质高价廉,名冠京华,他们是最早把龙口粉丝生产技术推广到外地的人。
清咸丰时“鸿泰福”粉庄创始人——徐登镛:张星镇徐家村人,生于年,卒于年,兄弟6人,排行老五,父亲徐国干带领6个儿子靠贩卖芝麻养家糊口。一家人勤奋持家,他们先在招远赶集收购芝麻,然后人背驴驮地运到*县贩卖。在兄弟6人中徐登镛头脑最为灵活,而且最有心计,他在长期的买卖中发现粉丝这一招远土特产,其生产原料绿豆本地所产甚少,县域内缺乏经营者,原料购进和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因此打算开一家专门收购粉丝,并代为购进加工原料的店铺,既可摆脱行商之苦,又有利可图。
道光29年徐登镛与招远南坝曲仁同曾祖父合资开办粉庄,投资总额为白银两,其中徐登镛出资两,粉庄为“福聚”字号,徐为大掌柜,并雇佣一位温姓担任账房先生。他们从招远收购粉丝,然后运到烟台码头,转销给福建、广东客商,生意十分兴隆。后因双方在扩大经营规模上协商不成,咸丰4年()徐退还对方股金,单独在招城做粉庄,生意红火远胜以前。同年徐又投资0余两白银,开设“聚泰福”粉庄、钱庄,并拥有上百间房舍和百余亩庄田,同时又开设了一处粉坊自产、自销,雇工40余人,由其大哥徐登科独子徐春和任掌柜。
咸丰9年在招远南部重镇毕郭设分号,总投资0余两白银。咸丰10年徐登镛投资*金余两,在香港开设“鸿泰”字号经销店,亲任总裁,经销的粉丝转销东南亚各国。后来为了保证外销渠道的畅通和区别于其他家独特的质量,改由龙口港外运销售,并在自己粉丝包装上标以“龙口粉丝”、“招远基本地”字样,由此创出了驰名中外的龙口粉丝。咸丰12年后在原有字号店铺的基础上,又先后在龙口开设了“通泉城”、“锦春长”、“协信昌”、“德丰永”、“东胜春”等商号,其中“协信昌”粉庄成为当时垄断龙口贸易的五大商号之一。此外,他还开设有钱庄,掌柜的是其次子徐春官。
清末“聚泰福”粉庄大掌柜——徐春和:张星镇徐家村人,生于年,卒于年。他是徐登庸大哥徐登科之长子,因其年富力强,且有心计善经营,被徐登庸委以招远“聚泰福”粉庄的大掌柜。聚泰福粉庄设在招远县城,总投资0余两白银,拥有百余间铺面和仓库,常年雇工16人,主要业务是收购招远、*县等地粉丝进行打包外运,经烟台、龙口或青岛港运往香港,再转运到东南亚及欧洲各国。
在徐春和精心经营下,聚泰福粉庄生意特别红火。同时,他还自己开设粉坊推粉,雇工40多人,所产粉丝晶莹剔透、粉条细而均匀,是粉丝中的上品,被称为银丝。由于生意兴隆,获利颇丰。后来,他又在招远城开设钱庄一处,购买庄田百余亩。徐春和在龙口粉庄中威望很高,那时在胶东徐登庸和徐春和叔侄二人,有“大渠”、“二渠”绰号。徐氏粉庄的字号都是徐春和起的,他还曾任省议员,主持捐建口子后大桥和徐家小学学堂。
清末民国“鸿泰福”粉庄大掌柜——徐春芝:张星镇徐家村人,生于年,卒于年,徐登庸四哥徐登贤之三子。成年后到招远城,在徐登镛开办的“聚泰福”粉庄当伙计,因其聪明能干,深得五叔徐登镛的器重。咸丰5年(),徐登镛又设“鸿泰福”粉庄,徐春芝任掌柜,三年里鸿泰福的粉庄生意很好。咸丰9年,鸿泰福粉庄迁往招远南部重镇毕郭,总投资0余两白银,徐春芝任粉庄掌柜。粉庄除购销粉丝和绿豆外,还收购经销紫草、芝麻等土产品,开办钱庄,代理邮*、汇兑业务。
“鸿泰”讲信誉,办事公道迅速,深受推粉户和客商拥戴,粉庄收购的粉丝在内地销售的同时,还在香港拓展业务,向国外发展。徐春芝经营有方,有胆识有计谋,有一次钱庄贷给毕郭街上一个土豪的款,这人耍无赖到期不还款,徐春芝把四斤核桃酥卷成4卷,一只袄袖子放2卷,把袖口扎紧,外面穿上大褂,到这个土豪家里躺了三天三夜,饿了就吃袖中的核桃酥。消息传到毕郭街上的商家,第三天各商号老板都前去看望,劝这个土豪道:鸿泰老板三天没有吃饭,如果在你家饿死,你要负全责。土豪在众人面前无话可说,只好乖乖地把钱拿出来当众如数还清。
他注重勤俭持家,虽有万贯家财,平日里却相当节俭,他只穿家人手工缝制的衣服、鞋袜,从毕郭回老家不雇脚夫,40多公里的路途每次都是步行。家中日常的各项用度,均精打细算,不准乱花钱。但穷人家来借钱,都慷慨借给。徐春芝膝下有四子,长子徐爽嗣,次子徐昌嗣,三子徐锡嗣,四子徐烈嗣,次子徐昌嗣在家管家,长子、三子、四子在龙口开设的“锦春长”粉庄做生意,三个儿子常年跑香港,生意十分红火。
清末民国“德增利”商号创始人——孙咸通:张星镇石对头村人,道光30年(1)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父亲经商做买卖,在招远城、烟台都有商号。兄弟四人,排行老四分家自立门户,分得部分家产和大批竹子。清光绪年间在招城南坝开设商铺,后称“德增利”,经营粉丝、土产杂品,贩卖南方货物。他不识字,来往账目全凭脑子记。由于经营有方,财运亨通,不久就发了家。清末其将烟台商号迁至龙口,主营绿豆粉丝,主要收购招远所产的粉丝在龙口打捆成公斤的大件,以德增利字号发往天津、香港等地,从东北、河北等地购进绿豆卖给开粉坊的业户,并购进外地货物贩卖,或经销当地农副产品。
买卖越做越大,在招城开设“德增利”钱庄,资本0银元。他膝下有二子孙好民、孙好敬,自小送到私塾读书,其成年后,为了加强香港的业务,把次子孙好敬派往常驻,粉丝运到香港后,再加工成精致的小件,外包装印有“德增利”字号,销往东南亚各国,由于两个儿子刻苦经营,粉庄规模不断扩大。二十世纪初期,孙氏家族在龙口开办的“德字门”粉庄有德增利、德生利、德顺利、德春利、慎独堂五处。“德字门”鼎盛时,房舍近千,地亩半万。
然掌门孙咸通却穷极一时。除场面之外,他平时常以草绳系腰,“皮绑”兜脚(生猪皮缝制,蔴绳作带,穿时充草,结实难看)。因惜骡马力疲,常减载自负。更有甚者,为省布料,凡非出门家衣,概不上领,斥其无用。除年节之外,平时不准包水饺吃,一次家人趁其外出偷做解馋。突闻其归,众惊无措,妻急中生智,抓豆一把撒于门外。孙咸通惜豆蹲拾费时,家中狂吃一尽。躲过。其虽然对自己及家人相当苛刻,但对雇员相当优厚,并爱做公益,广结善缘,曾出资修建了“孙家大街”,方便了当地与外界运输。
清末招远东北乡富商——姜仁义:生卒年不详,张星镇界沟姜家村人。清时招远东北乡巨富,发迹于中俄边境海参崴,发家史不详。据说姜仁义精通俄语,担任通使,因与官场和俄国人都有关系,所以在海参崴的中俄边境很吃得开。姜仁义做的建筑生意很大,村里老人回忆说,在海参崴中国地界建了当地最大的大剧院,在俄国地界建了喇嘛庙,都是当时第一流大建筑。
姜仁义暴富后,银子用大车一车车往家拉,在老家界沟姜家村盖了五套建筑精美的房屋。各种砖雕(影壁、天地神位、大门两侧砖垛上的灯窝)、木雕(门簪、门顶装饰)、石雕(门枕石、出水口、拴马石等)、彩绘,令人叹为观止。屋梁屋笆编制精细,木制阁棚子,一人搂不过来的房梁,构造精美结实,处处蕴含着胶东民间工匠丰富的建筑艺术。
这些民居大多为墙体砖石建造精细、门窗簪与挂落等木雕精美、花格门窗美观大方、屋脊装饰丰富,保持了传统民居的历史风貌。其中姜恒久(其侄,县丞)故居屋脊饰有兽狗,大门的门簪、挂落、博风均雕饰精美,门枕石上雕刻有精美的狮子舞绣球图案,在清末民初建筑中极其少见,当属精品。界沟姜家村清时入村的主干道,就是姜仁义出钱修的。
民国早期招远商会会长“二知县”——孙好谋:张星镇石对头村人,字成斋,年生于地主家庭,自幼聪敏好学,有正义感,具辩才,继父业为“德升公”掌柜。由于他为人仗义,博学多才,在县内口碑颇好,连县官上任,也要先拜会他,有事向他请教,人称“二知县”。三乡五里,特别是村人有事找他,大多能得到帮助。旧社会打官司,人称“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凡有官司纠纷找到他,靠他的辩才,大都能得到公正的解决,而且不用花钱,也大都使双方转仇为和。
年,张福才、刘利芝的便衣队驻石对头,由于泄密,招城官方来征讨,打了败仗。张、刘虽胜,但也很恼火,知道孙好谋与县官过从甚密,认为是他告密,因而把他抓到队部,孙据理而辩,折服了张,刘。张、刘欲攻打招城,经孙调停,官方赔款,问题得以和解,使招城居民避过一场兵祸。后来张、刘知道告密事系横掌温家人所为,又欲血洗温家,是孙陈说利害,救了温家一村人民。由于他一生为人排难解纷无数,所以至今仍受到人们的称颂。民国期间,其家族在村里和龙口各有房屋多间,在招城有房屋30余间,共有土地老亩约0多亩。
民国沈阳商会会长“双合成”绸缎庄掌柜——王德成:张星镇石对头村人,生卒年无考。清末民初外出经商,在沈阳做绸缎生意,民初发展为绸缎庄,号“双和成”。为张作霖筹措*饷有功,被任命为沈阳市商会会长。“五四”运动前夕,他受新文化思想影响,号召石对头籍在外商人以重修“长生庵”为名,募捐建造石对头小学,在他的感召下,哈尔滨、大连、烟台、龙口等地的该村籍商人都慷慨解囊,他自己捐大洋二百元,募集了大宗资金,建起了当时堪称现代化的“振华小学”,为村的教育事业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后因买卖失火而败落,本人回家,卒于乡里。
清末民国龙口“协信昌”粉庄大掌柜、龙口商会会长——徐春官:张星镇徐家村人,徐登镛次子,生于年,卒于年。其是众子中最有魄力、最有经济头脑的,且心地善良,公正无私。清咸丰年间,粉庄生意兴隆,财源滚滚,招远及周边各县做粉丝生意的众多,劣质粉丝充斥市场,竞相压价,粉丝市场混乱,严重影响了招远徐记粉庄的声誉。于是徐氏将设在招远的粉庄迁到龙口,另起字号为“协信昌”,徐春官任大掌柜,他亲自检查粉丝质量,专购自家和亲戚生产的粉丝,质量不合格的不收,并在粉丝外包装上打上“徐记协信昌龙口粉丝”字样,其名声又盛,龙口粉丝从此誉满全球。协信昌粉庄位于龙口洪德街南段,有店铺和仓库90余间,常年雇工20余人,资本5万银元,年收益20多万银元。由于徐春官德高望重,被推举为龙口商会会长。
清末民国富商——徐天华:生卒年不详,张星镇徐家村人。民国时期的富商,早年闯关东发迹后,回村置地盖了一座标准的北京四合院,四合院分正房、南房、东西厢房四间,顶梁采用“三炷香”结构支撑,以整根树干为梁体材料,铆榫严丝合缝,没有一根铁钉,椽柱也都用料精良,搭附其中,像一张厚实的罩子。徐天华故居最令人赞叹的是影壁的砖雕艺术。影壁有二平方米,中间是数百块小青砖拼成的“龟背锦”,砖缝拼接严密,缝间竟插不进头发丝,壁眉两侧有刻砖镂雕,其中一只展翅蝙蝠口衔三枚铜钱,伏于寿桃间,象征福禄寿,这是典型的京式影壁装饰图形。壁额处则是八仙浮雕,十厘米见方的青砖上雕刻着八仙图,眉目传神。八仙图案是典型的胶东民俗风格,可见徐氏故居并未完全照搬北京四合院,而是融合了当地风俗,加以创新。
民国时哈尔滨“魁元阁”饭庄创办人——杜兰魁:张星镇杜家集人,哈尔滨“魁元阁”饭庄创办人。杜兰魁与同乡赵履元于民国二十二年()在哈尔滨道外张包铺胡同合开饭庄,从二人名子中各取尾字命名为“魁元阁”。店内放10张桌,挂双红幌,经营山东风味餐饮,生意很兴隆。民国二十五年四月初八日,杜兰魁又带领杜树茂、林奎武、宋桂芬等,在道里区西八道街开设分号,一次可接待五、六十人进餐,炒菜和酒肴全是山东风味,很受欢迎。服务对像主要是商人、工人和职员。民国时期,“魁元阁”在哈尔滨兴盛一时,影响久远。年在该址成立国营青年饭店、取消了“魁元阁”字号。年11月,有关部门将路南的“松江鱼肉馆”又改为“魁元阁”,恢复了老字号(西八道街14号)、“魁元阁”又恢复风味品种餐饮。后来随着城区的扩建,“魁元阁”如今已”仙踪”难觅。
龙口“建丰”、“裕丰泰”粉庄创办人——段洪顺:张星镇段家洼村人。清光绪十六年()生于一个农家庭。其父段希遂共生8个儿子,村人称“段八郎”,又称“八大家”,其排行老大,童年在村读私塾6年。清光绪三十四年()到龙口做生意。开始在别人开办的粉庄入股,经营粉丝。年,自筹资金3万银元,在龙口南区开办“建丰”粉庄,有店铺和仓库30余间,常年雇工。由于善于经营,严格管理,粉庄生意很好。
后来段洪顺又开办“天德成”绸缎庄,从南方购进绸缎,在龙口销售。并让其子段青田单独开办“裕丰泰”粉庄,资本3万银元,房屋20余间。儿子的岳父是招远山上侯家村人,书香门第,他对女婿开粉庄很支持,不仅把其兄弟三家粉坊加工的粉丝送往女婿的柜上,还联络山上李家、山上马家、山上孙家、山上汪家、掉钟头、中村等村推粉大户往女婿柜上送粉,因此粉庄生意很红火。年秋,段洪顺举家迁回原籍,在村务农。年病逝。
龙口“鸿聚涌”粉庄创办人——曲克行:张星镇唐埠曲家村人,清光绪六年(年)出生,青年时到海参崴打工。年,从海参崴回家,在龙口开办粉庄,字号“鸿聚涌”,以批发绿豆为主,供给招远各个粉坊用料,南至栖霞、莱阳,兼营粉丝生意。由于小时候生过“天花”,又排行老二,人称“曲二麻子”,在龙口街上很有名望,无人不知。他粉庄经营得当,生意兴降。自家置有马车,由其侄子曲好孟负责赶车拉豆子、送粉,并雇佣村里有文化的姚青连为帐房先生。
