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灰色的工装、蓝色的牛仔裤、一双厚胶底鞋,再加上干练的短发以及清瘦的面庞。熟悉綦开隆的人一定知道,这是他的经典形象。
綦开隆说:“穿工装和厚胶底鞋可以让他随时深入施工现场,与一线工人打成一片,能够获取宝贵的一手信息反馈。”
这样的风格,让我们想起了一位家喻户晓的人物:杂交水稻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袁隆平院士经常衣着打扮像地道的老农一样,行走田间地头,仔细查看水稻长势,获得一手实验数据。
虽然綦开隆与袁隆平从事的行业相差较大,但是他们身上都能感受到一种接地气的感觉。而身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董事长,綦开隆的这身装扮,这也为他获得了“工装老总”的雅号。
人民网报道《綦开隆:摊铺机界的“袁隆今天,小编就带你来了解一下,“工装老总”綦开隆的精彩人生。
1、山东好汉的逆袭之路
年,綦开隆出生在山东莱州农村的一个普通家庭,家里有4个孩子,他作为老小,备受家里人的宠爱。虽然物质条件匮乏,但是他童年时代的记忆是美好的。
年,綦开隆选择参军入伍,并成长为一名特种兵。这也是他人生的一次重大机遇。在部队,綦开隆还是练就了一身过硬的本领,在转行到部队财务部门后,他还专门学习了专业财务知识。
年,他复转到西安一家国有企业做财务工作。他白天工作,晚上学习,硬是“啃”下了微积分等难度极高的课程,迅速拿下电大文凭。凭着过硬的专业能力,他一路升至大型国企总会计师,参与建设了一批重大项目,这也为他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基础。
2、充满荆棘的创业之路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一群执着于技术,着迷于产品的痴人、狂人走到了一起,綦开隆和金增是先后离开大型国有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姚怀新是来自长安大学从事机械制造研究的教授,还有于怀山、韩卫民等等在各自专业领域的顶尖人才。他们为公司和产品起了个很中国化的名字——中大机械,在那个国外品牌路面机械垄断中国市场的年代,这个一点不沾洋味儿的“中大机械”曾经被认为很难生存下来。
作为一家集聚高校与企业的人才,兼备各家技术优势所长的初创企业,中大机械很快便集合了众多全球顶级品牌液压元器件代理资格,原本可以舒舒服服地拿着大哥大,品着好茶,喝着美酒把生意做了,但他们却机缘巧合地走上通过特种路面机械设备提升公路质量的道路,这注定就是一条铺满荆棘的曲折之路。
3、“中国自主摊铺机之父”
陕西中大机械集团从创建之初,就把产品开发和技术突破的方向定位于解决公路施工中的难题。
从自主研制出第一台压路机、第一台道路摊铺机,到实现对国外同行的超越,从参建3万多公里国内高速公路到进入巴基斯坦、蒙古国等高速公路建设市场,綦开隆带领“中大”一路向前挺进。
20多年来,綦开隆专心致志、一门心思推动中国自主道路机械特别是摊铺机的创新发展,“用最好的设备,铺最美的路面”。为此,他夙兴夜寐、精益求精,带领团队实现物料强制二次搅拌、多级可折叠等一系列技术突破,把摊铺机的单幅摊铺宽度从13米拓展到16米、18米、20米,直至23.6米,成为在摊铺机这个专业领域中叱咤风云的人物,赢得了“中国自主摊铺机之父”的美誉。
4、变形金刚诞生,解决港珠澳难题
事实上,任何一条公路的宽度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从填方路基到桥梁再到隧道,从联络线到主路再到收费站,公路宽度总是在不断变化,如何让摊铺机适应这种变化也是一个世界级难题。中大机械人用了6年时间,才琢磨出折叠螺旋的思路,从折叠一次到折叠2次,最后到折叠3次,他们亲切地把它称为“变形金刚”。这款能快速变换铺装宽度的“变形金刚”在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摊铺作业中大放异彩,享誉全球。
在港珠澳大桥,中大机械抗离析、可动态变换铺装宽度整幅无纵缝摊铺工艺,解决了桥、岛、隧连接段超宽度大幅连续变宽摊铺施工和海底隧道高温、高湿、通风不畅条件下温拌沥青摊铺的两大难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
“做得不错!真做得不错!真的做得不错!好漂亮!国产设备真行!”中国交建总工程师,港珠澳大桥岛隧工程项目总经理、总工程师林鸣向中央电视台记者赞许说。
5、感动中国交通人物
年4月28日,由交通运输部、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中国交通报社、新华社新华网承办的年感动交通人物颁奖大会在京举行。陕西中大机械集团董事长綦开隆作为年度感动交通人物出席会议。
颁奖词如下:
为了实现中国高速公路路面15年的设计寿命,他二十多年矢志不渝,带领他的团队攻坚克难,勇于创新,成功地研制出了可动态变换铺装宽度的抗离析“变形金刚”结构大型摊铺机,在港珠澳大桥岛隧路面整幅无纵缝全段面铺装中,展示出中国自主创新品牌的魅力。
綦开隆的艺术兴趣十分广泛。除了对书法颇有研究之外,他还醉心于瓷器鉴赏、红木家具收藏和园林园艺等。据介绍,他早年蓄须留发,俨然是艺术感十足的美髯公。朋友常戏言他是被摊铺机“耽误”的艺术家。
-END-
部分来源:人民网、交通运输科技网
文博传媒网整理作品
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文
博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