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山卫位于黄海之滨,明洪武中期始筑土城以防倭,鳌山卫建置于洪武三十一年(年)。洪武三十一年(年)朱元璋派魏国公徐辉祖巡视山东沿海督建:安东、灵山、鳌山、大蒿、靖海、成山、威海七卫。山东新建七卫设立不久,便在建文年间爆了靖难之役,靖难之役期间山东新设七卫处在一个动荡期,卫所军队被抽调参加战争。靖难之役结束之后,大批燕军进驻南京造成朱棣大本营北京防御空虚,永乐二年朱棣便征调山东卫所驻军充实北京周边防御。山东卫所驻军的大量抽调,又造成山东沿海卫所防御的空虚,这便有了永乐二年(年)抽调云南卫所驻军充实山东沿海卫所防务,所以山东沿海七卫建置于完成于永乐二年(年)。
永乐二年(年)鳌山卫辖前、后、左、中、右五所,共有驻军人。前所为浮山备御千户所驻浮山所城,后所为雄崖守御千户所驻雄崖所城,左中右三所驻鳌山卫城。每所为人,一所又分为十个百户,每个百户又有各自的屯驻地,每个所城内驻有一到二个百户,卫城驻有五六个百户。
明正统十四年(年)明英宗朱祁镇率二十万京城禁军北征瓦剌,在土木堡一带明军主力遭遇瓦剌骑兵的围歼,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二十万保卫京城的禁军此役损失殆尽,消息传到北京朝野震动,此时北京城只剩十来万老弱守军,无法保证京城的安危。兵部尚书于谦征调南、北两直隶、河南的备操军和山东、江苏两省的备倭军保卫北京,最终凭借这些进京勤王军队取得北京保卫战的胜利。土木堡之役后明朝京师三大营及禁军都需重建,这一时期大批山东卫所驻军被抽调到京津地区,每卫有所辖五所调整三所,每卫共计人,约有京操军人,屯军约人左右,捕倭军约人。每卫的实际兵力为轮班的名京操军和约人的屯军,弘治年间以后京操军大多轮为京城官宦的私役,替官宦家做一些杂活,京操军得不到演练战斗力大为下降,成为卫所军人的一种严重负担,造成大量卫所军人逃跑。明朝嘉靖时期沿海卫所的防务空虚,给倭寇大规模侵挠沿海地区提供了机会,嘉靖三十二年()戚继光掌管山东沿海备倭事宜,戚继光走遍备倭三大营二十五个卫所,增设沿海城堡修缮沿海墩堡(烽火台),招揽逃跑军户和普通民户充实各卫所,使山东沿海卫所防务焕然一新,山东沿海的倭乱很快平息。戚继光也因在山东沿海的平倭功绩被调往浙江平倭。戚继光到南方沿海平倭时从山东各卫所抽调了一部分军队,使每卫三所驻军兵力维持在二三千人左右,鳌山卫的兵力也在这一时期固定下来,清朝建立后又做了一些调整,一直到雍正十二年裁撤。
戚继光调整后鳌山卫辖前、后、右三所,嘉靖四十年记载:共有驻军人,兵寨9处、滨海城堡(数量不详)、军屯35处、墩堡(烽火台)48处、巡检司一处(栲栳岛寨城)。
鳌山卫城:始建于洪武中后期,明永乐二年进行扩建,城墙包以砖石。鳌山卫城呈正方形,城周长约5里,城高约11.6米,厚约6米内外包砌砖石。卫城建有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东门面向大海为“镇海门”,南门为“安远门”,西门为“迎恩门”,北门为“维山门”。城墙外挖有护城河,护城河宽约8.3米,深约5米,涨潮时可乘船由海直达东门外护城河。明永乐年间鳌山卫城驻有左、中、右三所,设指挥使3人,指挥同知5人,指挥佥事8人,同知1人,儒学教授1人,镇抚司镇抚2人。城内设有:卫署、经历司、仓廒、学宫、文庙、武庙、天齐庙等建筑。城外设有演武场、点将台等。