曲科行发了财,也招来杀身之祸。年,英里村有一个外号叫“小骆驼”的地痞,招集同伙绑架了曲克行,将其带到小石家村东,由于没搞到钱,就把他投到一眼枯井里,随之将井旁的一盘石磨投入井下,企图将其砸死。该井多年塌方,底部十分宽敞,水又不深,曲克行被扔下井后,身体紧靠井壁,石磨下去后也没被砸着。井上人离去后,曲克行从井底爬上井口,随后报了案。县抗日民主*府将作案人员抓获,并在枣林姜家就地正法。年粉庄停业后,回村务农。年病逝。
龙口“协信昌”粉庄二掌柜——王文元:字伦一,张星镇口后王家村人、生于年,其父王兆南系清朝登州府试秀才。因家境贫赛,王文元仅读了两年私熟,就辍学回家助耕。16岁随乡邻去*县打短工,18岁经亲友介绍到*县北海打渔、拉大网。后到“协信昌”粉庄当学徒,大掌柜徐春官见其聪明、殷勤、诚实、可靠,令其业余时间跟帐房先生学打算盘,每晚散工后,学到深夜。因其秉性聪慧,加之勤学苦练,很快练就一手好算盘。双手打算盘,准确无误,是当时龙口街上有名的“铁算盘”,深得掌柜赏识,被提拔为帐桌帮帐。
随着粉业蓬勃发展,粉庄规模扩大,他被任命为帐房先生,后升为财务总监,入股成为股东,提为二掌柜。由于经营有方,“协信昌”粉庄生意兴隆,为进一步扩大规模,他被派往上海常驻,系全权代表,专管同香港及中南方地区粉丝销售业务。在驻上海期间,他广交朋友,积极拓展粉丝销路、使粉丝销量大增,为龙口粉丝冲出国门,走向世界作出了贡献,被乡人称为“上海客”。王文元出身贫寒,同劳苦农民有着深厚感情,且性善好施,经常接济乡里乡亲。每逢外出闯关东的,他都主动资助路费;逢年过节,有乡邻来求援,都慷慨解囊,使其满意而归。家中不留来往帐本,不收借条,借者能还就还,无力还者从不讨要,被乡邻传为美谈。年粉庄停业,他回乡务农,年6月病逝。
民国龙口商会会长、“源兴利”粉庄大掌柜——徐振嗣:张星镇徐家村人,曾任龙口商会会长。清光绪二十六年(1年)出生,徐登镛之长孙,徐春宜之长子。他从小天资聪颖,深受其祖父、伯父的喜爱。他治家有方,做生意有道,年轻时就当家。当时其伯父徐春官对他说:振嗣,你在家当好家,我在外做生意,将来伯父发财不会亏待你。徐春官果不食言,年把“协信昌”粉庄全部家当交给徐振嗣。年,“协信昌”字号改为“源兴利”,徐振嗣任大掌柜。买卖兴隆时年获利润近30万银元,声望不亚于其伯父徐春官、后被推举为龙口商会会长。年徐振嗣被划为资本家兼地主,回村务农。徐振嗣夫妇乐善好施,助人济贫。每逢年节,他就让夫人拿钱接济贫穷的亲友与乡邻。因此,虽历经*治运动,他及家人没受到任何人身冲击。年病逝。
民国水泥生产高级技师——丛有琪:(1-),丛家材人。伪满统治时期,在东北当水泥生产高级技师。年去大连拜师,初学木雕古建筑,继而学习土木工程,技艺有成。年东渡日本,因语言不通,拼命自学。常到学校窗外旁听讲课,感动了老师,被收为学子。他不但学会了日语,还学会了朝鲜语和俄语。年,中国暴发“五卅”运动,丛有琪积极参加声援斗争,为此被日当局驱逐出境。年,朝鲜因水灾,急需建筑业人才,丛有琪赴朝。年,日本人唆使部分朝鲜农民在长春因非法租地而发生了“万宝山事件”,并煸动朝鲜国内仇华,大批华人被杀害。丛有琪在汉城组织华人习武者同歹徒抵抗。事后,丛有琪北去苏联,时值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时期,被聘在高级职业学校任教。此时,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加入了苏联建筑工会。
年回国探亲,返苏时因战争滞留在哈尔滨,被日本人招用,修建水泥厂,其知识和技术被日本人赏识。在修建松花江铁路桥梁时,其参加了设计,成功解决了截流难题,时日本人尊其为高级工程师。在哈尔滨水泥厂时,因日本人赏识他的才能,他以特殊身份,积极保护中国工人的利益,深受工人爱戴。年日本投降后,撤退前要炸掉水泥厂,丛有琪组织工人执杖护厂,使工厂安全无恙。全国解放前夕,丛有琪加入了中国共产*。年,他调国家建材总局工作,为恢复东北各大水泥厂的生产做出了贡献。其年离休,年病逝。
龙口“福益德”粉庄创办人——栾学圣:字明斋,年生于张星镇北栾家河村人。年到龙口,在“协信昌”粉庄当小伙计学做生意。他老实、勤快、聪明,且帐算得又快又准,掌柜徐春官很喜欢他。三年后,被任为帐房先生。经过几年历练,熟悉了粉庄业务,积累了经验。年,辞去粉庄帐房先生之职,与其堂兄弟们合伙开粉庄。经营三年后,因生意上的一些事情产生矛盾,粉庄业务难以继续开展。当时,因堂兄弟们都想独自经营,所以粉庄资产估价特别高,价值从2万银元抬到3万银元。栾学圣虽是粉庄的发起人,但经济实力差,难以一把拿出3万银元。
正在栾学圣为难发愁之际,老掌柜徐春官对他说:“不用愁,缺多少钱从我柜上拿,我支持你。”就这样,栾学圣借了2万银元,把粉庄独自接下来,自任掌柜,另取字号“福益德”。栾学圣以诚为本,善待客户,善待雇员,粉庄里从掌柜到伙计团结一致,生意红红火火,在龙口粉庄业内很有名气。年日*占领龙口,疯狂掠夺,粉庄生意举步维艰。年4月,粉庄的一艘轮船满载粉丝,在由龙口开往香港的途中,被日*一艘*舰抢劫,“福益德”粉庄因此破产。栾学圣利用余资在龙口购置9亩地,并购置石磨、牲口,开了1处磨坊,维持一家9口人的生活。年,他全家迁回原籍,年病逝。
医院院长、名医——于文峰:(-)原名于学章。年毕业于保定医学院,在龙口办了一处私人诊所。年在招城医院——“医院”,后被日*侵占。年,回村办了一家诊所,他惜老怜贫,经常免费救治穷人。后日伪*知其医术高超,多次要他为其服务,均遭拒绝。年,日*在再次遭到拒绝的情况下,恼羞成怒,用刺刀刺伤了他的胳膊。于文峰毅然舍弃多年经营的诊所和家业,投身革命,任八路*“医院”院长(院址在掖县朱桥)。这期间,他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培育了一大批人才,于友曾、王秋圃、苑沂川、杨大恩等十多位曾享誉一方的著名医生都是他的学生。建国后,被调到灵岩寺省立第四分院任职,他对工作兢兢业业,严肃认真,因医术精湛,被授予教授职称。年被调到泰安黑龙潭疗养院。年,工作中突发脑溢血,不治而逝。
国民**队少将、情报站长——赵瑞茂:(约-),化名赵树华、赵竹修等,赵家村人。国民**队少将。长春大学毕业,后加入国民*。历任国民*国防部二厅干事、中原联络站站长、情报站站长等职,少将*衔。南京解放时,被蒋介石委任为淮南(安徽、河南一带)剿共地下*副司令,实际并未到任,队伍也没拉起来。年下半年,携电台到重庆,以开酒馆为掩护继续潜伏。重庆解放初期,扮成商人进入香港,年定居于九龙沙田园,开了个“哈德农场”。年前后去世。
台北工业职业学校(今台北科技大学)首任校长——杜德三:(生卒年无考),杜家西村人。民国初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民国13年前后任北平市京师私立山东中学校总务主任,民国14年10月30日辞职。民国34年(年)抗战胜利后赴台湾,受命任台湾省立台北工业职业学校校长,该校年几经升格,定名为“国立台北科技大学”,杜德三为该校历史上首任校长。后转任屏东县*府建设局局长、台湾省*府建设厅兼任技正。
民国招远“毓花斋”牙科诊所老板——庞高铎:圈子村人,民国中期十几岁的他,远离家乡,到烟台其姑父开设的“医院”专心学习牙医。学成归来,在招远东关开设了一家名为“毓花斋”的牙科诊所,由于技艺高超,收费公道,求医者络绎不绝,栖霞、*县、掖县、莱阳等周边县区的不少患者,都慕名而来求医问药,享誉招邑内外。
招远第一个西医诊所创办人——宋天德:年头宋家村人,民国十九年(),在村创办招远第一个西医诊所,经营西药30多钟,且听诊器、手术刀、镊子等小型常用医疗器械齐全,医术精湛,闻名于时。
著名书画艺人篇
晚清时书法碑刻艺人——杜大同:字子和,张星镇杜家集人。清末书法、碑刻艺人。其善书法,精于碑刻。清末,旧时在招远民间,有“南有杨橄,北有杜大同”之说。可见其书法技艺何等了得。杜后期在北京为官家篆刻碑文,后在刻碑时,突发疾病,卒于碑前。顾主官家念其勤奋刻碑有功,花重金将其遗体送回招远老家厚葬。
民国时彩绘、雕塑(泥塑)艺人——马文治:(-)号子平山人,石对头村人。自幼聪敏,少年时随父学扎纸、彩绘等技艺,后又学会雕塑和制作戏装。民初,方圆百里内新建、翻建大小庙宇大都有他参与,因其泥塑和彩绘技艺精湛,形象逼真,很受人们的赏识。原招城城隍庙泥塑和彩绘就是以他为主完成的。后来,北京等外地也有闻其名而请他去做泥塑、彩绘工程的。解放后,破除迷信,其技失传。晚年于乡里靠给人画照壁、粉墙、扎天棚为生,年卒于乡。
孙其峰:年生,张星镇石对头村人。原名奇峰,曾用名琪峰,别署双槐楼主。曾任天津美术学院副院长,天津市文联常务理事等职,现为天津美术学院顾问、教授、文化部中国画研究院院部委员,中国美术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天津中国画研究会会长。自幼酷爱书画、诗文、戏曲等传统艺术,并随舅父王友石习画。
年入北京国立艺专,师从徐悲鸿、*宾虹、汪慎生、李苦禅等名家,习花鸟、山水,并师从罗戡,寿石工、金禹民学书法、篆刻。年与刘蔚在北京中心公园举办画展,与王友石在天津举办国画联展。年后入天津河北师范学院美术系(美术系独立建院后遂为天津美术学院)担任艺术概论、中国美术史、中国山水画、中国花鸟画、书法课程的教学工作,年3月作为中国美术家代表团副团长出访日本,参加国际艺术交流活动。年以来在北京、天津、南京、沈阳、济南等地多次举办个人展或联展,年与霍春阳合作的《山花烂漫》入选法国巴黎沙龙画展,并被印为该画展海报和介绍书的封面,代表作《春江水暧》《俏不争春》《秋江》《好鸟鸣春》《雪鹰图》《雪垂银梢》《蜀江泊舟》等多次在国内外展出并在报刊上发表。
绘画、书法、篆刻均能活用传统,参酌造化,融会百家,自成一格。所著文章曾发表于《中国画》、《美术》、《中国画研究》、《艺术研究》等刊物,著有《中国画技法》(第一辑)、《孙其峰画集》、《孙其峰书画选集》、《花鸟画谱》、《孔雀画谱》、《花鸟画构图小稿》、《花鸟画技法》、《孙其峰教学手稿》等书。
欧波:年出生于张星镇欧家村,字亚平,笔名译夫,号玲珑山人,教授。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家书画院副院长,中国八一画院名誉院长,台北故宫书画院终身名誉院长、客座教授,英格兰皇家艺术基金会永久学术顾问,世界教科文组织艺术委员会执行委员,山东龙泉书画院副院长,文化部文化市场特聘书画家,香港世界著名艺术家联合会常务理事,齐鲁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原书画研究院名誉院长,山东老年书画研究会理事,中国青少年书法家协会理事,级位评委等。
新文化运动时期,读过新式私塾,奠定了其扎实的书法和文化功底。年后先后担任儿童团长,民兵班长,后参加八路*。年参加过解放龙口和烟台的战斗,荣立四等功……建国后因为其文化专长转地方从事教育工作,在五机部所属的山化学校任校长兼书记,多次荣获教育厅荣誉证书。早年师从山之南先生,临习唐楷和两周金文石鼓文等。工作之余,他临池不辍,真草隶篆四书皆攻,王、欧、柳、颜各家俱习,书作四体兼善,尤精篆书和榜书。
孙墨龙:号枕砚斋主。年生,张星镇石对头村人。历任山东省《青年报》美术编辑,山东美术馆专业画家、创作部主任,山东省画院一级美术师,享受*府特殊津贴。曾为山东省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山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山东省美术家协会顾问品鉴定委员会委员。师承堂兄孙其峰教授成为专业书画家。先后任职山东省美术馆、山东画院。画多以乡农村姑、民间风情、古人诗词、山乡野趣、无名山雀入题。
作品重品格、尚意境、寄情感。鉴穆恬淡,坦荡率真。书法以草、隶见长。隶书倾心《张迁》并融以汉人简牍笔意,拙重朴厚。草书侧重颠、素一派之风韵,注重气势和书意,潇洒流畅。他是位书画并举、艺德双馨的著名书画家。他的多幅书画作品参加了全国美术、书画大展。中国画研究院、中国美协、中南海、天安门、毛主席纪念堂、中日友好协会、日本书道联盟、泰国国王行宫等国内外艺术单位均有其书画作品收藏。
刘航:年出生,张星镇馆前刘家村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版画、水彩画,年入中央美术学院华东分院版画系,年调任浙江省《共产*员》杂志美编,年历任浙江省出版局、浙江人民出版社编辑、副总编、总编、社长,副编审,年任省文联书记处书记、省美协副主席、浙江画院副院长等。0年6月6日,因病去世,享年68岁。
