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明末吴桥兵变始末6
崇祯四年(年)12月18日,登莱叛军在莱州城下等候良久,除了知府朱万年派人抛下一个装有两千两白银的包袱之外,再没有别的动静。
叛军中已有人开始出声咒骂:再不开门,咱杀进去屠了这城!
李九成和孔有德却意识到,这位朱太尊不是个好相与的。话虽然说得绵软,打点的银两也不伤脸面。但看城头的阵仗,垛口、敌楼、马面处处都有安排,炮口探出外墙的红夷大炮已经揭去了炮衣,眼前的莱州城和此前攻陷的几个小县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还是做人留一线吧!李九成一磕马镫,率先绕城往前而去,数千叛军偃旗息鼓,迤逦离开了莱州。
与此同时,莱州府城东北七十里处的朱桥驿,总兵张可大正带着麾下大军无奈地撤回登州。
张可大字观甫,籍贯湖广孝感,和登州本土名将戚继光一样,出身世官之家。戚继光世袭正四品登州卫指挥佥事,张可大还要高两阶,世袭正三品南京羽林左卫指挥使。
指挥使是明代世袭武官的最高等级,但张可大并没有仗恃祖荫不思进取,他在万历二十九年(年)考中武进士,授都司实职,镇守仪真(今江苏仪征)。
在任期间,剿灭了在帆山劫夺贡船的一伙贼寇,被提升为参将。随后又参加了征黎、御倭、平白莲教和保卫京师的数次战役,可谓是久经沙场的宿将。
张可大不仅熟谙军事、深具韬略而且雅善诗文。公余同文人交往,吟咏唱和,恂恂然好似儒生一般,颇得江南人望。担任首辅多年的叶向高曾击节称赞他既是良将,也是良吏。
崇祯元年(年),他升任山东总兵。其时,熊廷弼提出的“三方布置策”展开,登莱作为战略之中的重要一极,驻扎的不仅有山东本地将士,还有不少征调的客兵,远赴辽东前都到此集结。朝廷下拨的军费、各地转输的粮饷也在登莱集中。
张可大到任后,拟定制度、裁汰冗员,设置了各种水寨陆营,加强防卫,严整有备。
吴桥兵变的消息传来,本已升为南京右都督的张可大终止赴任,立即做好了武力平叛的准备。得知叛军东来,他就率领本部将士出城前去阻截。途中,登莱巡抚孙元化派人飞马赶来,声称叛军业已接受招安,不必妄动干戈。
张可大详细地询问了前后经过,认定叛军居心叵测,继续领兵前行。抵达朱桥驿时,他接到了孙元化发出的正式公文,严令他勒兵返程。
以文驭武是明代祖宗家法,即或张可大已是武职正一品,接到文职正四品的巡抚公文,也只能俯首领命,怅然退军。
对于叛军而言,蠢萌的孙巡抚真是老天赐予的“幸运符”,不仅帮助他们屏退了山东巡抚余大成的追剿;又扼杀了登莱各州县的围堵力量;如今还斥退了能征惯战的张可大,摆明了就是一条龙迎叛军回登州。
12月22日,叛军到达登州,暂驻城南密神山下。虽说沿路并无阻滞,但由吴桥辗转而返,历经千里,早已人困马乏。倘若此际城中冲出一彪人马,不消一刻光景,叛军就会土崩瓦解。
可惜历史不能假设。
李九成、孔有德等人并未履行接受招安的承诺——放下武器,听候长官点检兵籍,遣返各营。孙元化竟然还在一厢情愿地迷信与叛军的香火之情,派出一位名叫乙登云的使者,携带亲笔信出城去安抚叛军。
乙登云回报称,李、孔二位将军态度恭顺,稍事休整,明日便会入城晋谒。孙元化拈须微笑,自以为得计。
初更时分,叛军乘夜袭击西城,城头还击的炮声终于震醒了孙元化的迷梦。(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