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县自古钟灵毓秀,人文荟萃,圣贤辈出。古时的名人灿若星云,当今文人层出不穷。被誉为潍县“琴棋书画”的“四文人”,就是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著名“四文人”中的“书”,则是郭谷石先生。
△潍县琴棋书画四名家,左起:陈天才谭资九郭谷石徐培基
郭谷石先生是潍县著名的中医学家,也是书法兼收藏家。生于清光绪二十六年(年),老家潍县城里,成名后一直住在东关,旧居直到城区改造时,才被拆除。郭谷石自幼天资聪颖,立志上进,敏思好学,博览群书,志趣广泛,多才多艺。一生经历了末代清朝、中华民国和社会主义的重大变革时期。他学术有显著成就,虽然受“反右”、“文革”冲击,后半生经历坎坷,但他的高尚道德和精湛医术,一直被人们广为称道。
刻苦自学终成名家
郭谷石生长于书香家庭,父亲郭恩嘉和任清代翰林院编修的伯父郭恩庚,都具有高深的文史功底,家中典籍丰富,有着深厚的家学渊源。郭谷石从小受家庭文化的熏陶,父祖家学的孕育,孩童时期就立志读书学习,以期报效社会。那时大户人家的孩子,从懂事起就由家长教授《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等进行启蒙教育。待六七岁时进入塾学,读“四书”“五经”,学习五六年,再考入近代的高等小学堂。毕业后报考私立或公办中学。郭谷石学前就诵读了许多古书,青少年时期愈加勤奋,课余时间时常一个人关在屋里夜以继日地攻读,熟读了“十三经”等典籍,已是满腹经纶了。当时潍县一带,包括莱州府和益都各县,中学极少,有的也多是教会办学,一年招收不过二十来个学生,条件最好的当属益都县改松林书院而建起的山东省第一所官办中学堂。但考这所“重点”学府,没有相当的实力,是难登校门的。青年郭谷石不仅以优异成绩被录取,且在众多学子中成为品学兼优的佼佼者。
郭谷石不但在医学上有较大成就,他的书法也有独到之处,书宗欧而转摹颜体,幼年即苦练基本功。他集古今书法家之长,开拓创新,一幅扇面,以蝇头小楷集48种书体。尤其善书“双勾”体,不分狂草行书一笔写完,如钢筋铁骨,亦如游龙走凤,成当时邑地一绝。解放后,郭谷石因患视神经萎缩症,近于失明,不能再写太小的字,但其功底深厚,书法仍有新的发展。郭谷石老年多写行草,有时兼写楷书,因视力不好,全凭笔力触觉及炉火纯青的功底,气贯丹田,刚劲有力,苍老挺拔。他曾为新华影剧院、人民剧院写过每字超过2平方米大的牌匾。
郭谷石的榜书被书法界誉为“谷石榜书甲天下”。据新华影剧院首任经理刘凌回忆:新华影剧院是潍坊市第一个大型、正规的影剧院,落成前领导层就考虑请书法名家来写大字悬挂于影院大门上方。字体要刚健大方。当时提名的书法家有王振轮、郭谷石等。最后还是决定请能写榜书的郭谷石来写。刘凌说,有人说这几个字是先写好小字后放大的,其实不是。是按图纸上要求的尺寸,把报纸放在地上,旁边放着盛满墨汁的大砚和洗池,郭谷石抓住几斤重的特大号“抓笔”书写的。他身后有一位懂书法的人拉着他的腰带。写完后,郭谷石已是大汗淋漓。每字3.24平方米、高近2米的楷书大字“新华影剧院”雄健圆润,气势磅礴,其书承颜体,摹华世奎,苍劲有力,观者无不叫绝。后来他又书写了“人民剧院”四个大字。现在他的书法作品经十年浩劫,家中已无留存。所幸生前所书庄龙甲、王全斌二烈士的碑文,仍耸立在潍坊烈士陵园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