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介绍 » 胶东历史沙盘推演第二期孔有德与明末登莱
TUhjnbcbe - 2024/8/3 4:21:00

(编者按:上一期的胶东历史沙盘推演,介绍的是清军攻打于七之战,这一期要复盘的战事,则是明军平定孔有德“登莱之乱”的过程。在古代,胶东半岛偏于一隅,大的战事数量不多,明末清初是一个集中期,以上两场战事,均发生于这一时间段内。)

1、导火索

明崇祯四年八月,关外的大凌河之战爆发,皇太极率领后金主力围困大凌河城,守将祖大寿告急。明廷随即调兵遣将,准备增援。

增援有梯次之分,关宁(山海关、宁远)距离大凌河较近,率先派出援兵,但未能解围。于是,明廷开始从较远的地方征调兵力。驻骅山东登州的登莱巡抚孙元化,在接到朝廷调令之后,决定派遣麾下的游击将军孔有德率领军增援。

孔有德原系皮岛守将毛文龙部将。皮岛孤悬海外,明廷难以有效掌控,只能以高官厚饷羁縻。毛文龙的部属,私人军队性质浓厚,多数士卒只知有大帅(毛文龙),不知有朝廷。多年之后,孔有德以清朝定南王的身份攻取桂林,俘获张居正的曾孙张同敞时,曾被后者痛骂为“毛文龙家提溺器奴”,其与毛文龙之人身依附关系,可见一斑。

私兵的性质,养成了跋扈的习气。即便是在崇祯二年毛文龙被袁崇焕以尚方宝剑斩首之后,其部下虽然人心惶惶,但跋扈本性不改。孙元化此前曾在辽东任职多年,认为辽人可用,因此在就任登莱巡抚之后,很快将流落登州的皮岛旧部毛承禄、孔有德、耿仲明、李九成等提拔为登州驻军的将领,为后来的“登莱之乱”埋下了伏笔。

以皮岛旧部为代表的辽人,在登州意常怏怏,颇有“寄人篱下”之感。虽然正史中没有详细的记载,但蓬莱民间有个传说,孔有德当年一度曾给登州大户人家放羊,受到鞭打之后一直存心报复,最终酿成“登莱之乱”。

放羊之说不可信,但辽人与当地人的“土客矛盾”,的确是“登莱之乱”的导火索之一。

崇祯四年十一月,在朝廷和孙元化的催促下,孔有德一行,才在极不情愿的情况下整装出发。

从山东登州到辽西的大凌河,走陆路基本就是环渤海转半圈。孔有德所部刚走出山东,到达直隶的吴桥县(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时,这支军心不稳的队伍就出现了状况。

路过吴桥时,遭逢雨雪天气,孔有德所部粮草不济,士卒满腹怨气。有位小卒偷吃一位王姓大户的鸡,结果对方找到孔有德“怒诉”。此时的孔有德还颇为“正派”,将偷鸡的小卒鞭笞了一番。没想到,正是这次“吃鸡事件”,成为了“登莱之乱”的直接导火索。

2、叛军回攻

二十多年后,清朝定南王孔有德被南明的李定国部围困在桂林,兵败将死之际,他发出感叹,大概意思是:并非一心做贼,误入军中,身不由己。

在吴桥兵变之初,孔有德的确多少存在“身不由己”的状况。根据登州府志的记载,鞭笞偷鸡小卒之后,全军哗然。他们多数人是为吃粮而当兵,普遍心态是“我们为朝廷卖命,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吃你几只鸡怎么了?”在这种情况下,先前被孙元化派去买马但亏空的李九成,利用士卒的怨气,“劫孔有德叛乱”。

关于叛乱之初,孔有德军队的人数,各种史料记载不一,有的称七百人,有的称三千众,总之,兵力并不强大。但一来,叛军背水一战,有恃无恐,且久经战阵;二来,山东巡抚和登莱巡抚态度游移,主张采用安抚政策,并未全力围剿,使得这支人数不多的叛军一路上接连攻陷临邑、新城等数座城池,大摇大摆回到登州,并且形成围攻之势。