孙鲁一:年出生,北京职业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清华民族画院副院长、中国北方画院理事长兼该院北京分院院长。早年师从堂兄著名美术教育家孙其峰先生和中央美术学院*均教授习画,临池不辍,潜心研习,后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画风。出版有《孙鲁一画集》、《孙鲁一大画册》、《五十五人中国画名家系列丛书》、《花鸟卷》、《山水卷》等等。
徐千里:字荣杲、号半竿老人、罗峰山人。年生于张星镇徐家村。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香港艺专教授、北京野草诗社会员。年开始以绘画艺术为职业,多年来为出版社、报社创作插图及连环画作品。曾做美术宣传和教学工作,常年研习中国书画,经典作品不断问世。艺术创作题材涉域广泛,除山水画外,亦擅长花鸟、人物、油画等,他志嗜丹青、造化自然,走遍祖国名山大川。思维敏捷,不守旧,善于探索,对西方美学、哲学、历史等均有研究。先后从师于陆黎光、高阆仙、孙其峰、崔子范、彦涵、徐淑铭等海内外名家。徐千里以画竹见长,在作品轴卷上,画家署名惯用半竿老人、罗峰山人。
徐千里画竹之始就种竹,植竹,观竹。每当丽日、刮风、下雨的时候,他往往立于竹林前静观揣摩。经过多年的写生,他所画的竹枝,一一望去有动影,听其似有声,竹枝灵秀,枝节挺拔,活跃纸上,如见真竹。徐千里多幅经典作品被国内外博物馆、艺术馆收藏。多幅作品被外交部、文化部作为礼品赠送国际*要和国际友人。曾参与多次大型慈善拍卖,出版有《千里画集》。
孙长康:年生于张星镇石对头村,国画大师孙其峰长子。现为天津市*协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天津津门书画院院长,天津美术学院特聘教授,高级美术师,中国美协高研班导师,津门书画院院长。孙长康先生幼承家学,得其父亲孙其峰先生尽心指教。于书法绘画日课不辍,恳恳砣砣数十年如一日,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汲众家之长,天道酬勤,终有所成。
观孙长庚的画,其山水之作形成了散锋、泼写、厚重浑苍、气韵生动的特点,卓然成家,为时所重。其山水之艺初拜天津市北宗山水名家*士俊为师,后受业于天津著名山水画家赵松涛、孙克纲先生。他遍临石涛、石溪、梅清等大师的作品以奠其基,兼研龚贤以及近代山水大师傅抱石、*宾虹诸等大师的作品以获得其神韵。
孙智谱:女,年6月生,张星镇石对头村人,孙其峰先生的女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鲁迅美术学院中国画系教授。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曾在石家庄自然博物馆任美工,作品《和平鸽》入选第七届全国美展、国际和平年美展,《新雪》入选第二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金秋》获第三届全国工笔画大展佳作奖,《幽竹清趣》获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出版有《智谱白描画谱》、《工笔重彩画谱》等。
孙季康:年6月生于北京,祖籍张星镇石对头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人民*事博物馆书画研究院中国画研究室主任。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花鸟专业,供职于中国人民革命*事博物馆。他是花鸟大家孙琪峰老先生之子,继承了家学渊源,专攻花鸟。曾多次在国内外举办展览,作品《金谷鸣溪》入选第九全国美展。出版有《怎样画孔雀》、《麻雀画法》、《工笔写意画范·鹰》等。
王阔海:原名王克海,年出生于山东招远市,年入伍,年毕业于解放*艺术学院国画系,现为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中国画学会理事,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第二炮兵*治部创作室专职画家,国家一级美术师。全*高级职称评委,中国人民解放*书画艺术研究院艺术委员,中国汉画艺术研究院院长,清华、人大、荣宝斋画院高级研究生导师,中国新汉画艺术创造者。
几十年来,他潜心于中国画美学理论及传统笔墨技法地研究,并主张全面继承中国的绘画传统,更为崇尚汉代博大雄浑的文化精神,并汲取了汉砖、汉瓦、汉画像石刻艺术的精华,沟通了汉画像石与中国画笔墨之间的灵*,间收并蓄了浮雕、壁画、唐三彩、剪纸、皮影等民间艺术的精邃,将古汉画之石刻形态转换成新汉画之笔墨形态,将刻意变写意,以笔代刀,整合成为现代的水墨图式,被美术界誉为“王阔海的新汉画艺术”。其作品古朴典雅,狂放而不失精微,洒脱而有力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7年被评为中国书画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画家之一。
其作品古朴典雅,狂放而不失精微,洒脱而有力度,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貌。王阔海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全国美展。其中《土枪土炮》获“全国第八届美展”优秀作品奖;《凉山托子》获年“世界华人大奖赛”银奖;《巨擘》获年“中国诗人、书法家、画家庆祝建国50周年暨迎澳门回归书画展”铜奖;《神剑之*》获全*八一新作奖,《倚天长剑》获建国50周年“全*美展”优秀作品奖;《整装》获年“庆祝建*8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出猎图》获年“情系奥运中华书画艺术大展”银奖。作品《武净判官图》入选4年首届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画精品展。年6月在中国美术馆成功举办个人画展;同年,国画作品《游春图》在嘉德拍卖行以24元卖出;年,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王阔海国画集》;年参加国务院文化部代表团赴澳大利亚举办画展;0年春,为中国革命*事博物馆古战争馆绘制历史战争题材的巨作《岳飞抗金图》、《成吉思汗出征图》,并永久陈列;2年,向沂蒙老区贫困助学基金会捐款10万元;新汉画作品《游猎图》被国家领导人收藏,中央电视台曾多次对其艺术进行过专题介绍报道。
孙开仁:年生于张星镇段家洼村,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法家协会理事、主席团委员,甘肃书法院院聘书法家,甘肃金石篆刻研究院副院长,金昌市书法家协会原主席,供职于金昌画院。书法作品获全国第三届楹联书法展铜奖,“敦煌杯”全国书法展最高奖,甘肃省敦煌文艺奖。
欣赏孙先生的书法,除了赏心悦目外,还能让人感悟出许多人生哲理,其师古而不泥,立新而不燥,以汉隶魏碑为基,参篆书之古拙,化行草之灵动;其用墨枯润随心,行笔缓急相济,布局上下左右错落有致,使雄厚之古法而出苍劲之神奇,虽用笔之极变而发古朴之沉稳。通篇笔力雄浑,力透纸背,虽是字,却如画,如高贤之隐于竹林,若逸士之悠游林泉,画面一派天真古趣,令人爱不释手。细品之,每点皆不同,顾盼之间,可爱之态顿生;每划起笔不相似,收笔有起有落,有舒有缓,画虽尽而意无穷;撇捺转折处,虽夸张而无过之,仿佛自然天成;每字之间,神趣皆不同,暗合清高不俗之意境。质朴浑厚,精气弥漫,大气磅礴,动似惊涛,静若止水。运笔畅快果断,线条苍古豪放,细腻与粗犷相得益彰,婉约与奇崛并行不悖,既有碑之气概又不失帖之韵致,师古而不泥古,通俗而又不失雅度。
赵言斌:年12月生,张星镇纪山赵家村人,号“山里人”,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招远画院院长。年毕业于北京画院研修班,师从著名山水画家王文芳先生,并为崔子范入室弟子。其画受诸多名家大师亲授及影响,如*宾虹、李可染、傅抱石、吴冠中、何海霞等。基本功扎实,刻意求新,在长期的艺术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个人鲜明的艺术风格。
作品潇洒、浑厚、大气,并富有浓烈的生活气息。作品激情奔放、令人震撼。大量作品参加全国展览并获奖,同时在中国美术馆展出。作品《鱼》入选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沙龙展,成为烟台地区走进这一国际顶级艺术殿堂的第一人。《人民日报》、《北京晚报》、《中国书画报》等百家报纸均有作品发表和专文介绍。《美术》、《中国画》、《朵云》等杂志相继发表过作品,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台、山东电视台均作过报道,出版有《赵言斌画集》等。
赵学勇:笔名雪涌,张星镇纪山赵家村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著名杂志主持人、书画艺术评论家,中国毛体书法家协会顾问,中央国家机关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画报协会理事,中国圆明园学会理事,毛泽东诗词书法研究院研究员,外交部书画协会会员,北京鉴藏书画院院长、北京聚全才书画院副院长、中国李可染画院签约书法家,世界遗产文化中心秘书长、世界杰出华人协会主席、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教育中心副秘书长。曾在中国驻外使领馆任外交官多年,历任《世界知识画报》、《世界人文画报》、《世界遗产》杂志社社长、总编。
年参加纪念毛泽东诞辰周年全国毛体书法展获特邀金奖。年10月,作品参加法国巴黎国际文化节,获“法中文化交流使者”荣誉勋章。其书法作品被梁光烈、李源潮、章沁生等中央领导收藏。经常应邀在全国各地创作,作品广受社会各界喜爱,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巴西、日本、土耳其、叙利亚、埃及、摩尔多瓦、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众多友人及机构均有收藏。
孙茜:女,年3月出生,张星镇石对头村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青年美协常务理事、国家二级美术师。年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美术系,现为山东美术馆专业画家。年作品《宁静致远》入选中国美协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当代工笔画展,年作品《生活》入选第三届当代中国工笔画大展,年作品《铁末屑—甲午拜年祭》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年《悬崖百合》入选纪念建*70周年全*第九届美展,年作品《月光光》获全国第二届中国花鸟画展优秀奖,年作品《寒塘惹思绪》入选新时代中国画大展获优秀奖,2年作品《圣洁的雪》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讲话》发表六十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获银奖。
傅明和:年出生于张星镇沟子村,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毕业于解放*艺术学院美术系,在部队从事美术创作,后师从刘大为、袁武等名家。现为南京书画院专职画家、当代汉画艺术研究院研究员、江苏省国画院特聘画家。6年被江苏省文联评为优秀青年国画家,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升值潜质百位国画家,许多作品入编多部大型画册,不少精品被国内外美术机构和友人收藏,已出版有《傅明和画集》、《当代中国画名家精品集—傅明和》。
