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过国探原作者吕茂东先生访谈录西部文 [复制链接]

1#
北京哪里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最近,莱州市融媒体中心的就东夷古字古国的探索与发现,采访了《过国探原》的作者吕茂东先生。

:吕老先生您好,祝贺您历时二十年的大作《过国探原》由齐鲁书社出版发行,起初是什么原因使您作出《过国探原》这样重大而又艰难的选择?

吕先生:我,筥本是虞、夏时封建的东夷首领伯益的吕国。夏朝初年经历了“羿浞代夏”之乱,少康中兴以后,夏朝将国都迁到中原,吕国将国都迁到河南南阳,成为夏朝南方的屏障,山东的吕国加竹字头改称“筥国”。吕国之名作“筥”,作“虘”,或作“膚加竹字头”,是不同历史时期,吕国迁都、易主、改姓的标志,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典籍将竹字头的筥国之名写作草字头的“莒”字,使歌颂伯益功德的吹奏之乐变成了可食的芋头。

ji(己其)字为上下结构,“己”在“其”上,义为养“己”(蚕)于“其”(簸箕)。ji(己其)国是历史悠久的东夷大国,已发现ji(己其)国载有铭文的铜器达三百多件,比齐鲁两国有字铜器的总数还多,但ji(己其)国之名却不见于经传。年,莱阳县前河前村出土的一件陶盉上刻划的十五个图像文字,呈现晚于龙山文化晚期邹平丁公陶文,早于商代甲骨文的特征。铭文是一篇记载ji(己其)国立国建宗庙的文献,可知ji(己其)国建于今莱阳,年代当在夏朝。ji(己其)国以蚕为图腾崇拜,是己国的一支。两周时ji(己其)国的疆城在山东半岛南部,西到今莒县,东到今烟台。

丰国是薄姑国的一支,也不见于经传。年发现的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是全国文物考古十大新发现之一,李学勤等专家将铜器铭文“齐公”释为“齐太公”,将“丰”释为太公之孙,将遗址释为齐都营丘或薄姑。我到陈庄遗址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专家们所释虽然有利于当地发展旅游事业,却不是历史的真实。铭文“齐公”之义是“齐翁”,不是齐太公,“丰”是国、族之名,也不是齐太公之孙,遗址是个祭坛,后来成为陵园,也不是齐都营丘或薄姑。后来发现在M27大墓出土的一件玉圭上,刻有玄鸟孕卵生子的图像文字,说明墓主人的身份是殷商子姓诸侯,丰是殷商子姓之国,M27大墓应是丰王之墓。西周初年,丰国称王,参与武庚叛乱被征伐,丰国臣服于齐,丰王做了齐民,故有“齐公”之称。遗址是丰国称王建立的祭天之坛。M27大墓出土的玉圭铭文,证实了我的所见。我撰写的《解读高青县陈庄西周遗址》一文,发表于《管子学刊》年第4期,年被评为山东省文物考古优秀研究成果。

黄县是东莱重地,但黄县归城的lai(字形与釐字相似,但左上方是“來”字,不是“未”字,后世误作“釐”)国,却名不见经传。自西晋杜预为《春秋·宣公七年》“夏,公会齐侯伐莱”作注,将齐襄公六年灭的莱国说成在东莱黄县以来,莱国的地望就失去了真相。康熙《黄县志》和今学者都将归城的lai(字形似釐)国与莱国混在一起,有莱在黄县之说,也有齐、己、莱为一国之论。莱州的地方志中,则认为莱州之地商代为莱侯国,周代为莱子国。我,殷、周之时,来国有三,一曰来国,典籍误作草头之“莱”,来国是炎帝族东迁所建的方国,姜姓,殷代东扩被占,改封为殷商子姓国,来国国都在今青州市东阳,齐襄公六年(前年)时被齐卿晏弱所灭。二曰lai(“至來”,“至”在上,“來”在下,两个“至來”并列,组成族徽,义为小麦男女之神來至上天,又称邰,在陕西右扶风,本来是炎帝后裔,姜姓所封,周人先祖弃的外家,殷代被占易主,成为子姓封国。商朝灭亡后,归顺周朝,作了周王室的姻亲国。三曰lai(字形似釐)国,在黄县归城,是lai(至來)国的分支。西周初年,胶东的过国和黄夷皆未归周。成王时征东夷,陕西右扶风的lai(至來)国派出一支五百人的军旅,随同召公太保征黄夷,遂长期驻扎于黄地,成为黄地的主人。西周中期,lai(字形似釐)国被封为诸侯国,子姓。春秋之时,齐国崛起,开始兼并东夷诸国。齐庄公时(前年至前年),归城lai(字形似釐)国被齐国大将叔夷率领的三军攻灭,胶东之地皆为齐有。

我认为来夷、来国和东来不是一个概念,有着不同的文化内涵。来字的本义是小麦,在殷卜辞和殷周铜器铭文中,作为地名、国名的来字,均无草字头,典籍写作草头莱字,改变了来字的文化内涵。

