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河南麦田里的狂欢凭什么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 [复制链接]

1#
北京治疗白癜风一般下来得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jc/150213/4579174.html

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读遍万卷书

2月18日,著名评书艺术家刘兰芳在宝丰举办媒体见面会,宣布在今年的马街书会上举行收徒仪式。

刘兰芳和马街有35年的交情。年的正月十三,凭借《岳飞传》、《杨家将》走红的她首次来到宝丰亮书,此后的马街书会成为世界瞩目的曲艺狂欢。

已在麦田扎根近千年的马街书会,是无数艺人的一座圣殿。那些生长于乡土的民间艺术,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空前遇冷,只有在马街,一年一度的曲艺狂欢中,你才能看到他们本该拥有的顽强生命力。马街书会明天将再次开唱,豫记编发三位亲历者和研究者的投稿,一同感受来自草根的的魔力,探访马街成就的宝丰文化现象。

张振营

文商华鸽

有一个村庄,每年都会吸引全世界的目光,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三无数的镜头就会聚焦在这里。

十几年来,先后有十多位*和国家领导人莅临视察,称这里的奇观为“宝丰文化现象”。

几十个国家的民俗专家、记者、摄影爱好者云集与此,全国曲艺名家接踵赴会。

*河两岸、大江南北的数千艺人朝圣般向这里汇聚,四面八方的老百姓如潮水般地涌向这里赶赴盛会。

这个地方就是马街村,这个盛会就是正月十三的马街书会。

(天濛濛亮,已有大批听众走在前往马街书会的路上。对于他们而言,每年的马街书会就是一次元宵前后的赶大集,属过年的必不可少的重头戏。)

马街村是全国传统村落,马街书会经国务院批准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马街书会已传承了上千年,如今依然释放着璀璨的光芒。

马街书会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宝丰县城南3公里处的马街村,这里是全国各地说唱艺人的朝拜圣地。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三日,全国各地的职业和民间艺人就会云集与此,同时也吸引了四乡八邻的父老乡亲前来观看听书。

这天,四面八方的说书艺人,三两结伴,四五成群,一大早就来到马街,以天为棚,以地为台,在河坡处、山岗上、麦地里、小路旁摆下阵势、扎起摊子,脸对脸,背靠背,打起竹板,拉起琴弦,南腔北调说唱起来。

赶会的人扶老携幼,沿着公路和村边小道,潮水般向马街涌来。

不多时,马街的街里街外,坡上坡下,河边荒野、庙前庙后,到处人头攒动,摩肩擦背,说的、唱的、听的、看的,还有写书谈价的,好不热闹。

此时台上击鼓弄弦,弹拉说唱,台下众人击掌叫好,鼓劲加油,台上台下互动,说书者和听书者其乐融融,一个马街书会让人“一日能看千台戏,三天读遍万卷书”。

(马街书会历时已有七百余年,江泽民、李鹏、刘兰芳、姜昆等人都曾为其题字。)

“以地为台道尽古今中外千年事,把天作幕唱完天南地北大奇观”,这是马街书会的真实写照。

马街的盛名,我在儿时就有所闻。那时经常听父亲说起过马街书会的盛况。父亲不识字,但是个听书迷,对河南坠子书他是百听不厌,所以每年的马街书会他是一定要去的。

早年还没有汽车等代步工具,在父亲的青年时代,自行车也是很罕见的,父亲他们要去马街只有步行了。

我家离马街有40多里路,父亲他们起个大五更才能在中午时分赶到,听了书就要摸了黑儿回家。

马街书会为全国三大书会之首。说起马街书会的历史,源远流长。据马街广严寺及火神庙碑记载,这个古刹大会起于元代,盛于明、清。不过论起它的起因则众说不一。

一说是春秋时,应国大夫张舒喜欢弹唱,技艺超群。晚年定居马街,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

张公在一年的正月十三离世,友人为纪念他,便于每年的这天聚集马街,以曲怀友,就这样延续了下来。

(说书艺人的乐器。)

