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州市论坛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比较李义府在新旧唐书中描写的差异 [复制链接]

1#
最好的中医专治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696945.html

新旧《唐书》李义府本传语言比较研究

摘要

两《唐书》主要在各自《文苑(艺)传》及部分列传中相对系统、集中地论述了唐代文学,从另外一个时代对唐代文学进行了全景式的认识和总结。《旧唐书》的语言表达观比较单纯,注重单向的历史流变;《新唐书》的语言表达有更加丰富、复杂的思考,尤其中唐以后对先秦、汉魏的回应,体现出文学思潮与古文运动的天然关系。在两《唐书》中,对于李义府的藐视和评价也反应出了语言在不断发展过程中的进步,其表达方式,手法以及其在个人情感方面都是由很大差异。两《唐书》都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财产。

本文使用文献研究法对李义府在新旧《唐书》中描写的差异进行研究,首先简要介绍了新旧《唐书》的编写背景,然后对李义府在新旧《唐书》中的语言的描叙差异进行了分析,并根据其差异对其造成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

关键词:语言、李义府、新旧《唐书》

一、新旧《唐书》的编写背景

(一)旧《唐书》的编写背景

唐朝历代修有实录。自唐初以来便在实录基础上撰写国史,以吴兢、韦述所撰最为有名。吴兢撰成《唐书》六十五卷(一说九十八卷),韦述又补遗续缺,撰成国史一百一十二卷。此后,柳芳等人又有续作。但武宗实录不全,以后历朝实录没有修成,史事缺略。后梁、后唐两代都曾下令广泛征集唐史资料。后晋时,贾纬以所搜集的遗文和故旧传说等,编为《唐年补录》六十五卷。

后晋高祖天福六年(公元年),石敬瑭命修唐史,由当时的宰相赵莹负责监修。他挑选文士,拟订了完整而庞大的搜集资料和编写工作的计划。写作是在唐国史的基础上,利用当时所收集的晚唐史料加以缀补而成。赵莹即从两个方面着手组织编纂。根据史馆所缺史料,一是奏请下诏购求唐武宗会昌元年至唐昭宗天祐元年的相关的记录书籍,年月差了少许也不必在意。二是与张昭远一道制定了完整的修史计划,并提出若干具体措施文武两班及藩侯郡牧,各叙累代官婚、名讳、行业、功勋状一本,如有家谱、家牒,亦仰送官,“以凭纂叙列传”;太常礼院、太常寺、大理寺、司天台、御史台、兵部职方、秘书省等部门“备录”、“条列”各相关材料,以凭撰述礼、乐、刑法、天文、律历、五行、职官、郡国、经籍等志。到出帝开运二年(公元年),全书修成,历时仅四年多。

总体来看,在旧《唐书》的编写过程中,更多的是对史实,进行编写,而在有些史料记载的事件发生的前后的时间上有些无法考证的,可以从简,总体表明了《唐书》的编写依据。

(二)新《唐书》的编写背景

宋仁宗认为《唐书》浅陋,下诏重修。前后参预其事的有欧阳修、宋祁、范镇、吕夏卿、王畴、宋敏求、刘羲叟等人。《新唐书》二百二十五卷,包括本纪十卷,志五十卷,表十五卷,列传一百五十卷。《新唐书》的作者对志下了一番功夫,增加了以前各史所没有的《仪卫志》、《兵志》。本纪10卷和赞、志、表的序以及《选举志》、《仪卫志》等都出自欧阳修之手。因为列传部分出自宋祁之手,而欧阳修只是主持了志、表的编写,出于谦逊,欧阳修认为宋祁是前辈,所以他没有对宋祁所写的列传部分从全书整体的角度作统一工作,因而《新唐书》存在着记事矛盾、风格体例不同的弊端。所以《新唐书》基本上是欧阳修、宋祁所编写的。

新《唐书》的编写是因为宋仁宗认为旧《唐书》的浅陋,可以看出经过唐朝的文学发展,到了宋朝的时候文学的发展高度,而启用大文豪欧阳修来主持编写的新《唐书》必然有其文学素养在里面。

二、新旧《唐书》李义府本传中的描写差异

(一)《旧唐书》李义府传

在旧《唐书》卷82中对李义府在其性格的描述是“义府貌状温恭,与人语必嬉怡微笑,而褊忌阴贼。既处权要,欲人附己,微忤意者,辄加倾陷。故时人言义府笑中有刀,又以其柔而害物,亦谓之“李猫。”说的是其表面稳重对人恭敬,见人必定给笑脸,但是内心阴险狡诈,只要有人没有按照他的意思做或者对其不恭敬,就会暗地里对人使绊子。对其性格有一个很直观的描述。对其事迹的描述也是很多的如“有洛州妇人淳于氏,坐奸系于大理,义府闻其姿色,嘱大理丞毕正义求为别宅妇,特为雪其罪。卿段宝玄疑其故,遽以状闻,诏令按其事,正义惶惧自缢而死。侍御史王义方廷奏义府犯状,因言其初容貌为刘洎、马周所幸,由此得进,言词猥亵。帝怒,出义方为莱州司户,而不问义府奸滥之罪。”由此可见他在当时皇帝心目中的地位是何等重要。而在其死后“朝野莫不称庆,时人为之语曰:“今日巨唐年,还诛四凶族。””可见当时人们对其痛恨。在其一朝失宠之后有“乾封元年,大赦,长流人不许还,义府忧愤发疾卒”。在乾封元年,天下大赦,唯独没有赦免李义府,足见当时的皇帝对其慎重。着实的表明了其在当时的影响力

