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名粮”,是绿营将官按其职务的不同,分别领取若干名兵士的饷银,也就是合法的吃空缺,例如提督的亲丁名粮是80份,即白领80名兵士的饷银,作为其官俸的增加部分。
一、从绿营说起
绿营建立于顺治年间(~年),绿营士兵主要是汉兵,也有少数是回族等少数民族。绿营的将弁也主要是汉人,另外还有满洲八旗、汉军八旗的旗人,也有回族等族人员。因为绿营用的旗是绿色,以区别于八旗的旗色,故叫绿营,早期也叫绿旗。
乾隆年间的绿营,有四个特点:
其一,将士众多。
绿营的兵额,时有变化,顺治十六年,绿营兵将近60万名。康熙二十五年(年),全国绿营兵额是名,到康熙末年,各省绿营“共额设马步兵五十八万二百余名”。雍正五年(年),全国兵额为名,但由于与准噶尔交战,“西陲用兵,及苗疆河工等处,增设十一万六千余名",雍正末年,达到70万名。
经裁减,到乾隆六年(年)相继裁去“二万余名,尚多浮冗”,后又相继裁减。乾隆二十三年全国绿营兵额为名,其中,直隶(包括京师巡捕营兵名)名,山东名,山西名,河南名,两江名,闽浙名,湖广名,陕甘名,四川名,两广名,云贵名。不管是顺治朝,还是康熙、雍正、乾隆朝,在这四朝的多年里,绿营兵都超过了近20万的八旗军,两倍多于后者,可见其是清朝政府兵数最多的正规军。
其二,分驻各地。
20万名八旗军的一半是驻在京师,另一半分驻全国97个城市,其中又以畿辅、东北为主,共69处,另外,新疆8处,其他省一共才有20处,驻防旗兵才名,而全国共有“府厅州县一千七百有奇”,也就是说有90%以上的州县没有八旗军,怎样去弥补这一巨大缺陷,这就只有靠派遣绿营兵了。
绿营将领的编制有:
提督,官阶从一品,23位;总兵,官阶正二品,70位;副将,官阶从二品,位;参将,官阶正三品,位;游击,官阶从三品,位;都司,官阶正四品,位;守备,官阶正五品,位;千总,正六品,位;把总,正七品,位;外委千总,正八品,外委把总,正九品,位;额外外委千总把总位。
绿营的军事组织分为标、协、营、汛。标分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标之下,辖“协”(副将所属)、“营”(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汛(千总、把总、外委所属)。
由多位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副将所统的位参将、游击都司、守备辖领的营和位千总、把总带领的“汛”,分驻全国各省的大多数府州县镇。
以山东省为例:
八旗兵仅在青州、德州驻戍,而两万名绿营兵则分驻各府州县;山东巡抚兼提督辖抚标左营、右营兵名,驻济南府;兖州镇总兵官辖镇标左营、右营兵名,驻兖州府;登州镇总兵官率镇标左营、右营兵名,驻登州府;曹州镇总兵官辖镇标中营、右营兵名,驻菏泽县。
另外,副将、参将、游击、都司、守备等将官各率本协、本营兵,分别驻扎沂州府、泰安府、武定府、莱州府、青州府、东昌府、营城县、日照县、滕县、文登县、膠州、宁海州、寿光县、临清州、德州、济宁州、单县、寿张县、濮州、范县、高唐州、钜野县、台儿庄、梁山营、桃源集,各府、各直隶州以及大的州县和战略要地,基本上都有绿营兵。
其三,影响显著。
尽管康熙帝、雍正帝和乾隆帝祖孙三君都曾多次讲到“满洲八旗”是根本,八旗军军威无比,征战非它莫属,所向无敌,绿营兵则疲弱松懈,怯于征战,劳苦,战辄溃逃,但是,清政府又离不开绿营兵,又必须每年花上千万两银子来养这60万名左右的庞大部队,原因很简单,清政府的南征北战,东讨西剿,都有绿营兵,绿营兵为清帝的打江山坐江山立下了抹煞不掉的汗马功劳,影响巨大。
顺治年间进攻大顺李自成、大西张献忠农民军、南明唐王、鲁王、桂王和各地抗清武装,统一全国,绿营将士起了重大作用。康熙年间平定三藩之乱,统一台湾,三征噶尔丹,驱逐侵入西藏的准噶尔兵等大的战争中,绿营也发挥了强大的影响。雍正初年青海厄鲁特蒙古和硕特部罗卜藏丹津亲王起兵叛清,绿营将领四川提督岳钟琪率领名绿营兵,兼程突击,大败敌军,斩8万,降数万,出师半月,平定了罗卜藏丹津之乱。
雍正年间大规模地“改土归流”过程中进行的战争,主要是绿营将士承担的。乾隆元年(年)、五年,汉军旗人湖广总督张广泗统率绿营兵先后平定了贵州“古州苗变”和“湖广瑶变”。“十全武功”中两征金川、两征准噶尔、平定回部和进攻缅甸的这六次“武功”,绿营兵都是清军中兵数最多的部队。可以说,没有绿营兵,八旗军,清政府没法进行大的战争,足见绿营兵的影响之大。
