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土高原种树“愚公”呼唤传承人
今年60岁的王占峰是中国*土高原山西右玉县的一个普通农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一直以种树为业,从黑发干到了白发,承包的石炮沟绿化面积也由150亩扩大到3000多亩。
除了生活费,王占峰把自己种地、养牛的钱全部补贴了种树,尽管遭遇了家人的不解,但是他对自己的“事业”无怨无悔。“这些树卖了都是钱,但是说什么也不能卖,不但对右玉就是对其他风沙大的地区也起作用,这是很简单的道理。”他说。
右玉县是一个距离毛乌素沙漠仅100公里的天然大风口,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仅有残林8000亩,森林覆盖率不到0.3%。“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白天点油灯,黑夜土堵门,男人走口外,女人挖野菜”成为当时右玉的真实写照。
右玉县数万民众经过60年坚持不懈地种树,在干旱寒凉地区创造出了人工生态林的“世界奇观”。目前,全县森林面积已增至150多万亩,林草覆盖率提高到53%,高出全国平均值。
“只有调动全社会的力量,绿化荒山的力度才能加大变快。”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余晓兰说,*府如果在经济上给予适当的支持,可能会调动更多年轻人的积极性,那治理荒山的路就不再漫长。
王占峰也希望能有个接班人。他的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儿子们对自己的种树行为理解不了。他说:“现在孩子们不愿意种树,看不上这些东西,经济是主要原因,现在农村里50岁以下的人基本上都出去打工了。”
说起年轻“接班人”,右玉人余晓兰既有忧虑也表示理解。她说,一方面,在荒山上植树更多的是社会效益,经济上回报的很少,年轻人也要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右玉地区十年九旱,在荒山上栽树很困难。
“在荒山上种树就得人工一棵棵去栽,而且无法浇水,只能靠老天下雨。有的树已经成活两年了,第三年还有可能旱死、冻死,成活一棵树非常不容易。”余晓兰说。
为了把丈夫的家乡变得像自己的故乡云南那样,今年46岁的余晓兰曾和丈夫杀过猪、卖过肉、种过蘑菇、开过荒、跑过运输,用自己辛苦挣下的钱贴补种树。20多年过去了,余晓兰现在承包了1万亩荒山,松树、杨树、果树等长得郁郁葱葱。
“每年根据自己的经济状况,都会去种树。今年打算栽1000多亩,大概需要20多万元。”余晓兰说,现在家里养了400多只羊,能有10多万元的收入,都要投入到种树中去。
像王占峰和余晓兰这样的“荒山种树人”在右玉已经不多见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近几年来,右玉县不少年轻人开始从事“育苗”生意,把培育好的小树苗销往西面的内蒙古鄂尔多斯市。
“现在鄂尔多斯市矿区绿化气派非常大,树苗都供不应求,甚至一些机关干部都回家育起了苗。”右玉县退休干部、右玉长城保护协会会长王德功说。
为了把绿色接力棒传递下去,每年右玉县也会组织专业的绿化队完成一定的绿化任务,比如,2011年右玉县把荒山绿化大片造林7.8万亩作为自己的目标之一。近年来,为了鼓励群众多植树,*府也在经济上给予*策性引导和补贴。
“生态环境还依然严峻,种树需要靠大家。”王德功说,新时期还是需要像王占峰、余晓兰这样的年轻“愚公”,把树种在海拔1000多米的荒山上,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保护家园,而且还能在古长城沿线形成防护林带。
( 王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