在其文采方面的描述“仲尼所谓“虽有周公之才,不足观也。”义府才思精密,所谓“猩猩能言”,鄙哉!知”在此叙述中可以看出对李义府的才华的肯定,说他才思敏捷。然而德行却不好,描述是不客观的对历史进行描述的。

总体而言《旧唐书》在描写方面中肯,不论是对其人生事迹,亦或者是处世态度或者其德行文采都有比较客观的评价,语言平滑朴实,用词严谨,对唐朝语言的在当时的发展有一个直观的展示。对历史的整体的把握和对任务刻画比较直白,有较好的历史考察价值。

(二)《新唐书》李义府传

对于李义府在新《唐书》的性格描写是“义府貌柔恭,与人言,嬉怡微笑,而阴贼褊忌著于心,凡忤意者,皆中伤之,时号义府“笑中刀”。又以柔而害物,号曰“人猫”。用词眼睛,语言表达更加的清晰直白。而在其事迹的描述中则是有实例来从侧面描写其在当时的权势。“帝尝从容戒义府曰:“闻卿儿子女婿桡法多过失,朕为卿掩覆,可少勖之。”义府内倚后,揣群臣无敢白其罪者,不虞帝之知,乃勃然变色,徐曰:“谁为陛下道此?”帝曰:“何用问我所从得邪!”义府謷然不谢,徐引去,帝由是不悦”由此可以看出,皇帝对他的信任和倚重。在其亲戚朋友多有犯罪的情况下,依然帮其隐瞒,并没有治他的罪。并没有对其所有的事迹都做一个描述,二是对其最能表明他在当时皇帝心目中地位的事迹进行描述,来表现他的性格。

其中“会术者杜元纪望义府第有狱气,曰:“发积钱二千万,可以厌胜。义府信之,裒索殊急”。这一段和旧《唐书》中的表示是差不多的但是,在这之后又加上了一句“居母丧,朔望给告,即羸服与元纪出野,冯高窥觇灾眚,众疑其有异谋”可以看出了编撰者自己的看法。而在“义府已贵,乃言系出赵郡,与诸李叙昭穆,嗜进者往往尊为父兄行。给事中李崇德引与同谱,既谪普州,亟削去,义府衔之,及复当国,傅致其罪,使自杀于狱”可以看出了李义府自杀身亡的这段,从字面看,很圆润,心里对这样的对这样的人的感受是能够和作者产生共鸣的,在深层次的意义中表现出了一种畅快的心情。

新书史臣对唐代语言的演变发展有自己独到的看法,显示出对唐代文学历史的清晰勾勒和整体而又细致的把握。《新唐书·文艺传序》中开宗明义揭示了“唐文三变”之说,把唐代语言文章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初唐王勃、杨炯为代表,仍沿袭六朝骈体绮丽之风;第二阶段以玄宗时张说、苏颋为代表,文风趋向雅正雄浑;第三阶段以中唐韩愈、柳宗元等为代表,提倡儒道,法度森严,唐文成就趋于顶峰。在语言的应该上更加的苛刻,要求也是比较多的。

(三)小结

李义府(年-年),饶阳县人。后迁永泰(今四川盐亭)。唐贞观八年(年),剑南巡察大使李大亮因李义府有文才,奏表荐为门下省典仪。不久,升任监察御史又拜太子舍人,加崇贤馆直学士。高宗时任中书舍人。永徽二年(年)加弘文馆学士。继任中书侍郎、太子右庶子,进爵为侯。显庆二年(年)任中书令。龙朔三年(年)升右相。李义府颇具文才,太宗时曾受诏与他人共修《晋书》。高宗时又3次受诏监修国史。当时,和太子司仪郎来济俱以文翰见重,时称来李。李义府著有《古今诏集》卷、《李义府集》40卷传于世,又著《宦游记》20卷,未完成即亡。李义府虽有文才,但为人狡诈,因他善于吹拍武则天,对人笑里藏刀,以柔害物,故时人称之为“李猫”。后因罪流放寓州,乾封元年(年)死于流放地,时年52岁。

大体上讲,中国封建时代政治生活的主体构成,统治阶级的内部斗争是占有很大比例的。统治阶级内部的互相倾轧是封建政治斗争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影响统治阶级内部纷争的主要因素有政治利益上的冲突、官僚之间的地域差异、出身差别、志趣好尚的不同,以及是否同僚共事、是否有宿怨等等。在新旧《唐书》中对这类朝堂之上的事情描述的最多,在两《唐书》中对李义府的描写方面由很大的区别,表现方式也不一样,其具体表现可以从上文中看出。其用词用语方面却又很大的区别,在这方面能够看出语言在时代变化中的进步。