傅明和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及全*美展,2年,《迷彩青春》入选全国第五届工笔画大展,获优秀奖;《岁月》入选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当兵的人》入选全*第十届美术作品展,《春曲》入选纪念中日邦交正常化30周年中日书画交流展;3年,《塞外春曲》入选中国画百家作品展;4年,《青春正点》入选现代都市水墨美术作品展;5年,《竹韵》入选当代名家中国画小品展。
6年,《马球图》入选江苏省工笔画大展,《击鞠图》入选6全国中国画展,三幅作品入选江苏省优秀青年国画家书法(篆刻)家作品南京展;7年,《雄视》入选江苏省花鸟画大展,《竞技图》入选江苏省人物画展览获铜奖,入选江苏省优秀青年国画家书法(篆刻)家作品香港展,《马球图》入选“中华情”全国美术作品展获优秀作品奖,《马球竞技》入选全国小幅工笔重彩作品展,获优秀奖;年,《马球图》荣获上海世博会世博金奖。近几年来,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全国书画展,频频获得大奖。
王腾飞:年生于山东省济南市,祖籍张星镇北里庄村,著名画家王阔海先生之子,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港澳台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中国人民革命*事博物馆美术创作室创作员,中国人民解放*理工大学工程兵工程学院人文环境建设名誉顾问,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王阔海专项研修班助教导师,中国博物馆学会会员。年毕业于解放*艺术学院美术系,3年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进修,年获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艺术硕士学位。
年,毕业创作国画作品《整装》获庆祝建*八十周年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奖;2年,连环画《中华传统美德画传》由华文出版社出版发行;4年,为二炮部队创作的两幅大型浮雕作品《大战虎牢关》和《即墨之战》,同时入选第十届全国美展;7年,部队题材国画作品《神剑碑铭》,入选建*八十周年全国美展;8年,抗日题材国画作品《烽火犹记》,入选太湖风情全国美展;
年,反映部队题材国画作品《举轮胎训练》,入选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建*85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暨第12届全*美术作品展;年,受邀为*山市杨业功纪念馆创作杨业功感人事迹展厅插画40余幅;年,为促进中朝两国文化交流,受邀参加《首届中朝美术作品交流展》;年受邀参加《美丽云县——全国著名书画家云县写生作品展》;——年,连续被中央国家机关美术家协会授予年度优秀书画家奖;年,国画作品《人民是靠山》被中国人民革命*事博物馆收藏;年,受邀参加上海市为纪念上海解放六十五周年《力量的源泉》*民书画展;年,受邀参加中央国家机关廉*文化建设“清风”主题书画扇面展。
年与申晓轶、谢淼三人为《中流砥柱——中国共产*及其领导的人民*队抗日战争主题展》而合作的大幅主题性国画作品《圣地延安》在*事博物馆展出;年,国画作品《希伯镜头》,入选中国美协与新四*研究会共同主办的《铁的新四*》美术作品展,在国家博物馆展出;年,长征组画《大铜锅的故事》,在由中宣部、*委*治工作部主办,*事博物馆承办的《英雄史诗不朽丰碑——纪念中国工农红*长征胜利80周年主题展》中展出;年,为中国人民革命*事博物馆历代陈列创作国画人物作品《孙膑》;年,重大历史题材国画作品《虎门销烟》,被*事博物馆收藏;年,国画作品《勇往直前》,入选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暨第十四届全*美术作品展。
战洪宽:西战家村人,年12月生于山东招远。山东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山东油画学会会员,烟台油画学会理事,招远市油画学会主席。年进修于山东艺术学院油画系。5年进修于北京马保中艺术基地。年参加山东省文化厅“大师引进工程”全省中青年美术人才研修班。年起至今,跟随山东艺术学院宋齐鸣教授研修风景画。年参加山东省美协第一、二、三届油画写生研修班。年参加山东油画学会首届风景写生研修班。
作品多次参展获奖:年10月,油画《人与自然》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45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年7月,油画《收获》参加“庆祝中国共产*成立八十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览”,获三等奖。9年10月,油画《中国*人》参加“第十一届全国美展山东省油画预选作品展”。年9月,油画《净土·我的家乡》参加“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第二届齐鲁风情油画展”。、年8月,油画《难忘那个年代》参加“红旗颂”——庆祝建*九十周年山东省美术作品展。年9月,油画《罗山雪·我的家乡》参加“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第三届齐鲁风情油画展”,获优秀奖。年9月,油画《净土》参加“中国·中国!山东油画作品展”,获三等奖。年8月,油画《净土——山雪苍茫》参加“山东国际大众艺术节·第五届齐鲁风情油画展”,获优秀奖。
年1月,油画《净土--罗山雪》、《净土--马克思山与尖尖山》、《净土--山雪苍茫2》参加“烟台国际油画展”。年7月《宋齐鸣教授、王玉萍教授历届研究生师生作品展》。年烟台油画学会年展,获一等奖。年荣获招远市*府颁发的“金都文艺奖”一等奖。年山东美术馆,山东油画学会油画写生展,获优秀奖。年章丘市*府举办的“魅力章丘”写生展,获优秀奖。年9月参加“逐梦·威海卫”全国风景、静物油画作品展。
孙瑜:又名孙雨,女,祖籍石对头村,现为中国美协天津分会会员。自幼受家庭的影响喜爱绘画,少时随祖父孙其峰、父亲孙长庚学习中国传统绘画。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霍春阳、何家英、陈冬至、杨沛璋、白庚延等诸先生学习中国画。喜画花鸟画,尤喜描绘猿、猴、松鼠等小动物,毕业分配到天津警官学院任教,从事美术教学和科研工作。作品多次参加省市联展,并被各大报刊、杂志刊登发表,《觅食图》荣获第三届全国公安系统“卫士之光”优秀奖;《秋趣》荣获首届中国水彩画展“大雅杯”优秀奖;《春风》荣获庆祝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艺术联展铜奖;《听泉图》被*海艺术博物馆收藏,多幅作品被展馆收藏。
孙晓彤:女,祖籍石对头村人,年11月生,中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国画大师孙其峰孙女,自幼受家庭熏陶学习花鸟画,7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国画系工笔花鸟专业,获硕士学位,师从贾广健教授。作品《竹林双禽》入选天津市首届花鸟画展,作品《徜徉润晚》在天津美术学院7年研究生毕业作品展中荣获二等奖。
王润:张星西村人,年生,中国美术家协会天津分会会员。年师从孙其峰先生学习中国花鸟画传统理论与技法,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年毕业后留校。6年考入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系古典花鸟画研究班,导师霍春阳先生,9年毕业,获得硕士学位,并留校。主攻传统小写意花鸟,其画继承了天津美院写意花鸟画的精髓,作品清新秀丽,着色恬淡高雅。他画中的小鸟,无论是伫立枝头,还是扑翅飞去,无论兀自孤立,还是成对私语,都目光澄澈,神态飘逸,是那么的轻盈平和,远离喧嚣。
张春江:石棚村人,年1月生。年师从北京画院刘占江教授学习中国花鸟画及书法,6年至8年,进修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高研班,受教于李燕、王玉良、刘临、戴顺智、韩敬伟等教授。作品师承传统技法,又具时代气息,风格古朴典雅,富有文人画特点。作品曾多次参加国家、省、市等各类美术展览并获奖。
文学艺术名人篇
邵默夏:原名王乐宾,上院村人,年生,年抗战开始,任上院村儿童团团长。年13岁正式参加革命工作,16岁任县立鲁迅小学青年抗日先锋队队长,年任胶东北海专署工作组组长,年日本投降后,先后任旅顺《民众报》、大连《关东报》记者、编辑、采通科长、编辑科长。年起任新华社记者,年后担任大连《海燕》文学月刊主编,大连作家协会主席,大连广播电视局副局长、*委副书记,大连文联主席,*组书记等职,长期从事文学艺术创作和组织领导工作。年离休,曾任大连文联顾问,大连作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作家。影响广泛的作品是散文《窗下》、短篇小说《寻儿记》和中篇小说《厂报事件》。年出版散文、小说集《蓝天呼唤》,长篇小说《步云山夜话》。其中短篇小说《蓝天呼唤》获《鸭绿江》年优秀作品一等奖。
徐枫:字染秋,年出生于北崔家村,曾任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副厅级干部、编审。年就读哈尔滨师范大学,曾任中共哈尔滨市纪律检查委员会干事、副科长、科长、检查员。年进入文艺界,历任哈尔滨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学编辑部长、黑龙江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民间文学研究室主任,黑龙江省民间文艺研究会秘书长、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黑龙江分会副主席、黑龙江省民间文学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曾主编过《哈尔滨文艺》月刊等多种刊物。出版长编小说《满洲沦陷记》、《沉浮》,中篇小说集《发生在副省长家里》,诗集《鹿笛》等。
丛正里:丛家村人,年4月出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学研究会委员、山东作协理事、山东作协*事委员会副主席、原济南*区*治部创作室主任。年10月入伍,历任胶东*区北海*分区独立一团战士、胶东*区“国防剧团”团员、步兵第团连队文化教员、*治处俱乐部工作员、连队文化教员、连队副*治指导员、守备第二师*治部俱乐部主任、文艺干事。自20世纪60年代初,任*区报社*事记者、编辑、科长等职。长期从事*事新闻、文化工作,创办*区报纸副刊,后从事专业文学创作,并任济南*区*治部创作室主任。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篮网的梦》、《甩出轨道的星》;长篇报告文学《呼啸泉城.济南卷》、《*金王国》、《丛正里报告文学选》;中短篇小说数十部(篇),共计多万字。深受全国文艺评论界和广大读者的好评,多次获全国大奖。《美的心灵》、《仇氏墨陶》、《*金王国》先后获山东省优秀作品奖,《走进战争》获全*优秀作品奖,《我爱吃胡萝卜》获中华散文奖,《山的呼救》获全国暨山东省胜利杯散文优秀作品奖,《虎啸泉城·济南战役卷》获全*优秀图书一等奖、“五个一”工程奖,电视剧《济南战役》(合作改编)获全*电视剧一等奖、中国电视剧金鹰奖(包括最佳编剧奖)等。
蒋成文:蒋家村人,年1月生,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辽宁分会常务理事、中国新故事学会理事,大连市民间文艺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儿时因家境贫寒,完小毕业后就跨海到大连谋生,先后任技校辅导员、团支部书记、区委青工部长、厂长等职。自幼酷爱文学,尝试着写点小说、诗歌,在大连文坛崭露头角。年8月,出席了辽宁省第一次文代会,同时参加了辽宁民间文艺家协会成立大会。先后编辑出版《大连风物传说》、《旅顺口风物传说》和《蛇岛传说》等民间文学专辑三十多本,近万字,多次获得国家、省市大奖。