文献记载的东夷九夷中,没有来夷。来夷是善于种植小麦的东夷人的统称。年,考古工作者在胶州赵家庄发现了龙山文化早期来夷人种植的小麦遗存。考古发现说明,来夷之地在大汶口文化早期已经进入了稳定的农业时代,到龙山文化早期,已经普遍种植了小麦,那么,《尚书·禹贡》所说的“莱夷作牧”就不是历史的真实了。《尚书·禹贡》之误,出在将小麦的“来”字误作草,遂将种麦的来夷误作放牧的“牧民”。

东莱是个地名,泛指齐国以东的地区。东莱之名最早见于《国语·齐语》和《管子·小匡》记载的“通齐国之鱼盐于东莱。”

:吕老,注重古文字的研究是您治学的一大特点,请给我们说说有关情况。

吕先生:践行唐兰先生关于研究历史从研究古文字开始的倡导,我注重搜集和研究出土的图像文字资料。我发现江苏澄湖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黑陶双耳罐上的四个刻画符号,是对大汶口文化太阳八角芒形图像进化为甲骨文岁字前身的记载,找到了东夷文字的起源,从而探索了东夷古字的起源与发展,解读了新石期时期的图像文字31个,殷代甲骨文83个,殷周金文48个。战国货币与刻石文字7个,美国和墨西哥发现的商周之际的刻石文字62个,这些文字展示了东夷古字长达多年的发展历史。

美国新墨西哥州阿尔伯克基城国家岩画遗迹公园岩壁上发现的刻石文字

墨西哥奥尔梅克遗址发现的玉雕像和玉圭上的象形文字

甲骨文天干地支二十二字是一个需要探索的领域,我认为,所谓的天干,即是立杆测影、观象授时的天柱,天干十字皆与此有关。所谓的地支,即是殷人宗庙对先祖的奉祀,地支十二字也皆与此有关。天干十字,也是其时一日的十个时辰。殷人重视生日时辰,因此以天干十字为庙号。殷人以天干十字和地支十二字循环相配,组成六十个纪日词组,俗称一个甲子,用以安排其先祖先妣的祭日,形成多而有序的周祭表。甲骨文天干地支的解读,为我国古文字的研究增加了一个来自民间的声音。

:吕老,莱州和胶东之地,一直流传着明朝初年从四川、云南之地移民、移囚和移军的传说,您对此作了十多年的考证,请说说有关情况。

吕先生:明朝初年,四川、云南向莱州和胶东移民、移囚和移军的误传,起着割裂和歪曲莱州和胶东历史文化的负面作用,我对此进行了多方面的考证,撰写了六万多字的《难民回归》一文。考证认为,元朝末年,有许多莱州人参加了反元的红巾军。红巾军失败后,他们大多从红巾军老巢安徽逃亡到四川大夏国,元朝灭亡后,他们纷纷返乡。所谓的莱州从四川移民和移囚,实际上是逃亡到四川的莱州难民的回归。而即墨、莱阳、栖霞、福山等地传说的来自云南、小云南的移军,则分为两部分人。一部分人是这些县溃逃于四川的红巾军将士,在傅友德大军在四川招募兵员时参加了傅友德的明军。另一部分人是在元朝末年,傅友德率领的明军收复莱阳等县时,成建制降明的元军,他们是胶东之地的土著兵。后来,这两部分人都跟随傅友德征云南,并在云南、小云南军屯多年。晚年,他们以军籍军功返乡,被安置在卫所生活,他们并不是来自云南、小云南的移军。民国以来,一直困扰学者们的地名“小云南”,是云南彝族居住区的称谓,这在《明太祖实录》中有记载,现在称为云南彝族自治区。显然,胶东之地并无彝族的移民或移军,所谓的明朝初年四川、云南向胶东移民、移囚、移军都是一些家谱的误传。在《明史》、《明太祖实录》和地方志中,并无莱州从四川移民、移囚和移军的记载,却清清楚楚地记载着莱州府向东昌府和辽东的七次移民和一次移土著军。

:吕老,这些年来,被媒体炒得沸沸扬扬的三星堆考古发现,与您探索的东夷文化有没有关系?

吕先生:三星堆考古是我国考古界的重大发现。遗址出土的奇形怪状的人像,引发了人们许多猜测,有人甚至将三星堆遗址说成是外星人的创造。我认为,三星堆遗址的性质是立杆测影,观象授时的日坛,出土的文物载有夏、商的文化特征。那些怪异的神像与我在《过国探原》中所载的龙山文化晚期玉器上的太阳神像极其相似。那位双目外突的神像,夸大的是观测天象的千里眼的功能。三星堆文化是山东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延续,诸多鸟形器和鸟形图像说明,三星堆遗址的族属是东夷玄鸟族的一支,是殷商王朝的一个封国所在。考古学界已经用碳十四测定了其年代距今年至年,属殷商晚期,而距今年时已经进入了西周时期。三星堆遗址突然被毁被埋的原因,当与殷商灭亡,殷商时实行的一年两季的太阳历被废,而被西周一年四季的太阳历所替代有关。《过国探原》一书,对于我国最早的一年两季的回归年太阳历和对夏、商最本质文化特征的考证,有助于揭开三星堆遗址的考古之谜。现在三星堆遗址的考古工作还未结束,三星堆遗址的考古研究也需要一些时间,我们看看将来专家们会怎么说。

龙山文化玉器上寓有“龙”和“夏”文化特征的太阳神像

撰文:吕茂东制作:鹿梅王琪

作者/来源:胶东在线

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