一说是东汉前,王莽撵刘秀至马街村东的应河岸边,是日正月十三,正在火神庙祭祀的乡民艺人纷纷相助汉*竞渡,阻击莽*追兵。

刘秀当了皇帝后,降旨免去马街一带三年皇粮,钦赐三皇社御牌一面,后来这里的人便以救驾之日为会期,年年起会,感谢皇恩。至今当地仍有光武封、书会兴的说法。

一说是宋代末,马街有一位在南阳府当录事的朱秀才,常爱写些曲艺段子给人们演唱,结交了很多朋友。

后来他告老还乡,在一年的正月病逝,各路艺人于十三这天赶到马街,摆起书摊,弹唱他写的唱段以示纪念,久而久之形成了今天的书会。

还有一说,元朝马街村有一个叫马德平的老艺人,演技精湛,德高望重,且门徒很多。

有一年正月十三老人仙逝了,徒弟们都去悼念他,说了一天书,随后大家相约以后每逢此时都来说书纪念马先生。

这样每年的正月十三,弟子们便从四面八方赶来,操鼓携琴,吹拉弹唱。年复一年,相沿成俗,就成了马街书会了。

真正对马街书会有深刻感受还是在年农历正月十三日这一天。这天艳阳高照,春风和煦。

往年的这一天多有雨雪,赶会的人从会上走出免不了要带两腿泥。今年的这天是多年来难得的好天气,来的人就格外多。

(南阳一位说书艺人在来马街的路上丢了二胡,干脆不说书,每天都在书场上喝酒。他说,书可以不说,酒不能不喝。)

一进入宝丰境内,就感觉到了浓浓的书会氛围。不论是大道还是小道,全是车辆和行人。有坐着小车的,用坐着农用车和三轮车的,有骑着摩托车自行车的,更多的是步行的。车排着长队,人挨着肩膀。

性急的走上一会儿也就无奈了,只有随着车流、人流缓缓而行了。

去赶会,又不是去抢炮,许多人是抱着悠闲的态度来赶会的,于是人们就在人流中说说笑笑地向马街涌去。

我是随着人流进入马街书会主会场的。主会场高高的舞台上,说书艺人竞相登场,南曲北调动人心肠。

悠扬的琴声和韵味十足的说唱处处飘荡,河南坠子、大鼓书、山东琴书、湖北渔鼓、柳琴、凤阳花鼓等几十个艺术品种竞相上演,上百个说书场里唇枪舌剑,热闹非凡。

这里又是写书拍书的场合,你看哪个艺人唱得好,就可以和艺人商量价钱后领回家唱几天,这样就把马街书会的欢乐气氛延续到了家里。

如果有几个人争着请,那就要看谁出的价格高了。

在马街,说书俗称“写书”,如果水准上乘内容好听,就会被人包场,这叫“写走”,这是对书艺水准的认可。

(来自河南太康县的艺人孙国亮说书扮女相,又因其未带音箱,被听众讥笑“早上没吃饭”,截至书会结束,他和搭档的书仍未被人“写走”。)

对一个艺人的竞价过程则叫“拍书”,每年被“写走”,“拍价”最高的便是当年的“书状元”。

过去写走艺人的多是农户,现在连宝丰酒业集团这样的大企业也加进来了,书状元说三天书的价值已达到了3万元。

郏县有个叫王书德的艺人,是马街书会连续多年的书状元。他从十几岁就赶马街书会,一直赶了几十年。

到生命的最后时刻,已经94岁的他,人走不动了,书也说不成了,就让儿子套了一辆驴车拉着自己到了会上,他含着热泪、带着笑容躺在车上听完了最后一场书。

王书德外号“王结子”。他平时说话结结巴巴,和人交流时因为结巴得太厉害,有时不得不唱着和人说话。

就是这样一个人,一说上书就特别流利,不论是说唱还是道白,你再也感觉不到他的结巴了。

王书德文化程度不高,只上过三年私塾,可他却成了卓有成就的民间艺人,提起王结子,在全河南省甚至于全国也是响当当的。

他的词曲都是自编自演的,既有历史的也有现代的,特别是贴近当地生活的计划生育、婆媳关系、孝敬父母等内容都被编进了曲里,通俗易懂,很受当地群众喜欢。

(“对牛弹琴”的典故妇孺皆知,在马街书会上则出现了“对狗说书”的喜剧一幕。)

王结子口、手、脚并用,能唱着曲儿拉着弦子,还能打着板子敲着鼓。他的一个眉眼、一个动作都能让人忍俊不禁,他的语言诙谐风趣,唱腔高亢圆润。过年时好多人会跟着他跑几个村子听他说书。

马街书会有如此悠久的历史、如此的魅力,正是因为有了像王书德这样根植于民间的艺人。

在现代生活中,人们的娱乐方式多了,好多文艺形式到了消亡的边缘,可马街书会还在传承,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马街书会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成了一种民俗文化。