每次读史至此处,颇令人难思其解。孔有德叛军起初不过数千,而登州城内兵力保守估计过万,以数千之兵力,为何能围攻万人防御之府城?推测之下,很有可能是明末民不聊生,叛军自吴桥返回登州途中,一路裹挟饥民,使得人数快速膨胀,与登州守军旗鼓相当,而气焰正盛,因此能以少围众。

3、登州陷落

莱州、登州两府,就规模(人口钱粮)而言,在明朝中前期,莱州更大。但在明朝末年,随着登莱巡抚的设立,登州的政治军事地位陡然提升,并且发往辽东的粮饷和货物都在此转运,因此登州一时之间,成为整个山东颇为亮眼的一座府城,史称“登之繁富,遂甲六郡”(山东当时总共只有六个府)。

但在整个“登莱之乱”过程中,登州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而莱州则战斗英勇,以至于此后胶东半岛流传这样一句话:“纸糊的登州,铁打的莱州”。

登莱巡抚孙元化事后被明朝论罪问斩,他在此次战乱中的表现,的确很不称职,一直以招抚政策为主,直至兵败被俘。

崇祯四年十二月二十日,孔有德叛军进逼登州城下,登州守军出战数次,皆不利。如果全力防守,叛军短时间内亦难有进展。可惜,登州城内的辽人都人心思变,孔有德派小分队潜入城中放火,留在城内的耿仲明等人很快发难,响应叛军,于是在崇祯五年正月初三,登州陷落,距离叛军攻城,前后仅十余天。

登州陷落之后,城中百姓也遭到涂炭,死者众多,在《蓬莱县志》中记载了大量忠于明朝的殉节者,其中以世袭登州卫军户居多,如金姓指挥使,城破后杀身成仁,耿仲明平时与他交好,为其收殓;又如蒋姓指挥佥事一门数人,都死于此战,蒋姓原为登州城内大姓,至此逐渐式微。还有很多登州望族,为躲避战祸,纷纷迁居乡下。后来,明军虽然收复登州,但登州城元气已伤,清代数百年中未能恢复,城市规模始终有限。

4、孔有德的布局

孔有德叛军攻占登州之后,有四种进军路线选择。

登州位于胶东半岛北海岸线的中段,东可至福山、宁海、文登,北渡海可至旅顺,西向经黄县、招远可至莱州再入山东内地,南翻山则入栖霞境内。

就当时的形势来说,西向攻莱州,据胶莱河天险而守之,进可威胁山东内地,退可划河自守,割据胶东而称王,为上策;东向、南向收取登州属县,积累兵马粮饷,以逸待劳,等待明军来攻,为中策;放弃登州,舍弃辎重,北渡海至辽东,虽然可以避免明军征讨,但好不容易得到的登州钱粮,不战而拱手让人,且后金方面态度不明,容易骑虎难下,因此为下策。

从行军路线来看,孔有德以主力向西进逼莱州,以偏师进攻福山,在战败之后,弃登州而渡海北上,似乎是上中下三策并举。

据登州府志记载,叛军率先派军攻打黄县,黄县距离登州府城近在咫尺,城小兵弱,抵抗两昼夜之后陷落。黄县陷落,招远闻讯投降,叛军不到半个月之内,连下三城,气焰颇为嚣张。

不过,幸好在东面的福山方向,叛军进攻不利,未能攻下县城,使得胶东半岛东部的人力物力未被叛军所用。客观上,削弱了叛军的实力。

就战略意图来看,虽然孔有德最后北渡海投降后金,但他最初的打算,应该是仿效毛文龙割据皮岛一般,划胶莱河为界,以胶东为地盘,做一军阀而已。向西进攻莱州,一来是为了控制进入胶东的通道,以此自保,二来是向明廷施加压力,增加谈判筹码。不过,当时明朝实力尚存,又迫于言官尤其是胶东籍言官的谏诤,最终下定主意,弃抚而剿。