赵汝彬:赵家村人,年7月生。原中国青年艺术剧院副院长,系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府特殊津贴。年考入中国青年艺术学院表演训练班,年毕业留校任演员至2年退休。历任中国青年艺术剧院演员中心主任、*委副书记兼纪委书记、副院长,两届文化部戏剧专业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曾获“金狮奖”。从艺40余载,参加了50多部大型话剧排练及演出,如《风雪夜归人》、《原野》、《关汉卿》、《威尼斯商人》等。参与电影《拔哥的故事》、《风雨下钟山》、《余涩蝴蝶》,电视剧《巨人握手》、《第二条战线》、《潜龙行动》等的拍摄,编剧并导演了电视电影《丢失的耳朵》。
林华春:奶子场村人,年6月生,原中国人民解放*沈阳*区*治部抗敌话剧团演员队长,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沈阳*区艺术职称评定委员会评委。4年3月退休,被聘为沈阳民族艺术学校表演教研室主任。父辈因生活所迫,从山东老家闯关东到哈尔滨谋生,他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哈尔滨市度过的。年被召进沈阳*区抗敌话剧团乐队,成为一名文艺兵,年全*文艺会演,在沈阳*区抗敌话剧团参演的话剧《大路》中饰演小刘角色,从此改行,步入话剧演员的行列。在《杜鹃山》、《闪光的路》、《雾龙岗》等话剧中担任主角,排演了《万水千山》、《陈毅出山》、《索伦河谷的枪声》等多部话剧,并在其中扮演主要角色和重要角色。同时参与了《雷锋之歌》、《半路夫妻》、《怪王》等多部影视剧的拍摄,并为几百集的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译制片里的人物配音。导演、主演的《炮震》、《雷锋》、《火海丹心》、《太后下嫁》等话剧,小品《丈母娘、婆婆、妈》、《夏》、《列车》、《老师》、《理发》获全*和东三省大奖。
*学有:*家村人,年生。高级编辑、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曾任辽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年参加工作,曾任沈阳日报工业部记者、沈阳市委组织部干审处处长、沈阳市人大常委会选举工委主任、沈阳市*府法制办主任、沈阳市委副秘书长,沈阳人民广播电台台长、*组书记,沈阳日报报业集团总裁、*委书记、总编辑、沈阳日报社社长等职。多年来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广播》等各类报刊发表千余篇文章,撰写或主编出版了50余部书籍。
孙为刚:英里村人,年7月生。曾任《烟台日报》文艺部主任、专刊部主任、《周末版》主编《烟台日版社志》主编、《烟台日报传媒集团年鉴》主编,高级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大众文学学会理事。先后在《人民日报》、《中国作家》、《山东文学》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多万字。报告文学《远洋渔歌》入选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语文课本,散文《烟台的海》自4年起分别被上海教育出版社、江苏教育出版社选入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报告文学《远洋渔歌》年获山东省首届企业文学奖二等奖,散文《跨越百年的巨响》、《铁塔上的鸟巢》分别获3、4年度中国报纸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张全新:埠南张家村人,年9月生。享受国务院特殊特殊津贴专家,曾被评为山东省拔尖人才。曾任山东省委宣传部副部长、山东省*府参事、山东社科联副主席,山东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山东省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会长、山东省逻辑学会会长、山东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山东省*治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逻辑学会理事,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山东省理论创新研究会首席专家扥、全国哲学科学规划课题评审委员会专家等职。被中国社科院、中央编译局聘为特邀专家,被北大讲堂聘为顾问。
张全新知识渊博、研究领域涵盖面广,在哲学、美学、艺术学、逻辑学、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方面,都有很高的建树。专著达30多卷,学术论文百余篇,许多专著和论文被评为山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其学术建树在全国很有影响,学术界对其提出的“塑造论哲学”及相关成果作出了很高的评价并广泛引用转载。香港《大公报》曾以一个整版发诸多文章予以评论,还连载评论张全新学术观点的研究专著、书籍、论文集达10多部。
王元茂:石对头村人,年1月生。中国人民解放**乐团国家一级演奏员,专业技术五级,大校*衔,系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管乐学会理事。其从小就对音乐产生浓厚兴趣,年经解放**乐团严格挑选,特招成为一名*乐战士,开始了他的部队生活,走上了从事音乐的道路,经过十年严格的训练,以优异成绩毕业,成为解放**乐团一名演奏员,此后他一直生活、学习、工作在这个具有光荣传统和辉煌历史的著名团体。王元茂不断地精湛的长笛演奏技巧,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使专业水平不断地提高和升华曾多次参加全国*代会、全国人大、全国*协会议的演奏和国家重大司礼演奏,担任过独奏、领奏。在*和国家领导主持的迎接外宾的宴会上演奏的中国古曲《夕阳箫鼓》,得到国家领导人和外国元首的热烈掌声和赞扬。他长期担任乐队长笛声部首席和声部长,参加全国及全*各项文艺汇演中多次获大奖。被聘为中国音乐学院考级位于安徽、中国音乐家协会考级委员会变为和专家评委,编著有“管乐系列大全.《长笛演奏教程》”。
丛臣亭:年11月生于丛家村,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艺术摄影学会会员、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曾任招远市委宣传部部长、招远市委秘书长,现任招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从年开始摄影,作品多次在《中国摄影报》、《大众摄影》、《中国摄影家》等全国性刊物发表并获奖。其中作品《民以食为天》组照,获第23届国展优秀奖。8月8月,中国摄影出版社出版个人风光摄影专辑《自然.自语》。年11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摄影研究所举办个人摄影作品研讨会。年12月,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个人纪实摄影专辑《叩首沂蒙》。年1月,在内蒙古响沙湾举办个人纪实摄影作品展。年1月,中央电视台“经济频道”分三个专题连续播发个人纪实摄影作品。
纪雷光:傅家村人,年生,京剧琴师,国家级演奏员,中国戏曲家协会会员,山东省戏剧家协会理事,山东省青年表演艺术家协会理事。七岁随父亲学琴;年考入烟台艺术学校,师从刘宝敏先生;年以第一名的成绩被保送到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师从吴炳章、王鹤文、张素英等名家;年进入山东省京剧院工作,工作后一直参于《奇袭白虎团》《红云岗》等剧目的复排及演出,多次出访香港,澳门,台湾,日本,韩国演出讲学;9年以第一名成绩获山东首届京胡大赛金奖;年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中国首届京胡展演金奖;年拜著名京胡演奏家燕守平先生为师。纪雷光天资聪敏,悟性颇高,琴风稳健,音色纯净,琴音似语,韵味隽秀,包腔严谨,得到业内专家的一致认可,连续两年比赛夺冠,被称为“京胡状元”。
武侠义士篇
明朝武功高强、行侠仗义的武举——孙立地:明朝崇祯年间,北洼子村出了一位享誉招*两县的武举孙立地(外号“孙二虎”),此人长的人高马大,力大无穷,从小练就一身好武功,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他不好功名,性情散漫,日常行走在登莱两府各县,靠传授武功为生,为人正直,好打不平,因属虎,家中兄弟排行老二,大家都叫他“孙二虎”。
当时*县有一地头蛇刁二愣,早年跟着一云游老道,学了点三脚猫功夫,平日里仗着其大哥在登州府为官,结交了十余个乡间恶少,有恃无恐横行乡里,欺男霸女,鱼肉百姓,危害一方。明末社会动荡,匪患不绝,乡野县里无人敢管。孙二虎对此早有耳闻,总想找机会惩治一下。某年腊月二十四日*山馆大集,孙二虎受父母之命,到大集上置办年货,适逢刁二愣领着十几个混混在一鞭炮摊上耍横,强抢摊主一小木轮推车鞭炮,并将上前索要鞭炮年老体弱的摊主踢翻在地,周围的人敢怒不敢言,孙二虎拨开众人,一个旱地拔葱闯上前,拳脚并用,只一眨眼的功夫,就将刁二愣等十几个混混撂倒在地。
刁二愣不服,从地上爬起来,手持一把明晃晃的腰刀,直奔孙二虎砍来,说时迟那时快,孙二虎借势轻轻一拨,扫长腿跟上,只听“咔嚓”一声,紧接着是刁二愣撕心裂肺的*哭狼嚎,二愣的右腿如同扭了麻花被折断,自此又多了个外号“刁二瘸”。虽然二愣为官的大哥极为恼怒,但由于其弟没有性命之忧,加之二愣的所作所为确实引起众怒,更重要的一点是碍于名节、忌惮孙二虎非凡武功,所以此事不了了之。
善人义士——于应龙:生卒年不详,石对头村人,生活于清嘉道时期。家仅中等资产,而乐善不怠。村南大河为南北洪道,冬季行人过河涉水,极为不便。他倡建木板桥,以便行人,桥板时有朽坏,即捐资修补,从不吝惜。同村姜氏妇,老而无依,他按时接济,妇卒,又备衣衾棺木葬之。清道光时,南北行人至其村者,皆感颂于应龙,多年不置。
六合螳螂拳奠基人——林肇基:川里林家村人,道光二十五年()前后,辞官隐士林肇基在该村创办拳房传授武术。拳房以强身健体为宗旨,强调习武者讲究武德,组织了本村部分青少年,聘请外地拳师魏德灵(林氏族谱和林家拳传人记载为“魏德林”)任教,主要传授六合拳,魏之高徒林世春,拳艺精湛,在六合拳的基础上,创出“六合螳螂拳”,名震一方。
“神医”——庞太利:清末,圈子村有一中医庞太利,被群众称为“神医”。医术高超,药到病除。平时对贫困百姓免费行医治病,优先就诊。据传,有2户人家同时来请医看病,一家抬着轿,另一家赶着牲口。他先到赶牲口的户行医,然后到抬轿的户去。他的观点是:穷人家对一般小病是不求医的,病情严重才找医生;富裕户并无大病,就是晚去点也不会出现问题。
劫富济贫义士——韩大凿:(-?),原名韩梦瑞,口后韩家村人,劫富济贫义士。他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童年父母双亡。青年时期,其性勇斗,敢说敢做,好管不平事,人送绰号“大凿”。他深恨为富不仁及与官府相互勾结欺压百姓的人,对流传故事中杀富济贫绿林好汉十分钦佩。清光绪末年,他纠集了几个外乡穷苦弟兄,经常出没于招远南半部一带,劫夺富商、地主的资财,随手散给贫苦百姓。地主富商纷纷到县衙告状,官府屡捕不获。
年(清宣统三年)除夕夜,招远县太爷得到韩大凿回家过年的密报,立即集合了七班衙役,由卞姓班头率领,星夜直扑韩家。衙役在垛石口子顶和村子的主要道口设下埋伏,将韩家团团围住。此时已近午夜,韩大凿的妻子正在给他梳辫子,其把兄弟“小土”坐在一边。忽听房上有响声,他知有敌,急忙将辫子绕在脖子上,从炕席下抽出双枪,猛地拉开正间门,扬手一枪将伏在墙头上的一名捕快击毙,紧接着一个箭步窜入院中,反手一枪又将挂在房檐下的卞班头打了下来。此时外面枪声大作,韩大凿转身夹起妻子和“小土”一起窜出大门。随手一枪又将墙角一名捕快撂倒,趁乱向北山跑去,刹时不见踪影。“小土”由南向西山跑,被埋伏的捕快用绳索绊倒捆绑起来。衙役们丢下3具尸体,连夜带着“小土”回县街禀报。大年初一,县太爷坐轿来到村里,声言要踏平韩家村。一时间全村哭喊声一片,纷纷逃到外村。事后,由村会首出面,各户摊款,托人送给县太爷此事方才作罢。