弘治年间前后左所和中所被抽调他地,鳌山卫城仅驻有右所,右所驻军以百户为单位又分散驻守于卫城外各地,嘉靖时期戚继光调整卫所兵力抽调浮山所和雄崖所部分驻军于卫城,卫城右所辖有京操军人(含浮山所)、屯军人(含浮山所)、捕倭军人;守城军馀人、守滨海城堡军馀不详、守墩堡(烽火台)军馀69人。
兵寨城7处:金家岭寨城、子家庄寨城、萧旺庄寨城、大港寨城、羊山寨城、田村寨城、崂山区一处未知名。
金家岭寨城:明洪武中期所筑土城,寨城周长2里,永乐年间为即墨营驻地,宣德八年(年)即墨营迁往即墨县北十里处(北安街道),金家岭寨城虽成为鳌山卫驻军地,鳌山卫在寨城设有百户,守寨城军馀四五十人。
子家庄寨城:位于李沧区郑庄村,修于明洪武中期,周长2里,百户建置,守寨城军馀三十多人。
萧旺庄寨城:位于崂山区晓望村周边,修筑于洪武中期,百户建置,守寨城军馀三十多人。
在崂山区秦家土寨、王家土寨、江家土寨附近有一座土寨城,百户建置,守寨城军馀三十多人。
大港寨城:位于即墨皋虞村附近,修建于明洪武中期,百户建置,守寨城军馀三十多人。
田村寨城:位于田横镇苏家寨、何家寨人、刘家寨、李家寨、董家寨五村附近,修建于明洪武中期,百户建置,守寨城军馀三十多人。
羊山寨城:位于即墨黄龙庄附近,修建于明洪武中期,百户建置,守城军馀三十多人。
军屯18:俞家屯、梁家屯、潘家屯、朱家屯、黄家屯、中黄家屯6处在即墨境内,其他12处在平度境内,共有屯军人。
滨海城堡具体数量不详,大型滨海城堡为百户建置,例如浮山所“沧口寨城”、“洋山寨”,民间又称“营子”、“兵寨”。在每个兵寨下面还下设两座小型兵营,每个小型兵营驻兵十几人。由于鳌山卫没有卫志,具体位置不详。
墩(烽火台)17处:分水岭、小劳山、石岭、横担、栲栳岛、洋山、龙口、石老人、峰山、走马岭、黄谷、俞家岭、高山、萧旺庄、郎家嘴、劈石山、捉马嘴,守墩军馀85人。
堡(烽火台)18处:桑园、营前、马山、大村、监望、中村、那城、桃林、双山、错破岭、孙全、塔儿、东城、转头山、狗塔埠、瓮窑头、万口户、石张口,守堡军馀72人。
浮山所城:浮山所城建于明洪武中期为莱州府16个军民联防寨城之一,洪武三十一年(年)设浮山所重新修筑,明永乐二年(年)进行扩建,南北长米,东西宽米,城周长三里,城高二丈五尺,城墙内外包砌砖石,有东西南北三座城门。明永乐年间辖有驻军人,土木之役后浮山所驻军几经调整,到嘉靖三十四年兵力调整为5个百户建置。浮山所所城内驻有一个百户兵力,其他兵力分散在三个百户寨城和9处军屯;守城军馀56人、守兵寨军馀不详、守墩堡军馀45。所城内设有千户一员、副千户一员、百户一员。
兵寨2处:张家庄寨城、楼山寨城,每处寨城百户设置。
张家庄寨城:城周长二里,为洪武中期设立的16处军民联防寨,土筑城墙,位于城阳区上马街道,百户建置。守寨城军馀约三四十人。