5、莱州攻防

崇祯五年二月初三,叛军攻至莱州城下。

当时的莱州城内,虽然有山东巡抚和新任登莱巡抚两位封疆大吏坐镇,但莱州军储不如登州,叛军又接连取胜,气焰正盛。攻守之势,相比之前的登州,压力更大。

当时明军精锐都在边塞,前来增援莱州的军队,大多从山东内地调来,战斗力有限,意志力亦不足。多位副将、总兵率领部署在昌邑逡巡,不敢渡胶莱河而撄叛军之锋。

东线福山方向和北线旅顺、天津方向,明军都组织过进攻,但均损兵折将,无功而返。

所幸的是,莱州城内,军民齐心抵抗,叛军始终未能攻下城池,为明廷调遣精锐赢得了时间。

半年之后的崇祯五年七月,久攻不下的叛军使出诈降的诡计,将新任登莱巡抚谢琏和莱州知府朱万年骗出城外软禁起来。两人不屈,朱万年在莱州城外就被叛军所杀,谢琏被送到登州府之后,亦被李九成所杀。

朱万年殉难之日,恰好为七月初七,为纪念这位铁骨铮铮的知府,莱州府形成了“七月初七初六过”的民俗,延续至今。

6、关宁铁骑

孔有德叛军在此前连战连捷,气焰嚣张,曾声称:“虽关宁铁骑至,能奈我何?”

一语成谶。连续丧师失地之后,明廷下令,从防御后金的前线抽调关宁铁骑,开往山东平叛。

这支关宁铁骑不过四千八百人,兵力虽然不多,但都身经百战,战力十足。值得一提的是,在援军当中,还有吴襄吴三桂父子的身影,后来叱咤风云的吴三桂,当时只不过是一位年轻的偏裨而已。

崇祯五年八月,前来增援的关宁铁骑进至莱州沙河,与孔有德叛军遭遇。一场大战下来,叛军大败。援军从沙河追至莱州城下,叛军连夜拔营撤走,长达半年多的莱州之围遂解。

援军乘胜东进,很快收复招远。当月底,援军进至黄县北马,叛军号称十万之众,在松林中设伏,围攻关宁军。关宁军奋力拼杀,再次击败叛军。北马大捷之后,叛军夺气,逃回登州城内,开始被明军围困。

7、渡海而逃

此一时彼一时,叛军被困在登州城内之后,当初向北渡海的下策,在新的形势下,也成为上策。

崇祯五年十一月,叛军首领李九成(叛军攻克登州城后,推举李九成为首,孔有德次之,耿仲明又次之)出战,被明军斩杀。在此之后,孔有德等人已无战意,筹划渡海北逃。

从登州到后金控制的辽东区域,中途需经过长山列岛和旅顺。为防止叛军逃窜,旅顺守将黄龙先后派兵加强隍城岛和旅顺口等地防御。崇祯六年二月,孔有德、耿仲明、毛承禄等人相继乘船渡海北逃,中途遭到黄龙所部拦截,伤亡颇众,毛承禄等人被斩。孔有德、耿仲明登岸后,投降后金,随后,广鹿岛守将尚可喜也投降。此三人,也成为清朝入关后的“三顺王”。

孔有德逃走后,余部在登州城内仍负隅顽抗,登州府志记载,最后有一部分叛军退入蓬莱阁内,官军树起招降旗帜之后,才有部分人放下武器,除此之外,自缢及投海而死者甚众。

至此,历时一年有余的“登莱之乱”落下帷幕。

8、结语

单纯就战争烈度而言,明军平定“登莱之乱”的过程,或许规模不如明末清初其他战事。但其影响,颇为深渊。

在此之前,明朝构建海陆两大防线对抗后金,关宁防线抵挡后金正面进攻,登莱及辽东海上防线,威胁对手背后。“登莱之乱”后,明军虽然收复胶东失地,但元气大伤,登州作为辽东前线的后勤基地的作用大大降低,此后数年,辽东诸岛相继失陷,海上防线基本瓦解。消除后顾之忧的后金,可以集中全力,从正面进攻关宁,这也为崇祯后期松锦大战的结局又埋下了伏笔。

此外,孔有德叛军投降时,携带了大量的西式火炮,大大提升了后金军队的装备和战斗力,改变了其原本不擅攻坚的状况。再者,孔有德率领成建制的汉族军队投降,也开启了明末清初的投降潮,此前投降者,大多实力有限,尚未形成风气。而此后数十年间,统领大军而归顺清朝者,比比皆是。

从以上意义来看,“登莱之乱”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明末清初的历史走向。

1
查看完整版本: 胶东历史沙盘推演第二期孔有德与明末登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