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身无瑕疵方能无懈可击 [复制链接]

1#

身无瑕疵方能无懈可击

《公孙夏》附则叙述,郭琇赴任湖广总督,路上遇到一个衣轻乘肥、前呼后拥的上任知县,郭琇看不惯他嚣张跋扈的作派,收缴了他的任命状,使其不能前去盘剥百姓。蒲松龄在文末赞叹:“先生奇人,故信其有此快事耳。”意思是说,郭琇真是一个奇人,因此相信只有他才能做出这种让百姓称心如意的事情。

郭琇的确是个“奇人”。《清史稿·列传五十七·郭琇传》评价他:“郭琇抨击权相,有直臣之风,震霆一鸣,佥壬解体。盖由圣祖已悟其奸,而琇遂得行其志。”卢建曾在《山左诗钞》郭琇小传中称赞他:“公直声动天下,新城之文章,武定之事业,得此并峙为三。”文中的新城指清初诗坛盟主王士禛,武定指康熙朝参与平定三藩的李之芳,三人都是山东籍高官。

乾隆《即墨县志·名臣》郭琇传记:“郭琇,字瑞卿,号华野,生而端凝,强毅朴直。康熙庚戌进士,令吴江七年,弊绝风清,以荐授监察御史。甫入台,有《河臣蠹国疏》。擢佥都,有《大臣结党疏》。再晋总宪,有《近臣招摇疏》。三大疏出,都下肃然。后为怨家所中,逮讯江南,锻炼拟戍,有旨放还。后起为湖广总督,兴利剔弊,不遗余力。而《均摊藩产》一疏,凡三上,乃报可。楚人至今德之。卒,祀乡贤,入吴江名宦。”

郭琇最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莫过于弹劾康熙重臣、宠臣的“三大疏”了。据《清史稿》记载,郭琇由江宁巡抚汤斌举荐,升任江南道御史后,于清康熙二十七年(年)上《参河臣疏》,陈述河道总督靳辅在户部尚书佛伦支持下治河措施不当,致使江南地区困于水患。由此,靳辅被罢官,佛伦被降职。郭琇升任佥都御史后,又冒险上《纠大臣疏》,弹劾“势焰熏灼,辉赫万里”的武英殿大学士明珠及余国柱等官员,揭发他们结党营私,排陷异己,贪污受贿等罪行,致使明珠被罢官,余国柱等人被逐回籍。郭琇也因此受到康熙帝的器重,不久升任左都御史。康熙二十八年(年),他又上《参近臣疏》,弹劾皇帝宠臣少詹事高士奇、原任右都御史王鸿绪和给事中何楷、修撰陈之龙、编修王顼龄等人植党营私、以权谋私、徇情枉法、贪污自肥,高士奇等一伙权臣被罢官。郭琇“三大疏”一出,引起“群党侧目,百端交构”。不久,遭到明珠余党诬陷,被罢官回乡。《清稗类钞》中有《郭琇面劾权臣》的文章,似乎有演义的成分,但可以看作世人对郭琇正直无私的品格的解读。

康熙三十八年(年),康熙帝南巡,郭琇到德州迎驾。康熙帝认为郭琇政绩显著,且有胆识,起用他为湖广总督。郭琇到任后,极力整顿吏治,清除弊政,湖广百姓大受其益。《公孙夏》说的便是郭琇赴任途中的奇闻:“行李萧然,惟四五人从之,衣履皆敝陋,途中人竟不知为贵官也。”无独有偶,寿光人安致远《青社遗闻》卷三之《即墨郭尚书》也记载了郭琇赴任的趣事:“即墨郭尚书琇华野,己卯秋赴湖广总督之命。道过青州东之尧沟店,父老聚观。见其冠履简朴,有如田叟,敝箧肃然,从者不满十人,皆啧啧叹息。以为清风高节,可与益都钟龙渊大司空、诸城邱简肃尚书异世同符。无谓吾山左无人也。”文章中所言钟龙渊、邱简肃即明朝尚书钟羽正、邱橓。两文对照,所言大致相同。这说明,郭琇在山东人心目中确实是一个“生而端凝,强毅朴直”的铁面御史,“天下皆想望风采”的清鲠重臣(清乾隆《莱州府志》)。

然而,要在官场上做一个正直无私、纠劾贪佞的官员,自身当然不能存有半点瑕疵,否则极易被对手扳倒。被誉为“铁面御史”的海瑞公正廉明,矫枉过正以至于不近人情,没有给屡次三番弹劾他的政治对手提供贪腐的口实。郭琇不是一个圣人,他也有一般官员容易犯的毛病,据《清史稿》所载,他任吴江知县时“征赋未如额”,任左都御史时“尝致书(山东巡抚)嘱荐即墨知县高上达”,任湖广总督时“匿报红苗杀掠与黄梅拒命”,这些都为他的政敌授之以柄,成为攻讦自己的锐器,先是“横被诬陷,废置十年”,最终被朝廷“夺官”,再次在家赋闲十年。

郭琇毕竟又是幸运的,他虽然两度被罢官,赋闲在家,但终究得以善终,并且“寻祀乡贤,并祀吴江名宦”,这应该是他遇到了贵人——康熙帝这位明主。如若不然,以他的性格及为人和处世风格,恐怕早就发配边关,死无葬身之地,而且殃及家人。对此,《清史稿》评论:郭琇“横被诬陷,废置十年,始获申雪。得君如圣祖,犹不克善全,直道难行,不其然哉?”真是一针见血!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