其四,积习难改。
60万名左右的绿营兵固然有其百战立功的一个方面,但也有其积弊众多的另一方面。绿营的种种弊端,由来已久,越来越严重。绿营的弊端,主要有虚冒名粮,克扣兵饷,差役繁重,饷银微薄,习于安逸,怯战溃逃,等等,这些毛病,乾隆年间更加严重。
以绿营兵的重要职责征战而言,在一征金川中,绿营兵的怯战溃逃,可以说是达到令人吃惊无法容忍的程度。钦差经略、首席大学士、军机大臣领班、兼吏部尚书、一等公讷亲和川陕总督张广泗,率领以绿营兵为主辅以土兵的4万多名兵士,进攻只有~名“精壮土番”的大金川,竟然连战连败,“士无斗志”,战辄奔跑,“一遇贼徒,辄鸟兽散”。
有一次,官兵余人攻打喇底二道山梁,领兵的副将、游击畏缩不前,带兵的守备等官又复落后,几十名金川兵从山梁呐喊冲下迎战,清兵“三千余众拥挤奔回”,“自相蹂躏”,“多有损伤",气得乾隆皇帝怒火冲天,连说“殊为骇听”,“实出情理之外”。
二征金川时,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定边将军温福率领以绿营兵为主,辅以土兵及几百名满兵的7万大军,再征大金川,屡攻失利,且在乾隆三十八年六月几千金川兵围攻其木果木大营时,大营的2万军队竟惊慌失措,溃散奔逃,包括温福在内的提督、总兵、副将、副都统、御前头等侍卫、参将、游击等余员和兵士余人阵亡,成为乾隆帝执政36年来的第一次大惨败。
导致绿营兵战斗力的下降,松懈懒散,怯战溃逃,固然有很多原因,但其中十分重要的两个因素则是兵饷克扣和缺额增多。
绿营兵的粮饷本来就十分微薄,大大少于八旗军。绿营兵士的粮饷,有过小小的变更。顺治元年(年)定,各镇马兵每月给饷银1两5钱,步兵1两。四年改定各镇马兵每月饷银2两,步兵1两5钱,守兵1两,马兵、步兵、守兵每月给米5斗。第二年改定兵士每月给米3斗,此后遂成为定制,不再改变。
绿营兵除西北各镇外,腹地大体上是“马二步八",马兵最少,步兵次之,守兵最多。绿营兵按一兵每家有三人计算,每人每月只有饷银3钱3分,和1斗米,全家衣食等等用费,实在难以支付,何况还有官方规定的“朋扣”、“公费”、“差费”等等项目,都要从兵丁饷银中扣出一部分银子。至于贪婪将弁私自非法克扣兵饷的情形,更是十分普遍。要叫这些衣食不敷的兵士南征北战,拼命冲杀,真是谈何容易!
二、名粮制度的由来
绿营各级将官虚报兵数冒领空缺银两的弊端更是沿自前明由来已久。明朝将领吃空缺的弊病十分严重,入清以来,旧习仍存。康熙五十一年(年),左都御史赵申乔眼见将领借亲丁食粮为名,用虚名冒领粮饷的弊病,特上《核兵额以杜冒饷疏》说:由于将领多吃空缺,以致造成“册上有兵,伍内无兵,纸上有饷,军内无饷”的严重局面。
雍正初年,这种弊病继续发展。雍正三年(年),洮岷副将石云倬升任江西省南赣镇总兵后,上疏参劾前任总兵黄起宪“冒粮二百三十五分,勒索规礼。九江副将署赣镇王用侵饷”。
黄起宪冒领兵丁粮饷“二百三十五分”,数量相当大了。
若按“马二步八”算,这分粮饷中,当有47名马兵和名步兵粮饷。步兵名中,如按战兵为三守兵为七的三比七比例算,战兵应有56名,守兵应有名。马兵月饷是银2两、米3斗,47名马兵当领94两饷银和斗米,一年则是饷银两和米斗。步兵中的战兵56名,每名月饷1两5钱、米3斗,每月为84两银、米斗,一年是8两、米斗。步兵之中的守兵名,每名月饷1两、米3斗,一个月是两、米斗,一年则是银两、米斗。
总加起来,原总兵黄起宪冒领的名兵丁粮饷,一年当有饷银两和米斗,每斗米折银1钱计,斗米值银两,即黄起宪一年冒领兵士饷银和米共有两。
一位总兵,官阶是正二品,每年的正式官俸是俸银67两余,薪银两,蔬菜烛炭银(生活津贴)两,心红纸张银(办公费用)两,合计是两。两相比较,黄起宪原总兵冒领的分兵士饷银两,是其正规的合法的俸银薪银两的八九倍,为数相当惊人了。
将领冒领兵丁饷银行为的普遍,严重地影响了绿营兵的实在数量。
以前面曾经提到的江西南赣镇为例:
乾隆前期的编制是,总兵的镇标有中营、左营、后营三营,镇标的标兵共有名。原南赣镇总兵黄起宪一人就冒领了名兵士粮饷,吃了个空缺,占兵额总数的13%。其镇标辖领兵丁的两员游击1员都司、3员守备、6名千总、12名把总,他们也不会袖手旁观一尘不染,也会仿效其上司而行,这24名游击、都司、守备千总、把总,平均每人冒领15名月粮,就是名。南赣镇的总兵、游击等将弁,总共吃了五、六百名空缺,这个镇的实在兵数就减少了将近1/3,这能不影响军队的战斗力吗!