真正来听书的可能老年人居多,其它人多是来凑热闹的,只要有凑热闹的人到场,马街书会就永远不会寂寥,说书的人就不会感到失落。

马街书会所以能延续不衰,还在于它摧不垮、压不断的韧性。

如年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初,破四旧(旧风俗、旧习惯、旧思想、旧观念),立四新(新风俗、新习惯、新思想、新观念)时把书会当四旧来反,红卫兵把住书会会场不叫艺人去,艺人就在马街周围村庄说唱,赶会的人也分散到各处,书会分散进行。

(东北二人转演员也会到马街书会来表演。)

该年虽是这样,但再到来年正月十三马街书会时,艺人照样来,赶会的人一如既往去赶会。这种奇迹的出现,再次说明马街书会能延续数千年不衰成为“中华奇观”的神力所在。

年,说《岳飞传》、《杨家将》走红千家万户的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首次来到马街书会,会上说了一段《岳飞传》。

在书山艺海万头攒动的会场上,在场的80岁高龄的原中国文联副主席、全国曲协主席陶钝先生感慨不已,即景赋诗曰:


  马街竟艺溯源长,


  负鼓携琴汇现场。


  说古论今依旧事,


  万人空巷看兰芳。

自此之后,刘兰芳先后5次赴会,还捐款在宝丰影剧院东首处建了兰芳书楼。

年2月29日(农历正月十三日)中共宝丰县委和宝丰县*府在马街书会会场南端立一座两米多高的大理石质的书会会碑,正面镌刻“宝丰马街书会”六个大字,字系时任我国文化部长的王蒙书写。

背面为会碑碑文,主要是介绍马街书会的渊源及其发展状况。。

年2月,当时82岁高龄任中国曲艺家协会主席、著名京韵大鼓表演艺术家骆玉笙来到宝丰马街书会,一曲《重振山河待后生》亮亢激昂的唱腔,韵熟的技巧赢得全场一次又一次的掌声、喝彩声,观众为之倾倒。

由于马街书会名声远播,全国著名的曲艺表演艺术家竞相赴会,姜昆、唐杰忠、牛群、刘慧琴、徐玉兰等都在马街书会上留下过闪光的风采。

(听书人在鼓掌,希望说书人能再说一段。)

有这么多人来赶会,这书会就带上了河南农村特有的喧闹味。卖油条的、卖胡辣汤的,各种小吃应有尽有。

最诱人的还是那卖牛肉汤、羊肉汤的。汤锅不是平时的锅而是杀猪锅,出奇的大。

切出的牛头肉、羊头肉是薄薄的片儿,红的是牛肉、稍白的是羊肉,红白分明堆满了一案子,再看着大锅里咕嘟嘟冒出的热气,真让人眼谗。

切肉的是专人,掌勺的也是专人,就这尝鲜的还人还是排着队,可见会场人的多呀。

来赶会的艺人和来看戏的群众,加起来有十万人吧,马街再大,毕竟是一个村,哪里盛得下这么多人啊!

于是麦田就成了临时会场。麦田里拉一根绳就是一个停车场,停满了汽车、摩托车、自行车。

麦田里用布围了一个个圈子就成了一个个的收费厕所。这么多人践踏了自家的麦苗,那麦田的主人就不心疼吗?

他们说现在这个季节的麦苗是不怕踩的,就是有点损失,但能换来大家的欢乐也是值得的。

(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人山人海的马街书会书会现场。)

马街人的厚道不仅体现在不怜惜自己的麦苗上,而且体现在对说书艺人的接待上。

一场书会,最多时来的艺人有人,他们都是在马街每户人家免费吃住。为接待这些艺人们,各家各户割的肉比过年都多,平时舍不得盖的新被子也会拿出来让艺人们盖。

过一次书会,哪家落脚的艺人越多,越说明这家人的人缘好。如果有那么一两家没有留住一个艺人,过后村里人也懒得搭理他。

在东北角一个舞台上,上台表演的都是清一色的少年儿童,看他们充满童趣的说唱,再听听台下的喝彩声,不用担心马街书会还会不会传承下去。

作者简介

张振营,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曾在《河南经济日报》任记者,现供职于平顶山市*协。

推荐阅读

许昌杜寨你不知道的说书圣地

曲艺界奥斯卡在河南开场数十万粉丝捧场

豫记

全球河南人的精神食粮

豫记

合作

投稿邮箱:yujimedia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