韩大凿逃到奶子场后,听说“小土”已遇害,自己无法立足于家乡,便下了关东,在长白山一带拉起来“竿子”,聚众五百余人,当了“大当家”的,带领弟兄们杀富济贫,名震长白山一带。年“九·一八”事变后,日*踏我山河,杀我同胞,韩大凿毅然率部投奔义勇*。义勇*被打散后,韩大凿匿居于哈尔滨,不久忧愤成疾,病逝于一个小客栈。
招远六合螳螂拳第二代传人、武术大师——林世春:(-),招远市张星镇川里林家村人。六合拳第二代传人,招远六合螳螂拳奠基人。其祖父林肇基在村开设拳房,养有“罗汉拳”师授武,林自幼习之,酷好至极,不耻下问。后学艺于*县(今龙口市)北马镇李维琪,在李家结识莱阳籍六合拳师魏德林(约-),林见魏之拳法优于“罗汉拳”,便拜魏为师。之后,魏到川里林家村定居,或三五日即去,或年半载回,或朝见其卧床,午却不见其人,来无踪去无影,前后十余载。
魏晚年回到川里林家村物色传人,见林学艺十余载,虽家境贫寒,仍苦练不辍,遂传其衣钵。六合螳螂拳法原称作六合拳、六合螳螂手。林虽习之十余载,却仍不舍得丢其所学“罗汉拳”,出师后结合所学改编,揉以六合真意,将其改编为“六和单捶”,即“罗汉短打”,取名“短捶”,为其很重要的一块看家拳,也使六合拳由原有的九套增加为十套,故林成为招远六合螳螂拳的奠基人。
林一生痴迷武学,德艺俱佳,其武功造诣是当时山东东三府(登州、莱州、青州)武林的“第一把手”,名扬鲁省,是名符其实的一代宗师、武术大家。林世春以务农为主,一生没有去过大城市,后被*县(今龙口)大财主“丁百万”家聘为护院武师,在众多武师中武功首屈一指。林在丁家期间,又苦苦练功二十余载,功达纯青,七十岁方回故里。林之武功不轻易传人,在其传人中多是至亲族人,但在*县丁家期间,传艺于丁子成、王吉臣(王年轻先殁),并传下“六合螳螂拳手法真传秘诀”拳谱。
之后,传续为六合螳螂拳*县一脉;在招远传艺于赵同书等,后传续为六合螳螂拳招远一脉。晚年曾在招远县城北关(竟北关西)赵同书(关门弟子)家居住,回川里林家村后数年而逝,享年87岁,其后代与弟子们为其树碑立传,现仍存民国初期(年)为期所立墓碑。
清末民国初期的著名武术大师——傅通:傅家村人,生卒年不详,嘉庆武进士招远金岭邵家邵鹤龄,曾拜其先辈为师,尽得真传。傅通秉承家学,武功高强。掌有裂石断碑之功,光绪末年与一称山西李的访者武师较技,傅通胜。翌日送客出村时,客人山西李又提出互击三拳较艺,山西李先击,力大掌实,傅通身受三掌已受内伤,但未露迹。轮至傅通打,山西李立势靠在一半人多高的石碑上,傅通先让其一拳,接着于丈外举手遥指,算是第二拳,第三拳傅通倾全身之力凝聚于一拳,箭步如射,猛地向山西李打来,山西李见来势凶猛,不敢硬接,急向旁一闪,拳擦身而过,打在石碑上,只听“嘣”的一声,石碑应声而断。山西李当即伏地认输,这就是盛传遐迩的“三拳还一掌,一掌断石碑”的故事,由此傅通之名一时名震齐鲁。
民国时武术艺人——傅嘉宾:傅家村人(—?),少时好动,性喜练武,其堂叔傅丰贤“武功颇扎实”,宾少时随堂叔学武,后到*县县立中学读书,学艺于校武术教师、六合螳螂拳*县支脉二代传人丁学成。年中学毕业后,先到沈阳,后到哈尔滨,考入电机职业学校,,毕业后进入哈尔滨电车局任职监督,工作之余拜河北吴桥人刘俊龄为师,修习北少林拳术、器械近10年,深得刘之真传。后再拜河北献县人吉万山为师,学习少林短拳、八极拳、绵拳、角力实战等,功力大增。后又同评剧名角李万春、师兄弟吉东方等,成立了哈尔滨剧艺武术团,傅嘉宾任团长,在东三省各地演出,轰动一时。
年初夏回到家乡,年春投奔住在青岛的堂二姑曲茂芝处,适逢国民*警备司令部招聘武术教官,傅嘉宾因武艺高强比武胜出,被录用为青岛警备司令部特务团武术教官兼司令官护卫,此后开始*旅生涯。年6月,由青岛到台湾,年退伍后投入德胜镖局武术卖药团。年10月台湾成立武术会,傅嘉宾为发起人之一,其在台湾武术界颇具影响,其子傅松南(年生)秉承家学,并发扬光大,成为台湾武术界名人。
出资助学的信女——杜寄尘:(-?)杜东村人,曾任台湾省教育厅督学,青年时期,就读于山东省立女子师范、四川省立重庆教育学院。年去台湾,曾在台湾省立屏东师范任教师、台湾教育厅任督学。退休后,曾多次回大陆访问,年以后,先后四次回乡考察办学情况,五次捐献助学金、奖学金,总计20多元人民币,受益学生达人,著有《杜家蜡铺遗孤》等作品。
山川风物篇
狗山:位于狗山李家村东北海拔米,面积仅1.19平方公里,因山巅为一巨石,如犬蹲踞,故被称为蹲犬山,或称蹲狗山,后简称为“狗山”。狗山南跨招远市张星镇,北接龙口市北马镇。狗山自古以来在人们心中就是一座神山,《金史》《明史》《太平环宇记》等多部史料中都有记载,是胶东地区国史及地方史志中记载最多的山峰之一。
狗山之巅的狗石,头南腚北,遥望南天,呈啸天状,仿佛一名卫士正在警示陌生来客,威武,凶猛。狗山南依深山,地处罗山山脉向西北延伸的末端。其西、北二坡较陡,一般从东坡登顶。狗石高约15米,南北长约20米,东西宽10米左右,东、西两侧呈垂直状;北侧虽坡度斜缓,但于岩石光滑,也难以攀援。胆大者只有踩着南侧狗脖处陡峭险峻、凹凸不平的天然石坎才能到达石狗顶部。
在狗山一带,至今广泛流传着当年烧狗头求雨(当地人称为“燎狗脖子”)的故事。早年天旱日久,老百姓拜龙王求雨无果,就开始烧狗脖子。人们视狗石为狗神,认为是天狗变成,希望通过火烧狗脖子,借助滚滚的浓烟,把人间祈雨的意愿传达到天界。据老人们讲,烧狗脖子正式开始之前,要先举行一番隆重的仪式,要用牛、羊、猪等三牲供奉狗神。然后在狗脖子上堆满松柴,浇上柴油点燃。霎时间,烈火熊熊,“狼烟”滚滚。烧一阶段后,要看看石头上有没有水珠。民间相传“石有水滴,狂风雨疾”,当天就会有雨;又说“狗山起雾,大雨如注”。
据说,这种方法十分灵验。烧过狗脖子后,三天之内必有大雨。这种风俗最晚至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还曾保留。老于小时候就在老家马格庄,多次看到东面狗山上狗脖子处浓烟四起,听奶奶爷爷说,那是“小李家”(狗山李家以前的名字)或*县山后遇家村人在燎狗脖子求雨。
“五截岚子”:位于著名的“美秀顶”之侧后,居徐家村东五里许,高百丈,延七里。之所以称之为“五截岚子”,这与辛庄镇五截村有很深的渊源。时光上溯到明嘉靖年间,五截村痒生刘光初娶徐家村大户人家美女巧云为妻,巧云不仅通达文墨且能诗善文,是当时远近闻名的才女。出嫁那天,备了丰厚嫁妆,并把大洼里头一块茂密的山岚作为陪嫁送给了巧云婆家。出嫁后的巧云非常贤惠,相夫教子,孝敬公婆,淑德聪慧,尤其生有一双儿女,光耀门楣。女儿淑惠从小眼看父母习文断字,出落成一个貌如天仙且满腹诗文的大才女,年方十三四岁己慧名远播。
也巧,大明皇帝常念文故臣眷属。时有徐门子弟在京为官,朝廷之上常夸巧云及女儿淑惠,朝野皆知淑惠之文之美。一日皇帝高兴,执意要見。也正赶巧云携一双儿女京城探亲,皇帝得见淑惠,龙心大悦,当即勒旨命留宫伴驾。皇帝自从得淑惠为妃,龙颜大变,精神煥发,日日兴高采烈。一日惠妃谈及五截家中之事,皇上正在兴头,当即勒封了娘娘家人,命人在五截刘家树龙头碑立龙凤牌坊,勒文武官下马文官下轿趋步进村。又闻听娘娘外祖乃徐达之后更是眷顾,亲颁圣旨锦表徐家,那时娘娘姥爷家受皇封传遍山东。娘娘家在徐家这块山岚也被称为皇封"五截岚子"。
因水土之异,发音之别,徐家当地人称“五截岚子”为“五胄岚子”,全称“敕旌五截岚子”,既为敕旌,皇令封山,乡人禁入,岚中杂树茂密,层层叠叠,徐家人称其“闷死家雀”。唯五截祖辈“牲口邦”岁岁进山开道,伐木运柴,徐家世代呵护成自然。岚中风景秀丽,景色宜人,且不说明朝开国元勋徐达之“将*帽”、“饮马池”,只看那龙潭旁、峭岩顶,一龙头破石而出,形约五尺,其状逼真,五官俱全。额头隆起,鼻梁突兀,神威雄健;双目微闭,容雍华贵,慈祥可爱,呼之欲出,*斧神工,自然天成。
龙凤峡:在奶子场东南,有一条长约3公里的大峡谷。大峡谷九曲回肠,跌宕起伏。每逢夏日雨季,山泉奔涌,一路而下,或急切,一泄数丈;或平静,一潭清幽。两岸峡壁突兀,两相呼应。一个接一个*斧神工的石峰,或高或矮,或尖或钝,具形具象的挑逗着人的思维和想象。峡谷中有一座酷似龙头的山峰,与对面一座形似息翅而盼的的凤凰遥遥相对,因此得名——龙凤峡。
龙凤峡是一个无需购买门票的原生态旅游胜地,为国家2A级旅游景区,是夏日避暑的好去处。它以奇峰、怪石、天然氧吧,蝶舞、鸟语、蝉鸣、花香,原始、纯朴、天然,吸引了不少好奇揽胜的人前来领略这片未开垦处女地的风采。山有水则有灵气,山泉叠瀑给原本就异常美丽的龙凤峡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和灵*。翠绿的山峦倒映在碧绿的湖水之中,飞瀑、山泉轰鸣,响彻峡谷,盖过了此起彼伏的蝉鸣。丛林茅草夹着清澈的溪流,溪水潺潺,岸边树木野草倒影清澈可见。突兀之处,湍急的水流顺山势跌宕而下,一泄千丈,水花飞逸。放眼望去,异常壮观,是胶东大地上一处难得的山水奇境。
菩提寺:又名大里院:原址位于后大里村,建于金泰和年间(公元1—5年)是招远较早的庙宇之一,此院是百姓集资修建的,总面积约平方米,建造雄伟壮观,正殿明柱飞檐,偏殿为东阁楼和西廊,有钟楼、山门、戏台。年尚有高僧“良善”带徒在此主持。古历3月16日为庙日,此日到到该庙烧香许愿者络绎不绝,热闹非凡。日*入侵后,香火冷落,年被逐渐破坏,年改建为学校。
竹林寺:原址位于丛家村东北山涧,始建于明万历年间,古时四周竹林环绕,寺后石峰兀立,苍松挺拔,山泉自石崖涌出,沿石缝涓涓流下,至寺后汇成一洼清澈透底的清泉,泉旁有用大块石头砌成的鱼池。山谷两旁绿柳成荫,鸟语花香,泉水叮咚,林涛轰鸣。寺内大殿香烟缭绕,木鱼声、钟声、念经声此起彼伏。
清顺治年间的《招远县志》记载:环寺皆山也,山多洞穴,玲珑嵌空,或如数间房屋,或如曲径、幽房。好事者秉烛探奇,终不能尽。年清道光年间的《招远续志》载张晖“游竹林寺”曰:竹林风清树色凉,野花开处颇闻香;一泉侧吐悬崖细,两岸横谷卧柳长;曲径僧来云宿洞,疏林樵去鹿眠罔;贪听鸟语忘搜句,辜负奚童背带囊。可见竹林寺当时为风景胜地,年在寺内办学,毁坏寺内一切,后经战乱,今已不复存在。
*山庙:位于张星镇*家、山西栾家村东面的*山。清末民国时期闻名华北的“*山庙”,相传清咸丰年间,在*山东坡有一尼姑庵,后期庵内烟火不旺,最后一个尼姑去世后,一伙僧人将尼姑庵拆迁到后来的*山庙,起初人们还习惯称“*山庵”,后来僧人嫌其名不正,改为“*山庙”(或*山寺)。这时庙内收了一位小和尚,法名“常选”(辛庄镇董家村人),此人自幼聪明好学,为人正派,后来当了庙内的方丈。
大约在年前后,由他主持重建了新庙,新建的庙宇佛殿,雕梁画栋,金碧辉煌,东西两廊炫丽壮观,庙内名人书写匾额达18块之多,殿前铭柱上的楹联为清代状元王寿彭手笔,东廊坊内一匾大书四字“真如自在”,左下角落款“慈禧”,庙内一切文物都是出自当时的社会名流。年前后为*山庙的鼎盛时期,佛教会的圣地,常选和尚成为华北一带很有影响的道首。年常选和尚圆寂,以坐姿装在罐内安葬在现在的小兰沟塘坝东侧。
常选去世后,庙内的风气日渐败落,多数僧人都娶了老婆,庙内大批器物被私卖(老于3年收藏了一只雕工精美的太师椅,据卖家说是当年“*山庙”流散出来的),有的和尚还有嫖娼行为,有的参加反动的道会门,有的直接与国民**队有联系,年被人民*府枪决的“龙平”和尚就是其中一例。年8月13日晚,当时的人民*府组织周围的山西孙家、*家、山西栾家、蔡家等村青壮年将庙内所有神像拆除,财产收归国有,随后所有僧人分布到邻村还俗,并将所有的田地、山岚归于各村。
“*山庙”解散后,剩余刘、王、邢三姓僧人被*府安排到山西栾家定居,同时将庙里所属田地、山峦划归山西栾家村。当时的“盘活”和尚,还俗后取名“刘振海”,并娶妻生子,一直在山西栾家生活。据该村栾书记说:老和尚前几年已经去世,其子孙尚在。老于山西栾家寻古探幽时,在村南偶遇现年86岁的栾明新老人,聊起早年间的“*山庙”,老人滔滔不绝,特别兴奋,八十年前他还跟着哥哥上*山庙赶过庙会,看过唱大戏的,那人山人海的热闹场面,至今令他难以忘怀。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当时还俗的僧人“盘活”和尚仍健在,还俗后取名刘振海,住在山西栾家。后来,该村在修筑小兰沟堤坝取土时将装有常选和尚的罐挖出,现存放在招远市文化馆。
