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论坛

首页 » 问答 » 常识 » 北京有条登莱胡同,是清代胶东人在京
TUhjnbcbe - 2024/6/25 16:44:00

在传统文化当中,“根”是一个很重要的观念。所谓“根”,简单概括,即“生要不忘祖籍,死要魂归故里。”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魂归故里”的标准已经逐渐变得宽松。但在古代,人们在这一方面上的标准却相当严格,通常返葬原籍所在的县(甚至要精确到家族祖居的村落),才算符合标准。

不过,由于种种条件的限制,古代那些不幸客死他乡之人,很多无法在第一时间内归葬故乡。这个时候,暂厝灵柩于相应的“义园”就是折中的选择。

因此,在古代商贾繁华、外来人口较多的城市,除了建有以地域归类的会馆之外,一般也设有同样具有地域属性的“义园”。清代中后期的京城,就有一处胶东旅京人士所设立的义园。

在清代,人们还不习惯用“胶东”一词来指代整个半岛区域,而常用“登莱”(登州、莱州二府)的统称(胶州脱离莱州府升为直隶州后,有时也称登莱胶)。在京的这座“义园”,就称作“登莱义园”,它的旧址位于现北京市西城区的登莱胡同内。

实际上,登莱胡同这个名字就是因为这段历史而来。对此,北京地名资料记载说,明时称干面胡同,属白纸坊。清时沿用。巷内有古刹宝应寺(旧址已复修,清代即登莱义园的具体所在)。年将原干面胡同改称登莱(胶)胡同。

关于宝应寺曾作为登莱义园一事,若干碑刻和相应史料均可作为佐证。其中,《重整山东登莱义园宝应寺公产碑记》(光绪二十九年立,撰文者为莱州府潍县籍进士陈恒庆,书写者为l登州府莱阳县籍进士王垿)中明确记载道:“登莱义园之附于宝应寺也。自乾隆壬戌始至道光五年黄县贾东愚少司马、潍县陈文慤相国倡率集资,添建殿宇、增置义田。”

值得一提的是,登州府福山县籍历史名人王懿荣(甲骨文之父),不仅生前曾致力于照料登莱义园,而且在光绪二十六年(年)殉国后也曾暂厝于此。《王文敏公懿荣年谱》记载道:

“(公殉难)十日后……渴葬于本宅花园隙地。距井不数武也。未几,王孝禹观察、张燕谋侍郎复为移厝三柩於京师郊外宝应寺之义园。宝应寺者,登莱两府之义地也。公平日整理寺产,安新送旧,异地旅榇运还故土,不意公之忠骸亦厝寺中也。”

按照年谱记载,一直到光绪二十七年(年),王懿荣的灵柩才经海路运回福山县古现村原籍安葬。

经过历史的变迁,“宝应寺”作为“登莱义园”的功能已经不复存在。但这段渊源却深深地蕴含在了“登莱胡同”这个地名当中。十一假期赴京游览期间,笔者曾到访登莱胡同,思及先贤往事,心中颇有感慨,是为简记。(本文作者:耳左月)

1
查看完整版本: 北京有条登莱胡同,是清代胶东人在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