楼山寨城:为洪武中期建,城周长2里,永乐年间重修,百户建置,守寨城军馀约三四十人。
在云南路西镇周边应有一处滨海城堡,为永乐年间修筑,百户建置,守卫团岛湾、青岛湾和轮渡码头及小港一带的胶州湾海岸。
军屯9处:赵家屯、李家屯、葛家屯、毛家屯、候家屯、任家屯、候南屯、展家屯、浮山所屯,屯军98人。
墩(烽火台)9处:麦岛、程(城)阳、女姑、程家庄、楼山、姑山、红石、张家庄、斩(湛)山,守墩军馀45人。
即墨县志记载浮山所18墩,剩下的9墩为:狗塔山、双山、塔山、东城、转山头、桃林、错皮岛、中村、瓮窑。其中双山、中村、转山头、桃林、东城五墩为鳌山卫所辖五堡,属于即墨县志重复记载,错皮岛、狗塔山、塔山、瓮窑四墩同样为鳌山卫所辖4堡,这4堡因明清不同时期名称称呼的不同而被混淆,清代县志所记错皮岛、狗塔山、塔山、瓮窑4墩为明代错破岭、狗塔埠、塔儿、瓮窑头4堡也属鳌山卫。明代墩和堡虽都为烽火台,但有很大区别。墩都建在临海地的港湾、河口边,每五里设一墩,有兵5人驻守;堡分两种,一种为交通要道每五里一堡。另一种设在近海山区的山头制高点上,离海边有一定距离,和沿海其他墩堡同样相隔为5里,每堡驻兵4人。
栲栳岛巡检检司:设于明洪武八年(年),建文帝时期曾被裁撤,永乐二年(年)复立归鳌山卫管辖,配有弓兵二十一人,墩三,守墩弓兵9人。
墩(烽火台)3处:丈二山、金钱山、望梅,守墩弓兵9人。
雄崖所是莱州府直辖所,各项兵力单列,不属鳌山卫管辖,直接归莱州府和即墨营管理。鳌山卫与雄崖所的分界线东北为栲栳岛巡检司,西北为走马岭,走马岭墩为鳌山卫下辖烟墩(烽火台),走马岭寨城为雄崖所管辖。田横镇一带并非雄崖所管,从永乐年间开始一直归鳌山卫管辖。鳌山卫与浮山所分界为麦岛和石老人,麦岛附近有麦岛墩(烽火台),为浮山所管辖;石老人一带有石老人墩(烽火台),为鳌山卫管辖。鳌山卫的发展演变经历以下几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为设卫前,也就是朱元章整个洪武年间,由于即墨县属于胶州管辖,胶州于洪武五年(年)设立胶州备御千户所后,便在即墨沿海一带派兵驻守。洪武十七年(1年)朱元章派信国公汤和江夏候周德兴巡视海防,东部沿海地区开始修筑城堡驻军防倭,这一时间莱州府在沿海地区先后修筑十六座土城寨,每个土城寨驻有一个百户兵力。兵力主要出自胶州所和从当地招募。在洪武末期即墨沿海各城堡兵力达到设所条件,便设立雄崖千户所。洪武三十一年(年)朱元璋派徐辉祖巡视山东沿海建立七卫,鳌山卫便在雄崖所的基础上设卫。
第二个时期为明永乐到成化年间(年到年)这一时期鳌山卫属于顶盛期,辖有五所兵力人。
第三个时期为弘治年间到明末(年到年),这一时期鳌山卫由五所变为三所,卫所属于衰弱期。
第四个时期为清朝建立到雍正十二年裁撤沿海卫所,清初废除军操和卫所军官世袭制度,改设千总、百总。雍正十二年(年)载撤鳌山卫,人员户籍和财税归并即墨县,改设巡检司,驻有马步兵50员。
鳌山卫撤消建置后,卫城军户开始陆续迁走另谋出路,城墙由于没有维修陆续开始倒塌,年剩余的城门和城墙被拆除,现已无任何遗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