后栾家村关帝庙:后栾家村后曾有一关帝庙,规模虽不是很大,但却十分气派。正屋居中高台上塑关公坐像一大尊,塑像高约2.5米,关公手执笏板、身披战袍、腰扎玉带,左右分立关平和周仓塑像,关公双手捧印,红衣绿靴,神态慈祥,不怒自威。左面关平身高八尺,左手叉腰,右手捧剑;右面周仓面似锅底,满面胡须,眼珠白中嵌黑,左手在胸前,伸出食指和中指,右手握清月大刀。庙院西面是一座财神庙,南墙中有一个天地神位,院门朝东,正对街口,庙前东西两边各有一棵大古槐。50年代,东古槐朝北高枝伸出30多米,朝东低枝伸出40多米,上面树杈平躺1个大人在下面看不见人,胸围3个大人抱不过来。古槐已枯,树干中间正北有一个大树洞,当时洞口可以从中间牵毛驴通过。庙西南10米处立着大旗杆,高20多米,旗杆底座直径有70多厘米,顶部直径有20厘米,上有一米多高的铁旗杆顶,旗杆上1/4处,有一个木头八面大吊斗,能装成人大小。
传说李家清朝时在营口街上有大买卖,赶上营口街上着大火,火借风势,烧遍了营口半个街,当时李家先人许愿“关圣人显灵灭火,保住李家买卖,回家为关帝庙竖旗杆”。火烧到李家隔壁一处房时,风停了并下了一场雨,熄灭了这场火灾,保住了李家买卖。李家为了还愿,竖了这支旗杆。每年正月初一,全村老小一早来到庙前看升旗,旗是黑底白龙绣边,中间是血色“关圣大帝”4个繁体大字。庙拆于年秋后,旗杆毁于年大炼钢铁,树刨于年文化大革命。
宅科“药王庙”:曾经在招*两县相当有名,而今虽然难寻其芳踪,但在周围十里八村,提起“药王庙”,上了年纪的村民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据招远地方志书记载:清乾隆元年,该村西北*泥顶脚下的山沟中修建起一座药王庙。由正殿、偏殿、钟楼、主持居所组成。其中正殿最宏伟,基石用花岗岩精凿,东西山墙均用大块花岗石细凿垒成。所用青砖都是*县所产,殿门用当地上等材料雕刻而成,屋檐四角及屋脊都雕刻着瑞兽。殿内正面有药王章善俊塑像(据《列仙传》载:章善俊,唐武后朝京兆人,尝携狗,名乌龙,世俗称药王),左右两边是十大名医塑像,左面是“真人孙思邈”、“太乙雷公”、“神医扁鹊”、“仓公淳于意”、“神医张仲景”;右面为“抱朴子葛洪”、“太医王叔和”、“矢医岐伯”、“良医华佗”、“良医甫土安”,墙上还有根据十大名医治病救人故事彩绘的图画。
庙址依山旁水,古树参天,山中小溪从庙东向南流过,常年不干。令人称奇的是庙里井水呈乳白色,甘甜无比,至今无人能道出其中奥秘。庙前有一水塘,塘边野花盛开,塘内荷花清幽,景色秀丽动人。旧时,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日为庙会日,周围十里八村的人们大都到庙里烧香许愿,祈求神医保佑全家无病无灾。这天,庙中主持手敲木鱼,念佛经,场面非常热闹,有卖各种面食小吃的摊贩,还有香客请唱戏的还愿,香火相当旺盛。可惜的是此庙文革时成为“破四旧”的对象,于年10月被红卫兵拆毁。不过目前还保留着四月初八日庙会的节日,只是庙毁僧去,没有地方许愿还愿了。
曲家村“寿官大牌坊”:清道光年间,曲家村人曲奉先,饱读诗书,满腹经纶,诲人不倦,扶危济贫,德誉四邻,贤达乡野,惠及百姓,96岁寿终正寝,驾鹤西去。乡里将其事迹逐级上报至皇上,皇上为表奖其功德,特封其为“六品寿官”,并在村南大道中立汉白玉雕刻大牌坊一座,龙头碑一个,可谓风光一时,成为当时曲家村标志性建筑。令人惋惜的是年“社教”运动中,被无知的后人当做“四旧”拆除,现已无处觅其芳踪。虽然这让曲家村老辈人引以为豪的大牌坊早已化为历史的尘埃,但“六品寿官”曲奉先的品德精神却已深深烙印在曲家村一辈一辈人的心中,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曲家人勤奋努力,德行天下,保家卫国,建功立业。
山西栾家村“贞节牌坊”:旧时山西栾家村村东有古迹“贞节牌坊”一座,高2米,大理石雕刻二龙戏珠,上面有“彤管扬辉”四个字,做工精致,生动逼真。碑的背面刻有碑文,记载清末栾丕春之妻王氏早年丧夫,寡母孤女,相依为命,终身不嫁之事,可惜年“文化大革命”时被毁。
民间传说篇
马格庄村村名由来传说:听村里于氏家族不少老人讲过:马姓人很早很早以前就在此安村定居,因处著名的狗山西面,名曰狗山西马家。马姓人种地、经商做买卖样样在行,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地主,其势力当时的州府官员们也惧其三分。于姓一族稍晚从四川一带不远千里徙居此地,租借马姓人村东南十分荒凉的八里沙河上游河套两岸荒地定居下来,取名“于家沟”,成了马姓人的佃户。开始时于姓人开荒种地,日子虽然过得十分清贫,但每年都按时向马姓人交租,虽然马姓人经常仗势欺人,但于姓人一直忍让,没有闹出大动干戈之事,两姓人相安无事地过了十几年。
有一年大旱,老天一年没有眷顾“于家沟”一滴雨,造成于姓庄稼颗粒无收,没法向马姓人交租。然而马姓人为富不仁,竟动用当时的黑社会上门逼于姓人交租,而且一分一两都不能少,否则将于氏青壮年拉去衙门发配从*。憨厚老实的于家老大被逼无奈悬梁自尽,然而马姓人还是不依不饶,利滚利地限期让于姓连本带利足额交租。
于家老二是个急性子,人长的五大三粗、力大无穷,名曰“二虎”,自小跟着*山老道,练就了一身绝世内家功夫,打起仗来,十几个壮汉都近不了身。平时最见不得倚强凌弱,好打抱不平。那几天马姓人逼债,他正在莱州府帮朋友盖房,回来后见大哥被马姓人逼死,他义愤填膺,当天深夜趁马氏家族睡熟之际,带领于氏近20名青壮,拿上麻绳,背上十几捆干柴,来到马姓人家驻地,把每家外面门框上的门鼻扣上,用麻绳绑紧,再在门口放上一堆干柴,然后点火烧柴,瞬间山西马家处在一片火海之中。因是深夜,马姓人毫无防备,全部在睡梦中*归西天,至此马姓一族在西马家断祠绝种。
随后于姓人把马姓人烧焦的尸首用破麻袋片一包,埋在村东北角荒地中,遂改村名为“马家葬”。后嫌不雅,改名“马格庄”。传说也好,事实也罢,马格庄村中至今十几姓,唯独没有姓马的。而于姓人却相当兴旺,成为马格庄户数人口最多的望族。目前于姓一族在马格庄村就分三支,如“金都老于”这支,本人“庆”字辈就和另外两支的“炳”字辈、“新”字辈,称兄道弟。而我们这支于姓,又有“东支”、“西支”之分。可见于氏一族人丁旺盛却是不争事实。
“八里沙河集日”由来的传说:话说村东有一条大沙河,发源于村东南“于家沟”,横贯马格庄村东,向北流经庙头郭家、杨家庄子、牛栏徐家、上夼,到达龙口市北马镇王寿村西汇入主河道向西北流入渤海,长达八华里之余,故名“八里沙河”。河套中有一条沙土马路,是古代莱州府通往蓬莱府的主要官道和商路。
很久以前,此处就成为当地经济文化娱乐中心。饭店、杂品百货店、大车店、旅店顺河两岸鳞次比节,商贾云集,买卖兴旺,人来车往,好不热闹。每到晚上,大车上挂的马灯、各家店门前的纱灯闪闪发亮,买卖幌儿争奇斗艳,马蹄声、铃铛声及人们的喧闹声,直至午夜时分。当时村中有位老先生,刻板刷印了千余张告示,又从家中拿出两升(20斤)小米和20个鸡蛋,搅合在一起,到处张贴告示,告知方圆几十里,定于逢古历初二和初七日,在村东八里沙河畔赶集。很短时间内,赶集的人越来越多,地盘越来越大,并一直延续至今。兴旺时,北到龙口、北马、海岱、闫家店,西到*山馆、南到宋家、张星,东到山后迂家,方圆三四十里地的老百姓,逢二逢七都汇聚于此,进行货物买卖、交流,享誉招*两地。
小时候,奶奶常扯着我的手,来此赶集,在人山人海中穿梭,看牛骡羊马,听鸡鸣狗吠,卖狗皮膏药的、变戏法耍大刀的、卖肉、卖菜的吆喝声不绝入耳,令我目不暇接。尤其是杜家人卖的那原汁原味的羊汤,现在想起来还是那样回味无穷。时过境迁,尽管集日还在,但沿河商家哪些古老的建筑早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
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学大寨”整地改土时,附近的老百姓时常在河两岸挖到埋在地下残垣断壁中的明清、民国老物件,其中马格庄第一生产队还在河西地中挖出两大坛子二十文“光绪元宝”,足有几千枚,当时全部按废铜卖给了当时马格庄供销社。大人们说这是过去老辈店家为了防盗防匪而埋在自家房下的,这为“八里沙河大集”过去买卖的繁盛提供了有力的佐证。
“金山”传说:马格庄村西近5华里、有一条*山东西延伸的山脉,东部隶属马格庄、西部分别为蔡家、山西栾家村领地,当地人俗称“金山”。小时候常听老人讲,这座山是一座“金山”,山石里面是两块巨型的金砖,人字形支着,两块金砖下面的空隙中,是一只肥头大耳的金猪。
自古以来,历代都有人在此探测开采,幻想能挖出传说中的金砖、金猪。爷爷告诉我,日本侵略中国时,也曾派人在此打洞采金,掠夺走不少*金。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与小伙伴们每次上山拾草、捡松蘑、抓蝎子,大人都千叮万嘱“小心,不要掉金洞子淹死”。因为山上有不少前人探矿采金留下的深坑,当地人都叫“金洞子”,口宽的有一二米见方,窄的只能容一个成年人上下,大部分深不见底,一般里面都有水,平时树木、杂草一遮,根本看不到洞口在哪。以前曾经有人不小心掉落里面,轻者伤筋动骨,重者当场摔死或被洞中水淹死。
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省、县市、乡镇*金矿业勘探部门经常派人在此打洞探矿,不少私人也擅自在此打洞采金,听说不少人在此发了财。现在山西栾家所属的地盘,被招远大秦家*金矿业有限公司租赁,常年进行开采,而且效益不错。可见“金山”传说,并非空穴来风,虽不像传说那样玄乎,但采出货真价实的*金却是事实。
“一钱太守”通“狗神”:话说东汉著名的“一钱太守”刘宠,字祖荣,东汉牟平人。是齐悼惠王刘肥之孙牟平侯刘渫的后代。刘宠家住牟平养马岛,在朝为官,东来西往,路经狗山曾听到狗山上的石狗叫,说神狗在与他打招呼,欢迎他,这充分体现了这位太守儒雅幽默的一面。与之相映成趣的是,山阴百姓在送别他时,也拿狗说事,大意是别的太守在任时,派官吏到民间搜求财物,白天黑夜不断,有时狗叫通宵,百姓不得安宁。自从刘太守到任以来,夜里听不见狗叫声。
左孝友兵败“八风营”:话说公元年12月,左孝友聚众东莱郡蹲狗山(狗山),号称十万之众。仗着狗山前临深山,背靠大海的地理优势,官府屡屡派兵剿之,皆劳师而无功。剿到后来,官府也疲了,只好听之任之。左孝友却不肯见好就收,每到青*不接时便出山劫掠,名曰劫富济贫,实则将富户的家财全部济到了自己名下。
后朝廷派名将张须陀前来围剿。张须陀敏锐地预见到,左孝友自称拥兵十万,粮草必然难以维持。他虽带兵只有一万多人,可一边扼守住要道,一边正面以八风营对敌。所谓八风营,顾名思义,就是八面来风,听起来惬意,可真在其中,可以说是生不如死。到了八风营中,基本意味着走着进去,躺着出来。果然,左孝友带兵连冲多次也无法破阵,活生生地被困守在蹲狗山,一个月后,山上粮尽,左孝友不得不自缚来降。
目前在狗山东面有一处高山,峰顶较平坦,南面是悬崖峭壁,东、西、北三面用无数大石块垒成一圈围墙,宽约2米,高有8尺,长约多米,至于这是当年左孝友占山为王时所筑,还是清末乡民防捻*入侵时所筑,还有待于进一步考证。
狗山的山枣棘子不长倒钩刺:据说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时来到这里,李世民见狗山山势奇特,景致不凡,一时游兴大发,遂登上狗山览胜。李世民举目远眺,只见,南面是绿油油的千顷良田,碧浪迭伏;背面是一望无垠的万顷渤海,浪花飞溅;东西两侧是松涛滚鸣、怪石嶙峋的峰峦,不觉龙心大悦。正在高兴时,突然一阵大风将李世民的龙袍掀起,挂在旁边的一颗山枣棘子上,他忙弯腰用手扯袍,不料一使劲,“嗤啦”一声,皇袍被撕开了一条口子,李世民不由龙颜大怒,厉声喝道:“混账,今后不准长刺。”俗语说:皇帝说话,金口玉牙,说什么就是什么。从那以后,狗山的棘子就不长倒钩刺了。
胡大海母亲寻子地“访子耩”:元朝末年,朝*腐败,民不聊生。安徽泗县人胡大海随从朱元璋起兵反元,因连年征战,与家中不通音讯。其母思子心切,北上寻儿,行至狗山李家北耩,向村人打听胡大海的行踪,后在*县一座山下母子相会。胡大海因*务在身,就把母亲寄养在龙口背面一个岛上。后人将胡母在小李家打听胡大海的地方叫做“访子耩”,母子在*县相会的那座山被叫做“认儿山”,胡大海寄养母亲的那个岛称“寄母岛”(今作“屺?岛”)。
“聚宝盆”与灭族惨剧:姚姓是狗山李家村最古老的住户,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历史上姚家曾一度家业兴隆,人口众多。*山庙(后被毁)、蓬莱阁都留下姚家捐资的记载。可姚姓如今在“狗山李家”仅剩几户,这是什么原因呢?传说从前姚家有一个伙计上山割草,见狗儿山前怀一处山洼中间有一不大地方长着茂盛的青草,伙计将此处的草割完刚好装满一大篓子。第二天再去,草又长得和原来一样。于是,伙计就天天到这里割牲口草。时间长了,东家觉得蹊跷,怎么能天天都割着这样草呢?就询问伙计,伙计如实相告。