除了将弁冒领名丁月粮外,还有所谓的“公费名粮”,亦称“公费粮”,是用于营中公用的款项,如军装、校场、公署等事的修缮,领饷及报销时的开支,等等,或在兵丁粮饷内摊派,让兵土直接负担,或扣存名粮。这种扣存的名粮就叫“公费名粮”或“公费粮”。浙江提督所辖的“提标”,就曾扣存“公费粮一百五十名”。
乾隆初年,绿营“废弛虚冒”之弊十分严重,乾隆帝弘历多次下谕,斥责失职的督抚提镇,谕令。乾隆六年七月初七日,乾隆帝又下谕:
“训饬营伍废弛虚冒”说“大约外省营伍,整饬者少,废弛者多,而抚标为尤甚……又闻各省营伍中,仍复多有空粮,此弊经我皇考暨朕屡行禁革,而阳奉阴违,至今不免。若云兵额本多,不必足数,即当将冗数裁汰。若在所必需,则一粮必收一兵之用,又岂可以缺额”。
将弁冒领兵士月粮弊端之所以如此严重,屡禁不止,除了武弁个人的品质及官场积弊外,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官俸太低了。
三、名粮制度的原因
各省绿营的最高长官提督,虽然是官阶从一品,位列“封疆大吏”,权势赫赫,但其俸银却少得可怜。
一位提督每年正式的合法收入有:俸银81两余,薪银两,蔬菜烛炭银(生活津贴)两,心红纸张银(本是办公用费,但绿营中已有公费银,故这笔银子也成了官员的特别津贴)两,共计两,每月平均不过50两,而一般的巡抚请的师爷,年薪也在两以上,高出提督30%多。总兵每年共两。
副将,官阶从二品,每年领俸银53两余,薪银两,蔬菜烛炭银72两,心红纸张银两,合计两。参将,官阶正三品,每年领俸银39两余,薪银两,蔬菜烛炭银48两,心红纸张银36两,合计两。游击一年收入为两,都司两,守备90两,千总47两,把总36两。这样少的收人,怎够各级将弁一家食用!
至于打点关节、人情应酬的开支,更是不够了。因此,除了极少数将领能严于律己两袖清风外,大多数将弁都在冒领月粮,克扣兵饷对于这样严重的积弊,清帝不得不想法解决。要想克服此弊,其法有三。
一是大大提高武职官俸,但这要花很多银子,每年要增加一二百万两的饷银,库藏不丰,或者是惜财吝用,不会也不敢出此计策。
一是减少兵额,将60万左右的兵额裁减一半以减下来的兵饷作为提高官俸之用,但兵额减少,又不敷调配,影响统治大局,这个办法也行不通。最后,无可奈何之下,沿袭前明旧习,实行下策,即正式规定每员将弁可以吃若干空缺,根据官职的不同,分别规定各员的“亲丁名粮”(即吃空缺)数额。
据嘉庆《大清会典事例》卷二〇三记载:
“康熙四十二年,经九卿议准湖广提督条奏:提督以下,千把以上,各定亲丁名粮数目,以为养育家口仆从之需。”
当时因为湖广马兵数少,步兵数多,故议定亲丁均于步兵额内顶补,即按步兵月饷支领。其他各省仍按其相沿之习。雍正初年,实行耗羡归公和养廉银制度,直省总督、巡抚、布政使、按察使、道员、知府、知州、知县等文职官员,都从耗羡归公所收人的多万两耗银中,按官职的不同,分别领得两万两、1.8万两、1.5万两、1万两、9千两、8千两、6千两、4千两、3千两、1两的养廉银,相比之下,各省武职也不能原封不动,只领正俸,也有必要实行类似养廉银的新制,因此,雍正八年建立了“名粮”制。这个制度是逐步完善的。
最初的规定是:提督亲丁名粮80分,总兵60分,副将30分,参将20分,游击15分,都司10分,守备8分,千总5分,把总4分。每分名粮皆按步军粮饷发给。
与此同时,公费及红白事情的恤赏银两,也设立若干分“名粮”,予以开支。至此,雍正八年建立的“名粮”制,已经完善定规了。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