三、新旧《唐书》中语言差异的原因

两《唐书》同为伟大的史学著作,而其中的《文苑(艺)传》、列传后史臣的论赞、映带在全书本纪、志、表中或多或少的文学品评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翔实的文学史料,史臣的语言观念在后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两《唐书》由于社会背景、思想因素、时代风气等差异,对待李义府的评价自然也会有所轩轾。本文重点不在于论述两《唐书》孰优孰劣,而在于揭示两《唐书》各自的语言观念,比较同异。

李义府在“废王立武”事件之前,基本历官如此,对此两《唐书》的李义府传都记载不误。所不同,《旧唐书》卷82把许敬宗与李义府同传书写,而((新唐书))卷上则把二人直人“奸臣传”,褒贬力度大有差别。李义府因文学被推荐,《旧唐书》本传把他的一篇文章也抄写人传,《新唐书》则减少其辞,可见两《唐书》多少还是承认李义府才华的。现存《全唐诗》还保留一些李义府的作品,李义府有才华应该是没有问题的。承认才华,并不等于承认人品,才华与人品向来是两回事。而其在语言描写的差异可以看作是其在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所表现出的不同的观念。在其差异方面总结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社会环境的不同

新、旧《唐书》是纪传体正史二十五史中专记有唐一代事迹的两部史书,两《唐书》有大量材料论及唐代文学。在写作的社会环境是不一样的,在旧《唐书》的编撰的时候还是唐朝早期的时候就开始编撰历史,当时的社会环境是比较注重事实依据的,并对历史做真实的记录。而新《唐书》是在宋朝开始编写尽力了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年)完成。其在不同的背景下,不同的朝代的人对同一件事情会有偶不同的看法做史臣以史家传统的思维方式,重视历史承传,而又强调发展与新变。在对李义府的描述中可以看出其很大的不同,人们认知的发展,思想的进步,在新《唐书》中对李义府的事迹的评价就更多了一些个人的心里的描述。

(二)文化背景的不同

旧《唐书》在其文表达上更加的严谨,这与当时的文化背景是分不开的,唐代文体占优势的一直是近体诗和骈体文,唐代的科举以诗赋取士,举子考进士需写五言律体诗,官方的公文、应用文必须用骈文。所以在当时对于事件的表达是严谨的,会比较客观的对一件事情进行评价。像在对李义府的评价上是他虽然在为人上很狡诈,虚伪,但是其文学才华是真有其事的。而在新《唐书》中,不仅对其本身的进行贬低,对其作品也批评的一无是处。这应该是南唐的这些学者们对于朝廷的贪官污吏的痛恨的一种情绪的表达,

(三)文学风气的不同

从新旧《唐书》的文字表述中。显而易见,旧书史臣偏爱长律,实际上是反映了当时一种较为流行的审美趣味和审美标准。“此期温李与贾姚虽仍从不同方面影响五代诗人的创作,但其单调贫弱或其因远离。新《唐书》更多的文学韵味,而在旧《唐书》中更多的是一种生硬的表述。新《唐书》中在文学色彩的表达,就可能使得其表述脱离了实际,在对李义府的表述中,其用词的方法和描写的方式都表现出了当时的文学氛围和一种创新的形式。

四、结论

两《唐书》同为伟大的史学著作,而其中的《文苑(艺)传》、列传后史臣的论赞、映带在全书本纪、志、表中或多或少的文学品评都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翔实的文学史料,史臣的文学观念在后世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中对李义府的相关论述中可以对当时的语言环境的构造,社会的发展情况,都会有所了解,揭示晚唐五代和北宋两个时代语言发展的变迁。新旧《唐书》的语言的研究和其对语言的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陈伯海主编.《唐诗学史稿》.河北人民出版社,[M]年版.

[2]李定广撰.《唐末五代乱世文学研究》.中国社会出版社.[M]年版.

[3]唐凤霞撰.《新唐书的编纂及其学术成就》.安徽大学硕士论文,年4月.

[4]渠红岩撰.《旧唐书·文苑传指瑕》.《徐州教育学院学报》.[J].年第4期.

[5]徐剑凌撰.《欧阳修与北宋古文运动》.《攀枝花大学学报》[J].,年第4期.

[6]吴枫撰.《两唐书说略》.《古籍整理研究学刊》[J].,年第3期.

[7](后晋)刘晌.《旧唐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年

[8](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年

[9](宋)欧阳修.《新五代史》[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年

[10]谢保成.《关于新唐书思想倾向的考察》[J].社会科学战线,年,第4期。

[11]苏爱民.《试析新旧唐书对白居易评价差异之原因》[J].焦作大学学报,年,第3期

[12](唐)殷璠.《河岳英灵集》[M].成都:巴蜀书社,年

[13](后晋)刘昫.《旧唐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年

[14](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年

[15](明)王世贞.《艺苑卮言》[M].南京:凤凰出版社,年

[16](宋)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年。

[17]瞿林东.《新旧唐书与新旧五代史研究》[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