东家来到那个茂盛的草洼,寻来找去,只在地下刨出一个石槽子,将其抬回家后便随意放在南墙下拌食喂鸡。可是,石槽里的鸡食总是满满的。东家的妻子疑惑,在搅拌鸡食察看时将戒指掉在槽里,她捡一个,槽内还有一个。东家明白了,这是一个聚宝盆。此后,姚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时间一长,姚家有聚宝盆的事被官府知道了,就派人来索要,姚家舍不得交出去,便将其扔到村东水井里。官府索宝未成,大怒,派兵将姚家满门抄斩,只有一走亲戚的六岁男孩辛免于难。
大岚建村传说:相传大岚建村有一个十分有趣的传说。大岚村比南面邻村北栾家河建村晚,传说当年*县王马史家泊子村王思敬娶北栾家河一栾姓姑娘为妻,每年正月初三这天要到北栾家河去拜岳父母,路上要经过一片山岚,那地方树木茂盛参天,绿荫遮地,山清水秀,于是姑娘和女婿看好了这个地方,便和岳父母商量在此处建村。岳父母问其建村后,地界准备划到哪里?女婿回答:从这片树林往南连扔三棍棒,第三棍棒扔到哪里,那地方就是地界。岳父同意了,女婿立即拿起棍棒跑上十几步再扔,一连扔了两棍,岳父这时急了,说:行了,第三棍就别再扔了,再扔就扔到我们村边了。因此,栾家河村北地少,大岚村南地多。大岚村王氏家谱上的老祖宗,男的是王思敬,女的是栾氏。
“*龙寺传说”:相传很久以前,石对头村西界河之阳有一座大庙,名曰“*龙寺”,由于靠近大道,交通便利,寺内香火甚旺,寺前有一大湾,无论天旱天涝,湾里的水既不少、也不增,碧水一湾,瓦蓝清澈,深不见底。传说湾里住着一条小*龙,一天夜里,小*龙托梦给庙里的老和尚,说黑龙要来水淹*龙寺,凭自己的能力抵挡不了他,要求老和尚帮助,它让老和尚见湾里翻起*浪时,就往湾里扔馒头,翻起黑浪时,就立即往里扔石灰,可是老和尚年老昏庸,糊里糊涂把东西扔错了,结果小*龙战败,黑龙发大水淹了*龙寺。
为避水祸,老和尚只好搬到小南山以西高埠之处,靠近一个斜坡的大岩石重建寺院,名曰“邪岩寺”,后因地方偏僻,香火不旺,又搬到该村于家以西小河边再建一寺,名曰“空谷寺”,后来老和尚病故,小和尚们失去约束,不务正道,欺男霸女,被官方镇压,其寺终于败落。至今三处寺院的遗址仍常有古代砖瓦等物出现。
杜家羊汤传说一:县令断案的“妙汤”。话说明朝洪武二年,也就是公元年,因战乱与天灾导致的山东人口匮乏,田地荒芜,朝廷强制从各地移民填补山东。杜氏先祖杜岐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由四川华阴县移民至此,落户建村。因无田可耕,为了维持生计,杜姓先民开疆拓土,在老界河两岸大量的荒丘野地中,开垦出片片良田,种植五谷杂粮。由于老界河水源充足,土地肥沃,杜姓庄稼年年丰收,小日子过得十分富足。四五年过去后,一些本地人开始眼红,见杜家这地方确实土地肥沃,亦迁居此处。
因移民与本地人风俗不一,常有矛盾,加之邻里之间常发生一些土地纠纷,从而使得矛盾逐渐激化,时常殴斗,诉讼官司不断,县令对此颇觉头痛,经过数次开堂审理,难分对错。师爷灵机一动,出一计谋:既然是纷争常有,又无法断出个子丑寅卯来,何不把两拨人聚到一起,商议一下双方都做个让步呢。县令道:这开堂审理,双方都不服又都各占理。想要把他们聚在一起很难,即使聚在一起,弄不好又要打起来,岂不是弄巧成拙?师爷一听缕了缕胡子不再吱声,此时窗外传来羊羔的叫声,咩咩之音入耳不绝。师爷灵机一动说:有了,何不宰几只羊,在村里支上一口大锅,凡是来开会者,每人一碗羊肉,看他们还来不来,来了都在一个锅里吃肉,看他们还打不打,还吵不吵了。
县令一听也认为是个好法子,可是转念一想:这一村的人,得吃多少羊啊!师爷说:何不找村里的厨子来,看看他有什么办法。于是一杜姓厨子被叫到县令前问话,县令说:给你一只羊、一口大锅、一些青菜,可能做出这全村人的吃食来?厨子一听噗通跪下说:老爷难为小的了!县令有些不悦道:你这厮既然是个厨子岂能没有法子?厨子面露难色,战战兢兢地说:大人,自古道“巧妇难为无米炊”,区区一只羊如何让小的做出全村人吃饱的饭呢?县令大怒:大胆,限你三日想出法子,想不出就砍了你的脑袋。
厨子摸着自己的脖子就回了家,一想到这羊,他的脖子就嗖嗖的冒凉风,似乎那*头大刀就要砍到自己的脖子上。厨子一夜没睡。第二天一早起来吃饭,只见桌上一盆汤。就问妻子:这是什么汤?妻子说:杂烩汤。什么杂烩汤?厨子说着用勺子在盆里搅了搅。妻子答:昨日你出去带回的剩菜,我加了点水熬成了汤。厨子心里想,剩菜加点水做出一锅汤?刚要骂,突然口中说:有了,有了。厨子跑去找县令,说自己想出办法了,明天就可以做。县令闻听,马上让厨子去准备。
第二天早上,县令吩咐人把大锅支在了村头。厨子宰羊前心想就一只羊,这羊血不能浪费了,所以宰羊的时候用盆将羊血接了出来。正当他捧着大半盆羊血发愣的时候,恰巧一卖杂和面的挑着担子迎面走了过来,不料羊血盆碰在了挑子上,杂合面落入了盆里。厨子急喊:你这卖杂合面的走路不长眼啊,我这盆羊血撒进这么些杂面粉来,叫我如何是好?弄不好要杀头的!卖杂合面的也恼了:哎呀!你怎么不说你不长眼呢?撒进去杂合面,你搅合一下不照样吃么?我还没问你要钱呢?厨子一听对啊!搅合搅合看能不能做出来,于是头也不回的就奔大锅走了过去。
厨子将手掌小心翼翼的探入羊血盆,拨开杂合面,左转三圈右转三圈,如此搅合了一下,竟然杂合面跟羊血很好的融合在一起。停了一会羊血凝结成块,厨子用刀子把血划成块状倒入大锅的开水中,竟然汆出一块块细腻的羊血豆腐。厨子来了信心,将汆熟的羊血豆腐捞出来。刷锅添水,将羊骨、羊下货一起扔进锅里。羊肉切成了薄片,羊血切成小块,青菜以及葱花、香菜一并切细,羊骨与下货在锅中熬出奶白的汤汁,下货熟后,厨子将下货也切成细条或小方。而此时在衙役们敲锣打鼓走街串巷的吆喝下,全村的人们都端着碗来了。衙役们说:一吆喝上村头吃羊肉不要钱,都来了,说开会一个来的也没有!有几个胆子大一些的馋娃娃想早早尝个鲜,伸手就要抓那煮好的羊下货吃,被厨子一巴掌打得缩回了手。呵斥说:县令老爷没发话谁也不准吃!厨子刚说完,只听得县令问了一句:厨子可以开饭了?厨子点了点头。于是县令开始了一番讲话,无非是劝和的话。
县令絮絮叨叨的说完了,喊了厨子开饭。厨子将羊肉、羊下货、羊血、青菜倒进了锅里,羊肉断生,只见厨子将葱花、香菜撒进大锅,喊了一声开吃喽!面对一只只递到眼前的碗,厨子手中的勺子上下翻飞,麻利地为每人盛上一碗,最后大锅里剩下一点,厨子盛到碗里端给县令,县令尝了一下,竟然啧啧有声的吃了个精光,并对厨子的厨艺赞不绝口。厨子费心做出的这一锅鲜美羊汤,使两拨人的恩怨得以勾销。自此每当提起开会这事,村里人谈的最多的是厨子这手艺,都盼着能再开一次会,可惜自此后再也没有了纷争,也就没了这羊汤大会。吃不上就馋得慌,于是厨子就开始做起这个羊汤生意,并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后辈们更是将这手艺发扬光大,从而成就了“杜家羊汤”百年美誉。
杜家羊汤传说二:救急衍生出来的“香汤”。据村中老人说,当年杜家街上有一隆昌饭店,厨子技术颇为了得。此厨姓杜,号月明,是一名土生土长的杜家人,不过现在杜家宗谱上却查无此人。也没有老人能说出此人的生卒详情,有的说是清朝的祖上,有的说是民国杜北老大,众人莫衷一是,老于在此不想细究历史上是否真有这位大厨,只想告知大家其衍生出的另一传说版本故事。
话说当年,杜西一户人家办喜事,请去了杜月明大厨进行料理。这户人家不太富裕,却死要面子,请来的客人颇多,然而准备的做菜原料却不充足。上了没几个菜便没了材料,这可急坏了杜月明。他找来喜主一说这情况,问还有别的材料没有?喜主说家里哪里还有材料啊!杜月明看到羊圈里有一只羊,就问喜主这羊舍得不?喜主说也只好拿这羊凑菜了。可是按当地当时的风俗,羊肉是上不了大席的。这怎难得倒赫赫有名的杜大厨呢,杜月明使出祖传的看家本领,三下五除二麻利地宰了羊,将剩下的*瓜切成片、几根大葱切丝,合上菜板上剩余的调味香菜,与豆芽、羊肉、羊杂一同开了一锅羊汤。没想到味蕾刁钻的客人们,竟对这上不了大场面的羊汤赞不绝口,自此隆昌饭店开始有了羊汤一道菜肴,杜家大集的“羊汤”美名远播,长久不衰。
以上是杜家羊汤在清朝及民国传承下来的两个版本的传说,虽然正史上没有记载,现实中也没有留下任何那个时代的印记,但是老于却从老辈人的口中,感受到了历史存在的一些真实性。或许这两个传说故事有一些演绎,甚或是有些夸张,但是“杜家羊汤”大名鼎鼎,享誉四乡,成为百姓频频提及的美味佳肴,却是不争的事实。
丛家北山婆婆鼻子传说:传说古时有一农妇,身高马大,力大无穷,因不堪受婆婆的凌辱,一气之下,来到丛家北山,耕耘谋生。无水就挖洞寻水,木棒做镐,长年累月淘挖不止,直到挖得山泉自洞内流出。饮用灌溉,收来的粮米用石簸箕煽净,就这样一年过去了。后来,农妇为了出气,竟将她婆婆的鼻子拽下来,气愤地摔在石板上,从此农妇就销声匿迹。她用过的石簸箕、大门框和她婆婆的鼻子化为奇石。
丛家北山奇洞传说:奇洞位于婆婆鼻子前怀,形如井,故名“井口洞”。洞内奇景不尽而言,有弯曲的溪径,只能只身而过的石壁,流水哗哗,白沙如玉,冷处像冰窟,暖处似火炉,洞顶吧哒吧哒的滴水声宛若古筝演奏,偶尔只得匍匐才能钻过洞径,多少人来此洞穴想探个究竟。持蜡烛、掌松明,都望而却步,无功而返。传说这个山洞很深很深,往北一直能通到渤海。村里很早的时候,曾经有壮汉不服气,点着一筐蜡烛想走进去瞧个究竟,结果,蜡烛燃到半筐之后,他也没有走到尽头,只好又从原路返回来了。后来,又有许多人进去过,但还是没有结果。老人们怕自己家的孩子进去出不来,有危险,就想办法把洞口堵死了。
赵家蛇仙洞传说:原纪山老庙大殿的东北角上有一个深不可测的大洞,里边经常会冒出一股股冷飕飕的阴霾之气,传出一种不绝于耳的奇异声响。老人们常说,那里住着一个蛇仙,有时会化成美女到处迷人,有时又会现出原形到山下去喝水,喝水时头在山下河流中,尾在南山顶。因此那神秘阴森的角落无人敢近。直到庙墙倒塌、大殿露天之后,人们才见到有一瓮口粗细、深不见底的洞,投进一块石头,再将耳朵贴在洞沿上,那扣人心弦的沉闷响声越来越细,经久不息。
触儿冤传说:口后王家村南不远处,相传古时村有一文人叫王士高,才高八斗,学富五车,曾进京赶考,因卷子被压,榜上无名。后来听说巡检大人到登州府巡察,王士高到*山馆驿站拦轿诉冤告状,大人随即命题,王士高当场作出一篇鸟字作偏旁的文章,巡抚大人大悦,即命王士高为登(州)莱(州)两府第一。后来王士高始终未得重用,想起卷子被压一事,便伤心发冤,因此抑郁成疾,不久撒手人寰,族人将其葬于村南。村人见到王士高的坟,想到他的遭遇,都觉得他冤枉。此后这个地方慢慢叫成触儿冤,按照当地方言,触有见到、想到之意。
奶子场村名的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龙子涧周围生活着一群勤劳的人儿,他们日出而作,日暮而息,耕田狩猎,砍柴放牧,人们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由于这一带隶属罗山后麓,不仅山川秀美,更是藏金纳银的风水宝地。在一个风和日丽云淡风轻的日子里,东海龙王的小女儿趁父王熟睡之际,偷偷来到罗山游玩。许是造物弄人,许是缘分使然,就在这里,她邂逅一位正在砍柴的翩翩少年,小龙女与少年郎一见钟情,难舍难分,遂决定抛弃一切荣华富贵,留在人间,嫁于林姓少年,于是他们喜结百年之好。
林姓少年并不知道他美丽的妻子就是东海龙王的爱女,只知道她美丽温柔又贤惠,夫君每日砍柴,龙女在家做饭,小龙女学会了夫君最喜欢吃的千层饼,日日做给他吃,小夫妻两和和美美,恩恩爱爱,日子过得比蜜甜。不久,小龙女身怀六甲。小两口沉浸在即将为人父母的喜悦中。岂不知,仙家一日,人间百年。话说龙王打盹醒来,发现女儿不在,便差人去唤女儿前来,遍寻不见。后来得知爱女已犯下仙家大忌,与凡人结为夫妻,遂龙颜大怒,命钦差大臣即刻前往人间,不惜一切代价抓龙女回宫。
龙臣领命,来到龙女家,夫君当然不舍得龙女走,龙臣施法把龙女夫君化为石,因为他已经是龙儿的父亲,所以石头自然呈龙的形状,龙女见状痛彻心扉,大声哭喊:“父王,你可以带走我的身,带不走我的心!我与夫君必不离分!”小龙女在最后那一刻,毅然吐出心中龙珠,口中默念仙语,把自己刚出生的龙儿托付给山中的老虎和空中的老鹰,拜托他们代为养育自己无依无靠的孩儿,又把周围的山体化为夫君最喜欢吃的千层饼,最后把自己化为与夫君深情对望的一只石凤,他们生生世世永不分离了!于是山中刚生下虎仔的虎妈每天定时来到这里以奶喂哺,空中旋舞的老鹰们云集而来张开翅膀为其遮风挡雨!这就是在当地广为流传,妇孺皆知的“龙生虎奶雕搭棚”的动人传说!
(注:由于本人才疏学浅,孤陋寡闻,加之这个专题天南海北涉及人事相当多,年限跨度比较大,求证起来有很大难度,所以文章中不免有这样那样的不足和问题,望大家海涵指正!)
金都老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